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P12

  ..續本文上一頁四念處、四心定、不淨觀、四禅定、四聖谛、十二因緣及六神通等義融合而修爲內容(如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四),並且是以有次第性的方式廣說解脫法義(卷十九“八○”、卷七“二九”、卷十七…卷二十四…、卷四十二“一六四”、卷四十叁、卷六十“二二二”),又有佛自述于宿劫投生爲輪王出世修行情形(卷十一“六○”、卷十四、卷四十),又有彌勒淨土的經文出現(卷十叁“六六”),《雜阿含》則無。又有記載此娑婆世界曾經有人間淨土出現的經文(卷叁十“一叁○”、卷四十“一六○”),又有記載“修四心定成就”的比丘惡魔不得其便的經文(卷叁十、卷四十七),又有長篇述及天帝釋向佛請法的經文(卷叁十叁),又有多篇述及比丘與居士必須親近善知識、梵智行者(不限出家衆)的經文(卷十“四九”、“五○”、“五一”、“五七”、卷二十一“八六”、卷二十二“八七”、卷二十六、卷叁十七“一五○”、卷叁十八、卷五十四“二○○”、《長阿含》卷九亦同)。而且《中阿含》是“四阿含”中以多篇長文、廣義方式記述“比丘修四禅、四空定”最多的經典(如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五十),又卷五十一(一九五)記述佛製比丘一日食的緣起由外道一坐食而來,又記述阿難引導梵志皈依滅度佛(卷六十“二二○”),又記述比丘尼與居士論法(卷五十八),又記述佛出家、成道、度五比丘經過(卷四十、卷五十六“二○五”、卷二十九“一一八”),又記述諸天與人間年歲不同(卷五十五“二○二”),又記述持齋真義(卷五十五),又記述比丘學空行(卷四十九“一九○”、“一九一”),又記述布施經文(卷十六、卷四十七“一八○”),又記述佛有叁十二相(卷十一、卷四十一),又記述布施功德較量(卷叁十九“一五五”),又記述佛教居士供養外道(梵智行者),不限佛弟子(卷叁十二“一叁叁”),又記述目連與魔論法(卷叁十“一叁一”),又記述梵行八難(卷二十九“一二四”),又記述阿難請佛允許比丘尼出家(卷二十八“一一六”),又記述八和敬法及女人不得五事:一、不得成佛,二、不得作輪王,叁、不得爲帝釋,四、不得爲魔王,五、不得爲大梵天王(卷二十八“一一六”),又記述提婆達多墮地獄(卷二十七“一一”、又記述佛至梵天說法(卷十九“七八”),又記述比丘度蜱肆王皈依佛(卷十六“七一”),又記述佛教比丘自性皈依(卷十五“七○”),又記述阿那律宿世布施辟支佛一缽飯食七返生天(卷十叁“六六”),又記述地獄受苦情形(卷十二),又記述佛因地于迦葉佛出世修行的本生故事(卷十二),又記述持戒向解脫真義(卷十),又記述阿難八種未曾有法(卷叁叁),又記述佛出生至幼自長修行、證果經過(卷八),又記述給孤獨長者皈依佛證果、生天(卷六)。又如《中阿含》卷八(叁叁)中亦有記述阿難“在佛涅槃後證果的經文”。如經中說:“尊者阿難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诃,尊者阿難作是說:諸賢,我坐床上、下頭未至枕頭,便斷一切漏、得心解脫……,尊者結跏趺坐而般涅槃。”亦是“佛滅度後”再添加的經文,而且加在《侍者經》中,即阿難爲佛侍者的因緣。

  

  4.《長阿含》

  《長阿含》只有二十二卷,記載的法義更雜,如卷一即以長文方式說明過去諸佛種姓…曾經誕生人間修行、度衆的情形,卷一又稱“七佛未成佛前爲菩薩,修菩薩法。”卷二已有“大乘道之輿”的經文,再述及佛涅槃前、涅槃時、涅槃後的情形(卷二至卷叁),《雜阿含》、《中阿含》則以短文略說。又記述佛宿世于此拘屍那城做輪王,修布施、持戒、四禅、四心定成就,六次返往天上、人間做輪王,重覆修布施、持戒、四禅、四心定成就,最後身在此城般涅槃(卷叁“二”、卷四“二○”),此同《中阿含》所說)。又記載有天人來人間向佛請法及天人與天人之間論法及由天人說出如來宿世爲菩薩修四心定成就、生梵天的故事(卷五(叁)),又有四大天王、忉利天王、梵天王在佛前共同論法經文(卷六)。又有長者爲下凡人間的梵天說法(卷九“四○”),又有佛說人類從何而來(光音天),世間如何形成等經文(卷六、卷叁十九“一五四”)。又全經散見佛開示弟子修叁十七助道品、四心定、四禅、四空定、滅盡定等禅修解脫之法(卷六、卷八、卷九……)。又記載彌勒淨土的情形(卷六),又有佛滅度後迦葉引導婆羅門皈依滅度佛的經文(卷七),又有佛與外道(梵志)論法多篇經文(如卷八)。又有記述佛具大智慧,包容外道法,種種善語,引導外道婆羅門入佛門,又爲其說過去生中故事;以刹利王出家修梵行、四心定成就、生梵天爲喻,度婆羅門棄祭祀,皈佛門、證叁果(卷叁、卷十五)。又有帝釋率天衆向佛請法與忉利天、梵天共語經文(卷十),又有記述佛對梵志破斥梵天非能造此世界的經文(卷十一),又有記述比丘于諸世間愛色、不愛色二俱舍已、修四等護(四等心)、專念不忘,得神足通,與凡夫神足通不同的經文(卷十二),又有記述不教比丘隨時爲居士現神足通,但教弟子獨住禅思…等經文(卷十六(二四))。又記述佛度外道迦葉舍無異苦行,修沙門法、出家、解脫的經文(卷十六(二五)),又記述佛對婆羅門分辨梵天修行法與比丘修行法的異同處(卷十六(二六)),又有長文介紹叁千大千世界及介紹地獄、天上、四大部洲、叁界諸天及人間世界成壞等大量經文出現(卷十八至卷二十二),《雜阿含》則略說,其他如《中阿含》、《增一阿含》皆有述及。

  又記述阿阇世王殺父在佛前忏悔,若今世不殺父,當于佛說法後,于此坐上得法眼淨(卷十七“六”),又記述佛對梵志說有因緣有想生,有因緣而想滅,佛弟子先滅欲想,生喜樂想(離生喜樂),經過四禅四空定,微妙想不滅,更粗想生,不得入想知滅定;不爲善惡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滅,粗想不生,即入想知滅定;而叁界天均是人想生、人想滅,而外道異見、異習、異忍、異受,依異法故,欲知人想生人想滅者甚難甚難。又說異學出家,先觀察四月,乃得出家受戒(卷十七(二八))。

  又記述佛對婆羅門說,有叁師可以自誡:

   eq \o\ac(○,1)1出家人不除煩惱不得上人法,爲弟子說法,不受弟子恭敬、供養,但共住而已。

   eq \o\ac(○,2)2出家人不除衆惱,多少得上人勝法,己業未成,爲弟子說法,不受弟子恭敬,但共住而已。

   eq \o\ac(○,3)3出家人不能除衆煩惱,多少得上人法,己利未成,爲弟子說法,受弟子恭敬、止住,是叁師可以自誡(卷十七(二九))

  又記述佛對弟子說天地成敗因緣及衆生所居國邑因緣以及叁千大千世界、須彌山四方有四大部洲,須彌山其下有鬼神住,山中有四天王天住,山頂有叁十叁天宮、…至有想非非想天,齊此衆生邊際爲衆生世界,又述及阿耨達池有龍王居住,又介紹四大部洲情形,又介紹轉輪聖王出世、行十善、生梵天等經文(卷十八(二九))。又記述佛告比丘地獄名稱、各種地獄情形、獄劫、獄壽、閻羅王宮、四種龍、四種金翅鳥(胎、卵、濕、化)。又述及外道異學如盲人摸象,只得象之一隅,各生異見,互相是非,不知四谛之理,佛弟子知四谛,共和合,同一受,同一師,同一水乳(卷十九“叁○”)。

  又記述阿修羅宮在須彌山北大海水底(宇宙之海),福報功德威神如是;須彌山東、西、南、北有四天王城,毗沙門王常有五大鬼神,侍衛左右;須彌山王頂上有叁十叁天,叁十叁天城門有五百鬼神侍衛門側,守叁十叁天,善見城內有善見堂,善見堂北有帝釋宮殿,善見堂東有園林,圍牆皆是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重成,乃至無數衆鳥相和而鳴(此與極樂世界所述類同,但淨土更勝天界“七寶景象”(卷二十“叁○”)。

  又記述天人有十法,又述及人、阿修羅、四大部洲、天界之身長、衣長、自上諸天、各隨其身而著衣服。又述及人、四大部洲、餓鬼、金翅鳥、龍、阿修羅、欲界諸天壽命之多少、增減、所食不同,色界、無色界天以禅定喜樂爲食。又介紹地獄、無色界衆生以識爲食。又介紹四大部洲生活、交易、各有不同,婚嫁不同。欲界諸天男女“交合”各不同,又介紹欲界諸天初生情形。

  又記述每月十四日、十五日、八日齋,有四天王派遣使者到人間遊行。又介紹鬼神在人間居住情形,又介紹欲界衆生有十二種類,色界衆生有二十二種,無色界衆生有四種(卷二十)。

  又記述世間有火、水、風叁大災。世界大火災起時情形,衆生上升二禅天,欲界世間大水災起時至遍淨天,欲界大風災起時至四禅天,梵天以下敗盡,有十日出。

  介紹欲界火災後,梵天以下諸天還複生起情形。又記述大海水中雜衆生居,欲界大水災起時,叁禅以下盡壞,後久久有大黑雲暴起……,諸天下還成經過……,風災起時,有衆生皆修四禅成生四禅天。欲界大風災起令諸天宮、宮宮相拍,碎若粉塵……,後久久有大黑雲起,四禅以下諸天還複而成(卷二十一),又記述佛告比丘,佛宿世曾爲天帝釋與阿修羅共鬥的故事,阿修羅王福德似天,能與欲界六天共戰(卷二十一)

  最後記述佛告比丘,有叁中劫,在人壽十歲時發生,一、刀兵劫,人皆行惡、墮地獄中。二、饑餓劫,人皆墮餓鬼中。叁、疾疫劫,時世人行善,爲他方世界鬼神所侵,死後皆生天上。當欲界大火災過已,此世天地還欲成時,有余衆生,福盡、行盡、命盡,于光音天命終,生空梵處,……其後有余衆生……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皆悉化生歡喜爲食……。劫初衆生從光音天來此世間,……種種因緣而有男女、夫妻、生、老、病、死之源(卷二十二)。由此可知“《長阿含》的內容”是世間法、出世間法盡述,是非常複雜的。又介紹劫初之時、日、…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