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七)菩薩圓滿布施的修證境界▪P2

  ..續本文上一頁說釋迦牟尼佛于過去行菩薩道時,在某一世到龍宮求財得財的幾個修證境界成就的重點:

  (2)略談外布施的內心證量

  1.已得宿命通。(因初到龍宮,見龍王夫婦,即自識宿命,如是前生父母)。

  2.已斷嗔心,證入甚深、廣大的慈心叁昧中。(因見毒蛇,即能當下入慈心叁昧,轉化毒蛇嗔鬥之志;證明已能用多劫修積而來的深厚慈心力量,感化嗔毒衆生)。

  3.已斷我法二執,得證虛空界廣大叁昧。(因見蓮華軟脆,欲行蓮華上,便能立即證入虛空叁昧,步行蓮華之上七日,蓮華不謝不壞)。

  4.已得神足自在。(因在龍宮,獲得寶珠後,即輕舉其身,飛騰虛空,于一刹那之間,回到閻浮提世界)。

  5.已斷貪心,大悲成就,悲願自在。(因其果報雖生天界,不貪施福,以方便力(悲願力)舍棄天壽,從天而降,輾轉投生人間,續以財、法二施化導衆生)。

  6.福德成就,所欲隨意自在。(因到龍宮,取得如意寶珠,回到本生世界,發大誓願說:若我從此能在成佛道上隨意廈脫一切有緣衆生,堅固不退轉的話,這顆從龍宮取回的如意寶珠,從此刻起,隨我意願出生一切寶物,隨人所需,盡皆施予,不令匮乏。當菩薩作這樣的誓願後,當時那顆如意寶珠便像大地般地顯現變化,令旁觀者都看到祥雲普遍的現象,頓時種種寶物、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無量人類所需之具,如雨而下,一切具足。而當那位菩薩行者離世之後,那顆“如意寶珠”仍然普雨寶物,直到當時的衆生福德享盡爲止……)。

  (按依智度論卷十說:如意寶珠出自佛舍利,當法沒盡時,諸佛舍利皆變爲如意寶珠)。

  卷叁十四又說:“若作法性生身菩薩,如文殊等,在十住地有種種功德具足,衆生見者,皆得如願,譬如如意寶珠所欲皆得。”

  八十華嚴卷叁十九亦說:“十地菩薩能隨其意,雨衆寶物,如衆生心,充滿其願。”

  由此可知,當一個菩薩行者修學布施的內證境界,到達十地菩薩深廣的福慧證量(以上只是略說),便能真正達到外布施圓滿成就的境界。(見華嚴經十地品、十地經等)

  4.內布施圓滿相

  一分菩薩行者在行外布施,尚未達到以上所說外布施行爲的深入發心時,是很難由外轉內,修成內布施圓滿相,當然由內、外施齊修,也能增長菩薩內布施心態的加速成長,然而更要配合四無量心定及甚深叁昧力的修持才能徹底做到的。

  如智度論卷八十說,菩薩經過無量劫以來,常修畢竟空法,以及爲衆生修集慈心叁昧,故能在布施身命時,深觀施者、受者、施物叁者空無自體,不起嗔恨心而成就內施之德。

  並且菩薩在最初行布施時,即經常發願說:願將身肉布施與衆生,並願引渡乞我肉者及食我肉者,修學佛法,而不生嗔恨之心。(智度論卷八十八)

  就因爲菩薩世世發此施身施命大願,故能累世轉增其大悲心量,在見聞之者求索身命時,義無反顧地棄舍身命,歡喜承擔施身之痛,而不嗔、不惱,無絲毫怨悔之心。

  想要在今生學菩薩行身施—腦死後,捐獻器官甚至發願活生生的行身命施的善男信女,絕對不可忽視開發“悲願心—修學四無量心定”的重要性;因爲你的悲憫衆生心,才會有身命施—捐獻器官的義舉,然而堅固的慈悲行願,是帶引你的身施行爲,達到不墮惡道,獲得來世福德果報不可缺少的基礎。我們看菩薩在未證法身前,世世以身命布施,甚至爲法舍身,而加速其斷身執、證空性的力量。在獲證法身(斷七識我執)後,仍然爲度衆生而續行身施,但彼時因證法身、我執斷,而使悲願心鞏固,當行身施而命未斷時,只要一發誓願心,就能令身體平複如初(智度論卷四、卷十二)。這是大菩薩以其異劫薰修不退的禅定力量及大悲心量成就,才能完成身體複原如故—“心能轉物”的境界。而當菩薩行內布施,達到能令割截的血肉,恢複如昔正常的色身—身心康健時,就是菩薩獲得布施圓滿相的特征之一。(如大般若經卷叁九九,有菩薩爲法舍身,在成佛道心已得不退轉的情況下,而令身形平複如故的記載)。

  5.內外施圓滿相

  (1)結業生身圓滿相

  大智度論卷十二說:“菩薩有二種身,一者結業生身,二者法身,是二種身中檀波羅蜜滿,是名具足檀波羅蜜。”

  如菩薩在未得法身、煩惱(結使)未斷前(結業生身),能以一切寶物、國財、妻子、頭目、髓腦盡用布施,而心不動轉,因一分菩薩在初發心行布施時,即舍離五欲(大方廣大輪經卷七),故能深觀所施財物,從因緣假合而有,仔細推敲求其實性,都不可得;于是在無量劫以來,經過有相布施,到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施舍,成就無相布施功德(金剛經、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四),覺悟一切有相、無相之實性,皆清淨如涅槃相,雖獲無盡財寶的果報而心不貪著。在菩薩未證無生法忍前,能夠于每一世的受生中在布施時隨時做到:能以一切內外所有身、物盡用布施,而且不論布施之物的大小、多少、粗細……,皆不會生出吝惜、貪執之心。並且真正發出平等布施心—在布施時不擇對象,不會做這樣的分別:大人應與,小人不應與;貧窮人應與,尊貴人不應與;出家人應布施,非出家者不應布施;人類應布施,禽獸不應施。施不求報,又得“布施實相”。而且布施者的心理,沒有“晝、夜、冬、夏、春、秋、吉、衰”季節時令之分,一年四季隨時行施,乃至布施頭目腦髓心無悔惜,令乞施者,皆大歡喜,普結未來引渡之緣。在行法施時,也是一樣,不分貧富貴賤,從世間法至出世間法,因材施教,絕不吝藏法財,不教授人。菩薩如果在行內、外布施時,達到這種“無相、無著的淨施”境界,就稱爲菩薩結業生身(在分段生死受生中)做到修學布施波羅蜜“具足圓滿”(此外如“法施圓滿相、無畏施圓滿相另論)。

  (2)證法身後布施圓滿相

  而當菩薩自末後肉身(最後分段生死中的受生),得證無生法忍,舍肉身得證法身後,能于十方世界的六道受生中,變現無數化身,並且每一個化身,皆能在一時之間,變化種種珍寶、衣服、飲食惠施衆生,並且以國財、妻子、頭目、髓腦等內外所有財物、身軀盡用布施,滿衆生願,並且爲衆生運用種種譬喻、論議、語言、方便及誦讀方式,講說世間、出世間的一切道理,令無數衆生,步入佛門,修學佛道。當菩薩獲證法身後,能將物施、財施、身施、法施,做到以上所說能化現無量財寶給足衆生,一時能隨一切上、中、下根器,普爲說法,皆大歡喜,一時之頃,並能化作無央數身,供養十方諸佛,便稱爲法身菩薩行布施波羅蜜具足圓滿。(大乘經典中諸如華嚴經、大般若經、大寶積經中廣述)。

  而當菩薩在分段生死中行布施及證法身後以變化身行布施的曆程,都能做到具足、圓滿,就稱爲菩薩“內外施圓滿成就”。

  6.法施圓滿相

  一個菩薩行者法施圓滿的象征,當然表現在多劫以來對于世間法、出世法無礙辯才累積的成果—四無礙辯才上,四無礙辯才即是指法無礙辯才、義無礙辯才、詞無礙辯才、辯說無礙等四種辯才(按四無礙辯才義將在“智慧辯才願”及“辯才無礙願”中廣釋)。

  如十地經卷七所說:“菩薩住此善慧地(九地)時,具法師行,以無量智隨行善巧,以諸菩薩四無礙解所引音詞,而演說法,于此菩薩圓滿無雜四無礙解,恒常隨轉。”

  而且九地菩薩獲得四無礙辯才時,便能于果地中“于一念之頃,通滿叁千大千世界,隨一切有情意樂差別,而爲說法。又能以一音詞演說妙法,能令大衆皆能解了;或隨菩薩之欲,以種種言詞音支剖析,令諸大衆皆得開悟……。”

  這即是大菩薩成就法施圓滿的顯相之一,廣說無量。(見十地經卷七、十住經卷四,漸備一切智德經卷四)。(按法施圓滿相非本願述說範圍,故略述之。)

  7.無畏施圓滿相

  菩薩行者無畏施圓滿的象征,當然表現在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所說觀世音菩薩獲證“現一切色身叁昧”後,隨類變化種種形相,于衆生怖畏急難之中,廣施無畏救拔的顯相上。

  如法華經卷七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昔得解脫……。是菩薩皆以無畏施于衆生……,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按無畏施圓滿相,亦非本願解說範圍,但亦屬布施圓滿相之一,故略述之)。

  8.供佛圓滿相

  (1)財供養圓滿相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八說:“如來所有一切神通事業佛法勝相,皆是菩薩宿修大行,以世間所樂財物,奉施如來,以攝受故,求甘露法,求寂靜涅槃。”

  大智度論卷叁十說:“菩薩業有二種,一爲供養諸佛,二爲度脫衆生。以供養諸佛,種下授記因緣,並得無量福德,持是福德利益衆生,所謂滿衆生願。”

  由以上經文可知,菩薩行者以財、法二施供養諸佛有四種目的:一是爲求佛法,一是爲求寂靜涅槃,一是爲求諸佛授記,一是爲得無量福德,利益衆生。

  菩薩以此“初發心”,而在無量劫中發菩提心,依願導行,稱念佛名,廣修福德,求生諸佛世界,供養諸佛,聽佛說法,深修定慧,當獲得廣大福德時,又回入濁惡世界,以財、法二施普濟衆生。

  而一個親近、供養過無數諸佛及受持法藏,以布施心圓滿般若波羅蜜,證入不退轉地的大菩薩行者,必然獲得財寶無量、福德自在的果報。從親身供養佛,到化作一身、二身、叁身、百身、千身、萬身、百千萬億化身供養佛,都能隨意往返十方世界,用種種妙華、珍寶等莊嚴之具供養諸佛,而任意自在,遠近無礙。這在諸大乘經論中多有記載。

  如華嚴經賢首品至十地品記述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之前,都沒有離開以“願力見佛、供佛”的重要圓滿佛道的行…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七)菩薩圓滿布施的修證境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