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及其内容 第二节 本书征引的经论详考▪P2

  ..续本文上一页出世间善因果故」,仅一「善」字,而本书引征时,加了一个「恶」字,此与本书的性染说的立场,似有关系。唐之贤首国师的《起信论义记》中,也没有「恶」之一字。

  (D)了然的《宗圆记》卷四,《 续藏》九八.四一一页C说:「今更下重说四,初法体相用者,名出起信,於生灭门,明此三大,今辨本识,故说此三。但彼相大,在净在性,用大非恶在善,故立义中云:一者体大,谓一切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今文不局,相通性事染净,用通善恶果因,其不同意,如辨不空藏中已明。」

  (26)经言:「一切诸佛法身,唯是一法身者。」

  (A)《大正》四六.六四八页下。

  (B)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大正》九.四二九页中,原文为:「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

  (27)修多罗证:「即此法身,流转五道,说名众生,反流尽源,说名为佛。」

  (A)《大正》四六.六四八页下。

  (B)出典不明,但是前两句可参同第十八条。

  (C)后两句似出《不增不减经》的大意引用。如《大正》一六.四六七页中有云:「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

  (28)论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A)《大正》四六.六四九页上。

  (B)典据未详。

  (29)经云:「而常修净土,教化诸众生。」

  (A)《大正》四六.六四九页上。

  (B)《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原文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大正》一四.五五零页上。

  (30)故云:「佛性大王,非造作法。」

  (A)《大正》四六.六四九页中。

  (B)出典不详。

  (31)经云:「一一尘中,显现十方,一切佛土。」

  (A)《大正》四六.六五零页上。

  (B)出典不详。

  (C)此似与《华严经.离世间品》的思想类同。

  (32)又云:「三世一切劫,解之即一念。」

  (A)《大正》四六.六五零页上。

  (B)出典未详。

  (C)同第三十一条。而晋译《六十华严.普贤菩萨行品》也有类似的经偈:「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

  (33)又复经言:「过去是未来,未来是现在。」

  (A)《大正》四六.六五零页上。

  (B)出典不详。

  (C)虽不知其出典何自,观其思想,似与《华严经》之教理,有密切的关系。 晋译《六十华严.普贤菩萨行品》有:「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及《八十华严.普贤行品》亦有:「过去中未来,未来中现在」的经句。

  (34)经言:「但治其病,而不除法。」

  (A)《大正》四六.六五一页中。

  (B)《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原文为:「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大正》一四.五四五页上。

  (35)经言:「由共相身故,一切诸佛,毕竟不成佛也。」

  (A)《大正》四六.六五一页下。

  (B)出典不详。

  (36)「如《法华》中所明,无量分身释迦,俱现於世。」

  (A)《大正》四六.六五二页上。

  (B)系取意於《妙法莲华经.从地踊出品》。《大正》九.三九页下。

  (37)又复经言:「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

  (A)《大正》四六.六五二页上。

  (B)参同第二十六条。

  (38)「若诸众生法身,不反流尽源,即是佛法身者。」

  (A)《大正》四六.六五二页上。

  (B)义同第二十七条的后一半。

  (39)「又复善财童子,自见遍十方佛前,悉有己身,尔时岂有多心为体耶。」

  (A)《大正》四六.六五二页上。

  (B)此虽不是整段的文字抄引,但很明显,系指的《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内容。参看《大正》九.七八一页中,「自见己身在诸佛所」。

  (40)「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中。

  (B)参同第三十四条。

  (41)论言:「以依本觉故有不觉,依不觉故而有妄心,能知名义,为说本觉。故得始觉即同本觉,如实不有始觉之异也。」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B)《大乘起信论》(真谛译)。《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中-下。

  (C)《起信论》的原文是:「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意觉。(中略)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 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

  (42)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说名阿梨耶识。」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B)《大乘起信论》(真谛译)。《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中。

  (C)原典的文句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

  (43)论云:「以种子时阿梨耶识与一切法作根本种子故。」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B)出典未详。

  (C)此在真谛三藏译的《起信论》及《摄大乘论》中,均未见到。

  (44)经云:「自性清净心」,复言:「彼心为烦恼所染。」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B)见於《胜 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自性清净章》。《大正》一二.二二二页下。

  (C)原典为:「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

  (45)论云:「阿梨耶识有二分,一者觉,二者不觉。」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B)《大乘起信论》(真谛译)。《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中。

  (C)原典为:「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46)论言:「心真如者,离心缘相。」

  (A)《大正》四六.六五四页下。

  (B)参同第一条。

  (47)又复经言:「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

  (A)《大正》四六.六五四页下。

  (B)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大正》九.四三零页上。

  (48)经言:「一切法如幻。」

  (A)《大正》四六.六五八页中。

  (B)《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一六.四八零页上。

  (C)这句经文,虽有《入楞伽经》(《大正》一六.五一九页上)以及《大乘入楞伽经》(《大正》一六.五九零页下)中,均有出现,但以译出的时间和本书成立的时代来考察,宜指四卷本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其根据。然在《大乘止观述记》二零六页,则说:「是故下引《如来藏经》为证。」 颇有疑问。此书有关引文出典的指认,往往错误,例如该书七四页说列於本文的第十二条,是出於《楞严经》偈,其实《楞严经》系由唐朝的般刺密帝译於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元七零五年),和慧思禅师的年代(西元五一五-五七七年)相比,迟了一百数十年,岂会引用得到?这也许是执笔的误闻而非出於谛闲大师的亲口。

  (49)经言:「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A)《大正》四六.六五八页下。

  (B)《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大正》一四.五三九页中。

  (50)佛言:「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

  (A)《大正》四六.六五九页中-下。

  (B)出处同第二十六条。

  (51)经言:「菩萨若知,诸佛所有功德,即是己功德者,是为奇特之法。」

  (A)《大正》四六.六五九页下。

  (B)似出於《华严经.离世间品》。

  (C)《大乘止观述记》二二一页:「是故下引《华严经》,证明其义。」

  (52)经言:「与一切菩萨,同一善根藏。」

  (A)《大正》四六.六五九页下。

  (B)似出於《华严经.离世间品》。

  (C)《大乘止观述记》二二一页说:「《华严.离世间品》言,於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乃至於一切如来,生无二想。」

  (53)「即如穷子,不知父是己父,财是己财,故二十馀年,受贫穷苦,止宿草庵。」

  (A)《大正》四六.六五九页下。

  (B)参同第二十条。

  (54)经言:「心造诸如来。」

  (A)《大正》四六.六六二页下。

  (B)出典同第五条。《大正》九.四六六页上。

  (55)经言:「声闻曲见。」

  (A)《大正》四六.六六二页下。

  (B)出典不详。

  (56)经言:「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A)《大正》四六.六六二页下。

  (B)见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偈。

   (a)鸠摩罗什译本。《大正》八.七五二页上。

   (b)菩提流支译本。《大正》八.七五六页中。

  (57)经言:「供养於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相。」

  (A)《大正》四六.六六三页中。

  (B)《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大正》一四.五四九页下。

  (58)经言:「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诸贤圣,然后可食。」

  (A)《大正》四六.六六三页下。

  (B)出典未明。

  现在将本书中引用典据的次数与各章出现之多少,列表如下:

  由此可以明白,本书作述者於理论基础的说明时,极其用力,先打好理论的底子之后,再导入大乘止观法门的实际修持。我们若想理解慧思禅师述说本书之时的理论基础,究竟立足於什么立场,便当考察其所引论证之出於那些经论了,不妨再将其所引各种典据的经教及条数,列表如次页。

  从本书所引经论次数之多少而言,则以《华严经》占第一位,其次为《起信论》,再次为《维摩经》及《楞伽经》,又次为《法华经》及《胜经》。《华严经》与贤首宗唯识宗有关联,《起信论》则与天台宗、贤首宗、禅宗有关联,《楞伽经》、《维摩经》及《金刚经》与禅宗有殊缘,《法华经》则为天台宗的根本教典。而南岳大师本人,则为禅师,又是天台智者大师的法脉源流,由此可以想见,南岳大师对於中国佛教的源头开发,以及本书思想的形成,实应被尊为中国一大前所未见的功臣。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及其内容 第二节 本书征引的经论详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