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風(即不依外四大、內四大、不依身內氣脈),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禅”。尤其是說:“比丘不依身內氣脈”而修禅,現代一分禅行者應當好好省思《雜阿含經》所說這句話的深遠意涵何在!
這是非常重要的經證。如佛雖教導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善念、善學、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覺知一切身出息……,乃至進入“心息相依”之境,但是最後終歸“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二”)
又如卷二十九(八○叁)所說:“……于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于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于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于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相修習滿足。”
(八○四)經亦說:“當修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者,斷諸覺想。”
由此可知,佛弟子雖善觀“出入息”,但是並不是因“氣脈開通”而解脫。菩薩修行者,更不是因爲“氣脈次第開解”而成佛,解脫與成佛“與氣脈的貫通成就”完全無關。故《阿含經》上說:“比丘不依外四大、不依內四大(不依身內氣脈),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禅。”是有甚深正見的。
以下經文更明示聲聞弟子出世正定的修因-禅思內涵。
(丙)方便禅思
甲一、修習禅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如《雜阿含》卷叁(六五)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雲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雲何色集?受想行識集,禺癡無聞凡夫,于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觀察故,于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從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識集。
雲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于受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比丘禅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卷十五(叁六七)也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修習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雲何如實顯現?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道迹,如實顯現,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迹,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爲有漏,如實顯現,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甲二、禅思即正念、正智、正思、覺照異名
《中阿含》卷二十七(一○九)及《雜阿含》卷十七(四六四)(後續自明)又有比丘修止觀的經文。《中阿含》卷四十六(一七六)又有比丘修四禅至四空定,均不離正思惟、快樂息寂的經文。(一七七)又說:“比丘依正念、正智、正思、覺照各種定境令不失”的經文。
《中阿含》卷四十二(一六二)又有比丘不染叁覺而解脫者,頓超四禅,唯存于舍,極清淨,若著,移入四空處定,當觀(覺照)四空處定是有爲、無常,不入四空定的重要經文。
甲叁、禅思即觀照般若之義
由此可知,前述雖然說聲聞弟子不依覺觀而修禅,但是最初下手處仍然是以“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觀心”爲正義(如《中阿含》卷二十七(一○九)(一一○)均有比丘在動靜之間,當自善觀察于己心……善自觀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的重要經文。)
又《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一○”亦有:“阿難獨一靜處,思惟禅思……及尊者阿難從“禅覺”起”的經文。
又《雜阿含》卷二十七“七二六”亦有“阿難獨靜處,禅思思惟如是念”……等經文。絕對不是“枯坐無想、無覺、無觀或者空觀而已。”而聲聞弟子“如實觀察”之意,就是“觀照般若初義”,如經文所說,後續自明,不贅述。佛在世時,利根器的比丘在禅修間不離正念、正智、正思惟、覺照各種定境而不染著(如前述經文所說),更能不入四空定,不染定中覺觀之境,唯存于舍,即于任何定樂之境現前時,其不動、不著之舍心,已榛至極清淨之境,便能豁然頓超四禅,不經過四空定,而了脫生死。
(丁)禅定
甲一、證四禅才能忍饑渴、寒熱、病苦等
《中阿含》卷五十二(一九八)說:“比丘初出家如野,貪欲樂著五欲,之後佛教護身及命清淨、護口、意及命清淨,之後修四念處,觀內身如身,莫念欲相,進一步修四禅,得四禅後,始能忍饑渴、寒熱、蚊蟲……,一切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疾,至命死,諸不可樂,皆能堪耐,爲天人良福田,實可供養。”
甲二、一類比丘所證叁禅與天界戒、心、見等
《中阿含》卷五十七(二○八)亦說:“佛雖得一、二、叁、四禅,不共彼天戒等心、等見等也。比丘雖然一、二、叁禅,得共彼天戒等心等見等,謂一道迹一向作證,但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得第四禅成就遊,是謂最上最勝爲作證故(以正見爲引導故),我弟子從我學梵行也。”
《長阿含》卷十二(一八)亦有“定意叁昧等初見定、二見定……五見定”等經文,不錄。
甲叁、思惟系念乃至息滅是名叁昧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六)又說:“……諸比丘白佛……世尊,我等數見彼尊者,正身端坐,善攝其身,不傾不動,專心勝妙。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叁昧,身心安住,不傾不動,住勝妙住者,此比丘,得此叁昧,不勤方便,隨欲即得……。
佛告諸比丘:思惟系念,乃至息滅,觀察善學,是名叁昧,若比丘,端坐思惟(系念善學、覺知一切身出入息),身心不動,住勝妙住。”
誠如(八○七)經所說:“……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我悉知已,我時作是念:此則粗思惟住,我今于此思惟止息已,當更修余微細修住而住……。”故知“觀出入息,而不知不覺進入“練氣”中不能超脫“氣脈覺知、轉化境界””,是會掉入“身見”的範疇中而不自知,猶沾沾自喜以爲已經解脫或成佛是非常危險的。
甲四、略舉《雜阿含》所說十四種四種禅
又《雜阿含》卷叁十一(八八叁)記述,有十四種“四種禅”的顯相變化,通外道所修,即共有五十六種不同的禅定現象變化。如經文說,有十四種禅:
①有禅叁昧善(初入正定),非正受善(但不能持續正受定中)。有禅正受善(一類行者),正在進入內在禅觀覺受之中,即在欲界定間行進中,非叁昧善(尚未證入正定),有禅叁昧善,亦正受善(聖弟子所入禅定),有禅非叁昧善,非正受善(即雖入禅定,但非以“純善心、正直心、正見心、正智心、正思惟,所入禅定”,故說“非叁昧善、非正受善”,是外道者所入。)(按禅有外道禅法及佛弟子依方便禅思所入禅定。叁昧亦有外道定境及佛弟子依正見心、離欲心、純善心所入正定。)正受,即修禅間及禅思中所覺受五蘊等身心潛能變化的內涵等,亦即如一類修行者在“禅受間”微細的對五蘊覺受、思惟、體證其苦、空、無常、無我之理,又如觀照身心(見相)生滅、止息、解脫心現前等現象變化,唯佛弟子所修。正受,又有多重意義。如一心正受法義,亦名正受義(《雜阿含》卷叁十七)。又如在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中正受住,亦名正受義(《雜阿含》卷十七(四七四))。又如入涅槃界者,于有身滅而正受,亦名正受義。又如證四空定者,于此諸界于自行正受而得……,亦名正受義(《雜阿含》卷十七)。又如比丘入滅“住滅”正受者,作于二法,止以觀,亦名正受義(《雜阿含》卷二十一“五六八”)。
②複次四種禅,有禅住叁昧善(一類行者已入深定,安住叁昧中),非住正受善,有禅住正受善,非住叁昧善,有禅住叁昧善,亦住正受善,有禅非住叁昧善,亦非住正受善。(以下皆類同,不錄。)
③複有四種禅,有禅叁昧起善(一類行者,從叁昧起,仍然保持(定心、純善之心不失)),非正受起善……。
④複次有四種禅,有禅叁昧時善(在叁昧中時,其善性之“定境”持續沒有間斷),非正受時善……。
⑤複次有四種禅,有禅叁昧處善(一類行者,不論在任何處所修禅,皆能保持“定善”不失。)
⑥複次有四種禅,有禅叁昧迎善(一類行者,在叁昧中仍然有“迎喜禅樂之念”)。
⑦複次有四種禅,有禅叁昧念善(一類行者,在叁昧中要動覺念之心,即時時起觀照,才能保持“善定不失”。)非正受念善……。
⑧複次有四種禅,有禅叁昧念不念善(一類行者已經到達在叁昧中不論起不起念,皆保持“善定不失”。)非正受念不念善……。
⑨複次有四種禅,有禅叁昧來善(來有未來面臨之意),非正受來善……。
⑩複次有四種禅,有禅叁昧惡善(外道所入邪定,雖入叁昧,惡念心體不失,非正受惡善……。)
複次有四種禅,有禅叁昧方便善(一類行者,非真入叁昧,而是入相似定境,故名“方便善性之定境”),非正受方便善……。
複次有四種禅,有禅叁昧止善(一類行者在叁昧中已經“止念”,但仍保持“善定不失”。)
複次有四種禅,有禅叁昧舉善(舉有提起來或舉止或覺照之意),非正受舉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