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門果經▪P5

  ..續本文上一頁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異其自己之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八七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種種神通,而彼證得種種神通。一身而[化爲]多身,多身而[合爲]一身,或現身、或隱身;通過壁、透過牆,穿過山無有障礙,猶如于空中;出沒于大地,猶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猶如于地上;趺坐、經行于空中,猶如有翼之鳥;有如是大威德,能以手扪摸日月,以身到達梵天界。

  八八

  大王!猶如熟練之陶師或其弟子,能整泥土,任其所欲,完成製作種種容器。大王!猶如熟練之象牙師或其弟子,能整列象牙,任其所欲,完成製作種種象牙之[雕刻]物。大王!猶如熟練之雕金匠或其弟子,能整雕黃金,任其所欲,完成製作種種容具。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種種之神通,而彼證得種種之神通。一身而[化爲]多身,多身而[合爲]一身,或現身、或隱身;通過壁、透過牆、穿過山無有障礙,猶如于空中;出沒大地,猶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猶如于地上;趺坐、經行于空中,猶如有翼之鳥;有如是神力、大威力,以手能扪摸日月,以身到達梵天界。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八九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天耳界。而彼清淨超越人間[耳界],以天耳界,聞人天兩界遠近雙方之音聲。

  九十

  大王!猶如有人行于道路,彼得聽大鼓聲、小鼓聲、螺貝、腰鼓、銅鑼之聲,而思惟:“彼是大鼓聲、小鼓聲,彼是螺貝、腰鼓、銅鑼之聲!”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天耳界。而以清淨超越人間[耳界],以天耳界,聽聞人天兩界及雙方遠近之聲。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九一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徹[見]其他衆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證知之:

  證知有貪欲心,爲有貪欲心。

  證知離貪欲心,爲離貪欲心。

  證知有嗔恚心,爲有嗔恚心。

  證知離嗔恚心,爲離嗔恚心。

  證知有愚癡心,爲有愚癡心。

  證知離愚癡心,爲離愚癡心。

  證知是統一心,爲是統一心。

  證知是散亂心,爲是散亂心。

  證知是廣大心,爲是廣大心。

  證知非廣大心,爲非廣大心。

  證知是有上心,爲是有上心。

  證知是無上心,爲是無上心。

  證知是有定心,爲是有定心。

  證知是無定心,爲是無定心。

  證知是解脫心,爲是解脫心。

  證知非解脫心,爲非解脫心。

  九二

  大王!猶如好裝飾之男女,或家有青年男女,于潔白清澄之鏡或水缽,細觀自己所反映之顔貌。若挂耳環時,如挂耳環,不挂耳環時,知不挂耳環。大王!確實如是,心寂靜、清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徹[見]其他衆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證知之:

  證知有貪欲心,爲有貪欲心。

  證知離貪欲心,爲離貪欲心。

  證知有嗔恚心,爲有嗔恚心。

  證知離嗔恚心,爲離嗔恚心。

  證知有愚癡心,爲有愚癡心。

  證知離愚癡心,爲離愚癡心。

  證知是統一心,爲是統一心。

  證知是散亂心,爲是散亂心。

  證知是廣大心,爲是廣大心。

  證知非廣大心,爲非廣大心。

  證知是有上心,爲是有上心。

  證知是無上心,爲是無上心。

  證知是有定心,爲是有定心。

  證知是無定心,爲是無定心。

  證知是解脫心,爲是解脫心。

  證知非解脫心,爲非解脫心。

  九叁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宿住隨念智,而隨念彼于宿世之種種住處,猶如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幾壞劫、幾成劫、幾成壞劫:“于彼處,我有如是名、生于如是種族、如是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我由其處死而生于他處,于此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種族、如是之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而我由彼處殁,生來此處。”具如是形相、境遇,隨念種種宿世之住處。

  九四

  大王!猶如有人,從己之村落到其他之村落,又從其村落往其他之村落,又由此村落,回來自己之村落,其時,彼自隨念:“我由此村落到某村落,于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默。我由此村落,往其他之村落,于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默。而我由其村落,回來自己之村落。”大王!實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宿住隨念智。而彼隨念于宿世種種住處,猶如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幾壞劫、幾成劫、幾成壞劫:“于彼處,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種族、如是之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我由其處殁,生其他之處;于彼,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種族、如是之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而又由彼處殁,生來此處。”具如是形相、境遇,隨念種種宿世之住處。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九五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超越人界之天眼,觀察衆生,見衆生之死而又生;證如衆生應其所爲之業,[而有]貴賤、美醜、幸福、不幸福。即:“諸賢!此等衆生具身、語、意之惡業,誹謗聖者,以懷邪見,得邪見業;彼等于身壞死後,生于惡生、惡趣、地獄。諸賢!此等衆生具身、語、意之善業,不誹謗聖者,以懷正見,得正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觀察衆生,見衆生死而又生;證如衆生應其所爲之業,[而有]貴賤、美醜、幸福、不幸福。

  九六

  大王!猶如有眼者,立于四衢街道中之高樓,見諸衆人出入某家,又往來于車道、人道,或生于四衢街道之中。彼思念:“此等諸衆人出入其家,往來于車道、人道,或生于四衢街道之中。”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觀察衆生,見衆生死而又生;證如衆生應其所爲之業,[而有]貴賤、美醜、幸福、不幸福。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九七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漏盡智。而彼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之集”,如實證知:“此是苦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苦滅之道”。如實證知:“此是漏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漏滅之道”。如是知、如是見故,其心解脫欲漏、解脫有漏、解脫無明漏,而“于解脫,解脫”之智慧生,證如:“生已盡、梵行已修、應作已作、更不再生。”

  九八

  大王!猶如有峽谷,無染汙而澄明、淨潔之水池,有眼者立其岸,見牡蛎之殼、砂石、礫、及群魚之或動、或止,彼思念:“此水池,實是澄明,清淨而無染汙;于此,有牡蛎之殼。砂石、礫、及群魚之或動、或止。”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漏盡智,而彼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之集”,如實證知:“此是苦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苦滅之道”。如實證知:“此是漏”,如實證知:“此是漏之集”,如實證知:“此是漏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漏滅之道”。如是知,如是見故,其心解脫欲漏、解脫有漏、解脫無明漏,而“于解脫,解脫”之智慧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修、應作已作、更不再生。”大王!此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大王!:此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其他絕無有比此更殊勝之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

  九九

  時,世尊如是宣說已,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白世尊言:“殊勝哉!大德!殊勝哉!大德!猶如使倒者起、覆者顯現、示迷者以道、于黑暗中揭油燈、使有眼者見[諸]物,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說示法。大德!予今自歸依世尊,歸依法,歸依比丘僧。願世尊攝受予,自今以後,以至命終,歸依[叁寶]爲優婆塞。予如狂愚、如癡暗、知不善、受罪過所製伏,爲獲得王位,予正弑殺父王。大德!請世尊受納,予確認罪過爲罪過,于將來必自調禦。”

  一百

  [世尊曰:]“大王!實是狂愚、癡暗、不善、罪惡製伏卿,正弑殺卿之父王。然,大王!卿認罪過爲罪過,依法忏悔故,對此,我當納受卿之忏悔。然,大王!若人認罪過爲罪過,其如法忏悔者,以將來自調禦,此乃聖者之律,繁盛之所

  以也。”

  一0一

  世尊如是說時,阿阇世王白世尊曰:“然,世尊!予今歸[去]。予有多忙、多作。”

  世尊曰:“然者,大王!當隨意。”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隨喜、歡喜世尊之所教,從座立起,敬禮、右繞世尊而離去。

  一0二

  如是,阿阇世王,去後不久,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王衷心感激而悔過。諸比丘!彼王若不弑殺父王者,今,王于此座,應離塵垢,以生法眼。”世尊如是說已,諸比丘隨喜、歡喜世尊之說法。

  沙門果經注釋

  注:

  1. 小兒醫師耆婆(Jivaka Komarabhacca),覺音雖依律藏大品,注釋耆婆,是被娼婦所遺棄的兒子,無畏(Abhaya)王子拾之而有生命故,稱爲Jivaka(生者),由王子所養育,即名爲Komarabhacca(由王子所育者,)但于律藏小品,爲小兒醫師故,稱

  Komarabhaca(看小兒的,)于寂志果經,此語尚譯爲童子醫王故,今從此說,譯爲“小兒醫師”。但在文獻上,受治療的皆成人而非小兒,故不無疑問之余地。

  2 .非業(akiriy)否定一切行業之無意義無功用,意思是否認其果報的影響。

  3 .結合(sangati)結合那一種階級狀態和境遇,或結合爲其言語意義。所有之個性、特殊的,可謂皆結合于階級狀態,而順從其地位。

  4 .六種階級(Cha abhijatiyo)者,以黑、青、赤、黃、白、純白來分類當時的人,由黑而漸增白的程度,而分配人的優[劣]。

  5 .七林之“林”(patuva)其義不明,在斯利德意茲之巴英辭典,于patuva之異形pacuta之項,解爲Ganthika(block or knot)之義。由本文前後之關系上,應關于地理之故,今假樹木之叢集,即譯爲“林”。

  6 .輪回淨化(Samsara-suddhi)之“淨化”suddhi是dukkhassanta(苦滅盡)之意義。輪回始自一定之期間,而至苦之滅盡。

  7 .“第五爲擔架”者,是四個人擡一擔架以搬運屍體,故第五搬運者是擔架。

  8 .如來(Tathagata),雖是佛陀之尊稱,其意思應解爲一般人之代表。

  9 .以下至六二關于戒之教說,與梵綱經第一誦品八””二七爲同文。但于梵綱經名瞿昙的,在本經即爲“比丘”,又兩經首各有小戒說明之結語,其反覆同一形之一句,唯此兩者相異而已。

  10 .原語parimukham satim之padmukha本來爲“覆面”之義,而譯爲副詞形的“于面前”,于另方面,爲示智力之活動狀態,意思是不大意疏忽,集中注意之意識狀態,所以看繼其

  次正念(sati)之形容語,故合並兩語而譯爲“深正念。”

  11 .于中部經典第叁九經,有與此同文,于彼有“不應與驟雨。”若依全文體之意義,想爲“不應與”較妥當,今如照原文,譯爲“應與。”參照第九卷中部經典一。

  

  

《沙門果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阿摩晝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