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菩薩如何從布施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修學情形
菩薩,不是高不可攀的,更不是瑰麗神幻的詞藻。一個實實在在往成佛道上走的“初發心”菩薩,一定會經過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其他五度的行持過程,才能一步一步地從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由財施而法施—達到本願所說“在諸佛前,供具如意”的理想。
1.什麼是布施圓滿布施心?
一個初發心菩薩,經過最初的用飲食、財物供養諸佛及布施衆生,而後施心輾轉增加,爲除衆生苦難,能以親眷及身肉布施衆生,或用身肉換取飲食、財物,施舍乞者。當其覺悟光是財施並不能分擔衆生心靈上的痛苦時,又以紙墨書寫法義,用經典惠施衆生,令其聞法;並以衣服、飲食等四事供養法師,以求法財,甚至舍身求法(大般若經卷叁百九十八)。而後智慧輾轉開啓,見乞者求財之時,貪心熾盛,乃以佛法開導衆生,令入正道;後得法身,以其所證,爲無量衆生,應其根器,種種說法,廣施無畏之行。凡此食施、財施、物施、親眷施、身肉施、法施、無畏施,皆是從布施而開啓,從布施輾轉推進而圓滿。所以當一個菩薩行者修學布施到達此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具足的程度,便稱爲布施圓滿布施心。
2.什麼是布施生持戒心?
當初發心菩薩行布施時,經過去除許多不淨施的習氣(見“布施入門願”)及不斷地在動、靜間薰陶“大悲心”,因而能深刻地醒悟出唯有力行布施法門,才是最能攝化凡夫衆生踏入不造十惡業,進入持戒初發心的重要引因。
因爲任何一個具有“悲心”的菩薩行者,皆會在靜觀中做這樣的思惟:凡夫衆生因爲不知道布施,來世一定獲得貧窮的果報;貧窮,是致使人類産生劫盜心最重要的原因,尤其現代更驗印這句話。凡夫衆生就是在自恃聰明及不滿于現實生活的情況下,而做出許多搶劫、偷盜的行爲,甚至常常因此而闖下滔天大禍,殺生害命,製造墮落惡道的機會,生生世世在六道輪回中受苦受難,實在可憐!
一個有悲心的菩薩,爲了引渡衆生脫離墮落惡道的苦果,所以發心從布施法門下手,首先幫助衆生解決生活問題,減少他因爲貧窮而造作惡業的近因。
進而從遠處來想,世人因爲蒙受菩薩布施的利益,生活得到改善,在他八識田中已經種下親近叁寶的善種,來世因緣成熟時,他這顆布施心、皈依學佛的心,一定會萌芽出來。這種因爲布施而引生未來的福德善果,因爲布施而引生學佛之心,逐漸遠離十惡業造作,守持戒法的情形,就稱爲因布施主持戒的“初發心”。(智度論卷十二)
這是從利他的觀點來說明布施引生持戒的道理。相對的,當初發心菩薩行布施時,經過世間施的過程而導進出世間施的心路曆程(見“布施入門願”),一定會徹底地淨化貪執心,達到經常用恭敬心、清淨心、正直心布施的境界,未來必然獲得心地調柔、意業清淨的果報,因爲意念溫和、瑩淨,當然盡未來際不會再做出殺盜淫妄等破戒的行爲。當菩薩能夠做到爲求佛道而用清淨心、正直心布施,不違犯菩薩戒律的程度,便稱爲已經成就從布施主持戒的堅固發心。也就是大乘義章卷十二所說的:“修行施時,身口意淨,不犯佛戒而行布施,名爲攝戒。”(按持戒圓滿的道理,將于“持戒具足願”廣述)
3.什麼是布施生忍辱心?
當菩薩進入發廣大心布施時,乞者一定會聞風而至,如果菩薩不能令乞者稱心如意,滿載而歸,經常會碰到受乞者逆罵,或遭乞者非理強索的情形。菩薩逢遇這種能令身心嗔惱的情況時,應當如何自處呢?
覺悟布施深理的菩薩,必然會經常做如下反省:我今天是爲了追求佛道,而廣行布施,沒有任何人唆使我大開布施之門。既然是爲了啓開我的慈悲心、忍辱心、佛道心而行施舍,我豈可因布施遇到逆境而生嗔怒之心呢?
我今天尚願意發大心將己身最難施舍的內外財物及身命,布施出去,何況是衆生的怒罵“空聲”而不能忍?若我不能忍受衆生的怒罵之聲而行布施,就是“不淨施”!“不淨施”的果報,足以讓我與“怒罵我”的受施者來世結下牽扯不清的障道因緣。
當發廣大心布施的菩薩,經常在布施逢遇逆境的當下,克製自己的情緒,反觀這層道理,便能將這顆嗔惱心逐漸安定下來,真正朝難忍能忍,難舍能舍,生生世世爲成就佛道悲心而行布施的方向做去,就稱爲布施生忍辱心。(按忍辱具足的過程,將在忍辱圓滿願廣述)。
4.什麼是布施生禅定心?
一類初發心菩薩經過對衆生廣行種種財物施,令衆生心滿意足後,一定會在自己的貪執心逐漸淡薄後,受到善知識的指點而醒悟出單是用財物施利益衆生,不能幫助他們超脫生死,自己也不能在生死解脫上有根本的助益,于是恍然頓悟唯有反觀本心,修持禅定而行布施,才能真正利益自己及饒益衆生。于是淨心修定,逐漸調伏貪欲心、嗔惱心、睡眠心、悼侮心及疑法心,證人甚深禅定,用最堅固、清淨、平等的禅定心而行布施。這種因布施的修因而引生禅定的力量,以瑩淨的禅定心而行布施,便稱爲布施生禅定。
我們看人道中福報最大的轉輪聖王在廣行布施後,一定會進一步發願用利益衆生的布施心量來反觀自心的貪、嗔、癡、慢等煩惱習氣,有無因布施的行爲而洗滌、淨化?如果仍然繼續存在,便會進而發願舍離五欲,背離六塵境界,甚至發心出家,一心爲利益衆生而修禅定,于是證入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而徹底覺悟,唯有用所修證的慈心叁昧、悲心叁昧、喜心叁昧、舍心叁昧的力量繼續在未來世中廣行布施,才能真正做到對衆生平等布施的境界。(按菩薩禅定問題在後續“禅定堅固願”及“般舟叁昧願”、“住定供佛願”、“普等叁昧願”等將有廣釋)。
5.什麼是布施生精進心?
一個已經在長遠劫中發大精進心,用布施法門利益衆生,並且獲得忍辱、禅定力量及具有智慧、悲心的菩薩行者,一定能夠爲續佛慧命,廣度衆生而于盡未來際,完全做到舍財、舍情、舍身、舍命、舍涅槃一切皆舍的程度。
因爲真正因布施獲得大精進、大慈悲的菩薩行者,必然領悟出:舍財物利益衆生,不如身精進—舍身命、斷身執、證法身的發大心:舍身命饒益衆生,又不如心精進—獲得悲心自在者,爲求無上佛道而舍阿羅漢所證無余涅槃,續發長遠道心,回入生死,普以內外施廣度衆生的功德大。
因爲當菩薩達到身精進(證法身,以法身供佛),心精進(雖證畢竟空,但因慈悲願心的推動,不證入解脫無余涅槃)的程度,便已能自覺自證,我心當成佛的真理;從此道心堅固不退轉,又發廣遠心運用所證定慧力,往返十方百、千、萬、億個佛國世界,普以財、法叁施引渡衆生。縱然不能使一人證入二乘果位,或者能度化無數人修學佛道,獲證菩薩果位。菩薩在任何時刻裏,都能完全做到不嗔、不悔、不貪、不癡。因爲這位菩薩行者,已能完全將其心念引入“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布施的境界,因而能真正確實達到“雖度一切衆生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亦已達到“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實無衆生得滅度”的利他修心境界。當一個菩薩行者從布施法門引生身、心精進施舍做到如上所說一切皆舍、獲證法身的程度,便稱爲布施生精進波羅蜜。(大丈夫論、金剛經、智度論)
6.什麼是布施生般若心?
(1)布施生般若心的基本意義
一個菩薩行者,一定要具備聞法、學法、持法的程度,才能從財施進入法施的修學階段,也才能真正用“出世心”行財施與法施。
布施生般若的道理,就是在于探究出:爲何世間人行布施,能舍財,不能舍施,引進到出世間行者學布施,能舍財,亦能舍施,生出觀照智慧提升施者“清淨心”的學習曆程,便是布施生般若的入門意義。而什麼是“舍施”?就是從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叁者過去、現在、未來層層的因緣觀,覺照出叁者空無定性、空無實性、施法不可得的道理。
任何一個菩薩行者,不經過般若心引導布施心態的提升,絕不可能斷除因布施當下的善、惡境界因緣引生喜、怒、貪、吝、怨、悔等的執取心。菩薩行者不能斷除因布施再引生對受施者、所施物的貪執心,便不能進一步引發出世心,進入對持戒(菩薩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圓滿行持。
“叁輪體空”,不是凡夫衆生嘴巴講講,在布施時不明觀法的“不生分別”,或者觀想“內心不執著任何一點”,就能一蹴即得的。我們往往看到佛菩薩布施修證的成果“叁輪體空”,便“倒果爲因”,忽略了佛菩薩修成“叁輪體空”的“修因”,觀照過程是什麼?這是現代誤以爲自己是利根器能夠頓證“法界實相”的凡夫衆生常犯的毛病。
現在就來分辨凡夫衆生欲學菩薩進入出世間布施的境界,應該如何腳踏實地的在日常靜心中及布施的當下,用什麼觀照方法,來調適、提升自己布施的心態,才能與“觀照般若相應”
(2)從因緣觀生般若心的釋義
我們應當如何從施者、受者、施物叁者層層因緣中覺照叁者無定性、無實性,證明施法不可得的道理呢?首先從“施物”爲何不可執著的道理談起!
甲、假名觀與無常觀
如果你布施的物品是一張桌子,或者一籃水果、一件衣服、甚至一棟房子……。你應該明白:不論任何一樣物品或錢財,都是假名而有。如何說呢?譬如施物“衣服”,是由絲縷、紙漿等“因”,經過人工或機器等“緣”,加工成布料,再編織成衣服成品之“果”名;又如房子,是由鋼筋、水泥……等因,經過人工“緣”建築而有房子“成果”之名:又如水果,走出種子“因”,種植在泥土裏,經過陽光、水分、空氣等“緣”,促成其發芽長大,而結成累累豐碩的“果實”之名。
我們首先觀察衣服、房子、水果等任何一件物品的“名稱”,本來沒有所謂的名字,是人類給它假設了一個名字,才有水…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五)菩薩如何從布施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修學情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