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P21

  ..续本文上一页容来搪塞这个问题。严格来说,若是否定“四心定”是佛所说,形同否定《四阿含》是佛所说,因为《四阿含》中皆有叙述声闻弟子修“四心”的经文,尤其是《中阿含》更是几乎“每一卷”皆有述及居士及出家弟子修“四心定”的经文。因为“世俗学者”没有宗教情操,没有正确的业缘果报的观念,更没有“佛道的修证观念及没有禅修的基础”,只是用世间哲学观点来看佛经的“内容”而“自由心证的加以肯定或否定”,更不幸的是“出家的许多行者”也受到“世俗哲学思朝”及“历史考证观点”的影响来看“佛经”的结集“内涵”,当然不能理解在修行路上的“禅定间与四心定”为何会有关连!

  

  (7)佛法具有修行者“内证智境”的境界与世间哲学演绎历程当然有异

  我们若是遇到任何“疑惑”,诸如不是自己在修行道上有过的“体验”,就依《杂阿含》前半部没有来否定其余“一切在《杂阿含后半部》出现的经文及否定其他“三阿含”所载共通的经文?那么一分佛学者真的是把佛陀及阿罗汉“结集的出世法宝”著作看做与“孔子、孟子和孔孟弟子”一样是“依凡常思虑”“口口传诵”“四书”等世俗书籍罢了!如果“佛所说法”与“世间哲学思想演绎的过程”无异,就不必肯定“佛法具有“内证智慧”的境界”,因为“佛与佛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是与“世间哲学内容”完全不一样的。佛弟子因为有“神通证量”,有“定中闻法、辨法、忆法、持法、诵法”的能力,岂能以“凡常思虑”来看“佛经的结集内涵”呢!

  若以“世间书籍”来看“经典的结集”当然不能理解《法华经》中所述“佛为无数弟子在定中说法,经于五劫却宛如半日(念劫同等)的经文了。”

  (8)“四无量心”是初学者与利根器的声闻行者共同必修的内涵

  我们不禁要问:佛出世时既然有为弟子开示阿罗汉弟子中有“四心定”成就的内容,为何后世禅行者不重视《杂阿含》所说“圣弟子心定已,必能慈俱”的经文?及不重视《杂阿含》卷九所说:“声闻弟子内修无量,善解脱”的经文?及不重视散见在《四阿含经》中所有记述声闻弟子为何必须修“四心”的经文?以及为何“经上”会有记载俱解脱如阿那律在解脱过程中经过“四心定”的证量?乃至记述大迦叶尊者出家九日在“顿证”大阿罗汉时,与佛同俱四无量心的经文?

  而由《阿含经》所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佛在世时,不仅有对在家居士教导修四心的经文,及对初学的声闻行者指导修四心的经文,更有记载利根器如阿那律尊者在禅修间修四心定成就的经文乃至佛赞叹如俱解脱阿罗汉的大迦叶尊者出家九日,即顿了生死,而与佛同具“四无量心”的经文。也就是说,“四心”是在家二众与出家二众的初学者及利根器的声闻弟子共同必修的内容。而后世修行者如何禅修?才能在一生中如阿那律等俱解脱者一样在色界禅定中显发四心定的证量?或者在一生修行中顿证阿罗汉而能如佛赞叹大迦叶尊者与佛一样在“顿证解脱心”时与佛同样具有四心的“利生、明净的心体”呢?恐怕很难!

  

  8.《四阿含》散见“六度”经文

  事实上,在《四阿含》中不仅散见声闻弟子修“四心”的经文,又散见声闻弟子修六度的经文,只是一般禅行者不去重视。而在《大智度论》中更有分辨声闻行者修六度与菩萨行者修六度的异同处。因为一般佛弟子认定大乘行者才修“六度”,声闻行者修“三十七助道品”,不修六度,六度是大乘行门与解脱道无关。然而“六度与四心的关系”乃至“六度与解脱道”的关系均是极为密切的。一般修行者以为解脱道是以三法印为根本,与六度没有关系,若是,应该好好去思惟为什么《四阿含》皆散见声闻弟子修六度的经文?试问:六度、四等心、解脱心三者有关连吗?抑是分割的?愿后学者善思之!

  (1)《四阿含》中早有“六度”经文

  于此我们必须明白,佛在世时,随佛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有数十万人,在家居士听过佛说法之人更是不计其数,天人前来问法,亦不计其数,而形成“在家众”与“出家众”四众弟子。而且四众弟子同依“六度”而修人天道或解脱道,甚至“菩萨道”,何以证明?因为“六度修行法义”,不仅出现在“大乘经典”中,同时是《四阿含》中共有的。

  甲、布施经文

  (甲)布施义

  如《杂阿含》卷十记载佛宿世曾因长夜修福及修慈心,来世获得天福果报及转轮圣王的胜报。如经文说:“……比丘,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

  由佛自述,宿世因修“慈心三昧”成就而获得天福果报及轮王胜报的观点来看,证明佛在证阿罗汉果之前的宿世修行间,便已经熏修过无数布施、调心、修道三者齐修的经过,才能在最后身中具足阿罗汉内证心性,呈现最纯净、柔软、祥和、慈善的果德心量。

  《杂阿含》卷四十一(一一三三)经文有佛指导比丘依平等心修布施、持戒等义。如经文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于佛不坏净成就者,福德润泽,善法润泽,安乐食,若法若悭垢缠众生所,心离悭垢众生住,行解脱施,常施乐,于舍,等心行施,圣戒成就,福德润泽,善法润泽,安乐食,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增一阿含》卷二、卷四、亦有相类经文。)

  由此说明,当声闻弟子证初果时,对佛、法、僧、戒的体悟的修学,生出如实正慧知见,生生世世,达到“不由他信,不由他故,不从他闻,不取他欲,不因他思”,不受任何外道、邪法蛊惑、毁坏、动摇的信心,便称为“对佛、法、僧、戒”的信心到达“净信坚固成就”的境界,即是“四不坏净成就”(《杂阿含》卷三十(八三三))。而此处说对“佛不坏净”成就者,是福德充盛的,是听闻、修学善法充足的,是少食知足,安贫乐道的,是远离悭垢心性的。事实上,“佛不坏净与法、僧、戒三不坏净”,是同时成就的,只是“经上”略以“佛不坏净”来表法。换句话说,四不坏净成就者(证初果者及向初果者),其心性是与数分解脱心性相应的,便是于己所有皆可施舍的,故说远离悭垢心,不会有纠缠、攀缘众生的贪心产生,乃是心性呈现“慈悲、常怀布施心”的,而且是以平等心行施舍,如佛在世时,出家弟子乞时时,是不择贫贱等心行乞,等心令众生种福田的。因等心行乞,等心行福田施,故能“圣戒成就”,达到福德充润、善法润泽,心安理得,安乐而食的境界。由此说明“圣弟子”修持之法是平等施舍心、持戒心同时具足而修的。

  又《中阿含》卷十五(六九)说:“若比丘成就自观己心为身净者,便能敬事、奉事世尊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

  又《中阿含》卷三十二“一三三”有佛听居士供养外道、随力布施,不限佛弟子的经文。(卷三十九“一五五”有较量布施功德的经文、卷四十七亦同。)

  又佛亦指导居士行平等施,心住解脱而行施。如《杂阿含》卷三十(八四○)又说:“若于佛不坏净成就者,法、僧(亦如是),悭垢缠众生离悭垢心,在家而住解脱,心施常行,乐施常乐,于舍、行平等施、圣戒成就。”

  由此可知,依《阿含》所说,“布施义”是通在家、出家弟子所修持的,而且重视在布施时,离悭垢心、重视心施、平等心行布施,将“心施之法”导向慈心施、舍心施及解脱心性的道上行的。

  (乙)法施义

  《四阿含》中佛指示出家比丘及居士行“法施”的经文,不胜枚举,兹略举如后:

  《杂阿含》卷十四(三四三)说:“佛告阿难,善哉、善哉,阿难,尊者舍利弗有来问者,能随时答,善哉舍利弗,有应时智故,有来问者,能随时答,若我声闻,有随时问者,应随时答如舍利弗所说。”(《杂阿含》卷四十九“一三○六”亦赞叹舍利弗为四众弟子说法不倦。)

  《增一阿含》卷二十四(七)又记述“一罗汉有大神足、博识多知,无事不练,辩才勇慧、语常含笑”的经文。

  《增一阿含》卷二十七(八)亦说:“汝今比丘与善知识从事者,便能分别诸法,亦当与人广演其义,设当闻法已则能分别,能分别法已则能说其义,无有欲想、嗔恚、愚痴之想,以离三毒,便脱生老病死……。”由此明示“比丘法施”的目的是引入依义断三毒,趣向解脱,而为信众说法。<, /P,>,

  又《增一阿含》卷四十五(五)说:“舍利弗少欲知足,闲静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解脱,见慧成就,柔和无诤,去恶辨了忍诸言语,欢说离恶,常念去离,湣念生盲,然炽正法,与人说法,无有厌足。”

  又《增一阿含》卷四十八(一○)说:“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种果报,……,诸如行慈普一切,终无(断)怨恨心、杀害心、胜负意,诸结渐薄、无放逸行,终生天上,转见于道迹,最后得灭度。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行于慈心,广布法施其义。”

  又《中阿含》卷四(二三)说:“舍利弗因深达法界故,能七日七夜说法不间断。”

  又《中阿含》卷四十九(一八七)说:“漏尽比丘如法答问的内容是:①知五阴空幻,②于四食无著,③于四说不高不下,④无染无著、内六处无欲,⑤六界无我、无我所,⑥持圣戒、知足、护诸根、正知出入、独住、坐禅、解脱。”

  又《中阿含》卷五十(一九三)说:“若有比丘为远离、依远离,住远离,善语、恭顺,成就善语恭顺法者,我说彼善语恭顺。”

  又《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阿含部)说:“比丘常行二事:①说法,②思惟。”

  又《长阿含》卷二(二)说:“佛告比丘,行六法…者,身常行慈不害众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恶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怀坏损。四者众得净利养与众共之平等无二……。”

  又《长阿含》卷八说:“……于是比丘闻法喜已,…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