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上集)

  釋大寂著

  

  (一)什麼是原始佛教及經典結集的問題

  (二)如是我聞的問題

  (叁)原始佛法的定義與定中持法的問題

  (四)四無量心與六度的修持問題

  (五)人間的佛陀無異凡夫生死之身嗎?

  緣起

  爲增益大乘行者對大乘佛法是佛說的信心而寫

  問:我(某某大學生)一直是修淨土的,有一天我的同學拿了一本有關“大乘佛法非佛親說”的“論著”給我看(出家法師所寫),在雙方诤辯下,使我對大乘佛法産生很大的懷疑。如果大乘佛法不是佛所說,“淨土當然沒有”,內心非常驚慌,師父,大乘佛法到底是不是佛說?我還要不要繼續念佛下去?(不僅居士有此疑問,許多出家衆亦受到現代學術思潮影響而有此疑問,從而否定大乘佛法是佛所說,多有本來修淨土者,因此轉修“南傳阿含禅法”者),筆者亦曾因閱讀某法師所寫有關“大乘佛法非佛說”的“論著”,而曾經對大乘佛法産生大懷疑,亦曾思惟:若是大乘佛法尚不實,淨土是什麼?當然會心生恐慌、疑慮還要不要修淨土?筆者認識的一位出家師父,就是因爲讀了“佛學院”,上到“印度佛教史”等課程,而對大乘佛法失去信心,後來還俗回家,退失學佛信心。這個問題,有嚴重影響“初學佛者”及“淨行者”乃至“傳統大乘行者”,對大乘佛法及淨土失去正信心及有“斷人佛種慧命”的嚴重的問題,是故爲增益大乘行者對大乘佛法是佛說的信心有必要在此略提這個課題。

  在今天電視弘法、輿論興盛的時代,只要接觸外界媒體、書籍,經常可聽聞“有人談論大乘佛法非佛說的話題”,這是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各類學說充斥、不可避免的問題。既然不可避免,亦不必逃避,更應重視這個問題,深入《四阿含》及“大乘經典”去慎思明辨“經典結集”的課題。

  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嚴重、也很嚴肅、也是一般佛弟子不敢碰觸的問題。本來想在後續“大乘淨土成佛之道下篇之二|“菩薩如何莊嚴淨土””出書中再細談這個問題。但是筆者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在“美國紐約大覺寺弘法時”,遇到一群蓮友因爲受到“大乘佛法非佛說”的影響,而對淨土失去信心,在筆者以專題:“阿含經與淨土思想”約略解說下,才對“大乘佛法重拾信心”,繼續念佛。而“大乘佛法是不是佛所親說”,這在過去二十年前的臺灣佛教界,大多是沒有疑問的。近二十年來,由于受到美國及日本乃至臺灣等“學術研究”的影響,才使得“這個問題”逐漸牽動“傳統佛教界”出家衆及在家二衆間莘莘學子的“思潮”,認爲“大乘佛法”可能是“外來興起的學說”,或是由“某在家集團”所創作,或者由《阿含經》(部派佛教所傳)而演變出來的“哲學思想”。這種思想誤導,不僅會斷人“念佛善根”,而且會斷人“佛種慧命”,是一個“非常嚴重不可不慎思明辨的大問題”。

  如果從世間哲學、學術研究、曆史考證的立場來論辯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是不會有客觀的結論的。因爲學者的研究立場各有不同,諸如一般學者往往會“以其主觀立場”,斷章取義的引證曆史資料及“部分經句”,作種種假設、論證。而欲了解“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必須從幾個重點來做分辨:

  (一)什麼是原始佛教及經典結集的問題

  (二)如是我聞的問題

  (叁)原始佛法的定義與定中持法的問題

  (四)四無量心與六度的修持問題

  (五)人間的佛陀無異凡夫生死之身嗎?

  (六)阿羅漢是不是佛的問題

  (七)從《阿含經》看十方佛的真谛

  (八)從業、緣、果、報的觀點證明有十方淨土存在

  (九)淨土衆生修行內涵不離“叁法印”的基本義

  

  (一)什麼是原始佛教?

  凡是有看過佛教史的人,都會知道《阿含經》是目前學界依曆史佛學文獻的考據資料,所公認的原始佛教思想。研究原始佛教的佛學者,在判斷任何從佛陀時代,也就是兩千五百多年以前由印度的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從佛弟子口述佛所說的法,或者由佛在世的時候,弟子私自記錄下來的佛法,甚至由祖師大德弘揚的佛法,輾轉翻譯成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字,乃至傳譯到泰國、斯裏蘭卡、緬甸、中國、日本、韓國等各個國家的大乘和小乘的佛教思想,到底是不是佛所說的法,都是用原始佛教的記錄,也就是《阿含經》的思想來做分辨和印證。而什麼是原始佛法?

  就是從佛陀時代到佛涅槃以後,在佛弟子之間還沒有分裂成個個部派的那個時期,就稱爲“原始佛教”,這是近代學者的意見。而依“四阿含”來看,在“原始佛教時期”,“菩薩法與聲聞法是共存的,只是以聲聞法義爲主”。

  現在先依“原始佛教的觀點”來說,于佛涅槃以後,當時佛教界公認的原始經論的結集和公認佛說的最早期的聖典,就是現在于大藏經看到的《四部阿含經》和聲聞藏中律藏的重要部分。而如果欲了解《四阿含》和“律藏”的來源,也就是了解原始佛法的來源,就要首先談到“經典的結集”問題。

  1.略談曆史上四次結集經典

  關于佛教經典的結集,事實上,在現存大藏經中,就可以看到當時“大、小經典結集的盛況”。但是依史學家考據的觀點,最重要的有四次結集經典。其中佛弟子們第一次結集的經典,也就是著名的在王舍城刹帝山窟(靈鹫山上的山窟),或者稱爲五百阿羅漢結集(見《五分律》卷叁十、《摩诃僧祇律》卷叁十二等所載),也有的說是一千阿羅漢結集(見《大智度論》卷二所記),時間是大約在佛剛涅槃之後、西元前四百八十六年的夏天。第二次結集,就是在印度的毗舍離城結集,或稱七百比丘結集,是由重戒律、年齡極高的上座部長老共同結集,時間大約在佛滅度後的一百年左右,西元前叁百多年,這兩次結集,都是在印度的佛教曆史文獻資料上找得到的結集事證。《四部阿含經》大體就是在這兩次結集中完成的,這是近代學者的意見,當然也有別的說法。此外還有第叁次結集及第四次結集的經典。

  第叁次結集經典,是在佛涅槃以後的兩百叁十六年,大約在西元前二二六到二六四年之間,當時印度出現了一位阿育王,也就是于《雜阿含經》第二十叁卷(六○四)經中記載阿育王出生于佛在世時以沙供佛得大果報的故事。就在阿育王住世的那個時期,由一千位比丘聚集在一座叫做摩揭陀國華氏城,完成了第叁次的結集經典。在這次的結集當中,不但有《經藏》和《律藏》的結集,而且還多增加了祖師大德所寫的論藏。而由阿育王的故事出現在《雜阿含經》中,可見《雜阿含經》的結集完成,已經涉及第叁次結集經藏的內容,超過佛涅槃後的兩百年。

  第四次結集經典,是在佛涅槃以後的四百多年至五百年,是在西元第二世紀之時,當時由五百位比丘在印度的迦濕彌羅國,完成了經藏、律藏和論藏的結集各有十萬句頌詞,叁藏的頌詞加起來總共有叁十萬句頌,合計有九百六十萬言。(此依“大唐西城記”卷叁所載,按又有另外的說法,不錄)。現在于大藏經中看到的《毗昙部》所記載的龍樹菩薩所寫的《十住毗婆沙論》,就是在第四次結集中重要的寶典,可惜“論中大部分的經文已經遺失”。而第四次結集,又有南傳的說法,即在第四次結集會上,誦出上座部佛教叁藏,修訂叁藏注釋,重新安排經典次序而完成巴厘文的叁藏等。此外從西元一八七一年至西元一九五四年間尚有第五、第六、第七次結集,不錄。

  以上所介紹的四次結集經典乃至第五、第六、第七次的結集,皆是古印度及現代印度的文獻資料所保存下來的。

  2.其他不同的結集

  但是在其他記事裏,也有記載其他由佛在世時或者當佛涅槃後,由佛弟子私自形成一個個團體,紛紛將他們從佛陀那裏所聽聞過的佛法,私自用“具葉記錄”和背誦起來的法義,結集起來,流傳到後世,如傳說中的“窟外結集”(後續自明),也就是說,《四阿含》中大部分的內容,是“五百阿羅漢”在洞窟內結集聲聞藏的經典,然而“阿含經中”的某部分序文,也有記載“窟外結集的盛況”(後有說明),其聽法大衆涉及天衆,就不僅只有“五百阿羅漢在場”。

  更須明白,《四阿含》的結集,最主要是出自“五百羅漢或千阿羅漢”之手,然而佛住世時,隨佛出家或隨佛的諸大弟子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超過數十萬人,這點可從《四阿含》中及“大乘經典”內出現的出家人數做一考察。如《增一阿含》卷二十六(五)中敘述佛在世時,有一次曾有八萬四千阿羅漢集在一處,受梵志供養,其他分散于印度各處的阿羅漢應當更多。如《雜阿含經》卷二十叁就說:“佛滅度後的兩百年,當時賓頭盧尊者尚在人間,那時于一次聚會中,仍然有叁十萬比丘悉來集會,彼大衆中十萬人是阿羅漢,二十萬人是學人及凡夫比丘。”由佛涅槃後的兩百年,尚有數十萬比丘衆住世,可以想見佛在世時出家比丘衆的盛況,少說也有數十萬。

  由此可知,在“五百阿羅漢”結集“聲聞藏”的同時,尚有“數十萬”比丘、比丘尼大衆,皆未參加“結集經典”,難道不會有“因從佛所聞法義及所修法門與“聲聞藏法義及與其所修法門不同”而形成許多“窟外結集”的情形嗎?

  3.從多方面的記錄和多方面的經典內容了解諸佛所說法才不會有偏差

  衆所皆知,每一個國家的曆史,都有正史和野史的記載。曆史是強人所寫的,世人可以從正史中,看到一個朝代興衰成敗的表相,但是並不一定代表那個時期興衰因緣變化的“真實面”。相對的,從民間記載的野史,反而能夠在與正史記錄的相互比較、對照中,有更多的機會,從更多的層面,來了解一個時期的曆史演變因緣的真實性。

  相對的,佛教的經典結集,也應該從多方面的記錄和多方面的經典內容,來了解諸佛所說修證法義的正確性,才不會有偏差。諸如由“律師”和“苦行者”主導的兩大結集,享有當時僧團的主導權,可看做“古印度佛…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