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本書的組織
《大乘止觀法門》,略稱爲《大乘止觀》(以下簡稱本書),是以闡述大乘止觀 之法爲主的一部論書(注一)。本書是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爲基礎,除了以論述心意識論中的真妄和合的本識爲其中心體系之外,另外刻意說到以染淨二性爲中心的 一個體系。並且以此兩個體系,互爲表裏,而在後者之中,常常表露出性惡思想 的傾向。最後以叁性及叁無性思想之展開,達到「除妄成真」與「全真起妄」的 目的。
說到本書的組織,共分叁大科目,即是略標大綱、廣作分別、曆事指點。這 與一般經論之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形式,大致相同。所以本書的中心內 容,在於廣作分別一科。其中又分作「五番建立」,以說明大乘止觀法門。
所謂五番建立,便是:止觀依止、止觀境界、止觀體狀、止觀斷得、止觀作用。現在逐條說明如下:
第一,止觀依止者,即是說,若修止觀法門,便先依止「一心」。本書所舉一心的別名有好多,例如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如來藏、法界、法性等都是,這也正是所謂「真常唯心論」的基本立場了(注二)。在本書之中,特別又將佛性分解爲「如如佛」及「智慧佛」,用以說明「迷真起妄」及「返妄歸真」之「覺」與「不覺」的道理。這種理論觀點,大致是受了《大乘起信論》(以下簡稱《起信論》)所說叁細六 之要義的影響而來。
其次,止觀依止的「淨心」體狀,又有叁種差別:一謂此心是第一義谛的真如心,從本以來,即離一切名相,一切能緣能說的諸分別法。二謂此心雖離一切分別及境界之相,而與彼之諸相法不一不異。叁舉空與不空二種如來藏義,以廣辨「真如」之義。
所謂「空如來藏」,即是此一心性,雖能緣起生死、涅槃及違、順等法之建立,而複同時心體平等,妙絕染淨之相,心性既寂,故名「空如來藏」,但此並不是說心體之空無所有,所以其次又說到「不空如來藏」。乃以此心具有染淨二法,故名不空。所謂淨法,是指具足無漏性功德法以及出障離塵的淨法;所謂染法, 是指出障聖人爲能方便度化衆生,故具染性,衆生未出生死,乃具染事。複以如來藏體之一異而辨其實有,其中又舉出圓融無礙及差別、因果法身之名別、在障出障之義殊、事用相攝之相狀、治惑受報之不同、共相識與不共相識之相異等六種理由,來證明如來藏體之實有。
如果加以考察,此一理論的根據,無非是以《起信論》的立場爲立場的。所以本書也經常引用《起信論》作爲其立論的注腳(注叁)。在說明不空如來藏的項目之中,本書有如下的一段文字:「如來之藏,從本已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現一切衆生等染事,故以此藏爲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複具淨性故,能現一切諸佛等淨德。故以此藏爲出障法身,亦名性淨法身,亦名性淨涅槃也。」(注四)
此中所說「如來之藏,從本已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的論點,乃是由來所謂「性惡論」問題上的最足注目之處,因爲這是佛教史上最初出現的性惡論思想。因此推定,天臺智 的性具思想,也是受了此一性染說的啓示而成立 (注五)。
再說,何以要依止「一心」而修大乘止觀?因爲此心既是一切世出世法的根本,若舍此根本,即無從修習。至於修習大乘止觀的下手處,又得從一心分別出 現的意識上用工夫。
第二,止觀境界者,即以真實性、依他性及分別性,作爲大乘止觀的所觀境。其中以出障真如及佛之淨德,名爲真實性;在障之真如與染和合而成的阿梨耶識,名爲依他性;六七二識的妄想分別,名爲分別性。又因本書所說的叁自性,各各具有清淨及染濁的兩面作用,故與唯識論所說的叁自性,略有不同,本書的叁性既具染淨兩面的功能,所以泛通十法界,唯識論的叁性則唯局凡夫。同時,本書的立場,是基於一個清淨心或真如心,從而說明叁自性的內容,因此,也與唯識論的立場不盡相同了。例如本書卷叁說:「無垢真實性者,體顯離障爲義,即是體也。清淨依他性者,能隨熏力,淨德差別,起現爲事,即是相也。清淨分別性者,對緣施設爲能,即是用也。」(注六)
這種論點,一看可知,是引用了《起信論》中所說體、相、用叁大的各相 (注七)。但是,若將本書和唯識論對此叁性所明之定義,作一比較,便可明白兩者之間,並不完全相同,因爲我們發現本書卷叁,對此觀點,有如下的申論:「所言一切凡聖唯以一心爲體者,此心就體相論之,有其二種:一者真如平等心,此是體也,即是一切凡聖平等共相法身。二者阿梨耶識,即是相也,就此阿梨耶識中,複有二種,一者清淨分依他性,亦名清淨和合識,即是一切聖人體也;二 者染濁分依他性,亦名染濁和合識,即是一切衆生體也。此二種依他性,雖有用別,而體融一味,唯是一真如平等心也。」(注八)
這種說法,大致是根據大乘論學者們所說阿梨耶識分有解性及染汙之兩面功能而來。不僅如此,其他如本書所揭的種子說及叁性說的理論,均系受了《攝大乘論》的影響而來(注九)。因此,本書的目的,在於指導行者如何修持大乘止觀法門,以及說明大乘止觀法門的偉大作用,在斷惑證真,本書的理論基礎,則在運用了《起信論》的如來藏緣起或真如緣起,以及《攝大乘論》的叁自性叁無性說。本來,《起信論》屬於唯心系統的重要論書,《攝大乘論》屬唯識系統的重要論書,兩者並不能夠結合,但以本書著述者的智慧運用,卻把唯心系統《起信論》的真如緣起作爲修行大乘止觀法門的依止心,藉此強固的唯一清淨心爲所依止,起修大乘止觀法門;同時再引用《攝大乘論》的叁自性觀法,作爲修習大乘止觀法門的手段,至於唯心、唯識的問題,不是本書所要推敲的焦點,所以不致發生矛盾及不調和的現象。
第叁,止觀體狀者,即是修習大乘止觀法門的入門步驟。其分二門:一約染濁的叁性而說,二約清淨的叁性作釋。在此二門之中,又各各分爲分別性、依他性、真實性,一一詳述由觀入止,及從止起觀的過程。此與前番「止觀境界」的 內容所不同者,「止觀境界」項中,是以叁性來表現出「唯一真如心」的存在。此番的「止觀體狀」項中,是說明如何由叁性而入叁無性的方法,也就是轉「分別性」成「無相性」,轉「依他性」爲「無生性」,轉「真實性」作「無性性」。入於叁無性時,即是止行成就,安住常寂之境,再由止起觀,即於定中,興起叁業大用,救濟世間,化現十方。
第四,止觀斷得者,即是說明修習大乘止觀法門之後,逐步斷除惑障,逐步獲得實益。此也依據叁性次第,首先約分別性,次約依他性,後約真實性的止觀修習,而得各各層次中的斷惑證真的成果。事實上,能夠滅除惑障,當下便得法樂之益,所以本書也就詳於斷障的分析,而略於得益的說明。
第五,止觀作用者,即是說明大乘止觀法門修到有成就時,所産生的功用。假如止行成就,即能體證淨心的理融無二之實相法性,與一切衆生,圓同一相之身。叁寶於是混爾無叁,二谛自此莽然不二,用無用相,動無動相,因爲一切法本來平等,法爾如是。若得觀行成就,即因淨心體顯,而使法界無礙之叁業大用,自然出生,一切染淨之大能,即得興起,作大供養,滿無邊刹土,奉獻叁寶,惠施四生,及以吸風藏火,放光動地,引短促長,五通示現,叁輪顯化。所以,凡能依據本書所示方便,依教奉行,即能一口吸盡法海之水。
最後的「曆事指點」即是將吾人的日常生活,禮佛、吃飯、飲水,乃至大小便利等的活動,全部納入修行大乘止觀法門的軌迹之中,各各分爲止觀二門,勸令奉行,此也正是後來中國禅宗所說,擔柴搬水、吃喝拉撒,無不是禅的思想源流之一。
因此,《大乘止觀》一書,既是天臺教學以及性具思想的濫觞,也是禅宗思想的先鋒。所以這是出自中國人之手的最早一部綜合性的佛學钜著。可惜在我國佛教史上,重視這部钜著的人,並不太多。
注解:
注 一、 益大師的《大乘止觀釋要》卷四說:「但達依止一心而修,即名大乘止觀;不達依止一心而修,乃成小乘止觀。」(《續藏》九八.四六八頁D)
注 二、印順法師的《印度之佛教》第十五章參考。拙著《印度佛教史》第九章第叁節。
注 叁、在《大乘止觀》一書之中,已經判明確定了的,引用《起信論》作爲論證的,達八次之多,而在「不空如來藏」的一節之內,即引了叁次。
注 四、本書卷二,《大正新修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四六.六四七頁下。
注 五、安藤俊雄氏的《天臺學根本思想 展開》一六九-一七零頁。《望月佛教大辭典》叁二七零頁中。
注 六、《大正》四六.六五六頁中。
注 七、《大正》叁二.五七五頁下。
注 八、《大正》四六.六五二頁中。《望月佛教大辭典》叁二七零頁中-下。
注 九、《望月佛教大辭典》叁二七零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