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P15

  ..續本文上一頁,豈是以有限的曆史文獻資料所能判定的。此爲略提。

  所以生在“末法時期”,“各種學說”的混淆視聽,足以令“初學者”或者“對大、小乘佛法探究不深入者”失去對大乘佛法的信心。若能“深入經藏”,對“甚深佛道因果”的“修證內涵”慎思明辨,才不致受“異說”影響,退失成佛道心,甚至退失對大乘佛法的信心,更影響他人“斷人成佛善根”,自誤誤人,一失人身,萬劫不複!

  

  8.由筆者特殊經驗對經典結集的啓示

  于此,筆者提供一“特殊經驗”,可做爲“經典的結集”不可以“凡夫記憶的觀點”來推論的參考。筆者曾在十多年前,爲了寫書,經常于內心中默默向佛菩薩發大誓願,祈求佛力加被。于一天“寫稿後”,坐在書桌前閉目養神,稍事休息,突然感覺到有一種異常莊嚴的能量令筆者心眼倏然浮現已經寫完的“數千字句”(關于禅修內容),非常清晰,這些“字句”是將要在“菩薩修行次第”中出書的文章,正在存檔之中,數日後准備閱覽,但是筆者直覺是護法威神力,很肯定的預示筆者“這幾千個字不可以寫”,雖然不到“十余秒間”,但是卻讓筆者感覺到“這十余秒鍾間”似乎像掃瞄機般地一幌而過,速度奇快又仿佛停止不動的在“一刹那間”將這“數千個字看得清清楚楚。”事後自忖:一般人閱讀數千個字要花多少時間?而在剛才我卻直覺自己于“幾乎在一瞬間”閱讀完“數千個字”!

  真是不可思議!

  又如二○○六年九月的聯合報,記載中華民國速讀學會昨天舉行速讀檢定,有一名小六生在叁秒鍾內讀完一篇兩千五百字的文章,而且她說大部分都讀懂了。

  速讀檢定方式是依等級不同,給一篇一千到叁千字的文章,受測者一讀完就馬上舉手,計算秒數,再換算成一分鍾可讀的字數;然後回答這篇文章相關問題,必須在廿題中答對十二題以上,才算通過檢定。

  臺北市老松國小六年級王詩婷只用叁秒鍾,就讀完一篇兩千五百字的文章,平均每秒可讀八百多字……。

  這是經過“速讀”的學習而增加的“閱讀能力”,能在叁秒鍾內讀完兩千五百個字的文章。而前述筆者在不到“十余秒間”用心眼看完“數千字句”不是筆者“自見”,而是“他力預示……”。

  此時才體會到“大乘經典”所說修行者在“正定深入時”能引發神通妙用,能顯發智慧妙用,能夠隨心所欲的用意念延長時間或縮短時間,甚至于“一刹那心了知一切法”,于“一刹那間般若心覺知一切法”、“入如幻叁昧暢一切法”、“入禅思門,具足曉了一切衆生根本”、“入總持門,一切所執常念不忘”、“證其深法忍于一刹那即了一切行(《寶積經》卷十叁)”,乃至大修行者能在“定中聞法、定中持法”,甚至達到“念劫同等”的境界,是真實存在的。

  筆者沒有“禅定力”、“神通力”,卻有此“特殊經驗”,何況是神通具足的“大阿羅漢”,豈會沒有“定中憶法、持法、誦法”的“特殊能力呢”!

  豈可以“凡夫記憶、背誦”原理來看“經典的結集”及“流傳”!

  當知當正道修行者進入色界“禅定力”、“神通力”的“質能互換間”,其所見、所聽聞的佛法內容,是不能以生存在叁度、四度空間的凡夫聽聞、記憶的觀點去理解的。進一步說,色界禅天天衆,皆能因禅福果報,而産生不可思議的“聞持能力”,何況是阿羅漢焉不能有“定中憶法、持法、誦法”的特殊能力嗎?更可證明“當時佛說法時能令前來聞法的大衆(包括天人、非人、龍、神、阿修羅等各類衆生),皆聽得懂人間佛陀說法的音聲(如《華嚴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能令衆生隨類各得解”的盛況,是不可思議的,其說法內容、法會次數,人、非人、天人等大衆雲集數量,亦是不可預知、不可思議,非人類凡夫能以“凡常思慮”臆測的,故以“凡夫記憶、持誦”能力來看《阿含經》及“大乘經典”的“結集內容”是不可靠的!因凡夫衆生不能理解什麼是“定中持法”?

  如《大寶積經》卷二十九就有“菩薩行者、定中持法、不會忘失的不少經文出現。”如經文說:“複有叁昧名無忘失,得此叁昧,能持諸佛所說教法,亦能爲他敷演斯義。複有叁昧名雷音,得此叁昧,善能顯示一切言音上至梵天。複有叁昧名解一切衆生語言,得此叁昧,善能宣說一切語言,于一字中說一切字,一切字同于一字。複有叁昧,名爲一切辯才莊嚴,得此叁昧,善能分辨一切文字種種語言。”

  卷四十八又說:“有一菩薩行者,生生世世因成就不可思議多聞力故,不論投生何處,出家以後,因宿習力現前便能成就無間斷念,念力持故,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自然現前,即得自在智,能定中持法而不忘失。”

  同理,隨佛出家的佛弟子于佛滅度後,再轉世于印度修行,在當世獲得色界深定力、神通力後,亦可用“宿命通”自憶、傳誦那時(佛在世時)隨佛出家修行親聞佛說法的經過,皆可運用不可思議的“聞持能力”,在“定中憶法、持法”,將宿世隨佛所聞法義背誦、記錄下來,留傳後世,皆可看做“聲聞藏”及“大乘經典”結集的淵源之一。

  如《叁論玄義》說:“至佛滅度二百年,從大衆部內又出一部,名多聞部,大衆部唯弘淺義,棄于深義。佛在世時有仙人值佛得羅漢,恒隨佛往他方及天上聽法,佛涅槃時其人不見,從雪山出,覓諸同行,見大衆部唯弘淺義不知深法,其人具足誦出淺義及深義,深義中有大乘義,《成實論》即從此部出,時人有信其所言者,故成一部,名多聞部。”

  同理,再看“大乘經典”是否從多方面傳出的問題,如“大乘經典”不僅是佛說的,也有從天人授出的經典(見《寶頂經》),又如“龍樹菩薩”爲何能在“神通力具足時”親自去“龍宮”取出《華嚴經》流傳于後世,也就不足爲奇了!(按依“龍樹菩薩”傳說:“龍樹入龍宮,讀到無量大乘經典,並且獲得“諸經一箱”而從龍宮出。”並且“龍樹從龍宮將經出已”,“遂造大不思議論”(即《大智度論》)(見《華嚴經》傳記)。

  9.《四阿含》明示“五乘佛法”義

  事實上,以《四阿含》的扼要經義來看,已經說明了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佛法的修行方法與過程,而成佛之法只是略說。但是後世一分佛學者卻棄《四阿含》中所說的“辟支佛乘、菩薩乘、佛乘”的叁種分別義理于不顧,硬說是後人加上去的。也就是說,《四阿含》早已說明了五乘佛法,指導後世佛弟子從“五乘佛法”認識整體修證的法義。

  而如何分辨一部經典是佛說?或不是佛說?是方便法?抑是究竟法?就要看我們宿世福德力的牽引及今生所親近的善知識帶引你修持福德力與定慧力的努力與方向與“何界相應”?來決定分辨法義是真是假?是正是邪?然而現在廣大的佛教徒對經典的分辨是方便法?是究竟法?是相似佛法?是外道法?已經沒有“絕對正確的判斷”能力了!

  

  10.《阿含經》值得佛弟子去重視

  就因爲廣大的四衆弟子,在剛進入佛門之初,因爲接受善知識的指導學佛的方向各有不同,所以自然會形成對戒和對法的理解力和學習程度不一樣。就拿對《阿含經》的研究來說,有的人是用修證佛法的觀點,來研究《阿含經》,有的人是用學術研究的觀點來理解、分割《阿含經》,因爲剛開始的時候,研究《阿含經》用心的方向不同,當然所學習、所研究的成果,會不一樣。

  而如果是用“五乘佛法”的“修證”觀點來探討《阿含經》,就會發現:《阿含經》所講的是在指引學佛的人,無論是在家學佛或者是出家學佛,一條實實在在、如何從平凡的人生中,從不離日常生活中,走向禅修的覺悟道路,達到了脫生死的目的(《叁阿含》),進一步達到成佛的理想。(《增一阿含》)

  在《阿含經》裏告訴我們,居士學佛有居士學佛的方法,出家學佛有出家學佛的方向。佛對衆生說法,都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于《阿含經》中,常常會看到佛爲居士說法,都是先說布施、修福、持戒的道理;等他學佛的發心進步的時候,再爲他開示靜心觀察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等認識人生煩惱不斷的原因,認識超脫生死煩惱方法和實踐了脫生死的涅槃真理等修行的道理。

  佛對出家弟子說法,就會直接爲他們開示苦、空、無我、四聖谛、十二因緣法、八正道等解脫生死的定慧修行方法,這些都是在說明“聲聞乘”的修行方法。而在《增一阿含經》中,又談到了“菩薩成佛”的方法,並且在《四阿含》中均有談及“辟支佛乘”的修行內容,卻皆只是略提。故知若是“純粹用修行的角度”來研究《阿含經》,《阿含經》確實是佛說“五乘佛法”的寶典,值得佛弟子去重視及閱讀。而若是用“學術研究的觀點”來“觀察《阿含》的內容”,當然會有不同的看法,那就另當別論了。

  11.部派佛教的興起

  讀過印度佛教史的人就會知道,佛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諸聖弟子于王舍城只阇崛山中結集叁藏。之後,注重“戒律”的銅鍱部爲主的上座部僧團,將他們所重視的戒律和經藏輾轉流傳到泰國、緬甸、錫蘭和印度各地。注重“經法”的以大衆部系統爲主的大衆部僧團,將他們重視的經法和戒藏,輾轉流傳到中國、日本、韓國、西藏和臺灣等國家。

  佛在世時和涅槃以後的二百余年間,佛弟子因爲根器的不同,對于法和戒的認識與選擇修持的方向和依據都各有差異;因爲個人對法、對戒、對修行法門的偏好,各有不同,當然佛住世時的佛弟子,會形成一個一個的集團,就是“物以類聚”的情形(見《阿含經》等),一直延伸至涅槃後,而産生所謂的十八部派(或說爲二十部派),部派佛教的思想出現(見《異部宗輪論》等),每一個集團都提出自己對佛法的看好和堅執。

  如依《大毗婆沙論》及《異部宗輪論》等記載(說一切有部所傳),佛入滅後百余年,因爲大天比丘高唱“大天五事”,要求教團承認,教團…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