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五)菩薩如何從布施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修學情形▪P2

  ..續本文上一頁果、錢財、房子之名,可見萬事萬物的稱號,本來就是虛假的。我們再來觀察凡此衣服、房子、水果等“施物”,皆各有其組合“因緣”,才能建立成果之名。相對的,衣服、房子、水果等施物本身離開了絲縷、紙漿、加工;鋼筋、水泥、建築;種子、泥土、水分、空氣、陽光等各種因緣的混合品,本來就不存在。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衣服等成品,也是不斷地隨著時光的流逝,各類人們的穿著、轉用及自然環境的影響,季節的變化,而使其退色、破舊、爛壞……。

  雖然受施者經過施主惠施後,獲得這些施物,能夠禦寒避暑,而促使其生出感恩、歡喜、報恩、享用的種種心態。然而當受施者的“施物”遭人劫奪或“施物”毀壞、破舊、損失,受施者就會轉爲憤怒、悲傷、失望……,或者受施者將此“施物”轉施他人,他人將此施物再轉施他人,此“施物”若是遺失,再被惡人撿拾,當然會成爲另一種不善的因緣果報。甚至任何一位受施者,都可以利用此“施物”再去做種種違背良心的惡業,而使來世墮落惡道……。

  這就說明了“施物”本身不僅由各種因緣聚合而成“假名之果”,本無實性,就是受施者獲得此財物後,仍會形成層層不可預知的“善惡轉變因緣”,而産生種種不同的受用果報,毫無定性可言。

  初發心菩薩學布施,就是這樣經常用甯靜心觀照“所施物”的生、住、異、滅等形成、轉變、分解、損壞的無常、短暫、不實等生滅變異等情形,而破除對“施物”的執著心,再從“受施者”受用施物的層層善惡轉變因緣,深一層觀照出“所施物”本來就是隨時依人事因緣的遷異而産生毫無定性的假名存在,幻有存在,而逐漸破除對“所施物”的貪戀心。

  乙、空觀

  如果你布施修行人一塊坐毯,當知禅行者的定慧證量達到身心自在、四大互換的時候,可將這塊毯子,變化爲地,或變化爲水,或變化爲火,或變化爲風,或將此毯顔色變化爲青色、黃色、赤色……等不同的色澤。

  由此可知,“物”能隨心轉換,更加證明“施物”虛妄不真、空無定性的道理。在修禅者看來,你所布施的財物,只不過如風、如電、如露、如幻、如空,有何可貪?

  初發心菩薩因爲深明此“空觀”之理,故逐漸斬斷對“施物”的執取心,凡夫學菩薩布施,更應經常加強對施物“空觀”的理解,才不致將這顆布施心,經常堅執在“施物”的去向、享用情形上,而産生因布施而生出的苦惱心。

  丙、色空觀

  現在再用美色來剖析色法,以證明“外物”沒有定性,加強布施者去除對施物的固執心。譬如有一位美女出現在凡夫的眼前,在淫欲深重的人看來,一定會被其姿色所動,心生愛著。但是在正在做不淨觀的禅行者看來,正是利用種種不淨觀來正視、剖析女色虛妄不實的最好機會;獲得深觀者,便會正見其從頭到足,惡臭畢現,無一淨處。若是妒嫉心、憎恨心重的人看見了,便會心生妒嫉,視爲惡心不淨,不願正視其面。再說如果被感覺遲鈍的人看見了,則不覺其美,如見土木。

  由此可知,“外物”的價值,隨著每個人的“觀點”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結果,沒有其固定,決定的價值性。“施物”亦然,因爲每一種施物,拿在不同施者及不同受施者的手中,皆因個人觀念、處境、心智不同,而産生不同的施舍心與接受心。而且每一種法、每一種施物,皆是因緣和合假名而有,既然由因緣聚合假名而有,則每一種色法、每一種施物,都有層層微細的自體空義,如“十八種空相”,(即施物內相空、外相空、內外相空……等十八種空無自性義。按十八空義,將在“般若願中”廣辨)。每一種色法(施物),本來就是涵蓋了層層微細的自體空義,只因凡夫心量狹小,理念局限于現實生活的某一點上,不肯放開世間思惟,正視“所施物”的種種因緣觀法,而生生世世停留在自以爲是、自我陶醉的布施有爲果報中,你不覺得可悲嗎?

  初發心菩薩就是因爲能夠在因地學佛時,經常運用般若經中所說的因緣假名觀、分析觀、不實觀、空觀、色空觀……來觀想“施物”的沒有“定性”,虛幻不實,所以能漸漸令其心念,在布施的當下,放下對施物的固執心、難舍心與悔施心。

  丁、觀施者、受施者不實在的理田

  (甲)從因緣觀

  爲何要觀施者、受施者不實在?因爲我們今生的生命,是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組合而成,因爲此“六大”聚合,才使我們有動作、往來、起坐等舉止行爲,假名爲人。如果將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的“性與相”層層分割、剖析(如解剖屍體),細心觀之,便曾發現這個色身只不過是骨、肉、血、脈、筋、絡、溫、熱、風,氣……等色物與心法的組合品,無常一到,“六大離散”,“生與死”不是凡夫意志所能控製。初發心菩薩因爲時常靜下心來做此生死短暫、無常的觀法,而恍然驚悟出此不自由、不自主、不實在的幻相色身,有何可貪?

  相對的,再觀受施者也和我一樣,同樣是人,同樣是由“六大”所組合,同樣不能自主“生死”,終身爲了滋養爲名利生存的色身,勞碌奔波,終其一生,甚少反省自己的人生,“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實屬可憐!今天我施舍財物與“他”,乃是爲了成就與佛道相應的清淨“施德”,若是錯用心將布施的發心,堅執在這個“不實在、生死不能自主、煩惱深重”的受施者身上,豈不是不明白菩薩行者多生累劫行布施的意義何在嗎?警之!醒之!

  (乙)從生死根本觀

  從生死根本觀,是提升初發心菩薩的出世布施心,非常重要的觀法,因爲我們今世生命的根源,是由于前世的煩惱心延續而來,這個由過去、現在、未來因煩惱心而延續的生命之光,就像正在燃燒的蠟燭燈光一樣,前一個燈火,延續下一個燈火不停地燃燒著,沒有熄滅過,也沒有駐足過,光光相繼,生滅相續,念念不住,又念念不斷,不知道這盞由煩惱之油而燃燒的生命之燭,要延續到什麼時候……。

  菩薩行者就是運用其智慧之光,熄滅了這盞生命之燭的根源,而將自己與受施者帶往另一層次新生之命的源頭前進……。

  我們凡夫衆生行布施,因爲煩惱心在作祟,而一直將自己布施的“心態”,固執在此身由十二因緣所束縛的生死之流裏打轉,跳不出去。凡夫學佛者若不能經常靜下心來“修定”,時常培養、反觀這種脫離生死的“智慧心”,讓這顆“智慧心”--出離生死心盡速薰發出來,當然會一再使自己因爲布施的因緣,而跳入與受施者纏結的未來善惡果報中,永遠不能出離叁界火坑。有智慧、有道心的佛弟子,你難道不會有此生想要出離生死苦海的“發心”嗎?

  (丙)從布施果報觀

  菩薩行者對自己布施時發什麼樣的心態,必然獲得何種果報,一定清清楚楚。因爲十分明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自然對受施者與所施物不會生出占有心與貪執意。(按布施的果報在前願“現代人布施的態度”、“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及果報問題”以及“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叁篇中有廣釋,不再贅述)。

  布施的果報,與我們所修學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五度程度的深淺是成正比的。未來無論投生人道,生在下層、中層、上層社會人家,或者投生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天上,乃至種下聲聞果位、辟支佛果位、菩薩果位的成果,都與我們今生對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五度的行持次第及實踐功力有多少而息息相關的,並且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凡夫欲學菩薩行布施,一定要在平素廣閱大藏經中有關布施波羅蜜的經文(如十善業報經、六道輪回經、修行道地經、撰集百緣經、雜寶藏經、大智度論“布施品”、瑜伽師地論“布施品”、楞嚴經“六道衆生因緣果報問題”、大般若經“六度品”……以及陳柏達居士所著“圓滿生命的實現”—布施波羅蜜一書,均可供參考)。如此才能對叁界輪回的果報及出叁界的出世果報有何不同,有深刻、正確的分辨。當對自己種什麼布施因,必得什麼布施果,有了理性、正確的分辨能力,接下來就是“行持問題”。如不能在“心性”的行持上下功夫,縱然深刻的了解布施波羅蜜的內涵,而在自己布施的行爲上,仍然理事分離,我行我素,豈不落入“說食不飽”的瓶頸嗎?

  凡夫在仰望佛菩薩崇高宏偉、廣度衆生的布施精神下,究竟有多少人願意又能夠在我們現實布施行爲當下的“動念”上,痛下克製自己“貪吝心、悔施心”而生起觀照智慧呢?你就是其中的一個“力行者”嗎?

  7.結論

  菩薩行者在無量世修行以來,就是因爲累積了以上所說出布施生般若心的種種因緣觀,並且融通持戒、忍辱、禅定及精進波羅蜜的行持;因而真正達到由此五度引導布施的發心而前進,才能真正圓滿“施德”,而達到本願所說“淨土菩薩在諸佛前,供具如意”的布施圓滿境界。以下就來說明,菩薩行者如何由發心供佛的階段,進入供具如意的過程,來做爲圓滿本願布施成果的重心。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五)菩薩如何從布施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修學情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