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P29

  ..续本文上一页神通轻举色身至舍利弗住处俟舍弗涅槃才取灭度?

  由此可知,诸阿罗汉的寿命亦能随意自在,只是要“有因有缘”才能这么做。目连的身体在临终前已经烂尽,犹能以“正定力持住寿命”;若是一般人早就痛楚哀嚎死去。而且目连在身体稀烂快要舍寿时,犹能暂时持住寿命让舍利弗在数日内先涅槃(如经文说:“舍利弗与目连对话后,渐渐乞食至摩渡国……而取灭度。”),目连俟舍利弗涅槃后,再展现大神通变化而入灭,若不是已经修得“寿命自在”“心能转物”、“以心力持住寿命”的证境,焉能做如是变化!

  又《增一阿含》卷十三(二)亦记述一位尊者婆拘卢已成阿罗汉,诸缚已解,长寿无量,恒自降伏……。此亦证明阿罗汉皆修得寿命自在,只是有没有因缘令其延寿住世利生而已。佛的“正定力”、“神通力”更高于阿罗汉(后续自明),当然早已证得寿命自在的胜报,若欲延寿,随意自得,但是佛并没有这么做。

  (丙)佛岂不知度生因缘已尽而依然给予阿难机会令佛身有再住世的因缘?

  在佛重病时,曾经对阿难说:“如来已修四神足成就,可随意住寿一劫有余,但要有人请佛住世因缘才可这么做。”当时阿难默然。佛再三重覆此语,阿难为魔所蔽,曚曚不悟,而不知请佛住世,失去佛再住世的因缘。问题是:佛岂不预知阿难为魔所蔽故默然无语,佛岂不知度生因缘已尽,而仍然予“阿难与当世及后世大众机会”令佛有因弟子所请而再住世利生的因缘(不一定是一劫)!

  

  由经文得知,佛绝对不是因阿难“默然不语”而不再以“定力持寿住世”,而是“度生因缘已尽”而不再住世。

  (丁)目连为何不愿用“定力住寿经劫”度化众生?

  就如前述经文说,舍利弗对目连说:“你已修得四神足成就,寿命已得自在,可以“不取灭度”,为何“不以正定之力持住寿命而取灭度?””目连回答说:“修得四神足成就的比丘、比丘尼,当然可以“住寿经劫”,(就是不止一劫,超过一劫,多劫亦可),但是阿罗汉因闻佛说法而解脱,因重佛深恩,而不愿佛涅槃后犹独自住世,故说:必须佛愿意“住寿经劫”,我才会随佛亦“住寿经劫”……,然而我躬闻佛开示说:若是众生寿命短寿(不过百岁),佛寿亦短,若是佛住寿一劫,我亦住寿一劫……。”

  (戊)佛身虽病、心安如地

  并且当佛重病时,曾经有比丘向佛言:佛是天上天下之尊,为何不从天上请药,可使佛的病体治愈?当时佛回答说:“我的身体如人舍宅,久故皆当坏,地续安如故,佛心安如地,身如故舍、心无病,但身有病耳,何需天药。”(《佛般泥洹经》卷下)

  佛本身就能以“定力持身”,不受病痛影响,佛的生病,是在告诫四众弟子们,只要有“四大和合的色身”,就会因“四大不调”而生病,佛身亦如凡夫色身所有机能,当然会因劳累及饮食不慎而生病,只是佛身虽生病,心安如地,内心安祥不受病苦所转,不同凡夫生病之身。

  戊、佛及阿罗汉为何不如“气功师”及“瑜珈行者”气脉畅通、甚少生病者?

  一定有人会问:现代的气功师、瑜珈行者、道家行者皆能因“练气、通气、运气”成就而使得色身“行血行气”,身体气脉畅通,甚少生病。佛及阿罗汉的修行难道不如“气功师”与“瑜珈行者”及道家行者……吗?当知《阿含经》有记述:“世尊:诸根澄静,其心寂定。”及记述:“当一坐而食,若能一坐食,身体轻便,心得开解,心已得解,得诸善根,已得善根,便得三昧,已得三昧,于四圣谛如实而知之”的经文(《增一阿含》卷七)。

  又如《增一阿含》卷四十七(七)亦说:“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一坐而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汝等比丘亦当一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得修梵行。但是有比丘气力弱,不堪一坐食,佛亦听汝可坏齌,通日而食。”

  卷四十七(八)解释比丘“诸根寂静”的意义。《中阿含》卷五十(一九三)有“比丘学一坐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的经文。《中阿含》卷五十六(二○四)也有:“佛成道后,诸根清净,形色极妙,面光照耀的经文。”

  按《四阿含》皆有“诸根澄静”、“诸根清净”、“诸根澹泊”、“诸根寂定”、“诸根寂静”、“第一息灭”等经文(《杂阿含》卷四十二);而此“诸根澄静”等经义,亦有“身根畅通”、“气脉和顺”的异解之意在其间。然而不是“作意调气、练气、运气”而得,乃是在“心专注禅思中”,“正念、正智”显发下,自然而然地在潜移默化间令“身根畅通”,而断“身见”,不著「四相”。不似“气功师”、“瑜珈行者”、道家行者虽然“身根畅通”而执著于“气脉”、“身见”中跳不出来。

  己、佛及阿罗汉既可用“定力持身一劫不死”为何还会生病?

  (甲)世人虽能练得“气脉畅通”容易掉入“贪著身见”的泥沼中

  其一,佛出世于印度,其所承受之血肉之躯,形同凡夫之身,如果饮食不调,身体劳累过度,当然会生病,目的在告诫声闻弟子及后世弟子,世人因为父精母血媾合而产生此“欲、贪具足的胎身”之体,有生就有死,有身就有衰老、病苦、死亡之业报,佛教导弟子观身不净、观身无常,观身为生灭之数,观有身为未来苦果之本,唯有“观心、净心成就”才能超脱此因“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等而产生的色身之果的业报。故不准弟子错用心用“练气、调气、养气、运气”的方式“调身、养身”,虽然能练得“气脉畅通”,但是容易掉入“贪著身见”的泥沼中,走入另一条禅修歧路而不知不觉,况且纵然“身脉畅通”或可延寿,但仍免不了一死。佛弟子当四大不调时,当然会生病,除了看病、医病外,可以用“正定之力”持身而不特别以“练气、运气”方式养身,以免错用心,误了“了脱生死”的正确方向。

  (乙)佛为何自言是衰老之身?

  甲一、阿难质疑佛为何会衰老?

  这个道理在《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六)有详细说明:如经文说:“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斯须复以两手摩如来足已,复以口鸣如来足上,而作是说:天尊之体何故乃尔身极缓尔?如来之身不如本故。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今如来身皮肉已缓,今日之体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体为病所逼,若应病众生为病所困,应死众生,为病所逼,今日如来年已衰微,年过八十。

  是时阿难闻此语已,悲泣哽噎不能自胜,并作是语:咄嗟老至乃至于斯。

  甲二、佛以旧车比喻衰败之身

  是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是时世尊渐渐乞食,至王波斯匿舍。当于尔时,波斯匿门前有故坏车数十乘,舍在一面。

  是时尊者阿难以见车弃在一面,见已,白世尊曰:此车王波斯匿车,昔日作时极为精妙,如今日观之与瓦石同色。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如今观所有车,昔日之时,极为精妙,金银所造,今日坏败不可复用。如是外物尚坏败,况复内者。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咄此老病死,坏人极盛色;

  初时甚悦意,今为死使逼。

  虽当寿百岁,皆当归于死;

  无免此患苦,尽当归此道。

  如内身所有,为死之所躯;

  外诸四大者,悉趣于本无。

  是故求无死,唯有涅槃耳;

  彼无死无生,都无此诸行。

  甲三、波斯匿王质问佛身为何会衰老?

  尔时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是时王波斯匿与世尊办种种饮食,观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来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数,亦当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诸佛出于人,父名曰真净;

  母名极清妙,豪族刹利种。

  死径为极困,都不观尊卑;

  诸佛尚不免,况复余凡俗……?

  甲四、有四法人所爱敬、有四法世人所不爱敬

  是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座起而去,还祇洹精舍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在世间人所爱敬,云何为四?少壮之年,世间人民之所爱敬,无有病痛人所爱敬,寿命人所爱敬,恩爱集聚人所爱敬,是谓比丘有此四法,世间人民之所爱敬。复次比丘复有四法,世间人民所不爱敬,云何为四?比丘当知,少壮之年若时老病,世人所不喜,若无病者后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寿命后便命终,世人所不喜,恩爱得集后复别离,是世人所不喜,是谓比丘有此四法与世回转,诸天世人乃至转轮圣王,诸佛世尊共有此法。是为比丘,世间有此四法与世回转,若不觉此四法,时便流转生死周旋五道,云何为四?

  甲五、圣贤四法、断生死根

  圣贤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贤圣解脱,是为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觉知者则受上四法。我今及汝等,以觉知此贤圣四法,断生死根不复受有,如今如来形体衰老,当受此衰耗之报。是故诸比丘当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爱别离常念无常之变。如是比丘当作是念,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以上经文说得很清楚,佛出世在印度,有父有母,亦在人数之中,亦受胎生之报,自然会有“胎生众生”应有的生老病死,以此告诫“胎生人类”,既然“造业、入胎”,当然会受“此段生死业报”所拘束,以此引导“胎生众生”修学贤圣所持戒法,贤圣所修三昧,贤圣所学智慧,贤圣所证解脱,才能彻底断生死根源,不受后有身,即不受“胎生之报”,永远脱离“生老病死”的果报。故示现如“人类的胎生衰老、病苦之身”,目的在断除当世弟子及后世弟子对“胎生色身的贪染心”而示现也。就如以下经文所说。

  (丙)佛为引导众生不受五阴身而示现病苦之相

  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又说:“……是时世尊渐与诸女说微…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