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P23

  ..续本文上一页、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即不依外四大、内四大、不依身内气脉),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尤其是说:“比丘不依身内气脉”而修禅,现代一分禅行者应当好好省思《杂阿含经》所说这句话的深远意涵何在!

  这是非常重要的经证。如佛虽教导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善念、善学、息长、息短,觉知一切身入息,……觉知一切身出息……,乃至进入“心息相依”之境,但是最后终归“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二”)

  又如卷二十九(八○三)所说:“……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觉知心解脱出息,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善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相修习满足。”

  (八○四)经亦说:“当修安那般那念,修习多修习者,断诸觉想。”

  由此可知,佛弟子虽善观“出入息”,但是并不是因“气脉开通”而解脱。菩萨修行者,更不是因为“气脉次第开解”而成佛,解脱与成佛“与气脉的贯通成就”完全无关。故《阿含经》上说:“比丘不依外四大、不依内四大(不依身内气脉),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是有甚深正见的。

  以下经文更明示声闻弟子出世正定的修因-禅思内涵。

  (丙)方便禅思

  甲一、修习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

  如《杂阿含》卷三(六五)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禺痴无闻凡夫,于苦乐、不苦不乐受,不如实观察。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观察故,于受乐著生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从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识集。

  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多闻圣弟子,受诸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观察故,于受乐著灭,著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皆悉得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比丘禅思住,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卷十五(三六七)也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修习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甲二、禅思即正念、正智、正思、觉照异名

  《中阿含》卷二十七(一○九)及《杂阿含》卷十七(四六四)(后续自明)又有比丘修止观的经文。《中阿含》卷四十六(一七六)又有比丘修四禅至四空定,均不离正思惟、快乐息寂的经文。(一七七)又说:“比丘依正念、正智、正思、觉照各种定境令不失”的经文。

  《中阿含》卷四十二(一六二)又有比丘不染三觉而解脱者,顿超四禅,唯存于舍,极清净,若著,移入四空处定,当观(觉照)四空处定是有为、无常,不入四空定的重要经文。

  甲三、禅思即观照般若之义

  由此可知,前述虽然说声闻弟子不依觉观而修禅,但是最初下手处仍然是以“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观心”为正义(如《中阿含》卷二十七(一○九)(一一○)均有比丘在动静之间,当自善观察于己心……善自观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的重要经文。)

  又《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一○”亦有:“阿难独一静处,思惟禅思……及尊者阿难从“禅觉”起”的经文。

  又《杂阿含》卷二十七“七二六”亦有“阿难独静处,禅思思惟如是念”……等经文。绝对不是“枯坐无想、无觉、无观或者空观而已。”而声闻弟子“如实观察”之意,就是“观照般若初义”,如经文所说,后续自明,不赘述。佛在世时,利根器的比丘在禅修间不离正念、正智、正思惟、觉照各种定境而不染著(如前述经文所说),更能不入四空定,不染定中觉观之境,唯存于舍,即于任何定乐之境现前时,其不动、不著之舍心,已榛至极清净之境,便能豁然顿超四禅,不经过四空定,而了脱生死。

  (丁)禅定

  甲一、证四禅才能忍饥渴、寒热、病苦等

  《中阿含》卷五十二(一九八)说:“比丘初出家如野,贪欲乐著五欲,之后佛教护身及命清净、护口、意及命清净,之后修四念处,观内身如身,莫念欲相,进一步修四禅,得四禅后,始能忍饥渴、寒热、蚊虫……,一切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至命死,诸不可乐,皆能堪耐,为天人良福田,实可供养。”

  甲二、一类比丘所证三禅与天界戒、心、见等

  《中阿含》卷五十七(二○八)亦说:“佛虽得一、二、三、四禅,不共彼天戒等心、等见等也。比丘虽然一、二、三禅,得共彼天戒等心等见等,谓一道迹一向作证,但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最上最胜为作证故(以正见为引导故),我弟子从我学梵行也。”

  《长阿含》卷十二(一八)亦有“定意三昧等初见定、二见定……五见定”等经文,不录。

  甲三、思惟系念乃至息灭是名三昧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六)又说:“……诸比丘白佛……世尊,我等数见彼尊者,正身端坐,善摄其身,不倾不动,专心胜妙。

  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三昧,身心安住,不倾不动,住胜妙住者,此比丘,得此三昧,不勤方便,随欲即得……。

  佛告诸比丘:思惟系念,乃至息灭,观察善学,是名三昧,若比丘,端坐思惟(系念善学、觉知一切身出入息),身心不动,住胜妙住。”

  诚如(八○七)经所说:“……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我悉知已,我时作是念:此则粗思惟住,我今于此思惟止息已,当更修余微细修住而住……。”故知“观出入息,而不知不觉进入“练气”中不能超脱“气脉觉知、转化境界””,是会掉入“身见”的范畴中而不自知,犹沾沾自喜以为已经解脱或成佛是非常危险的。

  甲四、略举《杂阿含》所说十四种四种禅

  又《杂阿含》卷三十一(八八三)记述,有十四种“四种禅”的显相变化,通外道所修,即共有五十六种不同的禅定现象变化。如经文说,有十四种禅:

  ①有禅三昧善(初入正定),非正受善(但不能持续正受定中)。有禅正受善(一类行者),正在进入内在禅观觉受之中,即在欲界定间行进中,非三昧善(尚未证入正定),有禅三昧善,亦正受善(圣弟子所入禅定),有禅非三昧善,非正受善(即虽入禅定,但非以“纯善心、正直心、正见心、正智心、正思惟,所入禅定”,故说“非三昧善、非正受善”,是外道者所入。)(按禅有外道禅法及佛弟子依方便禅思所入禅定。三昧亦有外道定境及佛弟子依正见心、离欲心、纯善心所入正定。)正受,即修禅间及禅思中所觉受五蕴等身心潜能变化的内涵等,亦即如一类修行者在“禅受间”微细的对五蕴觉受、思惟、体证其苦、空、无常、无我之理,又如观照身心(见相)生灭、止息、解脱心现前等现象变化,唯佛弟子所修。正受,又有多重意义。如一心正受法义,亦名正受义(《杂阿含》卷三十七)。又如在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中正受住,亦名正受义(《杂阿含》卷十七(四七四))。又如入涅槃界者,于有身灭而正受,亦名正受义。又如证四空定者,于此诸界于自行正受而得……,亦名正受义(《杂阿含》卷十七)。又如比丘入灭“住灭”正受者,作于二法,止以观,亦名正受义(《杂阿含》卷二十一“五六八”)。

  ②复次四种禅,有禅住三昧善(一类行者已入深定,安住三昧中),非住正受善,有禅住正受善,非住三昧善,有禅住三昧善,亦住正受善,有禅非住三昧善,亦非住正受善。(以下皆类同,不录。)

  ③复有四种禅,有禅三昧起善(一类行者,从三昧起,仍然保持(定心、纯善之心不失)),非正受起善……。

  ④复次有四种禅,有禅三昧时善(在三昧中时,其善性之“定境”持续没有间断),非正受时善……。

  ⑤复次有四种禅,有禅三昧处善(一类行者,不论在任何处所修禅,皆能保持“定善”不失。)

  ⑥复次有四种禅,有禅三昧迎善(一类行者,在三昧中仍然有“迎喜禅乐之念”)。

  ⑦复次有四种禅,有禅三昧念善(一类行者,在三昧中要动觉念之心,即时时起观照,才能保持“善定不失”。)非正受念善……。

  ⑧复次有四种禅,有禅三昧念不念善(一类行者已经到达在三昧中不论起不起念,皆保持“善定不失”。)非正受念不念善……。

  ⑨复次有四种禅,有禅三昧来善(来有未来面临之意),非正受来善……。

  ⑩复次有四种禅,有禅三昧恶善(外道所入邪定,虽入三昧,恶念心体不失,非正受恶善……。)

  

  复次有四种禅,有禅三昧方便善(一类行者,非真入三昧,而是入相似定境,故名“方便善性之定境”),非正受方便善……。

  

  复次有四种禅,有禅三昧止善(一类行者在三昧中已经“止念”,但仍保持“善定不失”。)

  

  复次有四种禅,有禅三昧举善(举有提起来或举止或觉照之意),非正受举善……。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