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P21

  ..續本文上一頁容來搪塞這個問題。嚴格來說,若是否定“四心定”是佛所說,形同否定《四阿含》是佛所說,因爲《四阿含》中皆有敘述聲聞弟子修“四心”的經文,尤其是《中阿含》更是幾乎“每一卷”皆有述及居士及出家弟子修“四心定”的經文。因爲“世俗學者”沒有宗教情操,沒有正確的業緣果報的觀念,更沒有“佛道的修證觀念及沒有禅修的基礎”,只是用世間哲學觀點來看佛經的“內容”而“自由心證的加以肯定或否定”,更不幸的是“出家的許多行者”也受到“世俗哲學思朝”及“曆史考證觀點”的影響來看“佛經”的結集“內涵”,當然不能理解在修行路上的“禅定間與四心定”爲何會有關連!

  

  (7)佛法具有修行者“內證智境”的境界與世間哲學演繹曆程當然有異

  我們若是遇到任何“疑惑”,諸如不是自己在修行道上有過的“體驗”,就依《雜阿含》前半部沒有來否定其余“一切在《雜阿含後半部》出現的經文及否定其他“叁阿含”所載共通的經文?那麼一分佛學者真的是把佛陀及阿羅漢“結集的出世法寶”著作看做與“孔子、孟子和孔孟弟子”一樣是“依凡常思慮”“口口傳誦”“四書”等世俗書籍罷了!如果“佛所說法”與“世間哲學思想演繹的過程”無異,就不必肯定“佛法具有“內證智慧”的境界”,因爲“佛與佛弟子之間”的對話、問答是與“世間哲學內容”完全不一樣的。佛弟子因爲有“神通證量”,有“定中聞法、辨法、憶法、持法、誦法”的能力,豈能以“凡常思慮”來看“佛經的結集內涵”呢!

  若以“世間書籍”來看“經典的結集”當然不能理解《法華經》中所述“佛爲無數弟子在定中說法,經于五劫卻宛如半日(念劫同等)的經文了。”

  (8)“四無量心”是初學者與利根器的聲聞行者共同必修的內涵

  我們不禁要問:佛出世時既然有爲弟子開示阿羅漢弟子中有“四心定”成就的內容,爲何後世禅行者不重視《雜阿含》所說“聖弟子心定已,必能慈俱”的經文?及不重視《雜阿含》卷九所說:“聲聞弟子內修無量,善解脫”的經文?及不重視散見在《四阿含經》中所有記述聲聞弟子爲何必須修“四心”的經文?以及爲何“經上”會有記載俱解脫如阿那律在解脫過程中經過“四心定”的證量?乃至記述大迦葉尊者出家九日在“頓證”大阿羅漢時,與佛同俱四無量心的經文?

  而由《阿含經》所載,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佛在世時,不僅有對在家居士教導修四心的經文,及對初學的聲聞行者指導修四心的經文,更有記載利根器如阿那律尊者在禅修間修四心定成就的經文乃至佛贊歎如俱解脫阿羅漢的大迦葉尊者出家九日,即頓了生死,而與佛同具“四無量心”的經文。也就是說,“四心”是在家二衆與出家二衆的初學者及利根器的聲聞弟子共同必修的內容。而後世修行者如何禅修?才能在一生中如阿那律等俱解脫者一樣在色界禅定中顯發四心定的證量?或者在一生修行中頓證阿羅漢而能如佛贊歎大迦葉尊者與佛一樣在“頓證解脫心”時與佛同樣具有四心的“利生、明淨的心體”呢?恐怕很難!

  

  8.《四阿含》散見“六度”經文

  事實上,在《四阿含》中不僅散見聲聞弟子修“四心”的經文,又散見聲聞弟子修六度的經文,只是一般禅行者不去重視。而在《大智度論》中更有分辨聲聞行者修六度與菩薩行者修六度的異同處。因爲一般佛弟子認定大乘行者才修“六度”,聲聞行者修“叁十七助道品”,不修六度,六度是大乘行門與解脫道無關。然而“六度與四心的關系”乃至“六度與解脫道”的關系均是極爲密切的。一般修行者以爲解脫道是以叁法印爲根本,與六度沒有關系,若是,應該好好去思惟爲什麼《四阿含》皆散見聲聞弟子修六度的經文?試問:六度、四等心、解脫心叁者有關連嗎?抑是分割的?願後學者善思之!

  (1)《四阿含》中早有“六度”經文

  于此我們必須明白,佛在世時,隨佛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有數十萬人,在家居士聽過佛說法之人更是不計其數,天人前來問法,亦不計其數,而形成“在家衆”與“出家衆”四衆弟子。而且四衆弟子同依“六度”而修人天道或解脫道,甚至“菩薩道”,何以證明?因爲“六度修行法義”,不僅出現在“大乘經典”中,同時是《四阿含》中共有的。

  甲、布施經文

  (甲)布施義

  如《雜阿含》卷十記載佛宿世曾因長夜修福及修慈心,來世獲得天福果報及轉輪聖王的勝報。如經文說:“……比丘,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叁種業報,雲何爲叁?一者布施,二者調伏,叁者修道。”

  由佛自述,宿世因修“慈心叁昧”成就而獲得天福果報及輪王勝報的觀點來看,證明佛在證阿羅漢果之前的宿世修行間,便已經熏修過無數布施、調心、修道叁者齊修的經過,才能在最後身中具足阿羅漢內證心性,呈現最純淨、柔軟、祥和、慈善的果德心量。

  《雜阿含》卷四十一(一一叁叁)經文有佛指導比丘依平等心修布施、持戒等義。如經文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于佛不壞淨成就者,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若法若悭垢纏衆生所,心離悭垢衆生住,行解脫施,常施樂,于舍,等心行施,聖戒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增一阿含》卷二、卷四、亦有相類經文。)

  由此說明,當聲聞弟子證初果時,對佛、法、僧、戒的體悟的修學,生出如實正慧知見,生生世世,達到“不由他信,不由他故,不從他聞,不取他欲,不因他思”,不受任何外道、邪法蠱惑、毀壞、動搖的信心,便稱爲“對佛、法、僧、戒”的信心到達“淨信堅固成就”的境界,即是“四不壞淨成就”(《雜阿含》卷叁十(八叁叁))。而此處說對“佛不壞淨”成就者,是福德充盛的,是聽聞、修學善法充足的,是少食知足,安貧樂道的,是遠離悭垢心性的。事實上,“佛不壞淨與法、僧、戒叁不壞淨”,是同時成就的,只是“經上”略以“佛不壞淨”來表法。換句話說,四不壞淨成就者(證初果者及向初果者),其心性是與數分解脫心性相應的,便是于己所有皆可施舍的,故說遠離悭垢心,不會有糾纏、攀緣衆生的貪心産生,乃是心性呈現“慈悲、常懷布施心”的,而且是以平等心行施舍,如佛在世時,出家弟子乞時時,是不擇貧賤等心行乞,等心令衆生種福田的。因等心行乞,等心行福田施,故能“聖戒成就”,達到福德充潤、善法潤澤,心安理得,安樂而食的境界。由此說明“聖弟子”修持之法是平等施舍心、持戒心同時具足而修的。

  又《中阿含》卷十五(六九)說:“若比丘成就自觀己心爲身淨者,便能敬事、奉事世尊法及比丘衆,戒不放逸、布施及定。”

  又《中阿含》卷叁十二“一叁叁”有佛聽居士供養外道、隨力布施,不限佛弟子的經文。(卷叁十九“一五五”有較量布施功德的經文、卷四十七亦同。)

  又佛亦指導居士行平等施,心住解脫而行施。如《雜阿含》卷叁十(八四○)又說:“若于佛不壞淨成就者,法、僧(亦如是),悭垢纏衆生離悭垢心,在家而住解脫,心施常行,樂施常樂,于舍、行平等施、聖戒成就。”

  由此可知,依《阿含》所說,“布施義”是通在家、出家弟子所修持的,而且重視在布施時,離悭垢心、重視心施、平等心行布施,將“心施之法”導向慈心施、舍心施及解脫心性的道上行的。

  (乙)法施義

  《四阿含》中佛指示出家比丘及居士行“法施”的經文,不勝枚舉,茲略舉如後:

  《雜阿含》卷十四(叁四叁)說:“佛告阿難,善哉、善哉,阿難,尊者舍利弗有來問者,能隨時答,善哉舍利弗,有應時智故,有來問者,能隨時答,若我聲聞,有隨時問者,應隨時答如舍利弗所說。”(《雜阿含》卷四十九“一叁○六”亦贊歎舍利弗爲四衆弟子說法不倦。)

  《增一阿含》卷二十四(七)又記述“一羅漢有大神足、博識多知,無事不練,辯才勇慧、語常含笑”的經文。

  《增一阿含》卷二十七(八)亦說:“汝今比丘與善知識從事者,便能分別諸法,亦當與人廣演其義,設當聞法已則能分別,能分別法已則能說其義,無有欲想、嗔恚、愚癡之想,以離叁毒,便脫生老病死……。”由此明示“比丘法施”的目的是引入依義斷叁毒,趣向解脫,而爲信衆說法。<, /P,>,

  又《增一阿含》卷四十五(五)說:“舍利弗少欲知足,閑靜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叁昧成就,智慧解脫,見慧成就,柔和無诤,去惡辨了忍諸言語,歡說離惡,常念去離,湣念生盲,然熾正法,與人說法,無有厭足。”

  又《增一阿含》卷四十八(一○)說:“世尊告諸比丘,若有衆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說,當獲此十種果報,……,諸如行慈普一切,終無(斷)怨恨心、殺害心、勝負意,諸結漸薄、無放逸行,終生天上,轉見于道迹,最後得滅度。是故比丘當求方便,行于慈心,廣布法施其義。”

  又《中阿含》卷四(二叁)說:“舍利弗因深達法界故,能七日七夜說法不間斷。”

  又《中阿含》卷四十九(一八七)說:“漏盡比丘如法答問的內容是:①知五陰空幻,②于四食無著,③于四說不高不下,④無染無著、內六處無欲,⑤六界無我、無我所,⑥持聖戒、知足、護諸根、正知出入、獨住、坐禅、解脫。”

  又《中阿含》卷五十(一九叁)說:“若有比丘爲遠離、依遠離,住遠離,善語、恭順,成就善語恭順法者,我說彼善語恭順。”

  又《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阿含部)說:“比丘常行二事:①說法,②思惟。”

  又《長阿含》卷二(二)說:“佛告比丘,行六法…者,身常行慈不害衆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惡言,叁者意念慈心,不懷壞損。四者衆得淨利養與衆共之平等無二……。”

  又《長阿含》卷八說:“……于是比丘聞法喜已,…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