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七)菩薩圓滿布施的修證境界

  (七)菩薩圓滿布施的修證境界

  1.佛弟子一定要布施嗎?

  大智度論卷八十說:“若菩薩所有布施皆回向薩婆若(佛道之大智慧)者,有二種人。一者軟根,一者利根。軟根者少多布施皆取相,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利根者破是取相而戲論;空法信力轉薄不用薩波若,但求諸法實相,是二種人皆不能具足檀波羅蜜,一者以信力多慧力少,二者以慧力多信力少故。佛今說信慧力等故能回向薩波若。念薩波若者是信力,加薩波若回向者是智力……。”

  智論這句話說明了不論是利根或鈍根的佛弟子,都要修學布施法門,而且由“布施波羅蜜”就能帶引我們圓滿成佛之道(待後說明)。因爲六度每一度均是相攝相通的。單是停留在取相布施的信行人階段,不能具足布施波羅蜜,相對的,停留在修空法的程度,沒有實際度衆生的事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的行爲,福德不具足,更不能成就布施波羅蜜,到達成佛的彼岸。

  布施波羅蜜,佛不僅爲初發心的在家菩薩宣說,同時也是久學的佛弟子在成佛道上不可缺少的福慧資糧。不論從初發心起,就以布施爲佛道的初門,或者六度齊修,做爲佛道的資糧,或者證空解脫後,再回小向大,實踐布施波羅蜜,條條通往佛道的修行法門,都不可缺少布施波羅蜜,只是初發心入門處的不同,而使成佛的時間形成遠近先後之別。

  不要以爲佛只爲初學者說布施,久學之人可直從證“法性實相”起修,不需要行布施,這是不明白布施波羅蜜的整體意義。只要你發心往成佛道上走,不論是在家修或出家修,先修禅或先修淨,或者初發心起就力行菩薩道,在過渡到成佛彼岸的中間,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就不能成佛。所以雖然修行法門各有不同,但成佛的資糧,卻是相通的,了解這層道理,在今生不論修持任何法門,隨緣行布施,無論財施或法施,是絕對需要的。除非你學佛的目的,不是爲了成佛,否則沒有理由不修學布施波羅蜜。願好學者善思之!

  2.菩薩行布施勝過二乘的原因

  初發心菩薩的功德果報之所以會勝過二乘,就是因爲菩薩在初發心學布施時,便朝舍離五欲的修心方向去故,故能在布施具足禅定的修持下,因不染著世間五欲,又能具足大慈大悲心量的精進行舍,在長遠成佛道上應具備的幅慧資糧來看(因中說果),當然勝過一切聲聞、辟支佛行者,只爲斷除己身生死,而不廣泛、深入的爲成佛果而在無量劫中廣修布施的功德大。(大方廣十輪經卷七)。

  菩薩因爲行布施,獲得轉輪聖王及天主帝釋、梵天王的殊勝果報,由這叁種勝報,而加速菩薩在度衆生時的財、法二施具足;因菩薩福德資糧深厚,才能證入菩薩十地果位(大寶積經卷四十一)。所以基本上說,菩薩“十地果位”,是福德與定慧的長養地,二乘的福慧果報,絕不可與菩薩的十地福慧資糧相比。

  3.外布施圓滿相

  (1)外布施的德行顯相

  當初發心菩薩在因地修學布施法門時,一定會經過前述“布施入門願”所說從淺入深、由因至果的行持布施波羅蜜,再進入不願—“布施圓滿願”所述學習大菩薩深入布施行持的曆程(已說明),必然會有超于常人的慈悲、福德、定慧、財富、權勢顯相,讓大家能夠看得到、感受得到的,首先在外布施的事行與心態上,勢必能做到以下所說叁十六點。身爲凡夫的我們,亦可藉此仔細的反省自己在外布施圓滿的德行上到底已經做到幾點?

  1.在布施時,對一切有情衆生,真正做到發平等心、生福田想,絕不會分別受施的怨親之人有德行、沒有德行,有痛苦、沒有痛苦,有智慧、沒有智慧,有福報、沒有福報的優劣差別之想而行布施。

  2.在布施時,一定會如先前所說,如先前所許布施乞者,絕不會減少應允之施物,只會增加或如數施與。

  3.絕對不曾在事先答應布施好的財物而生悔意,轉以下劣的財物布施乞者,一定會依約惠施,並且只會在先前答應施與卑劣財物時依言而施,如果後遇好的財物,則另當別論,隨喜布施。

  4.絕對不會用異意、憤怒、撓濁的用心而行布施。

  5.絕對不會在布施後,常常向受施之人稱贊說:我曾經布施多少財物給你,若不是我經常伸手救援于你,你早就如何如何等等要受施者記住自己恩惠之語。

  6.在布施卑賤之人時,絕對不會用不恭敬的態度擲丟與他,何況是布施有德者!

  7.在布施時,遇到受施者的本性掉舉、躁擾不安、行爲不端,專門喜歡罵詈、嗔恚、呵責別人時;菩薩行者不會因此而生出厭倦之心,反而更加憐愍他,並運用種種善巧方便之言辭規勸他,令其改過,導向正軌。

  8.在布施時,不會用外道知見,殺害生物,惠施神廟,亦不會有想求吉祥、瑞感相應的行爲而行布施。

  9.在布施時,不會執著我在行世間有相之施或者出世間離欲清淨之施,貪著因此布施必得一切種智至極清淨之果,只會反觀自心:我所行一切布施,有無與離欲、清淨、無相的佛道資糧相應。

  10.在布施時,雖不執著、衡量所得果報而行布施,但對種下布施何種之因,必得何種布施相應之果,如實了知。不必由他人告知、牽緣、規勸,即能自動自發而行布施。

  11.在布施峙,絕對不會因爲怖畏自身貧窮而行布施,只會用悲愍衆生之心而歡喜布施。

  12.在布施時,絕對不會用不合律儀的物品而行布施。如用自己挑剩的、吃過或別人吃過、挑選過剩下來的殘食布施叁寶。或者布施的食物,有滲雜不潔淨的汙水、涕唾、便穢、膿血、吐痰……等雜染糜飯之物而不告知受施者;或者用蔥蒜等布施不食蔥辛者,或者用肉食等布施與不食肉類者,或者用酒類布施與不食酒類者……。

  13.在布施時,絕對不會令受施者等待良久、徒勞往返,見其生出攀緣、依附、隨順施主之心才行布施。另會見有之者到來,如其意願,即行惠施。

  14.在布施時,絕對不會因爲希求世間的名聲、贊頌之表相而行惠施。

  15.在布施時,絕對不會要求受施者反報恩德而行惠施。

  16.在布施時,絕對不會貪求未來天王、轉輪聖王之果而行惠施。

  17.在布施時,絕對不會爲了趨炎附勢而特別用財物巴結、賄賂達官貴人:更不會藉種種媒體、廣告四處讓人知道自己廣做善事,令他人恭敬、尊重、贊歎、供養于我而行惠施。

  18.絕對不會因自己財物少而不布施。相對的,深入外布施的菩薩行者,在財物薄少時,尚發廣大心布施,何況錢財多時而不惠施?

  19.絕對不會誘騙人家,對人先行少許恩惠,俟其對己生出貪愛、親附之心後,竟然輕視于人,不再與其接近。

  20.絕對不會存有蓄意令人背鄉叛國之心而行布施。如我惠施財物于你,你必須背叛家鄉,聽我指揮,甚至我贈送一塊土地、一座村邑予你,你必須背叛國家,聽我指揮……。

  21.絕對不會自己不布施,卻殷勤勸人布施。相對的,深入外布施的菩薩行者,能夠做到:不僅經常督策自己布施及勸勉他人布施,並且在做任何布施時,皆是保持一顆恭敬、淨潔之心,不會以倦怠之意行布施。

  22.當無量衆生群集求乞時,能以智慧,如實了知,誰在持戒,誰在犯戒?並且按照長幼順序,依次排坐,一一親手布施財物,令其歡喜而歸。

  23.如果目前有無量財物,不會將其積屯起來,只施舍少許錢財,一定會大作布施法事。

  24.絕對不會先诃罵乞者或者捶打乞者、毀辱乞者,或者系縛乞者、拘禁乞者、斫刺乞者、驅擯乞者、恐嚇乞者,再以怠慢之心布施。

  25.在布施前,一定做到:心意喜悅;在布施時,一定做到心念清淨;在布施後,一定做到心無反悔。

  26.絕對不會用谄媚、詭詐之心而行布施。如用假的摩尼、真珠、琉璃、珂貝、壁玉、珊瑚等寶物而行惠施,希望藉此收買受施者之心,換取真的珍珠等寶。

  27.不論擁有多少財物,不分貧富貴賤,先來先得;後來之人,亦以賓至如歸,如取自家錢財的心境對待他,而且在行布施時,用歸還乞者財物的心態禮敬他。

  28.絕對做到施得其時、施得其所、合儀而施、定心而施;如饑者施食,渴者施水,寒者施衣,貧者施財,病者施藥,乏車砸車,乃至房舍、臥具、燈明、香華、供佛之具……;無不隨乞求者所需,歡喜惠施;因菩薩的淨心布施而感動乞者亦以敬心受納。

  29.遇到貧賤之人來求財物,絕不嗤笑、輕弄其人,令其心生羞愧;亦不因見其身分卑微,而蹙眉施與;始終保持平心靜氣之誠、和顔悅色、面帶微笑地布施。

  30.雖然不見他人前來求索,深入外布施的菩薩行者,也會主動去探訪貧民、修行人,或者需要布施之人,依其所需,結集樂施者,盡力布施。

  31.若見衆生遭遇虎狼、獅子、水火、怨賊等種種災難所侵,皆能挺身而出,拔濟其厄。

  32.經常以法施度衆,而且做到清淨法施。

  33.縱然自身有要務待辦,遇到愚鈍之人前來求乞,也會以施爲重,立即惠施愚者,成就無礙之施。

  34.絕對不會慢慢貯積財物,到擁有大量財物時才行布施,一定做到,隨得隨施。一般人不能體會今生的錢財與生命,無常難保,現在不施,時局一亂,或遭遇意外死亡、暴死、病死,就再也沒有機緣行布施、種福田,況且等到積屯大量財物才惠施時,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病苦、貧困的衆生,已經等不到那個時候了。

  35.因深觀“布施之名”及一切有爲法,有如空中風、藕根絲及夢、幻、泡、影一樣的虛幻、不實,刹那即逝,故施時不求一切名聞果報,完全做到用“無著心”布施,回向佛道。

  36.因爲用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故每一個人見到菩薩時,皆大歡喜。

  以上略述菩薩外布施圓滿相,廣說無量。(菩薩善戒經卷四、瑜珈師地論卷叁十九、大乘寶雲經卷一)

  並且這僅是菩薩在外布施的舉止行爲上,讓每一個人能夠感受得到的“德行”。

  外布施深入的菩薩在他內心的修持上,必然做到像大智度論依大乘經典所…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七)菩薩圓滿布施的修證境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