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岂是以有限的历史文献资料所能判定的。此为略提。
所以生在“末法时期”,“各种学说”的混淆视听,足以令“初学者”或者“对大、小乘佛法探究不深入者”失去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若能“深入经藏”,对“甚深佛道因果”的“修证内涵”慎思明辨,才不致受“异说”影响,退失成佛道心,甚至退失对大乘佛法的信心,更影响他人“断人成佛善根”,自误误人,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8.由笔者特殊经验对经典结集的启示
于此,笔者提供一“特殊经验”,可做为“经典的结集”不可以“凡夫记忆的观点”来推论的参考。笔者曾在十多年前,为了写书,经常于内心中默默向佛菩萨发大誓愿,祈求佛力加被。于一天“写稿后”,坐在书桌前闭目养神,稍事休息,突然感觉到有一种异常庄严的能量令笔者心眼倏然浮现已经写完的“数千字句”(关于禅修内容),非常清晰,这些“字句”是将要在“菩萨修行次第”中出书的文章,正在存档之中,数日后准备阅览,但是笔者直觉是护法威神力,很肯定的预示笔者“这几千个字不可以写”,虽然不到“十余秒间”,但是却让笔者感觉到“这十余秒钟间”似乎像扫瞄机般地一幌而过,速度奇快又仿佛停止不动的在“一刹那间”将这“数千个字看得清清楚楚。”事后自忖:一般人阅读数千个字要花多少时间?而在刚才我却直觉自己于“几乎在一瞬间”阅读完“数千个字”!
真是不可思议!
又如二○○六年九月的联合报,记载中华民国速读学会昨天举行速读检定,有一名小六生在三秒钟内读完一篇两千五百字的文章,而且她说大部分都读懂了。
速读检定方式是依等级不同,给一篇一千到三千字的文章,受测者一读完就马上举手,计算秒数,再换算成一分钟可读的字数;然后回答这篇文章相关问题,必须在廿题中答对十二题以上,才算通过检定。
台北市老松国小六年级王诗婷只用三秒钟,就读完一篇两千五百字的文章,平均每秒可读八百多字……。
这是经过“速读”的学习而增加的“阅读能力”,能在三秒钟内读完两千五百个字的文章。而前述笔者在不到“十余秒间”用心眼看完“数千字句”不是笔者“自见”,而是“他力预示……”。
此时才体会到“大乘经典”所说修行者在“正定深入时”能引发神通妙用,能显发智慧妙用,能够随心所欲的用意念延长时间或缩短时间,甚至于“一刹那心了知一切法”,于“一刹那间般若心觉知一切法”、“入如幻三昧畅一切法”、“入禅思门,具足晓了一切众生根本”、“入总持门,一切所执常念不忘”、“证其深法忍于一刹那即了一切行(《宝积经》卷十三)”,乃至大修行者能在“定中闻法、定中持法”,甚至达到“念劫同等”的境界,是真实存在的。
笔者没有“禅定力”、“神通力”,却有此“特殊经验”,何况是神通具足的“大阿罗汉”,岂会没有“定中忆法、持法、诵法”的“特殊能力呢”!
岂可以“凡夫记忆、背诵”原理来看“经典的结集”及“流传”!
当知当正道修行者进入色界“禅定力”、“神通力”的“质能互换间”,其所见、所听闻的佛法内容,是不能以生存在三度、四度空间的凡夫听闻、记忆的观点去理解的。进一步说,色界禅天天众,皆能因禅福果报,而产生不可思议的“闻持能力”,何况是阿罗汉焉不能有“定中忆法、持法、诵法”的特殊能力吗?更可证明“当时佛说法时能令前来闻法的大众(包括天人、非人、龙、神、阿修罗等各类众生),皆听得懂人间佛陀说法的音声(如《华严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能令众生随类各得解”的盛况,是不可思议的,其说法内容、法会次数,人、非人、天人等大众云集数量,亦是不可预知、不可思议,非人类凡夫能以“凡常思虑”臆测的,故以“凡夫记忆、持诵”能力来看《阿含经》及“大乘经典”的“结集内容”是不可靠的!因凡夫众生不能理解什么是“定中持法”?
如《大宝积经》卷二十九就有“菩萨行者、定中持法、不会忘失的不少经文出现。”如经文说:“复有三昧名无忘失,得此三昧,能持诸佛所说教法,亦能为他敷演斯义。复有三昧名雷音,得此三昧,善能显示一切言音上至梵天。复有三昧名解一切众生语言,得此三昧,善能宣说一切语言,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一切字同于一字。复有三昧,名为一切辩才庄严,得此三昧,善能分辨一切文字种种语言。”
卷四十八又说:“有一菩萨行者,生生世世因成就不可思议多闻力故,不论投生何处,出家以后,因宿习力现前便能成就无间断念,念力持故,大菩萨藏微妙法门自然现前,即得自在智,能定中持法而不忘失。”
同理,随佛出家的佛弟子于佛灭度后,再转世于印度修行,在当世获得色界深定力、神通力后,亦可用“宿命通”自忆、传诵那时(佛在世时)随佛出家修行亲闻佛说法的经过,皆可运用不可思议的“闻持能力”,在“定中忆法、持法”,将宿世随佛所闻法义背诵、记录下来,留传后世,皆可看做“声闻藏”及“大乘经典”结集的渊源之一。
如《三论玄义》说:“至佛灭度二百年,从大众部内又出一部,名多闻部,大众部唯弘浅义,弃于深义。佛在世时有仙人值佛得罗汉,恒随佛往他方及天上听法,佛涅槃时其人不见,从雪山出,觅诸同行,见大众部唯弘浅义不知深法,其人具足诵出浅义及深义,深义中有大乘义,《成实论》即从此部出,时人有信其所言者,故成一部,名多闻部。”
同理,再看“大乘经典”是否从多方面传出的问题,如“大乘经典”不仅是佛说的,也有从天人授出的经典(见《宝顶经》),又如“龙树菩萨”为何能在“神通力具足时”亲自去“龙宫”取出《华严经》流传于后世,也就不足为奇了!(按依“龙树菩萨”传说:“龙树入龙宫,读到无量大乘经典,并且获得“诸经一箱”而从龙宫出。”并且“龙树从龙宫将经出已”,“遂造大不思议论”(即《大智度论》)(见《华严经》传记)。
9.《四阿含》明示“五乘佛法”义
事实上,以《四阿含》的扼要经义来看,已经说明了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的修行方法与过程,而成佛之法只是略说。但是后世一分佛学者却弃《四阿含》中所说的“辟支佛乘、菩萨乘、佛乘”的三种分别义理于不顾,硬说是后人加上去的。也就是说,《四阿含》早已说明了五乘佛法,指导后世佛弟子从“五乘佛法”认识整体修证的法义。
而如何分辨一部经典是佛说?或不是佛说?是方便法?抑是究竟法?就要看我们宿世福德力的牵引及今生所亲近的善知识带引你修持福德力与定慧力的努力与方向与“何界相应”?来决定分辨法义是真是假?是正是邪?然而现在广大的佛教徒对经典的分辨是方便法?是究竟法?是相似佛法?是外道法?已经没有“绝对正确的判断”能力了!
10.《阿含经》值得佛弟子去重视
就因为广大的四众弟子,在刚进入佛门之初,因为接受善知识的指导学佛的方向各有不同,所以自然会形成对戒和对法的理解力和学习程度不一样。就拿对《阿含经》的研究来说,有的人是用修证佛法的观点,来研究《阿含经》,有的人是用学术研究的观点来理解、分割《阿含经》,因为刚开始的时候,研究《阿含经》用心的方向不同,当然所学习、所研究的成果,会不一样。
而如果是用“五乘佛法”的“修证”观点来探讨《阿含经》,就会发现:《阿含经》所讲的是在指引学佛的人,无论是在家学佛或者是出家学佛,一条实实在在、如何从平凡的人生中,从不离日常生活中,走向禅修的觉悟道路,达到了脱生死的目的(《三阿含》),进一步达到成佛的理想。(《增一阿含》)
在《阿含经》里告诉我们,居士学佛有居士学佛的方法,出家学佛有出家学佛的方向。佛对众生说法,都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于《阿含经》中,常常会看到佛为居士说法,都是先说布施、修福、持戒的道理;等他学佛的发心进步的时候,再为他开示静心观察这个世间苦、空、无常、无我等认识人生烦恼不断的原因,认识超脱生死烦恼方法和实践了脱生死的涅槃真理等修行的道理。
佛对出家弟子说法,就会直接为他们开示苦、空、无我、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八正道等解脱生死的定慧修行方法,这些都是在说明“声闻乘”的修行方法。而在《增一阿含经》中,又谈到了“菩萨成佛”的方法,并且在《四阿含》中均有谈及“辟支佛乘”的修行内容,却皆只是略提。故知若是“纯粹用修行的角度”来研究《阿含经》,《阿含经》确实是佛说“五乘佛法”的宝典,值得佛弟子去重视及阅读。而若是用“学术研究的观点”来“观察《阿含》的内容”,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那就另当别论了。
11.部派佛教的兴起
读过印度佛教史的人就会知道,佛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诸圣弟子于王舍城只阇崛山中结集三藏。之后,注重“戒律”的铜鍱部为主的上座部僧团,将他们所重视的戒律和经藏辗转流传到泰国、缅甸、锡兰和印度各地。注重“经法”的以大众部系统为主的大众部僧团,将他们重视的经法和戒藏,辗转流传到中国、日本、韩国、西藏和台湾等国家。
佛在世时和涅槃以后的二百余年间,佛弟子因为根器的不同,对于法和戒的认识与选择修持的方向和依据都各有差异;因为个人对法、对戒、对修行法门的偏好,各有不同,当然佛住世时的佛弟子,会形成一个一个的集团,就是“物以类聚”的情形(见《阿含经》等),一直延伸至涅槃后,而产生所谓的十八部派(或说为二十部派),部派佛教的思想出现(见《异部宗轮论》等),每一个集团都提出自己对佛法的看好和坚执。
如依《大毗婆沙论》及《异部宗轮论》等记载(说一切有部所传),佛入灭后百余年,因为大天比丘高唱“大天五事”,要求教团承认,教团…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