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神通輕舉色身至舍利弗住處俟舍弗涅槃才取滅度?
由此可知,諸阿羅漢的壽命亦能隨意自在,只是要“有因有緣”才能這麼做。目連的身體在臨終前已經爛盡,猶能以“正定力持住壽命”;若是一般人早就痛楚哀嚎死去。而且目連在身體稀爛快要舍壽時,猶能暫時持住壽命讓舍利弗在數日內先涅槃(如經文說:“舍利弗與目連對話後,漸漸乞食至摩渡國……而取滅度。”),目連俟舍利弗涅槃後,再展現大神通變化而入滅,若不是已經修得“壽命自在”“心能轉物”、“以心力持住壽命”的證境,焉能做如是變化!
又《增一阿含》卷十叁(二)亦記述一位尊者婆拘盧已成阿羅漢,諸縛已解,長壽無量,恒自降伏……。此亦證明阿羅漢皆修得壽命自在,只是有沒有因緣令其延壽住世利生而已。佛的“正定力”、“神通力”更高于阿羅漢(後續自明),當然早已證得壽命自在的勝報,若欲延壽,隨意自得,但是佛並沒有這麼做。
(丙)佛豈不知度生因緣已盡而依然給予阿難機會令佛身有再住世的因緣?
在佛重病時,曾經對阿難說:“如來已修四神足成就,可隨意住壽一劫有余,但要有人請佛住世因緣才可這麼做。”當時阿難默然。佛再叁重覆此語,阿難爲魔所蔽,曚曚不悟,而不知請佛住世,失去佛再住世的因緣。問題是:佛豈不預知阿難爲魔所蔽故默然無語,佛豈不知度生因緣已盡,而仍然予“阿難與當世及後世大衆機會”令佛有因弟子所請而再住世利生的因緣(不一定是一劫)!
由經文得知,佛絕對不是因阿難“默然不語”而不再以“定力持壽住世”,而是“度生因緣已盡”而不再住世。
(丁)目連爲何不願用“定力住壽經劫”度化衆生?
就如前述經文說,舍利弗對目連說:“你已修得四神足成就,壽命已得自在,可以“不取滅度”,爲何“不以正定之力持住壽命而取滅度?””目連回答說:“修得四神足成就的比丘、比丘尼,當然可以“住壽經劫”,(就是不止一劫,超過一劫,多劫亦可),但是阿羅漢因聞佛說法而解脫,因重佛深恩,而不願佛涅槃後猶獨自住世,故說:必須佛願意“住壽經劫”,我才會隨佛亦“住壽經劫”……,然而我躬聞佛開示說:若是衆生壽命短壽(不過百歲),佛壽亦短,若是佛住壽一劫,我亦住壽一劫……。”
(戊)佛身雖病、心安如地
並且當佛重病時,曾經有比丘向佛言:佛是天上天下之尊,爲何不從天上請藥,可使佛的病體治愈?當時佛回答說:“我的身體如人舍宅,久故皆當壞,地續安如故,佛心安如地,身如故舍、心無病,但身有病耳,何需天藥。”(《佛般泥洹經》卷下)
佛本身就能以“定力持身”,不受病痛影響,佛的生病,是在告誡四衆弟子們,只要有“四大和合的色身”,就會因“四大不調”而生病,佛身亦如凡夫色身所有機能,當然會因勞累及飲食不慎而生病,只是佛身雖生病,心安如地,內心安祥不受病苦所轉,不同凡夫生病之身。
戊、佛及阿羅漢爲何不如“氣功師”及“瑜珈行者”氣脈暢通、甚少生病者?
一定有人會問:現代的氣功師、瑜珈行者、道家行者皆能因“練氣、通氣、運氣”成就而使得色身“行血行氣”,身體氣脈暢通,甚少生病。佛及阿羅漢的修行難道不如“氣功師”與“瑜珈行者”及道家行者……嗎?當知《阿含經》有記述:“世尊:諸根澄靜,其心寂定。”及記述:“當一坐而食,若能一坐食,身體輕便,心得開解,心已得解,得諸善根,已得善根,便得叁昧,已得叁昧,于四聖谛如實而知之”的經文(《增一阿含》卷七)。
又如《增一阿含》卷四十七(七)亦說:“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恒一坐而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汝等比丘亦當一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得修梵行。但是有比丘氣力弱,不堪一坐食,佛亦聽汝可壞齌,通日而食。”
卷四十七(八)解釋比丘“諸根寂靜”的意義。《中阿含》卷五十(一九叁)有“比丘學一坐食已”,無爲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穩快樂”的經文。《中阿含》卷五十六(二○四)也有:“佛成道後,諸根清淨,形色極妙,面光照耀的經文。”
按《四阿含》皆有“諸根澄靜”、“諸根清淨”、“諸根澹泊”、“諸根寂定”、“諸根寂靜”、“第一息滅”等經文(《雜阿含》卷四十二);而此“諸根澄靜”等經義,亦有“身根暢通”、“氣脈和順”的異解之意在其間。然而不是“作意調氣、練氣、運氣”而得,乃是在“心專注禅思中”,“正念、正智”顯發下,自然而然地在潛移默化間令“身根暢通”,而斷“身見”,不著「四相”。不似“氣功師”、“瑜珈行者”、道家行者雖然“身根暢通”而執著于“氣脈”、“身見”中跳不出來。
己、佛及阿羅漢既可用“定力持身一劫不死”爲何還會生病?
(甲)世人雖能練得“氣脈暢通”容易掉入“貪著身見”的泥沼中
其一,佛出世于印度,其所承受之血肉之軀,形同凡夫之身,如果飲食不調,身體勞累過度,當然會生病,目的在告誡聲聞弟子及後世弟子,世人因爲父精母血媾合而産生此“欲、貪具足的胎身”之體,有生就有死,有身就有衰老、病苦、死亡之業報,佛教導弟子觀身不淨、觀身無常,觀身爲生滅之數,觀有身爲未來苦果之本,唯有“觀心、淨心成就”才能超脫此因“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等而産生的色身之果的業報。故不准弟子錯用心用“練氣、調氣、養氣、運氣”的方式“調身、養身”,雖然能練得“氣脈暢通”,但是容易掉入“貪著身見”的泥沼中,走入另一條禅修歧路而不知不覺,況且縱然“身脈暢通”或可延壽,但仍免不了一死。佛弟子當四大不調時,當然會生病,除了看病、醫病外,可以用“正定之力”持身而不特別以“練氣、運氣”方式養身,以免錯用心,誤了“了脫生死”的正確方向。
(乙)佛爲何自言是衰老之身?
甲一、阿難質疑佛爲何會衰老?
這個道理在《增一阿含經》卷十八(六)有詳細說明:如經文說:“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斯須複以兩手摩如來足已,複以口鳴如來足上,而作是說:天尊之體何故乃爾身極緩爾?如來之身不如本故。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今如來身皮肉已緩,今日之體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體爲病所逼,若應病衆生爲病所困,應死衆生,爲病所逼,今日如來年已衰微,年過八十。
是時阿難聞此語已,悲泣哽噎不能自勝,並作是語:咄嗟老至乃至于斯。
甲二、佛以舊車比喻衰敗之身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是時世尊漸漸乞食,至王波斯匿舍。當于爾時,波斯匿門前有故壞車數十乘,舍在一面。
是時尊者阿難以見車棄在一面,見已,白世尊曰:此車王波斯匿車,昔日作時極爲精妙,如今日觀之與瓦石同色。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如今觀所有車,昔日之時,極爲精妙,金銀所造,今日壞敗不可複用。如是外物尚壞敗,況複內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咄此老病死,壞人極盛色;
初時甚悅意,今爲死使逼。
雖當壽百歲,皆當歸于死;
無免此患苦,盡當歸此道。
如內身所有,爲死之所軀;
外諸四大者,悉趣于本無。
是故求無死,唯有涅槃耳;
彼無死無生,都無此諸行。
甲叁、波斯匿王質問佛身爲何會衰老?
爾時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是時王波斯匿與世尊辦種種飲食,觀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白世尊曰:雲何世尊,諸佛形體皆金剛數,亦當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諸佛出于人,父名曰真淨;
母名極清妙,豪族刹利種。
死徑爲極困,都不觀尊卑;
諸佛尚不免,況複余凡俗……?
甲四、有四法人所愛敬、有四法世人所不愛敬
是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座起而去,還祇洹精舍就座而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在世間人所愛敬,雲何爲四?少壯之年,世間人民之所愛敬,無有病痛人所愛敬,壽命人所愛敬,恩愛集聚人所愛敬,是謂比丘有此四法,世間人民之所愛敬。複次比丘複有四法,世間人民所不愛敬,雲何爲四?比丘當知,少壯之年若時老病,世人所不喜,若無病者後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壽命後便命終,世人所不喜,恩愛得集後複別離,是世人所不喜,是謂比丘有此四法與世回轉,諸天世人乃至轉輪聖王,諸佛世尊共有此法。是爲比丘,世間有此四法與世回轉,若不覺此四法,時便流轉生死周旋五道,雲何爲四?
甲五、聖賢四法、斷生死根
聖賢戒,賢聖叁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是爲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覺知者則受上四法。我今及汝等,以覺知此賢聖四法,斷生死根不複受有,如今如來形體衰老,當受此衰耗之報。是故諸比丘當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之變。如是比丘當作是念,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以上經文說得很清楚,佛出世在印度,有父有母,亦在人數之中,亦受胎生之報,自然會有“胎生衆生”應有的生老病死,以此告誡“胎生人類”,既然“造業、入胎”,當然會受“此段生死業報”所拘束,以此引導“胎生衆生”修學賢聖所持戒法,賢聖所修叁昧,賢聖所學智慧,賢聖所證解脫,才能徹底斷生死根源,不受後有身,即不受“胎生之報”,永遠脫離“生老病死”的果報。故示現如“人類的胎生衰老、病苦之身”,目的在斷除當世弟子及後世弟子對“胎生色身的貪染心”而示現也。就如以下經文所說。
(丙)佛爲引導衆生不受五陰身而示現病苦之相
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又說:“……是時世尊漸與諸女說微…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