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念处、四心定、不净观、四禅定、四圣谛、十二因缘及六神通等义融合而修为内容(如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四),并且是以有次第性的方式广说解脱法义(卷十九“八○”、卷七“二九”、卷十七…卷二十四…、卷四十二“一六四”、卷四十三、卷六十“二二二”),又有佛自述于宿劫投生为轮王出世修行情形(卷十一“六○”、卷十四、卷四十),又有弥勒净土的经文出现(卷十三“六六”),《杂阿含》则无。又有记载此娑婆世界曾经有人间净土出现的经文(卷三十“一三○”、卷四十“一六○”),又有记载“修四心定成就”的比丘恶魔不得其便的经文(卷三十、卷四十七),又有长篇述及天帝释向佛请法的经文(卷三十三),又有多篇述及比丘与居士必须亲近善知识、梵智行者(不限出家众)的经文(卷十“四九”、“五○”、“五一”、“五七”、卷二十一“八六”、卷二十二“八七”、卷二十六、卷三十七“一五○”、卷三十八、卷五十四“二○○”、《长阿含》卷九亦同)。而且《中阿含》是“四阿含”中以多篇长文、广义方式记述“比丘修四禅、四空定”最多的经典(如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五十),又卷五十一(一九五)记述佛制比丘一日食的缘起由外道一坐食而来,又记述阿难引导梵志皈依灭度佛(卷六十“二二○”),又记述比丘尼与居士论法(卷五十八),又记述佛出家、成道、度五比丘经过(卷四十、卷五十六“二○五”、卷二十九“一一八”),又记述诸天与人间年岁不同(卷五十五“二○二”),又记述持斋真义(卷五十五),又记述比丘学空行(卷四十九“一九○”、“一九一”),又记述布施经文(卷十六、卷四十七“一八○”),又记述佛有三十二相(卷十一、卷四十一),又记述布施功德较量(卷三十九“一五五”),又记述佛教居士供养外道(梵智行者),不限佛弟子(卷三十二“一三三”),又记述目连与魔论法(卷三十“一三一”),又记述梵行八难(卷二十九“一二四”),又记述阿难请佛允许比丘尼出家(卷二十八“一一六”),又记述八和敬法及女人不得五事:一、不得成佛,二、不得作轮王,三、不得为帝释,四、不得为魔王,五、不得为大梵天王(卷二十八“一一六”),又记述提婆达多堕地狱(卷二十七“一一”、又记述佛至梵天说法(卷十九“七八”),又记述比丘度蜱肆王皈依佛(卷十六“七一”),又记述佛教比丘自性皈依(卷十五“七○”),又记述阿那律宿世布施辟支佛一钵饭食七返生天(卷十三“六六”),又记述地狱受苦情形(卷十二),又记述佛因地于迦叶佛出世修行的本生故事(卷十二),又记述持戒向解脱真义(卷十),又记述阿难八种未曾有法(卷三三),又记述佛出生至幼自长修行、证果经过(卷八),又记述给孤独长者皈依佛证果、生天(卷六)。又如《中阿含》卷八(三三)中亦有记述阿难“在佛涅槃后证果的经文”。如经中说:“尊者阿难知法已,乃至得阿罗诃,尊者阿难作是说:诸贤,我坐床上、下头未至枕头,便断一切漏、得心解脱……,尊者结跏趺坐而般涅槃。”亦是“佛灭度后”再添加的经文,而且加在《侍者经》中,即阿难为佛侍者的因缘。
4.《长阿含》
《长阿含》只有二十二卷,记载的法义更杂,如卷一即以长文方式说明过去诸佛种姓…曾经诞生人间修行、度众的情形,卷一又称“七佛未成佛前为菩萨,修菩萨法。”卷二已有“大乘道之舆”的经文,再述及佛涅槃前、涅槃时、涅槃后的情形(卷二至卷三),《杂阿含》、《中阿含》则以短文略说。又记述佛宿世于此拘尸那城做轮王,修布施、持戒、四禅、四心定成就,六次返往天上、人间做轮王,重覆修布施、持戒、四禅、四心定成就,最后身在此城般涅槃(卷三“二”、卷四“二○”),此同《中阿含》所说)。又记载有天人来人间向佛请法及天人与天人之间论法及由天人说出如来宿世为菩萨修四心定成就、生梵天的故事(卷五(三)),又有四大天王、忉利天王、梵天王在佛前共同论法经文(卷六)。又有长者为下凡人间的梵天说法(卷九“四○”),又有佛说人类从何而来(光音天),世间如何形成等经文(卷六、卷三十九“一五四”)。又全经散见佛开示弟子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心定、四禅、四空定、灭尽定等禅修解脱之法(卷六、卷八、卷九……)。又记载弥勒净土的情形(卷六),又有佛灭度后迦叶引导婆罗门皈依灭度佛的经文(卷七),又有佛与外道(梵志)论法多篇经文(如卷八)。又有记述佛具大智慧,包容外道法,种种善语,引导外道婆罗门入佛门,又为其说过去生中故事;以刹利王出家修梵行、四心定成就、生梵天为喻,度婆罗门弃祭祀,皈佛门、证三果(卷三、卷十五)。又有帝释率天众向佛请法与忉利天、梵天共语经文(卷十),又有记述佛对梵志破斥梵天非能造此世界的经文(卷十一),又有记述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俱舍已、修四等护(四等心)、专念不忘,得神足通,与凡夫神足通不同的经文(卷十二),又有记述不教比丘随时为居士现神足通,但教弟子独住禅思…等经文(卷十六(二四))。又记述佛度外道迦叶舍无异苦行,修沙门法、出家、解脱的经文(卷十六(二五)),又记述佛对婆罗门分辨梵天修行法与比丘修行法的异同处(卷十六(二六)),又有长文介绍三千大千世界及介绍地狱、天上、四大部洲、三界诸天及人间世界成坏等大量经文出现(卷十八至卷二十二),《杂阿含》则略说,其他如《中阿含》、《增一阿含》皆有述及。
又记述阿阇世王杀父在佛前忏悔,若今世不杀父,当于佛说法后,于此坐上得法眼净(卷十七“六”),又记述佛对梵志说有因缘有想生,有因缘而想灭,佛弟子先灭欲想,生喜乐想(离生喜乐),经过四禅四空定,微妙想不灭,更粗想生,不得入想知灭定;不为善恶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灭,粗想不生,即入想知灭定;而三界天均是人想生、人想灭,而外道异见、异习、异忍、异受,依异法故,欲知人想生人想灭者甚难甚难。又说异学出家,先观察四月,乃得出家受戒(卷十七(二八))。
又记述佛对婆罗门说,有三师可以自诫:
eq \o\ac(○,1)1出家人不除烦恼不得上人法,为弟子说法,不受弟子恭敬、供养,但共住而已。
eq \o\ac(○,2)2出家人不除众恼,多少得上人胜法,己业未成,为弟子说法,不受弟子恭敬,但共住而已。
eq \o\ac(○,3)3出家人不能除众烦恼,多少得上人法,己利未成,为弟子说法,受弟子恭敬、止住,是三师可以自诫(卷十七(二九))
又记述佛对弟子说天地成败因缘及众生所居国邑因缘以及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须弥山其下有鬼神住,山中有四天王天住,山顶有三十三天宫、…至有想非非想天,齐此众生边际为众生世界,又述及阿耨达池有龙王居住,又介绍四大部洲情形,又介绍转轮圣王出世、行十善、生梵天等经文(卷十八(二九))。又记述佛告比丘地狱名称、各种地狱情形、狱劫、狱寿、阎罗王宫、四种龙、四种金翅鸟(胎、卵、湿、化)。又述及外道异学如盲人摸象,只得象之一隅,各生异见,互相是非,不知四谛之理,佛弟子知四谛,共和合,同一受,同一师,同一水乳(卷十九“三○”)。
又记述阿修罗宫在须弥山北大海水底(宇宙之海),福报功德威神如是;须弥山东、西、南、北有四天王城,毗沙门王常有五大鬼神,侍卫左右;须弥山王顶上有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城门有五百鬼神侍卫门侧,守三十三天,善见城内有善见堂,善见堂北有帝释宫殿,善见堂东有园林,围墙皆是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重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此与极乐世界所述类同,但净土更胜天界“七宝景象”(卷二十“三○”)。
又记述天人有十法,又述及人、阿修罗、四大部洲、天界之身长、衣长、自上诸天、各随其身而著衣服。又述及人、四大部洲、饿鬼、金翅鸟、龙、阿修罗、欲界诸天寿命之多少、增减、所食不同,色界、无色界天以禅定喜乐为食。又介绍地狱、无色界众生以识为食。又介绍四大部洲生活、交易、各有不同,婚嫁不同。欲界诸天男女“交合”各不同,又介绍欲界诸天初生情形。
又记述每月十四日、十五日、八日斋,有四天王派遣使者到人间游行。又介绍鬼神在人间居住情形,又介绍欲界众生有十二种类,色界众生有二十二种,无色界众生有四种(卷二十)。
又记述世间有火、水、风三大灾。世界大火灾起时情形,众生上升二禅天,欲界世间大水灾起时至遍净天,欲界大风灾起时至四禅天,梵天以下败尽,有十日出。
介绍欲界火灾后,梵天以下诸天还复生起情形。又记述大海水中杂众生居,欲界大水灾起时,三禅以下尽坏,后久久有大黑云暴起……,诸天下还成经过……,风灾起时,有众生皆修四禅成生四禅天。欲界大风灾起令诸天宫、宫宫相拍,碎若粉尘……,后久久有大黑云起,四禅以下诸天还复而成(卷二十一),又记述佛告比丘,佛宿世曾为天帝释与阿修罗共斗的故事,阿修罗王福德似天,能与欲界六天共战(卷二十一)
最后记述佛告比丘,有三中劫,在人寿十岁时发生,一、刀兵劫,人皆行恶、堕地狱中。二、饥饿劫,人皆堕饿鬼中。三、疾疫劫,时世人行善,为他方世界鬼神所侵,死后皆生天上。当欲界大火灾过已,此世天地还欲成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处,……其后有余众生……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皆悉化生欢喜为食……。劫初众生从光音天来此世间,……种种因缘而有男女、夫妻、生、老、病、死之源(卷二十二)。由此可知“《长阿含》的内容”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尽述,是非常复杂的。又介绍劫初之时、日、…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