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长阿含》卷四),又在涅槃前三个月之中对诸比丘说:“当于诸经(佛所说经法)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请听清楚,佛开示当世及后世佛弟子“以经、戒”为师,并没有强调“以戒为师”,而忽视“以法为师”的重要性。而且没有说只能依阿难所听闻的佛法印证是佛所言,更没有说,依“三法印”或“四法印”(《增一阿含》卷十八、卷十九(九)、卷三十六(三)去印证佛所说的一切法。
又在《般泥洹经》卷上说:“若今如后(佛灭度后),凡讲论经,当言闻如是,一时佛在某国某处,与某比丘俱说是经。”并没有强制规定要以“阿难之名”结集经典。
而且如前所述在窟内结集之初,大迦叶起初是不要阿难诵出“经藏”的。而是先请住在“天上的憍梵波提比丘”来到人间讽诵经藏,然而此比丘见佛已灭度而亦随佛涅槃,次第又请他方僧众结集经典,诸阿罗汉闻佛已灭度,皆随佛灭度,不愿听僧所请结集经法,最后才转由“阿难漏尽解脱后”诵出经义,这是事实。
2.阿难出家前已有人受持法藏
而且依“声闻经、律”及《佛本行集经》所载,事实上,佛在渡化阿难出家以前,即在引渡憍陈如五比丘出家后及出家前已经引渡许多人皈依三宝或出家。何以证明?如据《佛本行集经》说佛在如来最初成佛时,居住在山林中,经过四十九年日未得饮食,而由“彼山林中的守护神”,亲现自身相,劝化过路的二位商主,用面酪蜜供养佛,这是佛成道以来享用人间的第一道食物。之后四大天王共持四个金钵器供佛,佛用神通力持作一钵,不令四天王各各因贪念佛受余钵不受我钵而心生恨意。
当佛受食后,二位商主皈依三宝,受持五戒,而成为人间最初三皈五戒的优婆塞。
佛受食后,因往昔业力现前忽然患腹痛,而不消化。当时山中有许多药神,其中一位药神用呵梨勒供佛,致使佛腹内病苦除愈。于是药神及居住在此山中的“女天药神”皆向佛求受三皈五戒,而因诸女天药神的皈依佛,成为女药神(非人)中最初度化的优婆夷。
之后佛从山林出,度化一位将要命终的妇女,名为罗婆耶,这位妇人在命终之前,以正信念皈依佛,依此善根死后上生三十三天,作天玉女,威德甚大,光相炳然,得成天身,神通自在,并且再以天身向佛求受三皈之戒,稳没不见。
又过七日后,佛再引渡一个村庄的女人善生,求受三皈五戒,而成为人间(人身)最初再受三皈五戒的优婆夷。
又过七日,佛再至一婆罗门家 接受供养,此婆罗门又受三皈五戒。
又过七日,佛再接受某处四姊妹供养,引渡四位姊妹受三皈五戒。
又过七日,佛再接受一位妇人供养及引渡此妇受三皈五戒……。
之后,“佛入三昧以佛眼观世间众生于六道轮回中受生、受大苦无有停止”,……。尔时世尊,作如是念:我所证法,此法甚深,难见难知,如微尘等,不可觉察,无思量处,不思议道……。又见众生烦恼障重,邪道、邪见者众,解脱法太深、太难,而不欲(对人间众生)说法(之前虽有对居士说法,但只是略说布施、持戒之法)。
当时大梵天王在梵宫中遥见佛发如是心,而来到佛前,对佛说:“今此世界一切众生,无有皈依,善坏失尽,佛即得如是无上法宝,而不乐说法,我今劝请世尊为诸众生,莫住寂静处,唯愿世尊,慈悲说法。”佛受梵天王所劝请,而发慈悲心为人间众生说法。
当时魔王波旬见佛欲舍此菩提树起身度众生,而心生苦恼,前来劝佛:“安坐莫移。”为佛所呵斥。
佛从菩提树下起身后,接著又度化一婆罗门……。之后,世尊飞渡恒河,又以神通飞腾至波罗奈城,度化彼处龙王,彼处住了一夜……。之后才出城,渐渐来至鹿苑林(鹿野苑),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
由此可知,佛在引渡憍陈如五比丘前已经渡化许多人、天、诸神受三皈五戒。而经上所述“佛在梵天王劝请前,并未对其所度化的无数人、天、诸神“说深法”,这是针对“人间佛弟子所见而言”,如“大乘经典”记载佛不离菩提树下,在初成道时,即不愿对人间众生说法前,便已不离菩提树下,上升天界为“法身大士”说《华严经》,而此上升天界为“法身大士”说《华严经》,就不是“人间声闻弟子所见闻”,故未在“《佛本行集经》中所记载”是合理的。而且此经《佛本行集经》对佛所度在家、出家弟子的过程亦只是“重点叙述、略说而已”,并不能看到佛成道后、至涅槃时所度四众弟子历程的全貌。
当佛度化五比丘成阿罗汉时,是时又有六万天子亦来到人间,亲闻佛说法……,接著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乃至色界有顶天等皆见闻佛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转无上*轮,成阿罗汉果。
之后,又在波罗桥园的大城中度化城内最大巨富长者善觉的儿子耶输陀出家,得阿罗汉(即耶舍比丘),为度五比丘后的第六位得阿罗汉果者,之后又度化耶舍比丘的父亲善觉长者受三皈依,成为人间长者最初成为优婆塞者,善觉长者亦在佛说法时,“见漏皆尽”,一切法中,心得解脱,而成为人间第七位阿罗汉。之后又度化长者的妻子及耶舍比丘的前妻,皆在佛说法时,远离诸尘,得清净智,烦恼界尽,于诸法中,得净法眼,即证初果,于是皆皈依三宝,求受五戒,而成为人间长者母、妇中最初成为优婆夷者,同时又度化长者一切眷属皈依三宝。之后,又度化长者在家的四位大富长者,并皆随佛出家,成阿罗汉,而成为人间的十一位阿罗汉。又度化耶舍比丘俗家五十位大富善友,均随佛出家,成阿罗汉,而成为人间六十一位阿罗汉。之后又度化耶舍在家五百位商人朋友,随佛出家,亦皆成就阿罗汉果……,之后,又度化净饭王的国师(大富婆罗门)之子富楼那出家及其二十九位朋友随佛出家,皆成阿罗汉。又度化巨富婆罗门大迦旃延之第二儿子那罗陀仙人出家(即大迦旃延比丘)成阿罗汉;同时又度化那罗陀的八万四千徒众皆远离烦恼,度诸疑网,不随他语,并皆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同时又有二大龙王及其无量诸龙眷属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之后,又于婆罗捺城夏安居竟,度化三十位善男子远尘离垢,灭尽一切烦恼,得法眼净(证初果)后,皆随佛出家受戒。又引渡六十位云种姓人出家,成阿罗汉。
之后,又在恒河岸边引渡一位船师出家受戒,不久亦成罗汉果。之后,又因帝释化现威德端正的“摩那婆身”,吸引百千万位当时的百姓围观,而于佛前来时,更见佛“身相庄严、胜于帝释所现身相”,而转向“佛身”,听佛说法,其中有随佛出家成阿罗汉果者,也有在家证初果、二果、三果者,也有受三皈五戒者……。
之后,又渡化大婆罗门的二位女儿闻佛说法,得证初果,接著皈佛受戒。又引度提婆婆罗门证初果,受三皈五戒。
之后,佛现大神通降伏、度化三位具有神通的大仙人迦叶三兄弟及其五百徒众出家受具足戒,再引渡其三百仙众弟子出家,再引渡其二百仙众弟子,皆成阿罗汉,之后再度化三迦叶兄弟的外甥梵志优波斯那及其二百五十位梵志弟子出家,皆证阿罗汉果,而成为佛最初在讲经时聚会的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罗汉,随侍世尊,证会说法。
之后,又度化王舍城中的五百位苦行道人皆成阿罗汉,向佛顶礼后,随即飞腾虚空,出三昧真火自焚,有无数舍利从虚空而下。
之后,又度化王舍城中的频头婆罗王及摩伽陀国中许多人民、居士、长者,皆远尘离垢,得净法眼(证初果),或成为清信士或受三皈五戒,成为优婆塞。
之后,又度化王舍城中的大富长者迦兰陀在见世尊时,心生清净,心生欢喜,于是布施竹林园,供养佛及大比丘徒一千人。之后才度化摩迦陀国王舍城中大富婆罗门长者的儿子(毕钵罗那大迦叶)出家,成阿罗汉……。之后,佛才“开缘”度化女人出家,于是引渡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五百释女出家,成为最初的比丘尼众,之后,又度化跋陀罗迦卑梨那出家,而成为声闻比丘尼中宿命通最为第一者。之后,才度化巨富大婆罗门的第五名儿子舍利弗及另一位婆罗门的儿子目犍连出家。当舍利弗及目犍连出家之前,佛已引渡、教化印度无数众生舍俗出家与随侍佛身的一千位大比丘众,共同住在频婆娑罗王布施的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之内。
舍利弗及目犍连在尚未见佛时,便在听到马星比丘所说:“诸法从因生、诸法从缘灭,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的偈语下,观此法行,得法眼净,证初果,于是两人随佛出家,成阿罗汉,又牵领五百徒众出家受具足戒。之后,佛又有度化诸天因缘……及度化输头檀王及诸眷属因缘。
之后,又引渡优陀离出家成阿罗汉。优波离在未出家前为佛剃发当下,即因异常专注,心不散乱,而依次证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中,同时又有五百释种童子随佛出家受具足戒。在五百释种出家的同时,释子提婆达多及阿难亦发心随佛出家。
之后,又度化佛子罗睺罗出家,罗睺罗出家时是十五岁成为沙弥,拜舍利弗为和尚,正是佛出家的十三年。之后,又引渡犁难陀出家,成阿罗汉,……。其间又引渡许多四众弟子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或出家修行,成阿罗汉……。
由此可知,在佛引渡阿难出家之前,如最初在鹿野苑度化了憍陈如等五个比丘之后(《增一阿含》),接著又度化了耶舍和耶舍的父亲、母亲和一些亲友,之后,又在菩提迦叶中(佛成佛的地方),度化了迦叶三个兄弟和他的徒众一千两百五十人(《增一阿含》)。
在佛度化了一千两百五十位常随比丘众之后,接著又度化了频婆沙罗王和著名的迦叶尊者,之后,才引渡舍利弗、目犍连和目犍连的弟子。然后回到祖国,也就是佛的出生地-迦毗罗卫城度化了与佛同种族的许多亲友和族人。就在那个时候,阿难才和他的长兄提婆达多一起随佛出家;也就是佛出家后的十三年,阿…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