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释迦牟尼佛于过去行菩萨道时,在某一世到龙宫求财得财的几个修证境界成就的重点:
(2)略谈外布施的内心证量
1.已得宿命通。(因初到龙宫,见龙王夫妇,即自识宿命,如是前生父母)。
2.已断嗔心,证入甚深、广大的慈心三昧中。(因见毒蛇,即能当下入慈心三昧,转化毒蛇嗔斗之志;证明已能用多劫修积而来的深厚慈心力量,感化嗔毒众生)。
3.已断我法二执,得证虚空界广大三昧。(因见莲华软脆,欲行莲华上,便能立即证入虚空三昧,步行莲华之上七日,莲华不谢不坏)。
4.已得神足自在。(因在龙宫,获得宝珠后,即轻举其身,飞腾虚空,于一刹那之间,回到阎浮提世界)。
5.已断贪心,大悲成就,悲愿自在。(因其果报虽生天界,不贪施福,以方便力(悲愿力)舍弃天寿,从天而降,辗转投生人间,续以财、法二施化导众生)。
6.福德成就,所欲随意自在。(因到龙宫,取得如意宝珠,回到本生世界,发大誓愿说:若我从此能在成佛道上随意厦脱一切有缘众生,坚固不退转的话,这颗从龙宫取回的如意宝珠,从此刻起,随我意愿出生一切宝物,随人所需,尽皆施予,不令匮乏。当菩萨作这样的誓愿后,当时那颗如意宝珠便像大地般地显现变化,令旁观者都看到祥云普遍的现象,顿时种种宝物、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无量人类所需之具,如雨而下,一切具足。而当那位菩萨行者离世之后,那颗“如意宝珠”仍然普雨宝物,直到当时的众生福德享尽为止……)。
(按依智度论卷十说:如意宝珠出自佛舍利,当法没尽时,诸佛舍利皆变为如意宝珠)。
卷三十四又说:“若作法性生身菩萨,如文殊等,在十住地有种种功德具足,众生见者,皆得如愿,譬如如意宝珠所欲皆得。”
八十华严卷三十九亦说:“十地菩萨能随其意,雨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
由此可知,当一个菩萨行者修学布施的内证境界,到达十地菩萨深广的福慧证量(以上只是略说),便能真正达到外布施圆满成就的境界。(见华严经十地品、十地经等)
4.内布施圆满相
一分菩萨行者在行外布施,尚未达到以上所说外布施行为的深入发心时,是很难由外转内,修成内布施圆满相,当然由内、外施齐修,也能增长菩萨内布施心态的加速成长,然而更要配合四无量心定及甚深三昧力的修持才能彻底做到的。
如智度论卷八十说,菩萨经过无量劫以来,常修毕竟空法,以及为众生修集慈心三昧,故能在布施身命时,深观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空无自体,不起嗔恨心而成就内施之德。
并且菩萨在最初行布施时,即经常发愿说:愿将身肉布施与众生,并愿引渡乞我肉者及食我肉者,修学佛法,而不生嗔恨之心。(智度论卷八十八)
就因为菩萨世世发此施身施命大愿,故能累世转增其大悲心量,在见闻之者求索身命时,义无反顾地弃舍身命,欢喜承担施身之痛,而不嗔、不恼,无丝毫怨悔之心。
想要在今生学菩萨行身施—脑死后,捐献器官甚至发愿活生生的行身命施的善男信女,绝对不可忽视开发“悲愿心—修学四无量心定”的重要性;因为你的悲悯众生心,才会有身命施—捐献器官的义举,然而坚固的慈悲行愿,是带引你的身施行为,达到不堕恶道,获得来世福德果报不可缺少的基础。我们看菩萨在未证法身前,世世以身命布施,甚至为法舍身,而加速其断身执、证空性的力量。在获证法身(断七识我执)后,仍然为度众生而续行身施,但彼时因证法身、我执断,而使悲愿心巩固,当行身施而命未断时,只要一发誓愿心,就能令身体平复如初(智度论卷四、卷十二)。这是大菩萨以其异劫薰修不退的禅定力量及大悲心量成就,才能完成身体复原如故—“心能转物”的境界。而当菩萨行内布施,达到能令割截的血肉,恢复如昔正常的色身—身心康健时,就是菩萨获得布施圆满相的特征之一。(如大般若经卷三九九,有菩萨为法舍身,在成佛道心已得不退转的情况下,而令身形平复如故的记载)。
5.内外施圆满相
(1)结业生身圆满相
大智度论卷十二说:“菩萨有二种身,一者结业生身,二者法身,是二种身中檀波罗蜜满,是名具足檀波罗蜜。”
如菩萨在未得法身、烦恼(结使)未断前(结业生身),能以一切宝物、国财、妻子、头目、髓脑尽用布施,而心不动转,因一分菩萨在初发心行布施时,即舍离五欲(大方广大轮经卷七),故能深观所施财物,从因缘假合而有,仔细推敲求其实性,都不可得;于是在无量劫以来,经过有相布施,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施舍,成就无相布施功德(金刚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四),觉悟一切有相、无相之实性,皆清净如涅槃相,虽获无尽财宝的果报而心不贪著。在菩萨未证无生法忍前,能够于每一世的受生中在布施时随时做到:能以一切内外所有身、物尽用布施,而且不论布施之物的大小、多少、粗细……,皆不会生出吝惜、贪执之心。并且真正发出平等布施心—在布施时不择对象,不会做这样的分别:大人应与,小人不应与;贫穷人应与,尊贵人不应与;出家人应布施,非出家者不应布施;人类应布施,禽兽不应施。施不求报,又得“布施实相”。而且布施者的心理,没有“昼、夜、冬、夏、春、秋、吉、衰”季节时令之分,一年四季随时行施,乃至布施头目脑髓心无悔惜,令乞施者,皆大欢喜,普结未来引渡之缘。在行法施时,也是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从世间法至出世间法,因材施教,绝不吝藏法财,不教授人。菩萨如果在行内、外布施时,达到这种“无相、无著的净施”境界,就称为菩萨结业生身(在分段生死受生中)做到修学布施波罗蜜“具足圆满”(此外如“法施圆满相、无畏施圆满相另论)。
(2)证法身后布施圆满相
而当菩萨自末后肉身(最后分段生死中的受生),得证无生法忍,舍肉身得证法身后,能于十方世界的六道受生中,变现无数化身,并且每一个化身,皆能在一时之间,变化种种珍宝、衣服、饮食惠施众生,并且以国财、妻子、头目、髓脑等内外所有财物、身躯尽用布施,满众生愿,并且为众生运用种种譬喻、论议、语言、方便及诵读方式,讲说世间、出世间的一切道理,令无数众生,步入佛门,修学佛道。当菩萨获证法身后,能将物施、财施、身施、法施,做到以上所说能化现无量财宝给足众生,一时能随一切上、中、下根器,普为说法,皆大欢喜,一时之顷,并能化作无央数身,供养十方诸佛,便称为法身菩萨行布施波罗蜜具足圆满。(大乘经典中诸如华严经、大般若经、大宝积经中广述)。
而当菩萨在分段生死中行布施及证法身后以变化身行布施的历程,都能做到具足、圆满,就称为菩萨“内外施圆满成就”。
6.法施圆满相
一个菩萨行者法施圆满的象征,当然表现在多劫以来对于世间法、出世法无碍辩才累积的成果—四无碍辩才上,四无碍辩才即是指法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才、词无碍辩才、辩说无碍等四种辩才(按四无碍辩才义将在“智慧辩才愿”及“辩才无碍愿”中广释)。
如十地经卷七所说:“菩萨住此善慧地(九地)时,具法师行,以无量智随行善巧,以诸菩萨四无碍解所引音词,而演说法,于此菩萨圆满无杂四无碍解,恒常随转。”
而且九地菩萨获得四无碍辩才时,便能于果地中“于一念之顷,通满三千大千世界,随一切有情意乐差别,而为说法。又能以一音词演说妙法,能令大众皆能解了;或随菩萨之欲,以种种言词音支剖析,令诸大众皆得开悟……。”
这即是大菩萨成就法施圆满的显相之一,广说无量。(见十地经卷七、十住经卷四,渐备一切智德经卷四)。(按法施圆满相非本愿述说范围,故略述之。)
7.无畏施圆满相
菩萨行者无畏施圆满的象征,当然表现在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所说观世音菩萨获证“现一切色身三昧”后,随类变化种种形相,于众生怖畏急难之中,广施无畏救拔的显相上。
如法华经卷七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昔得解脱……。是菩萨皆以无畏施于众生……,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按无畏施圆满相,亦非本愿解说范围,但亦属布施圆满相之一,故略述之)。
8.供佛圆满相
(1)财供养圆满相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八说:“如来所有一切神通事业佛法胜相,皆是菩萨宿修大行,以世间所乐财物,奉施如来,以摄受故,求甘露法,求寂静涅槃。”
大智度论卷三十说:“菩萨业有二种,一为供养诸佛,二为度脱众生。以供养诸佛,种下授记因缘,并得无量福德,持是福德利益众生,所谓满众生愿。”
由以上经文可知,菩萨行者以财、法二施供养诸佛有四种目的:一是为求佛法,一是为求寂静涅槃,一是为求诸佛授记,一是为得无量福德,利益众生。
菩萨以此“初发心”,而在无量劫中发菩提心,依愿导行,称念佛名,广修福德,求生诸佛世界,供养诸佛,听佛说法,深修定慧,当获得广大福德时,又回入浊恶世界,以财、法二施普济众生。
而一个亲近、供养过无数诸佛及受持法藏,以布施心圆满般若波罗蜜,证入不退转地的大菩萨行者,必然获得财宝无量、福德自在的果报。从亲身供养佛,到化作一身、二身、三身、百身、千身、万身、百千万亿化身供养佛,都能随意往返十方世界,用种种妙华、珍宝等庄严之具供养诸佛,而任意自在,远近无碍。这在诸大乘经论中多有记载。
如华严经贤首品至十地品记述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之前,都没有离开以“愿力见佛、供佛”的重要圆满佛道的行…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七)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