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卷二所說來了解“佛涅槃前叁個月的實況。”
甲、佛涅槃前叁個月的實況
(甲)佛涅槃前與阿難獨自夏安居生病的情形
爾時世尊爲婆羅門說微妙法,示教利喜已,從座而去。于時彼土谷貴饑馑,乞求難得。
佛告阿難:敕此國內現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曰:唯然。
即承教旨,宣令遠近,普集講堂,是時國內大衆皆集。
阿難白佛言:大衆已集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于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此土饑馑,乞求難得,汝等宜各分部隨所知識,詣毗舍離及越只國,于彼安居,可以無乏,吾獨與阿難于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
是時諸比丘受教即行,佛與阿難獨留。于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爾時世尊于靜室出,坐清涼處,阿難見已,速疾往詣,而白佛言:今觀尊顔疾如有損?
阿難又言: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荒迷,不識方面,氣息未絕,猶少醒悟默思,如來未即滅度,世眼未滅,大法未損,何故今者不有教令于衆弟子乎?
佛告阿難:衆僧于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衆僧,我攝衆僧,斯人于衆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持于衆,我攝于衆。”豈當于衆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穩,無有惱患。
(乙)佛指示弟子皈依于法、勿他皈依
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雲何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爲真我弟子第一學者。
(丙)阿難爲魔所蔽不知請佛住世
佛告阿難:俱至遮婆羅塔。
對曰:唯然。
如來即起著衣持缽,詣一樹下,告阿難:敷座,吾患背痛,欲于此止。
對曰:唯然。
尋即敷座,如來坐已,阿難敷一小座,于佛前坐。
佛告阿難: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阿難,佛四神足已多修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余,爲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爾時阿難默然不對。
如是再叁,又亦默然。是時阿難爲魔所蔽,蒙蒙不悟,佛叁現相,而不知請。
佛告阿難:宜知。
是時阿難承佛意旨,即從座起,禮佛而去。去佛不遠,在一樹下,靜意思惟。
(丁)魔波旬請佛滅度
其間未久時,魔波旬來白佛: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比丘集,又能自調,勇捍無怯,到安穩處,逮得己利,爲人導師,演布經教,顯于句義。若有異論,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變自身作證,如是弟子皆悉未集。又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皆如是亦複未集,今者要當廣于梵行演布覺意,使諸天人普見神變。
時魔波旬複白佛言:佛昔于郁鞞羅尼連禅水邊,阿遊波尼俱律樹下初成正覺,我時至世尊所,勸請如來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爾時如來即報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弟子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乃取滅度。佛今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今正是時何不滅度?
佛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時不久住也,是後叁月于本生處拘屍那竭,娑羅園雙樹間當取滅度。時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滅度,歡喜踴躍忽然不現。
魔去未久,佛即于遮婆羅塔,定意叁昧,舍命住壽。當此之時,地大震動,舉國人民莫不驚怖,衣毛爲豎。佛放大光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有無二行中,吾今舍有爲;
內專叁昧定,如鳥出于卵。
(戊)佛斥阿難不知請佛住世
爾時賢者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白佛言:唯願世尊,留住一劫,勿取滅度,慈湣衆生,饒益天人。爾時世尊默然不對,如是叁請。
佛告阿難:汝信如來正覺道不?
對曰:唯然實信。
佛言:汝若信者,何故叁來觸娆我爲?汝親從佛聞、親從佛受,諸有能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佛四神足已多習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可止不死一劫有余,爲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爾時何不重請,使不滅度?再聞尚可乃至叁聞,猶不勸請留住一劫一劫有余,爲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今汝方言豈不愚耶?吾叁現相,汝叁默然,汝于爾時何不報我,如來可止一劫一劫有余,爲世除冥、多所饒益?且止阿難,吾已舍性命?已棄已吐,欲使如來自違言者,無有是處。譬如豪貴長者吐食于地,甯當複有,肯還取食不?對曰:不也。如來亦然,已舍已吐,豈當複自還食言乎?
(己)佛說戒定慧
佛告阿難:俱詣庵婆羅村,即嚴衣缽與諸大衆侍從世尊,路由祓只到庵婆羅村,在一山林。
爾時世尊爲諸大衆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得平等心解脫),盡于叁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爾時世尊于庵婆羅村隨宜住已……。”
乙、佛入無想定中可免除病苦爲何示現病相?
請注意看:經文說:“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又說:“吾已老矣年已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穩無有惱患。”
又說:“諸有修四神足已多修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佛四神足已多修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余,爲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又說:“佛自知時不久住也……,即于遮婆羅塔,定意叁昧,舍命住壽。”
由此可知,佛陀雖然生病,但是仍然可以證入四禅無想定中,因“不念一切想”而免除病苦,令身心安穩。既然如此,佛爲何還要示現病相?必有因緣。
丙、佛修四神足成就可延壽“一劫有余”爲何八十歲就示現涅槃?
又如佛說只要修“四神足”成就,就能隨意延壽至“一劫有余”,可見佛壽已得自在,不是“凡夫生死之身”所能拘束,但是爲何仍以不及現世人瑞一百二十歲的壽命-僅活到八十歲就示現涅槃呢?必有因緣。
又佛自知度生因緣將盡,又重病在身,而仍然能以“正定之力”持住壽命,這是凡夫重病者所做不到的。而且佛在世時,有生病比丘身患重病,非常痛苦,比丘對佛說:我未生病前,可入叁昧正受,生病以後之身,極其苦痛,不能入叁昧,是不是我的“正定力”已經退失?佛便爲他開示說:“若複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但當作是覺知,貪欲永盡無余、嗔恚、愚癡永盡無余,貪恚癡永盡無余,已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是法時,尊者“阿濕波誓”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歡喜踴悅,歡喜踴悅故,身病即除(《雜阿含》卷叁十七“一○二四”)。
由此證明,不可思議的精神能量可除病苦。然而爲何佛及諸多阿羅漢在生時或在涅槃前皆有“病症”出現,是何道理?必有因緣。又當給孤獨長者正在重病時,佛去探視他,並爲他說法,就在開示完的當下,長者頓證叁果阿那含,卻也不受病痛影響(《雜阿含》卷叁十七“一○二九”)。又說當居士長者重病時,佛及阿那律尊者亦在乞食時去探視,並爲其說法,就在開示完的當下皆頓證二果或叁果,卻也不受病痛影響,一心正受法義。(卷叁十七“一○叁叁”、“一○叁四”、“一○叁六”、“一○叁七”亦同。)
丁、阿羅漢亦四神足成就可住壽“經劫”爲何不示現長壽相?
而且不僅佛能因“四神足”成就而令壽命自在至一劫有余,就是俱解脫阿羅漢也做得到。
(甲)目連涅槃前意外死亡的經過
如《增一阿含經》卷十八說:“目連自從被外道用亂石丟、砸、打殺後,色身非常痛苦,雖然身體極其疼痛,身軀已經因爲骨肉爛盡,沒有氣力行走,卻依然能因心通成就,而徹底做到“心能轉物”,用神足通輕舉色身,飛到舍利弗住處,向其訣別……。
舍利弗言: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廣演其義,若彼人意中欲住劫,過劫,乃可至不滅度,何以不住而滅度乎?
目連報言:如是舍利弗,如來言,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壽經劫者亦可得耳。但如來住劫住者,我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當取般涅槃,衆生之類壽命極短,又我不忍見世尊取般涅槃,然我身體極爲疼痛,欲取般涅槃。
爾時舍利弗語目連言:汝今小停,我當先取滅度。是時目連默然不對。
是時舍利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欲取滅度,唯願聽許?是時世尊默然不對。時舍利弗再叁白世尊言:我今正是時,欲取般涅槃。
是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不住一劫,乃過一劫?
舍利弗白世尊言:我躬從世尊聞,躬自承受,衆生之類壽命極短,極壽不過百歲,以衆生命短故如來壽亦短,若當如來住壽一劫者,我當亦住壽一劫。
世尊告曰:如舍利弗言,以衆生命短故,如來壽亦短,然複此事亦不可論……。”
(乙)目連死前身體稀爛爲何猶能用…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