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菩薩如何進入發心供佛的深入學習次第
1.菩薩學布施有兩種修行路線
菩薩行者因爲因地發心不同,而形成兩種修行路線:一種是發悲願心一直以在家身分行菩薩道,一種是發深證心以出家身分行菩薩道(大智度論卷八十一)。而以在家身分行菩薩道,正是初發心時的一種方便,當其經過多生多劫的學佛,覺悟深一層的修行道理時,一定會進一步行大施舍,“遵佛遺教”,改頭換面,轉以出家身分,續佛慧命。而當一個菩薩行者獲證諸佛一分寂滅法性,能以變化身行菩薩道時,無論示現在家或出家身分行度生之道,皆能隨心所欲,應化自如。
而當一位菩薩行者發心以居家身分行菩薩道,又能廣行外布施—財施、妻兒施……,及內布施—身命施,便證明他一定在學布施的道路上經過無量劫數的修持,才能做得到如此艱钜的發心。現代佛弟子可謹慎觀察身邊有無此等不出家又能廣行內、外施的“在家大菩薩”存在!?
而當一個菩薩行者深入發心以出家身分續行菩薩道時,此“智信”發心出家的出世行爲,本來就是一種難舍能舍、難行能行的大布施—外布施,爲在家菩薩“初發心”修持階段所不及。就因舍財、舍妻、舍子、舍情、舍欲的智信出家之大布施行爲難發,更可證明“一分”生生世世依“智信出家的僧寶”,是經過多生累劫的力行“外布施”—出塵心後,才能做到的。因此出家菩薩在舍棄名利之心,廣行布施(法施)時,格外受到世人的敬重與贊譽,良有因也!
而且當菩薩初發成佛心,力行布施法門時,一定會獲得天上的福樂果報,但是已經深發成佛道心的菩薩行者,不會貪著因布施所獲得的天樂之報,縱然生天,也會當下因宿世所發大悲心度衆的悲願所趨使,轉生人間,仍然用先行財施,再行法施的方便度生原則行菩薩道。(智度論卷十二)
2.菩薩發心供佛有二種修學次第
前篇談及菩薩對人類及畜生行外布施及內布施的施舍情形,現在再來了解菩薩如何依布施法門由淺入深的供佛情形。實際上,菩薩供佛的發心,也是由下心布施心生中心布施心,再由中心布施心生上等供佛心,這叁種發心輾轉增上的修學次第而進入深一層不動身心到十方世界供佛的事實。
(1)供養佛色身
甲、凡夫供佛而成佛的實例
大寶積經卷四十一說明了一則凡夫行者因發心供佛而完成佛果的例子:
過去久遠劫前,有一位紡織業者,出生在一尊叫做旁耆羅私佛出世的時候,因爲他的住處,離佛不遠,所以每日趁著工作回家的路途中,前往佛所,經常發虔誠心,用一縷微線,供養佛陀,並發願說:願我以此供佛善根,于末來世,成就佛道,普渡衆生。當時佛接受他的供養,並爲他祝願。
于是這位行者經過一千五百個日子,昔日施一縷線供佛。死後因此善根所感,經過十五拘胝劫中,不墮叁思道(據圓測的解深密經疏卷六說:“拘胝有叁種傳譯,或譯爲十萬,或譯爲百萬,或譯爲千萬。)”
又經過一千拘胝劫,重覆投生爲轉輪聖王,又經過一千拘胝劫,投生爲欲界忉利天主帝釋,又經過無量劫中逢遇千佛出世,均親觐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諸佛,隨佛修行,又經過一個阿僧祇劫,成就佛果,佛號善攝受如來。
這是由凡夫初發心時日施一縷微線供佛,而感得的成佛果報。並且招感此成佛果報的重點,在于施者的發心恭敬、廣大、深遠,故能僅施一樓微線供佛,便能感招在無量劫中,世世持續、增長其供佛、學佛的信願不斷,終至完成佛果。
由此可知,對一個凡夫學佛者來說,親近、供養諸佛,是在成佛道上,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
乙、我們供養過釋迦牟尼佛嗎?
進一步來說,一個要能誕生在佛出世的“菩薩行者”,又能親見佛顔,發虔敬心、清淨心供養佛色身,當然得經過許多劫數的修學佛法,種下發願未來見佛、聞法、供佛的善根及累積深厚的布施修因,才能遇佛出世,又能親觐供養。
而現代的佛弟子,如果自認是“菩薩根器”,過去曾經在釋迦牟尼佛出世印度時,生在佛世,發淨信心供養過佛陀,因佛的咒願力所感,至少今世應延績宿世供佛的廣大福德果報,像阿育王一樣的獲得一國君王的福報,或者生長在上階層的富貴人家,而且比一般人更能實踐學佛、布施、供佛的道理。縱然現在出家,也會比一般佛弟子更有福報。否則就是輕忽了生遇佛世,見佛、供佛的“機緣難得與發心不易”。縱然生在佛世,隨佛出家,也需要有相當大的福德果報,因“見佛”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殊勝的“福德因緣”。不要忽視一類阿羅漢沒有福德果報,倘若阿羅漢福德薄弱,就不能遇佛出世,了脫生死,不堪受人天供養了。就像現代一般的學佛者不能體會,發願來世到他方淨土世界去見佛,或者在今世得證念佛叁昧時便能見佛需要有相當殊勝的宿福果報的道理一樣。“見佛”,是需要有深厚善根的,尤其現在生無佛世,又能在現生中就能于念佛時見佛,不僅要證人念佛叁昧,更要見佛善根因緣成熟,蒙受佛力加持才能成就。
不論你今生是不是發願要到他方淨土去見佛,“供養諸佛”,本來就是在長遠的成佛道上,不可缺少的福德資糧。看看自己現在的福德果報,就應當明白,現代大部分的佛弟子于釋迦牟尼佛出世在印度時,未能親觐供養;如果不是“宿福薄弱”,爲何一般佛教徒在離我們最近的一尊佛出世時,都末能發恭敬心、清淨心供養佛陀呢?覺悟自己的福德淺薄,就不應該“妄自尊大”,不重初發心菩薩實際事行的修學次第—應該發願到他方淨土世界去見佛、供佛、聞法、修行,廣植佛道福德資糧。倘若不能再一次把握于今世現身中或臨命終時見佛的因緣,不是更加證明凡夫衆生的宿福淺薄嗎?
而且依大寶積經卷十一所載:“于賢劫中,未來將成佛約九百多尊菩薩,現在皆在十方諸佛世界中,供佛、聞法、修清淨梵行。”
放光般若經卷十七亦說:“若菩薩摩詞薩不供養諸佛,則不具足諸功德……不能成佛。”
看看真正名副其實的菩薩行者,都發願往生淨土,正在諸佛世界淨修梵行,何況是我們薄地凡夫,而不願親近諸佛,深植佛道資糧嗎!?
(2)供養佛及佛舍利時所做觀想
菩薩行者無論生在佛世,或者生無佛世,于佛涅槃後,一定會因感佛法乳之恩,將佛的舍利建塔供養;並且于供養佛與佛舍利時,運用觀想來提升、開闊自己供養諸佛的心量。就在初發心菩薩用虔敬心觀想“一如來法性,即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如來法性,一如來舍利法性,即是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裏所有諸佛舍利法性時”,便將其供佛之心從供養現在出世之佛,串聯成供養十方叁世一切佛,及供養十方無邊無際的佛舍利,並發大誓願說:願于盡未來際,逢遇無量佛出世,皆能親觐供養、聞法、隨佛修行。
初發心菩薩因爲在佛出世與佛涅槃後及生無佛世時,以及供養佛色身與供養佛舍利、佛聖像時,皆會作“見佛、供佛、聞法”等觀想,而生生世世在其八識田中“見佛、供佛”的善種不斷,並且如願而進:見佛,供佛不斷,因而累劫以來獲得無量福德果報,蒙受廣大清淨梵福,于無數大劫中,不墮叁惡道,又能善用見佛、供佛之福,廣做利益人天之事。而此“見佛、供佛”之事行,亦正是每一個菩薩行者,在成佛道上必經的學習過程及不可缺少的福德資糧。
有一天,當你恍然覺悟出原來經過多種法門進修後,仍然“我慢依舊,煩惱未伏,生死難了”,尚在初發心菩薩的學習階段,請回過頭來,發心修習菩薩修行次第—老實稱念“彌陀聖號”,求生他方淨土世界去見佛、聞法、隨佛修行吧!
(3)菩薩供佛的發心如何深入轉進?
菩薩行者發心見佛、供佛的過程,也和一般衆生學習布施法門的曆程一樣,由1.自行供養—行財物施2.勸化他人供佛3.贊歎見佛、供佛功德4.歡喜贊歎供佛者5.拔除悭貪根6.發廣大心供佛7.證法性,變化無數化身至十方世界供佛8.以法身供佛等八個由淺入深的引進次第,而圓滿布施波羅蜜的供佛深廣因果顯報。(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大乘義章卷十四)
甲、菩薩初發心供佛的情形
因爲當一個已經深發成佛道心,捐棄凡夫“不淨施”心態的初發心菩薩,必然因此種下未來無數見佛因緣,適其逢佛出世時,縱然因財力不足,用不貴重的飲食供養佛僧,也會以最真誠的態度,發出慈和心、敬愛心來供養佛陀。
如釋迦牟尼佛宿世修行時,曾經于某一世,遇佛出世,投生爲大國王,轉佛說法,初發成佛願心,于那一世中,僅僅發至誠心,用少許食物供佛,死後輾轉投生爲陶師,又遇佛出世,因前世布施因緣所感,繼續發虔誠心用澡浴之具與石蜜漿等飲食供養佛陀及比丘僧衆,死後又輾轉投生爲大長者的女兒,仍然遇佛出世,只要聽到佛的名號,便會顯發欲供養佛陀之心,依舊發恭敬心用油燈供養憍陳若佛……。初發心菩薩供佛的這顆信願心,就像清泉的溪流一樣,源遠流長,涓滴不盡……,而累積了像江海之流一樣的無邊福德果報。
菩薩行者就是因爲逢佛出世時,用最真誠的慈敬心,親自以佳肴美食等物品供養佛僧及佛舍利,回向佛道,而種下與佛果相應的初步布施因緣,奠定了修學布施波羅蜜的堅固根基。進而勸化家屬、親眷、朋友及一切男男女女,啓發供佛、聞法之心,贊歎供佛功德及供佛者,因而更加開闊了菩薩見佛、供佛的福德資糧。
現世的學佛者,若是認爲自己今生帶有濃郁的布施“習性”,已經在布施的領域上,能夠發廣大心、長遠心、清淨心來供養佛僧,就證明“你必然宿世時,逢遇諸佛出世。擁有一顆虔誠供佛之心,並且生生世世經常獲得深廣的富貴果報。”相對的,倘若我們這顆吝施之心依然潛藏心底或堅執難舍,或者布施及供僧時,仍然有“貪借、悔施”的情形,縱然閱讀再多經論,或修定精進,依然證明我們只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俗子,連初發心菩薩的“邊”都摸不到。若是不能經常發慚愧心、忏悔心來承認及反…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六)菩薩如何進入發心供佛的深入學習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