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菩薩行外布施及內布施時如何分辨應施與不應施?
一個菩薩行者,雖然在無量劫中,經過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令人崇敬、感動的行舍過程,但是絕對不是一味沒有分別能力的隨意施舍,而是在具有高度智慧判斷下,分辨出何種情況下應該布施,何種情況下惠施後反而害了衆生,連不到行施的意義和價值,這是非常需要知道的判別問題;尤其是現代的凡夫學佛者,更應清楚的明白何種情形“應施與不應施”的道理。現在就提出二十叁個重點來做分辨:
1.菩薩行外布施時何種情況不應布施?
當菩薩行外布施時,必會做如下觀察,也就是說任何人在學菩薩行外布施時,皆應做以下觀察:
1.如果觀察出有人爲了傷害自己或者殺害別人而來向你索取藥品、火具、刀物、酒類時,不應布施。相對的,倘若爲了利益自己或饒益他人而來求索藥、火、刀、酒等物,即應惠施。
2.菩薩行者絕對不會用沒有經過他人同意的物品而行布施。
3.菩薩行者絕對不會爲衆生說媒,介紹妻妾與人而行布施。
4.菩薩行者對絕不會用有蟲的飲食等物而行布施。
5.當菩薩觀察出:布施種種玩樂等兵,會令受施者産生驕傲、放逸等惡行,以致命終之後,墮落惡道,即不可布施。相對的,若觀察出雖然布施各類玩樂等具,不但不致令受施者增長不善心,反而令其生起利己利人心、敬重佛法心,有因此而導入正道的傾向,即可隨彼所求,歡喜布施。
6.菩薩行者絕對不會用捕魚、狩獵、羅網……等傷害衆生的器具而行布施。
7.菩薩行者絕對不會用生存在水、陸、空等畜生的性命而行祭祀等殺生害命之施。
8.菩薩行者絕對不會用財物去幫助怨親之人呵罵、縛戮、殺害、刑囚衆生。
9.菩薩行者遇到病患之人前來求索對其有害的非量飲食,絕不布施。
10.菩薩行者遇到性好饞嗜之人,已經飽食,猶經常前來求索珍妙的飲食,絕不布施。
11.菩薩行者遇到衆生被愁憂之事所逼,向其求索殺生毆擊之物,以及毒食之類,乃至表白殺生之意,欲墜岩、投淵、赴火,絕不施其所欲,並當極力搶求。
12.菩薩行者遇到有人前來求索對其哺乳養育之恩深重的父母、師長之輩,絕不布施。
13.菩薩行者如果身爲國王,絕不以其權力強逼國境內的婦女轉施他人,僅能在國人同意下,量力而爲的用村邑、聚落、川土施與求乞者。
14.菩薩行者在沒有經過自己的妻子、奴婢、仆役、親戚、眷屬同意下,絕不強迫妻子、仆人、親眷施與他人;雖然事先用正義之言曉喻,令妻仆等歡喜,樂意獻身求索者,但絕不布施結怨家、惡友、鬼類及凶暴之人,亦不將身體柔弱、多病的妻仆等布施給乞求者當做傭人之用。
15.菩薩行者絕不會將王位布施給樂行種種暴惡之行的殘酷之士。如果曾經遇有暴惡之徒先居王位,菩薩有力,倘應廢黜,何況施國與他?
16.菩薩行者絕不會將衆生心念引向“外道”,教導衆生外道法;所學正法,也絕不會施舍給欲利用佛法,破壞佛教的外道行者。
17.菩薩行者絕不會將經典施舍給欲利用佛經炫賣、圖利的貪財之士。
18.菩薩行者絕不會將經書布施給欲秘藏經典,不將經書廣利衆生之人。
19.菩薩行者絕不會將經書施舍給不求理解經義之人。
20.菩薩行者絕不會爲了利用、愛染某一個人或某些人來擴大自己的權勢範圍,專門爲此等人來建立自己的聲譽:而舍棄真正利己、利人的廣大利生聖業。
21.菩薩行者絕不會侵占、奪取父母、妻子、仆人、親眷等所擁有的財物,用來布施,也不會逼迫、觸惱父母、妻子、仆從、親眷等捐出財物,布施乞者。
22.菩薩行者絕不用不正當手段積集、賺取的暴利財物,用來布施,也不會逼迫、損惱他人而行惠施。
23.菩薩行者若是依佛正法出家,絕不違背所有菩薩戒法而行布施。
總而言之,凡是遇到一切會令受施者産生逼迫、損害、憂惱等不良後果的現象,菩薩行者皆不布施。(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九、菩薩地持經卷四)
2.菩薩行外布時何種情況應當布施?
相對的,當菩薩觀察出布施各種衣服、莊飾、交通工具、珍妙飲食、歌舞、戲樂及一切樂器、塗飾、香鬘、珍貴玩物以及園林、住宅等種種遊樂、棲身之物乃至各類經書,會令受施者因此而對叁寶生出清淨信心,易于化導,凡來求者,皆可施與。
3.菩薩行內布施時何種情況不應布施?
菩薩行內布施時,同樣和行外布施一樣,會以智慧分辨,何種情況布施後,可令衆生得到安樂、利益,何種情況惠施後,不但不能饒益衆生,反而增加其貪婪、墮落之心!現在略舉數種情形來加以分辨:
1.當菩薩發願用生命布施衆生時,一定會遇到有人來而其索求身體,甚至乞求結爲夫妻。如果乞者用逼迫、威脅、誘惑、欺诳的手段,強求施者共爲伴侶,其目的只是爲了擁有施者身體,受其控製,聽從他指揮,便不應布施。因爲一個有智慧的菩薩行者,甯願發心在百世、千世、萬世舍棄身命利益衆生,但絕不會因見乞者有利用價值,而爲了取悅乞者,搖尾乞憐的聽命乞者,更不會因布畏乞者權勢,或見仁者以非理強索而臣服于他,任乞者擺布、玩弄。施者若是遇到這種情形,不得已以生命相許,這是你的業障現前,絕不是在對衆生行“內布施”。
2.一個經過外布施深入曆煉的菩薩,定然已經達到“施意欣樂、清淨”的程度。如果正在做無量利益衆生外布施的事情,遇到有人前來求索自己身體,不應布施。這絕不是菩薩施意不淨,心生退卻。而是應當明白菩薩行內布施的意義是什麼?菩薩行者爲了徹底去除無量劫以來積習的貪、嗔、癡叁毒,令身口意叁業達到圓滿清淨,而行內布施。倘若初學菩薩觀察出自己現在布施的心意,滲雜有貪執布施果報的愛染心存在,心念尚未清淨,而願更上一層—用今世的身命施舍衆生,換取斬斷一分身見、人我相的貪執之心,點燃內在智慧的生命之光,便應在今生勤修禅定,以無比堅定的定慧力,用爲斷貪福心,成就意業清淨,增長悲願的向道心,施舍生命,饒益衆生,否則不可無故學習“內布施”,不但不能利益衆生,反而增長衆生的貪求心,製造乞者墮落惡道的引因,可不慎哉!
3.菩薩行者如果分辨出是魔天眷屬現前,欲來惱亂施者修道心念,而向菩薩求索身命,絕對不會分碎身體,節節施舍魔天。因爲布施身命與心懷不軌的魔眷,是令其造下極大的罪過,必墮惡道,所以不施。
4.菩薩行者倘若遇到癡狂心亂之人,如精神失常、被鬼附身之人前來求索身命,不應布施。因爲這種人自律神經已經失調,喪失分辨正、邪的能力,胡言亂語、不能自主,所以不施。
相對的,除了以上四種情形及類似情形外,遇著有人來向菩薩乞索身命,對一個深入內布施的菩薩而言,皆會用無比堅定的定慧力及悲願力,歡喜布施身命與衆生,而無絲毫嗔恨、悔施之念。(瑜伽師地論)
4.菩薩在特殊情況下如何分辨應施與不應施?
菩薩行者在分辨外布施與內布施應施與不應施的道理後,又應更深一層運用智慧辨別在應施與不應施之外的其他特殊情形下,如何處理某些特別問題,善巧方便的運用布施法門來利益衆生。茲舉出重要的幾種特殊情形,來認識及學習菩薩行者如何善用智慧在特殊情況下分辨應施與不應施的道理:
1.菩薩行者在發大心廣開布施大門時,一定會先爲特殊情形自許說:如果同時遇到兩種人來向我乞索,一秤足自己有能力生活之人,一種是貧賤沒有依怙之人。如果我的財物充足,自當兩者俱施,令他們滿願而歸:倘若我的財物有限:便應將自己所發的先濟貧人後濟富者的誓願方便告知自食其力的乞討者。絕不可因任何一次的布施因緣而令乞索者譏嫌,再與衆生結惡緣,障礙修道的前進。
2.菩薩行者在擁有廣大的財物時,如果熟識某家主人非常悭貪,終日戰戰競競,吝執財寶,從不供養叁寶及修道之人,來世果報可想而知。菩薩爲了度化此人,便來到此人住處,與其寒喧慰問,並方便引導主人說:爲了求學佛道,我已立下了大誓願,決定從現在開始修學布施法門,廣度衆生。如果你在路上遇到窮困之人正在乞討,或知道,或聽聞某鄉鎮、某地方需要布施、救濟,甚至遇著貧者到你家乞討,可轉告乞者,某地方某人正在發大施舍心,普渡衆生,可轉至我家接受布施。經上說,只要你看見某人行布施,心生隨喜贊歎,功德無量。
此人受菩薩方便開導,若是欣然接受,隨喜贊歎,雖然未能親手布施,但已經種下布施種子,是十分難得可貴的,現代凡夫欲學菩薩布施,在事行上的運用善巧方便,發願去度化悭貪之人令他敞開布施雙手,種下佛道種子,是非常重要的實際利他之行。尤其在方便勸導悭貪者種下布施種子,善巧智慧的運用得當與否,是值得省思的!
3.菩薩行者若是正在教導弟子學習戒律與修持梵行,發現共住弟子有人心性悭貪難改,有人雖然悭貪習氣較少,但今生資財欠缺,所欲匮乏,這都是前世少修布施之行所致。菩薩爲度弟子舍離悭貪習氣及廣修佛道福德資糧,以身作則,施舍身邊財物,交與弟子,令其用此施物發心供養叁寶,不僅菩薩福報增加,弟子受其精神感召,逐漸調伏悭貪習性,這是真正發菩提心、布施心、利生心的菩薩行者才能做得到。現代佛弟子欲學菩薩布施,如何引渡認識及身邊貧窮又悭貪的親友行布施,沒有菩薩的善巧方便智慧,是不容易做得圓滿的。
4.菩薩行者若是遇到有人蓄意前來求乞,觀察此人,如其心性矯詐,來意不善,在這種情況下,菩薩不會在衆人面前揭穿他的假面具,一定會方便開導他,當其慚愧心生起時,再以財物惠施他,令其歡喜而歸。倘若此人不願接受菩薩開導,仍然蓄意用所得財物,做不正當的勾當,芷口薩以他心通知此“用心”,絕不布施。反過來說,菩薩若是沒有他心通,或是當時鑒察力不足,不能分辨其來意“企圖”,而誤施財物與他,後來才覺知他用所得財物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在這種情形下,菩薩亦絕不會當衆舉發此人貪財心的過失,也不會去诃責他。因爲不論當衆舉發他或者前去責備他,不但不能使他改過,反而令他更加嗔恨,增長他的報複心與作對心,以及加重他墮落惡道的因緣。菩薩悲愍他的惡報,當下對他發慈悲心,不再與他結怨,只能怪自己“智慧不足”,沒有知人之明,是我讓他有造惡機會,衆生何辜!
凡夫欲學菩薩布施,具備此處所說知人之明的智慧心來行布施,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誤施來意不善的乞者,未來必然與其“共業”,自當謹慎小心!
5.菩薩行者若是正在發大施舍心普渡衆生,而欠缺財物惠施,或者財物已經施盡的情況下,會用兩種方式處理;一種是運用正當營利的專業,賺取錢財,宿福所感,僅要稍事營業,招財進寶,不虞匮乏,續施衆生,又感財源不斷。(這是指在家菩薩而言)
一種是將這顆利他心,轉向爲衆生方便說法的方向上去。規勸貧苦者及悭貧之人,發出歡喜心樂行布施,又令富樂者及常施者更加增長其布施心。當菩薩知道某家主人財富豐盈,樂好施,便會引導仁者前往他家求索,令其未來施德無量。或者親自到樂施之家,隨喜贊歎主人。自己雖然不能親自布施,但經常隨緣隨力的幫助、勸勉施者、乞求者,堅定他們的利生心、向善心、學佛心,就是實行“方便法施”的一種。(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持經)
這是現代任何一個自認已獲成佛心的佛弟子,可以經常隨喜做到的。否則明白了菩薩修行次第的實際利生內容,而不願躬身力行,怎能在今生印證佛法的受用呢。
5.結論
以上是略舉菩薩在特殊情況下,如何運用智慧處理應急之道,廣說無量。現代凡夫不僅前述所說的“外布施”不容易做到,縱然有做,心念不淨,所行有限,何況是“內布施”?更何況是進一層在布施時,運用方便智慧正確的分辨應施與不應施的道理。因爲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本來是要利益衆生,反而害了衆生,這是最不容易處理的問題。而要做到像菩薩一樣的廣大外布施與內布施的行爲,更是要在修學布施波羅蜜的因地曆程中,融通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其他五度相輔相成的修持過程,才能圓滿實現,乃至最後達到不願所說“在諸佛前,供具如意”“布施圓滿相”的理想。
而當淨土菩薩回入十方世界廣度衆生時,必然會具備如上所說分辨外布施及內布施應施與不應施的深入修持內涵,進一步善用方便智慧圓滿布施波羅蜜的施德。
以下將分辨如何從布施進入其他五度的修學情形。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四)菩薩行外布施及內布施時如何分辨應施與不應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