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
1.佛弟子一定要布施吗?
大智度论卷八十说:“若菩萨所有布施皆回向萨婆若(佛道之大智慧)者,有二种人。一者软根,一者利根。软根者少多布施皆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根者破是取相而戏论;空法信力转薄不用萨波若,但求诸法实相,是二种人皆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一者以信力多慧力少,二者以慧力多信力少故。佛今说信慧力等故能回向萨波若。念萨波若者是信力,加萨波若回向者是智力……。”
智论这句话说明了不论是利根或钝根的佛弟子,都要修学布施法门,而且由“布施波罗蜜”就能带引我们圆满成佛之道(待后说明)。因为六度每一度均是相摄相通的。单是停留在取相布施的信行人阶段,不能具足布施波罗蜜,相对的,停留在修空法的程度,没有实际度众生的事行“财施、法施、无畏施”的行为,福德不具足,更不能成就布施波罗蜜,到达成佛的彼岸。
布施波罗蜜,佛不仅为初发心的在家菩萨宣说,同时也是久学的佛弟子在成佛道上不可缺少的福慧资粮。不论从初发心起,就以布施为佛道的初门,或者六度齐修,做为佛道的资粮,或者证空解脱后,再回小向大,实践布施波罗蜜,条条通往佛道的修行法门,都不可缺少布施波罗蜜,只是初发心入门处的不同,而使成佛的时间形成远近先后之别。
不要以为佛只为初学者说布施,久学之人可直从证“法性实相”起修,不需要行布施,这是不明白布施波罗蜜的整体意义。只要你发心往成佛道上走,不论是在家修或出家修,先修禅或先修净,或者初发心起就力行菩萨道,在过渡到成佛彼岸的中间,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就不能成佛。所以虽然修行法门各有不同,但成佛的资粮,却是相通的,了解这层道理,在今生不论修持任何法门,随缘行布施,无论财施或法施,是绝对需要的。除非你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否则没有理由不修学布施波罗蜜。愿好学者善思之!
2.菩萨行布施胜过二乘的原因
初发心菩萨的功德果报之所以会胜过二乘,就是因为菩萨在初发心学布施时,便朝舍离五欲的修心方向去故,故能在布施具足禅定的修持下,因不染著世间五欲,又能具足大慈大悲心量的精进行舍,在长远成佛道上应具备的幅慧资粮来看(因中说果),当然胜过一切声闻、辟支佛行者,只为断除己身生死,而不广泛、深入的为成佛果而在无量劫中广修布施的功德大。(大方广十轮经卷七)。
菩萨因为行布施,获得转轮圣王及天主帝释、梵天王的殊胜果报,由这三种胜报,而加速菩萨在度众生时的财、法二施具足;因菩萨福德资粮深厚,才能证入菩萨十地果位(大宝积经卷四十一)。所以基本上说,菩萨“十地果位”,是福德与定慧的长养地,二乘的福慧果报,绝不可与菩萨的十地福慧资粮相比。
3.外布施圆满相
(1)外布施的德行显相
当初发心菩萨在因地修学布施法门时,一定会经过前述“布施入门愿”所说从浅入深、由因至果的行持布施波罗蜜,再进入不愿—“布施圆满愿”所述学习大菩萨深入布施行持的历程(已说明),必然会有超于常人的慈悲、福德、定慧、财富、权势显相,让大家能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首先在外布施的事行与心态上,势必能做到以下所说三十六点。身为凡夫的我们,亦可藉此仔细的反省自己在外布施圆满的德行上到底已经做到几点?
1.在布施时,对一切有情众生,真正做到发平等心、生福田想,绝不会分别受施的怨亲之人有德行、没有德行,有痛苦、没有痛苦,有智慧、没有智慧,有福报、没有福报的优劣差别之想而行布施。
2.在布施时,一定会如先前所说,如先前所许布施乞者,绝不会减少应允之施物,只会增加或如数施与。
3.绝对不曾在事先答应布施好的财物而生悔意,转以下劣的财物布施乞者,一定会依约惠施,并且只会在先前答应施与卑劣财物时依言而施,如果后遇好的财物,则另当别论,随喜布施。
4.绝对不会用异意、愤怒、挠浊的用心而行布施。
5.绝对不会在布施后,常常向受施之人称赞说:我曾经布施多少财物给你,若不是我经常伸手救援于你,你早就如何如何等等要受施者记住自己恩惠之语。
6.在布施卑贱之人时,绝对不会用不恭敬的态度掷丢与他,何况是布施有德者!
7.在布施时,遇到受施者的本性掉举、躁扰不安、行为不端,专门喜欢骂詈、嗔恚、呵责别人时;菩萨行者不会因此而生出厌倦之心,反而更加怜愍他,并运用种种善巧方便之言辞规劝他,令其改过,导向正轨。
8.在布施时,不会用外道知见,杀害生物,惠施神庙,亦不会有想求吉祥、瑞感相应的行为而行布施。
9.在布施时,不会执著我在行世间有相之施或者出世间离欲清净之施,贪著因此布施必得一切种智至极清净之果,只会反观自心:我所行一切布施,有无与离欲、清净、无相的佛道资粮相应。
10.在布施时,虽不执著、衡量所得果报而行布施,但对种下布施何种之因,必得何种布施相应之果,如实了知。不必由他人告知、牵缘、规劝,即能自动自发而行布施。
11.在布施峙,绝对不会因为怖畏自身贫穷而行布施,只会用悲愍众生之心而欢喜布施。
12.在布施时,绝对不会用不合律仪的物品而行布施。如用自己挑剩的、吃过或别人吃过、挑选过剩下来的残食布施三宝。或者布施的食物,有渗杂不洁净的污水、涕唾、便秽、脓血、吐痰……等杂染糜饭之物而不告知受施者;或者用葱蒜等布施不食葱辛者,或者用肉食等布施与不食肉类者,或者用酒类布施与不食酒类者……。
13.在布施时,绝对不会令受施者等待良久、徒劳往返,见其生出攀缘、依附、随顺施主之心才行布施。另会见有之者到来,如其意愿,即行惠施。
14.在布施时,绝对不会因为希求世间的名声、赞颂之表相而行惠施。
15.在布施时,绝对不会要求受施者反报恩德而行惠施。
16.在布施时,绝对不会贪求未来天王、转轮圣王之果而行惠施。
17.在布施时,绝对不会为了趋炎附势而特别用财物巴结、贿赂达官贵人:更不会藉种种媒体、广告四处让人知道自己广做善事,令他人恭敬、尊重、赞叹、供养于我而行惠施。
18.绝对不会因自己财物少而不布施。相对的,深入外布施的菩萨行者,在财物薄少时,尚发广大心布施,何况钱财多时而不惠施?
19.绝对不会诱骗人家,对人先行少许恩惠,俟其对己生出贪爱、亲附之心后,竟然轻视于人,不再与其接近。
20.绝对不会存有蓄意令人背乡叛国之心而行布施。如我惠施财物于你,你必须背叛家乡,听我指挥,甚至我赠送一块土地、一座村邑予你,你必须背叛国家,听我指挥……。
21.绝对不会自己不布施,却殷勤劝人布施。相对的,深入外布施的菩萨行者,能够做到:不仅经常督策自己布施及劝勉他人布施,并且在做任何布施时,皆是保持一颗恭敬、净洁之心,不会以倦怠之意行布施。
22.当无量众生群集求乞时,能以智慧,如实了知,谁在持戒,谁在犯戒?并且按照长幼顺序,依次排坐,一一亲手布施财物,令其欢喜而归。
23.如果目前有无量财物,不会将其积屯起来,只施舍少许钱财,一定会大作布施法事。
24.绝对不会先诃骂乞者或者捶打乞者、毁辱乞者,或者系缚乞者、拘禁乞者、斫刺乞者、驱摈乞者、恐吓乞者,再以怠慢之心布施。
25.在布施前,一定做到:心意喜悦;在布施时,一定做到心念清净;在布施后,一定做到心无反悔。
26.绝对不会用谄媚、诡诈之心而行布施。如用假的摩尼、真珠、琉璃、珂贝、壁玉、珊瑚等宝物而行惠施,希望藉此收买受施者之心,换取真的珍珠等宝。
27.不论拥有多少财物,不分贫富贵贱,先来先得;后来之人,亦以宾至如归,如取自家钱财的心境对待他,而且在行布施时,用归还乞者财物的心态礼敬他。
28.绝对做到施得其时、施得其所、合仪而施、定心而施;如饥者施食,渴者施水,寒者施衣,贫者施财,病者施药,乏车砸车,乃至房舍、卧具、灯明、香华、供佛之具……;无不随乞求者所需,欢喜惠施;因菩萨的净心布施而感动乞者亦以敬心受纳。
29.遇到贫贱之人来求财物,绝不嗤笑、轻弄其人,令其心生羞愧;亦不因见其身分卑微,而蹙眉施与;始终保持平心静气之诚、和颜悦色、面带微笑地布施。
30.虽然不见他人前来求索,深入外布施的菩萨行者,也会主动去探访贫民、修行人,或者需要布施之人,依其所需,结集乐施者,尽力布施。
31.若见众生遭遇虎狼、狮子、水火、怨贼等种种灾难所侵,皆能挺身而出,拔济其厄。
32.经常以法施度众,而且做到清净法施。
33.纵然自身有要务待办,遇到愚钝之人前来求乞,也会以施为重,立即惠施愚者,成就无碍之施。
34.绝对不会慢慢贮积财物,到拥有大量财物时才行布施,一定做到,随得随施。一般人不能体会今生的钱财与生命,无常难保,现在不施,时局一乱,或遭遇意外死亡、暴死、病死,就再也没有机缘行布施、种福田,况且等到积屯大量财物才惠施时,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病苦、贫困的众生,已经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35.因深观“布施之名”及一切有为法,有如空中风、藕根丝及梦、幻、泡、影一样的虚幻、不实,刹那即逝,故施时不求一切名闻果报,完全做到用“无著心”布施,回向佛道。
36.因为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故每一个人见到菩萨时,皆大欢喜。
以上略述菩萨外布施圆满相,广说无量。(菩萨善戒经卷四、瑜珈师地论卷三十九、大乘宝云经卷一)
并且这仅是菩萨在外布施的举止行为上,让每一个人能够感受得到的“德行”。
外布施深入的菩萨在他内心的修持上,必然做到像大智度论依大乘经典所…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七)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