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P6

  ..續本文上一頁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長阿含》卷四),又在涅槃前叁個月之中對諸比丘說:“當于諸經(佛所說經法)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請聽清楚,佛開示當世及後世佛弟子“以經、戒”爲師,並沒有強調“以戒爲師”,而忽視“以法爲師”的重要性。而且沒有說只能依阿難所聽聞的佛法印證是佛所言,更沒有說,依“叁法印”或“四法印”(《增一阿含》卷十八、卷十九(九)、卷叁十六(叁)去印證佛所說的一切法。

  又在《般泥洹經》卷上說:“若今如後(佛滅度後),凡講論經,當言聞如是,一時佛在某國某處,與某比丘俱說是經。”並沒有強製規定要以“阿難之名”結集經典。

  而且如前所述在窟內結集之初,大迦葉起初是不要阿難誦出“經藏”的。而是先請住在“天上的憍梵波提比丘”來到人間諷誦經藏,然而此比丘見佛已滅度而亦隨佛涅槃,次第又請他方僧衆結集經典,諸阿羅漢聞佛已滅度,皆隨佛滅度,不願聽僧所請結集經法,最後才轉由“阿難漏盡解脫後”誦出經義,這是事實。

  2.阿難出家前已有人受持法藏

  而且依“聲聞經、律”及《佛本行集經》所載,事實上,佛在渡化阿難出家以前,即在引渡憍陳如五比丘出家後及出家前已經引渡許多人皈依叁寶或出家。何以證明?如據《佛本行集經》說佛在如來最初成佛時,居住在山林中,經過四十九年日未得飲食,而由“彼山林中的守護神”,親現自身相,勸化過路的二位商主,用面酪蜜供養佛,這是佛成道以來享用人間的第一道食物。之後四大天王共持四個金缽器供佛,佛用神通力持作一缽,不令四天王各各因貪念佛受余缽不受我缽而心生恨意。

  當佛受食後,二位商主皈依叁寶,受持五戒,而成爲人間最初叁皈五戒的優婆塞。

  佛受食後,因往昔業力現前忽然患腹痛,而不消化。當時山中有許多藥神,其中一位藥神用呵梨勒供佛,致使佛腹內病苦除愈。于是藥神及居住在此山中的“女天藥神”皆向佛求受叁皈五戒,而因諸女天藥神的皈依佛,成爲女藥神(非人)中最初度化的優婆夷。

  之後佛從山林出,度化一位將要命終的婦女,名爲羅婆耶,這位婦人在命終之前,以正信念皈依佛,依此善根死後上生叁十叁天,作天玉女,威德甚大,光相炳然,得成天身,神通自在,並且再以天身向佛求受叁皈之戒,穩沒不見。

  又過七日後,佛再引渡一個村莊的女人善生,求受叁皈五戒,而成爲人間(人身)最初再受叁皈五戒的優婆夷。

  又過七日,佛再至一婆羅門家 接受供養,此婆羅門又受叁皈五戒。

  又過七日,佛再接受某處四姊妹供養,引渡四位姊妹受叁皈五戒。

  又過七日,佛再接受一位婦人供養及引渡此婦受叁皈五戒……。

  之後,“佛入叁昧以佛眼觀世間衆生于六道輪回中受生、受大苦無有停止”,……。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我所證法,此法甚深,難見難知,如微塵等,不可覺察,無思量處,不思議道……。又見衆生煩惱障重,邪道、邪見者衆,解脫法太深、太難,而不欲(對人間衆生)說法(之前雖有對居士說法,但只是略說布施、持戒之法)。

  當時大梵天王在梵宮中遙見佛發如是心,而來到佛前,對佛說:“今此世界一切衆生,無有皈依,善壞失盡,佛即得如是無上法寶,而不樂說法,我今勸請世尊爲諸衆生,莫住寂靜處,唯願世尊,慈悲說法。”佛受梵天王所勸請,而發慈悲心爲人間衆生說法。

  當時魔王波旬見佛欲舍此菩提樹起身度衆生,而心生苦惱,前來勸佛:“安坐莫移。”爲佛所呵斥。

  佛從菩提樹下起身後,接著又度化一婆羅門……。之後,世尊飛渡恒河,又以神通飛騰至波羅奈城,度化彼處龍王,彼處住了一夜……。之後才出城,漸漸來至鹿苑林(鹿野苑),度化憍陳如等五比丘。

  由此可知,佛在引渡憍陳如五比丘前已經渡化許多人、天、諸神受叁皈五戒。而經上所述“佛在梵天王勸請前,並未對其所度化的無數人、天、諸神“說深法”,這是針對“人間佛弟子所見而言”,如“大乘經典”記載佛不離菩提樹下,在初成道時,即不願對人間衆生說法前,便已不離菩提樹下,上升天界爲“法身大士”說《華嚴經》,而此上升天界爲“法身大士”說《華嚴經》,就不是“人間聲聞弟子所見聞”,故未在“《佛本行集經》中所記載”是合理的。而且此經《佛本行集經》對佛所度在家、出家弟子的過程亦只是“重點敘述、略說而已”,並不能看到佛成道後、至涅槃時所度四衆弟子曆程的全貌。

  當佛度化五比丘成阿羅漢時,是時又有六萬天子亦來到人間,親聞佛說法……,接著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梵天乃至色界有頂天等皆見聞佛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轉無上*輪,成阿羅漢果。

  之後,又在波羅橋園的大城中度化城內最大巨富長者善覺的兒子耶輸陀出家,得阿羅漢(即耶舍比丘),爲度五比丘後的第六位得阿羅漢果者,之後又度化耶舍比丘的父親善覺長者受叁皈依,成爲人間長者最初成爲優婆塞者,善覺長者亦在佛說法時,“見漏皆盡”,一切法中,心得解脫,而成爲人間第七位阿羅漢。之後又度化長者的妻子及耶舍比丘的前妻,皆在佛說法時,遠離諸塵,得清淨智,煩惱界盡,于諸法中,得淨法眼,即證初果,于是皆皈依叁寶,求受五戒,而成爲人間長者母、婦中最初成爲優婆夷者,同時又度化長者一切眷屬皈依叁寶。之後,又度化長者在家的四位大富長者,並皆隨佛出家,成阿羅漢,而成爲人間的十一位阿羅漢。又度化耶舍比丘俗家五十位大富善友,均隨佛出家,成阿羅漢,而成爲人間六十一位阿羅漢。之後又度化耶舍在家五百位商人朋友,隨佛出家,亦皆成就阿羅漢果……,之後,又度化淨飯王的國師(大富婆羅門)之子富樓那出家及其二十九位朋友隨佛出家,皆成阿羅漢。又度化巨富婆羅門大迦旃延之第二兒子那羅陀仙人出家(即大迦旃延比丘)成阿羅漢;同時又度化那羅陀的八萬四千徒衆皆遠離煩惱,度諸疑網,不隨他語,並皆皈依叁寶,受持五戒。(同時又有二大龍王及其無量諸龍眷屬皈依叁寶,受持五戒)。

  之後,又于婆羅捺城夏安居竟,度化叁十位善男子遠塵離垢,滅盡一切煩惱,得法眼淨(證初果)後,皆隨佛出家受戒。又引渡六十位雲種姓人出家,成阿羅漢。

  之後,又在恒河岸邊引渡一位船師出家受戒,不久亦成羅漢果。之後,又因帝釋化現威德端正的“摩那婆身”,吸引百千萬位當時的百姓圍觀,而于佛前來時,更見佛“身相莊嚴、勝于帝釋所現身相”,而轉向“佛身”,聽佛說法,其中有隨佛出家成阿羅漢果者,也有在家證初果、二果、叁果者,也有受叁皈五戒者……。

  之後,又渡化大婆羅門的二位女兒聞佛說法,得證初果,接著皈佛受戒。又引度提婆婆羅門證初果,受叁皈五戒。

  之後,佛現大神通降伏、度化叁位具有神通的大仙人迦葉叁兄弟及其五百徒衆出家受具足戒,再引渡其叁百仙衆弟子出家,再引渡其二百仙衆弟子,皆成阿羅漢,之後再度化叁迦葉兄弟的外甥梵志優波斯那及其二百五十位梵志弟子出家,皆證阿羅漢果,而成爲佛最初在講經時聚會的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羅漢,隨侍世尊,證會說法。

  之後,又度化王舍城中的五百位苦行道人皆成阿羅漢,向佛頂禮後,隨即飛騰虛空,出叁昧真火自焚,有無數舍利從虛空而下。

  之後,又度化王舍城中的頻頭婆羅王及摩伽陀國中許多人民、居士、長者,皆遠塵離垢,得淨法眼(證初果),或成爲清信士或受叁皈五戒,成爲優婆塞。

  之後,又度化王舍城中的大富長者迦蘭陀在見世尊時,心生清淨,心生歡喜,于是布施竹林園,供養佛及大比丘徒一千人。之後才度化摩迦陀國王舍城中大富婆羅門長者的兒子(畢缽羅那大迦葉)出家,成阿羅漢……。之後,佛才“開緣”度化女人出家,于是引渡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五百釋女出家,成爲最初的比丘尼衆,之後,又度化跋陀羅迦卑梨那出家,而成爲聲聞比丘尼中宿命通最爲第一者。之後,才度化巨富大婆羅門的第五名兒子舍利弗及另一位婆羅門的兒子目犍連出家。當舍利弗及目犍連出家之前,佛已引渡、教化印度無數衆生舍俗出家與隨侍佛身的一千位大比丘衆,共同住在頻婆娑羅王布施的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之內。

  舍利弗及目犍連在尚未見佛時,便在聽到馬星比丘所說:“諸法從因生、諸法從緣滅,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的偈語下,觀此法行,得法眼淨,證初果,于是兩人隨佛出家,成阿羅漢,又牽領五百徒衆出家受具足戒。之後,佛又有度化諸天因緣……及度化輸頭檀王及諸眷屬因緣。

  之後,又引渡優陀離出家成阿羅漢。優波離在未出家前爲佛剃發當下,即因異常專注,心不散亂,而依次證入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中,同時又有五百釋種童子隨佛出家受具足戒。在五百釋種出家的同時,釋子提婆達多及阿難亦發心隨佛出家。

  之後,又度化佛子羅睺羅出家,羅睺羅出家時是十五歲成爲沙彌,拜舍利弗爲和尚,正是佛出家的十叁年。之後,又引渡犁難陀出家,成阿羅漢,……。其間又引渡許多四衆弟子皈依叁寶、受持五戒,或出家修行,成阿羅漢……。

  由此可知,在佛引渡阿難出家之前,如最初在鹿野苑度化了憍陳如等五個比丘之後(《增一阿含》),接著又度化了耶舍和耶舍的父親、母親和一些親友,之後,又在菩提迦葉中(佛成佛的地方),度化了迦葉叁個兄弟和他的徒衆一千兩百五十人(《增一阿含》)。

  在佛度化了一千兩百五十位常隨比丘衆之後,接著又度化了頻婆沙羅王和著名的迦葉尊者,之後,才引渡舍利弗、目犍連和目犍連的弟子。然後回到祖國,也就是佛的出生地-迦毗羅衛城度化了與佛同種族的許多親友和族人。就在那個時候,阿難才和他的長兄提婆達多一起隨佛出家;也就是佛出家後的十叁年,阿…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