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P13

  ..續本文上一頁月是有化生衆生(天子)居住的。

  5.《增一阿含》

  《增一阿含經》中更在記載佛爲弟子開示“戒行”及解脫法義(……卷二十、卷二十六……卷叁十叁)以及“佛製戒”的緣由外(卷四十四),又記述四衆弟子各有所長(卷叁),又記述佛及比丘現神通度衆因緣(卷六、卷八、卷九、卷十“目連至叁十叁天與帝釋論法”)、卷十二、卷十四……卷二十、卷二十二……卷二十六、……卷二十九……卷叁十九……散見全經中,是談及六種神通(卷二十叁)較其他“叁阿含”爲多的經典。又記載釋尊以勇猛心先彌勒叁十劫先成佛(卷十一“六”),又記載佛涅槃後比丘度人皈依的事迹亦不少(卷十……),又記述宿世遇定光佛授記因緣(卷十一“叁”、卷叁十八),又記述佛宿世與弟子的修行因緣,或述說居士宿世修福因緣或結怨因緣,皆較其他“叁阿含”爲多(卷十叁、卷二十叁…,),又記述“布施之法”較其他“叁阿含”爲多(卷十叁、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叁十七、卷四十、卷四十叁、卷四、卷叁十一),散見全經中,又記述佛以叁事教化弟子:一、神足教化,二、言教教化,叁、訓誨教化(卷十五“五”)。又用長文記述佛現神通度叁迦葉與阿難出家的經文(卷十五),又記述八關齋戒的經文(卷十六“六”),又記述阿那律等叁人在一處共修,得四禅、四無量心,佛往探視的經文(卷十六),又記述目連、舍利弗等涅槃前顯現神通變化等經文(卷十九)。又記述佛拿凡夫死去的骨頭示梵志,梵志能分別知之所有死者未來各種生處因緣本末,拿羅漢屍骨給視,不能知之未來生處的特殊事例(卷二十),又記述清信士應如何受叁皈五戒(卷二十),又記述較量四洲及欲界天功德次第(卷二十一),又記述佛敕諸多羅漢比丘顯神通,度長者皈佛(卷二十二),又用長篇記述佛成佛前的精進苦行、修行經過(卷二十叁),又記述一善性世界,名爲野馬世界,有佛出世,名爲式诘如來的經文(卷十叁“一”、卷二十五“二”)。又記述此娑婆世界過去曾經有燈光如來出世,即日出家,即日成佛的經文(卷十叁),又加入佛滅度後尊者引渡居士皈依滅度佛的經文(卷十、卷二十四)。又記述佛受宿世業報因緣(卷二十六),又記述叁乘差別義(卷二十叁、卷二十四“一”),又記述天人請法、供佛及梵志得四禅、六通成阿羅漢的事迹(卷二十六“五”),又記述琉璃王伐釋迦族、目連欲救爲佛製止,琉璃王因此墮地獄的經文(卷二十六“二”),又記述目連以大神通降龍皈佛的經文(卷二十八),又記述佛至天上說法,目連至天上問訊世尊及佛還人間,須菩提在山側以諸法空義禮佛、迎佛的經文(卷二十八“四”),又記述目連飛越恒河沙佛土,到有“奇光佛”出世的“淨土世界”的經文(卷二十九“二”),又記述佛度鴦掘魔五逆之人出家證阿羅漢及宿世殺人成羅漢的因緣(卷叁十一),又記述諸多“菩薩布施等六度法義”,尤其以布施最多(如卷十九、卷二十七、卷叁十一),散見全經中。又述及他方世界現在有佛出世的經文(卷二十九),又記述外道舍常“見”受無常法,離欲心現,後被弟子殺害,命終猶生叁十叁天、得初果的經文(卷叁十“十”)。又記述阿阇世王殺父逆罪,于佛前“信根成就”仍墮地獄的經文(卷叁十二“十一”)。又有多篇談到辟支佛的經文(卷叁十二、卷二十四、卷十叁、卷四十一),又有長篇談及須彌山與天上的關系(卷叁十叁、、卷叁十四、卷叁十七),又記述修行次第內容以戒而入、由戒漸漸至心,由心至見,由見至無猶預……,至于淨行、至于道、至于解脫知見、至于涅槃的重要聲聞法修行經文(卷叁十叁“十”、卷二十“八”)。又有記述比丘具足七法,魔界不犯的重要經文(卷叁十叁“五”),又記述大弟子迦旃延代佛說法的經文(卷叁十五)。又記述佛預記佛涅槃後千年的僧團情況及佛法當在北天竺興盛的經文(卷叁十六),又記述佛以精進力在彌勤菩薩前先成佛及彌勒淨土的經文(卷叁十七、卷叁十八、卷四十九)。又記述宿世釋迦爲比丘時爲佛授記因緣(卷叁十八),又記述佛預記未來彌勤菩薩成佛的世界(卷四十四),又記述過去七佛姓字、名號、壽命、侍者、成佛樹下、徒衆等(卷四十五),又記述最初造佛像因緣(卷二十八)。又用長篇記述提娑達多造五逆罪,目連“解地獄語”,以神足通前往地獄告知提婆達多從地獄出後當生天上,後證辟支佛果的特殊地獄教化因緣(卷五、卷四十七、《中阿含經》二十七)。又以多篇述及輪王修行、修四心定生梵天的經文(卷十四、卷叁十叁“八”、卷四十八),又記述佛爲大王較量布施畜生、犯戒之人、外道仙人、依次證聲聞果位者的功德有無量差異之別(卷四十叁)。又有數篇述及宿劫中輪王太子或天子下生人間修成辟支佛的經文(卷叁十二、卷四十九),又記述佛留迦葉比丘住世,待彌勒佛出世然後取滅度的經文(卷叁十五)。又記述舍利弗以天眼知長者重病,去其住所臨終開示“緣起性空”之理,令長者生叁十叁天的經文(卷四十九),又記述佛本生故事(卷十叁“二”、卷四十一)。最後有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滅度經文及佛爲報母養育之恩,親自躬舉養母(大愛道比丘尼屍床一腳、荼毗遺骨的經文)(卷五十),以及最後有波斯匿王殺庶母百子,向佛忏悔的經文(卷五十一)。又有多篇記述四衆弟子修四心的經文(卷二十叁、卷十六、卷叁十四、卷叁十八、卷十二、卷七、卷六、卷五、卷一……。)

  6.《四阿含略結》

  事實上,單就“四阿含”現存的整體經文來看,何嘗不是在提醒後學者,于第一次結集時,阿羅漢們已經將“相類經義”大致分門別類來編排,而形成類別不同的“四阿含”。如《雜阿含》大體以“叁十七助道品”的修行法義爲主,就連“六神通”也略提而已,並且是以“精粹扼要方式”集成,便于後世“禅思者持誦”,就是經中其他“雜文”亦是較其他“叁阿含”“簡短扼要”,均只是做“重點說明”,在其他《叁阿含》,亦皆有與《雜阿含》內相類的“雜文”,但是均“廣述其內容”,如《雜阿含》卷四十八記載佛是受金槍所刺,只是“略說”而已,而在《佛本行集經》中廣述佛受金槍所刺的經過“後續自明”。又如在《雜阿含》中,佛說十善、十惡、天上、地獄受報情形,只是略說,而在其他《叁阿含》及《十善業報經》中廣述其義……。故知佛說法時有廣說、略說之別。

  就如《雜阿含》卷叁十五“九八二”說:“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我能于法略說:廣說,但知者難。”而在《雜阿含經》中則是記載佛略說修行法義“重點”的經文,《中阿含》則是“佛廣說修行法義的經典”。故《中阿含》則彙集凡是佛住世時,佛所說法及佛弟子說法乃至比丘與比丘之間說法的內容,若是長文的、是論辨的、是廣義的,便共同“結集在《中阿含》內”。令另一類喜歡思考法義、辯論法理的佛弟子“依廣義之理”更能深入分辨“禅修、止觀、叁昧之間漸次而進的禅定、證果次第”。而《中阿含》內更特別的是幾乎篇篇皆有談及聲聞弟子修“四心定”的經文,可見“四心定”是聲聞行者在解脫道上不可忽略的“修心”要素。

  《增一阿含》則“多談菩薩法”及叁乘法義,乃至多集佛宿世修行因緣及佛與弟子宿世修行因緣,以及佛及弟子現神通稀有之事;乃是欲令後世佛弟子明白佛住世時,不僅爲聲聞弟子說解脫修行法,亦同時爲聲聞弟子中發“成佛心”的弟子說“菩薩法”。

  《長阿含》則以“七佛”出世因緣及“佛涅槃情形爲開端”,有更多佛度外道事例及佛說“六道輪回”及“叁界諸天與天地生滅的經文在其中”。令佛弟子了解“叁界諸天”、阿修羅、各類龍及各類金翅鳥業力(福德似天、畜生道或鬼心所攝)以及鬼神業力與因果的事實確實存在。

  事實上,《中阿含》可看做聲聞經典中的“論藏”,因經中不論佛爲比丘論法,或佛對外道論法,或比丘與比丘之間的論道,或比丘對梵志、或比丘對天人、或比丘對居士、或比丘對長者、國王等談論世間法、出世間法的經文皆是最多的。(如卷五十九、卷六十)。就如《中阿含》卷四十二(一六四)所說,當佛略說法義,不廣分別時,佛弟子中如大迦旃延有眼、有智、有法、有義者,便依佛所說文句而廣分別、說之,謂之爲論。(凡此大都結集在《中阿含》內)(卷四十叁亦同)。卷四十叁又有阿難在佛前論義的長文爲佛所贊。

  如卷四十叁(一六六)亦說:“迦栴延廣演佛說過去、未來、現在著、不著之意。”

  尊者又說:“我已依佛說句、文,廣說如是,諸賢,可往向佛具陳。若如佛所說義者,諸賢等便可共受持。佛說,汝等當受持,以說觀義,應機是也。”而現在“論師”,無佛印可,廣演又批判“佛經”而自由心證,因果自負。

  又如卷四十八(一八四)亦說:“若有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玩習至于意所惟觀,明見深達,彼所說法,簡要捷疾,與正相應相,欲斷諸結。”

  卷五十四(二○○)又說:“佛言:若我所說法,盡見解義者,當如是受持,若我所說法,不盡具解義者,便當問我及諸智梵行者。”

  總而言之,依《中阿含》所述,諸聖比丘有數德:一、廣學多聞,二、禅坐,叁、得叁眼,四、論義,五、自得定、稱說得定,六、如意足,七、用心自在。故能在“定中憶法、持法”誦出如“中阿含內”具有廣義、深義、次第性的世間法、出世間法等義理並不困難。

  而且現存《四阿含》的經文便具足十二分教,如《增一阿含》十八(一○)所說:“所謂 eq \o\ac(○,1)1契經 eq \o\ac(○,2)2祇夜 eq \o\ac(○,3)3受決 eq \o\ac(○,4)…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