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P22

  ..续本文上一页受持讽诵亦复欢喜,为他人说亦复欢喜,思惟分别亦复欢喜,于法得定,亦复如是……。”

  卷九亦有舍利弗言:“无论比丘是持戒者或是少欲者,或是知足者,或是闲静者,或是多闻者,或是精进者,或是专念者,或是禅定者,或是得智慧者,皆当依己所修、所持为人说法,并赞人所修、所持。”(《长阿含》卷十二(一七)亦有阿难教比丘说法经文。)

  《长阿含》卷十八(三○)亦说:“凡出家者应行二法:①贤圣默然,②讲论法语。”

  又《杂阿含》卷十一(一一二二)有佛教导比丘对居士说法要先后次第教诫、教授,视根器而定的经文。

  由此说明,不仅证阿罗汉者,随缘法施,佛亦勉励声闻弟子学阿罗汉随缘法施,利益众生,而不是在证阿罗汉果“寂然无所说,不思利益众生事”。然而有一类罗汉确实如此(后续自明)。就在声闻弟子随缘“应答”时,何尝不是“布施心、利生心的慈悲表露呢?”此亦即印证《杂阿含》卷三八四所说:“是故比丘,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学……。”

  亦如《杂阿含》卷二十四(六一九)所说:“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湣彼,是名护他、自护。”

  亦如《杂阿含》卷三十(八三六)所说:“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起哀湣心、慈悲心为人说四不坏净法。”

  亦如《杂阿含》卷四十一(一一三六)说:“若复比丘,为人说法,作如是念……以是正法因缘,以慈心、悲心、哀湣心,欲令正法久住,而为人说,是名清净说法。”

  乙、持戒经文(律仪戒)

  《增一阿含》卷四十九(五)说:“今此精进比丘,亦复如是,若持戒完具,其中众生命终之后,皆生天上、人中。是故比丘当念“具足戒律”,威仪礼节,无令缺减,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杂阿含》卷十一(二七七)中更详述比丘“具足律仪戒的内容”,如经上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不律仪、律仪,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不律仪?眼根不律仪所摄护,眼识著色,缘著故,以生苦受,苦受故,不一其心,不一心故,不得如实知见,不得如实知见故,不离疑惑,不离疑惑故,由他所误,而常苦住,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不律仪。云何律仪,眼根律仪所摄护,眼识识色,心不染著,心不染著已,常乐更住,心乐住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实知见,如实知见已,离诸疑惑,离诸疑惑已,不由他误,常安乐住,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

  在声闻戒中,除了杀、盗、淫、妄四重禁外,皆是由“杀、盗、淫、妄”而衍生出来的微细“律仪戒”。而律仪律,不仅是“威仪端庄而已,而且牵涉到“制心””问题。如以上经文说:声闻律仪,包括眼根律仪戒、耳根律仪戒……鼻、舌、身、意等反观自照的修心意义。当六根对外境,达到心不染著的境界,定乐之心油然而生,从此住于不染著六尘之境(心乐住已),即制心一处(常一其心),当制心一处时(正定自然现前),便能以如实智慧照见、知见“世间苦果的轮回真相”,而远离“世间苦因的造作”,尤其对于“证空性、灭欲苦的真谛”不会再有疑惑,这才是“声闻律仪戒”的深义!

  丙、忍辱经文

  《中阿含》卷十七(七二)说:“诸比丘,汝亦应如是,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当行忍辱,复称叹忍,自行慈心,复称叹慈,自行恩惠,复称恩惠。”

  《杂阿含》卷十三(三一一)又详述阿罗汉弟子行忍辱的内涵说:“佛告富楼那,我已略说法教,汝欲何所住?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说教诫,我欲于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

  佛告富楼那:西方输卢那人凶恶轻躁,弊暴好骂,富楼那,汝若闻彼凶恶、轻躁、弊暴、好骂毁辱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彼西方输卢那国人,面前凶恶诃骂毁辱者,我作是念: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于我前凶恶弊暴骂毁辱,我犹尚不以手石而见打掷。

  佛告富楼那:彼西方输卢那人,但凶恶轻躁弊暴骂辱,于汝则可脱,复当以手石打掷者,当如之何?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西方输卢那人,脱以手石加于我者,我当念言: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手石加我,而不用刀杖。

  佛告富楼那: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汝者,复当云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我者,当作是念,彼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刀杖而加于我,而不见杀。

  佛告富楼那:假使彼人,脱杀汝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西方输卢那人,脱杀我者,当作是念,有诸世尊弟子,当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以绳自系,或投深坑,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于我朽败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脱。

  佛言:善哉富楼那,汝善学忍辱,汝今堪能于输卢那人间住止,汝今宜去度于未度安于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尔时富楼那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富楼那夜过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出,付嘱卧具,持衣钵去?至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到已夏安居,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三月过已,具足三明,即于彼处,入无余涅槃。”

  这篇是叙述一位阿罗汉发心进入西方输卢那国,度众利生的事迹。由此可知,就是证了阿罗汉在遇到众生用刀杖打杀时,亦需“善学忍辱之行”。也可以说俱解脱阿罗汉是“忍辱行(行众生忍)有成的修行者”,唯有善学如阿罗汉者,将生死置之度外,修清净法忍“无忍可忍”有成的行者,才堪“游化人间,随缘度生。”而阿罗汉的“忍辱心”是由尚为声闻行者时的“因地学忍辱行而来”,而“忍辱心含有慈悲心性在其间,何以证知?”如由“经文”富楼那自说:“彼西方输卢那人,于我朽败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脱。”便知阿罗汉是修“忍辱心、慈悲心成就”及“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成就的“出世圣人”,堪受人天供养。

  丁、精进经文

  《杂阿含》卷十说:“若当比丘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观察善法,乐分别法,乐修梵行,离于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处。”

  卷十八(五○三)亦说:“若比丘昼则经行,若坐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初夜若坐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于中夜时出房外洗足,还入房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于后夜时,徐觉徐起,若坐亦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是名比丘殷勤精进。”

  《杂阿含》卷十一“二七五”更明示声闻弟子“精进”的细文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闇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饮食知量者。

  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苦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闻独住,是名难陀知量而食。

  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中夜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想,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经行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集。

  被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心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关闭根门,如善男子难陀,饮食知量。如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如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如善男子难陀,如教授难陀法,亦当持是为其余人说。时有异比丘,而说偈言:

  善关闭根门,正念摄心住;

  饮食知节量,觉知诸心相;

  善男子难陀,世尊之所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增一阿含》十二“六”亦如是说。)

  由此可知,声闻弟子“精进”的内容,涵盖“律仪戒(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忍辱、禅定(乐修梵行、离于睡眠),般若(观察善法、乐分别法)等五度,是有其甚深“修持五度的内涵的”。

  戊、禅定经文

  (甲)分辨世间定与出世间定

  《杂阿含》卷二十九(七八五)说:“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杂阿含》卷二十九“八○六”)

  (乙)圣弟子不依觉观而修禅

  《杂阿含》卷三十三(九二六)又说:“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

  又说:“比丘于地想能伏,于水、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