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是首度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又据南传佛教史书大史、岛史等记载,佛灭后百年,古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条戒律的新主张(十事),遭到教团以耶舍为首的诸长老比丘反对,并且召集七百位比丘举行结集,宣布十事为非法,同时主张此十事为正确的比丘亦另外举行结集,佛教因而分裂为反对派的上座部与赞成派的大众部,这就是佛教历史上称呼的“根本分裂”。此后,两大部派又辗转分裂为十八部派(南传分派说,即是去除西山住部及北山住部二部),或者说为分裂二十部派(北传分裂说)。
而十八部派的成立,主要有四说,即 eq \o\ac(○,1)1上座部所说(另说一切有部所传)。 eq \o\ac(○,2)2大众部所传。 eq \o\ac(○,3)3正量部所传。 eq \o\ac(○,4)4铜鍱部所传。在西元六、七世纪,四大部派在印度大为盛行。
而依“异部宗轮论”所说,在佛灭后二百年间部派佛教分裂为二十部派。即由大众部派区分出九个部派,以下用表解略说:
(1)大众部分裂为九部派
大众部:
1.一说部:弘扬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之经教。
2.说出世部:弘扬世间法但有假名,出世间则皆真实之经教。
3.鸡胤部:仅弘扬三藏中的阿毗达磨藏,认为经、律皆是佛陀 的方便之教,后来又分出二部派。即:
4.多闻部:因其所闻超过大众部,故称为“多闻部”。
5.说假部:以弘扬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之经教为主。
而“鸡胤部”又于佛灭后二百年末期,因一位外道比丘舍邪归正,居住在制多山中,同时大众部僧多居住于此,当时因重视大天比丘所说“五事”,大众部僧因此主张不同而又分裂出三部派。即:
6.制多山部:乃居住制多山中。
7.西山住部:迁居至制多山的西部。
8.北山住部:迁居到制多山的北部,以上称为枝末分裂。大众部合本末共计分裂成九部派。
(2)上座部分裂为十一部派
自从原始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后,上座部便迁居至喜马拉雅山一带。而于佛灭后三百年间,又分裂出十个部派。故共有十一部派即:
上座部:
1.说一切有部:弘扬有为、无为一切法皆有实体的理论。
2.雪山部:乃原本之上座部,迁居至雪山,故称为“雪山部”,其论说与说一切有部同。
3.犊子部:说一切有部分出“雪山部”后,又分出“犊子部”,弘扬舍利弗所造“阿毗达磨”为根本论典。
4.法上部:因“犊子部”内容贫乏,而有主张补以经义,又“犊子部”众中因所持不同,而分出“法上部”。
5.贤胄部:乃贤阿罗汉的后裔而名之。
6.正量部:以己所理解的义理来判定佛说甚深法义内容而认为无有邪谬。
7.密林山住部:因此部主居住密林山中而得名。
8.化地部:在密林山住部成立的同时,“说一切有部”又分出“化地部”。此时已是佛灭度的三百年,因有婆罗门名为“化地”,出家得证阿罗汉果,弟子相承其言教,故称为“化地部”。
9.法藏部:部主“法藏”为目犍连的弟子。此部弘扬经、律、阿毗达磨、明咒、菩萨行事等五藏。
10.饮光部:佛灭度后三百年末,“说一切有部”又分出 eq \o\ac(○,10)10“饮光部”,饮光即是迦叶波,是部主的姓氏。
11.经量部:佛灭度后四百年初,“说一切有部”又分出 eq \o\ac(○,11)11“经量部”,弘扬佛所说经为正量,凡所援据,以经为证,不依律法为正量。以上所说上座部合本末分裂共计为十一部派,合大众部九部派,共为二十部派。
部派佛教的形成,最主要的是起源于对佛所说《阿含》“教理”观点不同,理解不同而导致部派之间分裂再分裂的原因。每一个部派不仅以己之见阐扬“佛说教理”,更因己对佛说教理有不同解释,而创作教理论著,如现存“根本阿毗达磨”论书即是,散见“南传佛教”各个部派所著之论著。
(3)部派佛教弘扬大乘经藏的情形
而诸部派佛教的兴起,与大乘佛法传至中国后,在中国形成十个宗派,其两者的形成与各个以“佛所说经”为依据来加以弘扬的方式,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不同的是部派佛教大多以弘扬“声闻经论”为主,而中国十大宗派,大多以弘扬大乘经藏为主,成实宗与俱舍宗则以弘扬声闻法藏为重。而部派佛教中,亦有弘扬大乘经藏的,又因有信、有不信者,而因此分裂为三个部派。
如“三论玄义”卷五说:“至二百年中(佛灭度后二百年),从大众部又出三部。于时大众部因摩诃提婆移度住央崛多罗国,此国在王舍城北。此部将《华严》、《涅槃》、《胜鬘》、《维摩》、《金光明》、《般若》等大乘经,杂三藏中说之。时人有信者,有不信者,故成二部。不信者唯言阿难等三师所诵三藏此则可信,自三藏外诸大乘经皆不可信。谤言无般若等诸大乘经,言此等之经皆是人作、非是佛说,悉简置处,还依三藏根本而熟用之。复有信大乘者有三因缘:一者尔时犹有亲闻佛说大乘法者,是故可信。二者自思量道理应有大乘,是故可信,三者信其师故,是故可信。不信者言:是自作经,《五阿含》中无此经故,由此遂分三部。”
又说:“佛灭度后三百年,从萨娑多部复出一部,名“正地部”,有婆罗门,是国师名,“正地部”善解四韦陀,出家得罗汉,取四韦陀如语庄严佛经,执义又异,时人有信其所说,故别成一部。”
又说:“佛灭度后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为“法藏部”(即法护部),法护是人名,此罗汉是目连弟子,恒随目连往天上(欲界、色界、人中,六欲天子见目连, 必共谈说佛法),我曾说如此咒供养如来。或言:如来如是说菩萨修行法门。法护既随师游行,随所闻者,无不诵持。目连灭后,法护习为五藏: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四、咒藏,五、菩萨本因,即名菩萨藏也,有信其所说者,故别成一部也。”
由此可知,部派佛教中有“数部”是弘扬大乘经教的,因此更加证明,一类大乘佛经的守护者、流通者,亦是阿罗汉弟子,而且是由佛在世时的无数罗汉所收的弟子在佛灭度后,依“罗汉师父”所教,忆持在心,不断的将其所听法义“在定中持诵、书写出来”,流传后世,皆可看做是“大乘经典”结集的渊源之一。而部派佛教中弘扬大乘经教的情形,实则与中国十大宗派依祖师对“大乘或小乘经义”的契理、契机的因缘不同,而形成选择佛所说经藏的依据亦不同,是同样的情形,因为祖师大德对经法的偏好及修持不同,自然形成大乘经师及论师对“大乘经义”的体解不同,注解不同,这在“大乘经论”中见“诸家对中观、唯识”等注解多有不同的论著可以得到证实,相对的,部派佛教间当然亦各有各的对“声闻法藏”及“大乘经藏”的理解不同而形成各个的主张及依据皆不同,这在教界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却不能因为“部派佛教”间传出的依据经论不同及对佛法的体解、注解不同,而将“佛经数量的过于庞大,推究为完全是“部派佛教”或经由后世佛弟子的再思惟、再想像及依各家“学说”论点、辗转“编辑出来的结果。””这是依“凡夫、记忆、背诵的能力”原理而推论神通具足的阿罗汉们背诵不出“四阿含大部分的内容”,何况是“大乘佛经”?故认为佛经一定如“世间哲学丛书”一样,是经过长远年代的演变,辗转出于“后世佛弟子”再创造、再编写之手,这种说法当然有诤议!因为一分学者“视出世圣人”如“凡夫无异”,当然会对“经典”的传承有这种理解,于是所有对““原始阿含”的如何成立,如何经过部派佛教的各个传承及弘扬法义不同,因而解说、认定《四阿含》是由“部派佛教间”的分裂及对法义的再思惟,再推论、再假想出来的文义而篡写出来的论著”,皆因依“口口相传、再进入结集、审定、校正、编辑”的观点而陆续出版出来。如说汉译的《杂阿含经》属于“上座部”中“说一切有部”的诵本,《中阿含》亦属于“说一切有部的诵本”,《长阿含》则属于“上座部”中“法藏部”的诵本,《增一阿含》偏属于“大众部”的诵本。
近代佛学者对“阿含”的渊源推论如此,何况是对“大乘佛经”的认定?当然是同一模式,而肯定大乘佛法更是经过“年代的久远”,而出于佛弟子之手再思考、再遐想、再创造、再篡写出来的哲理思想,甚至是与古印度教中的神学合流的“神话小说”。然而“佛经”的结集,绝不同于“世间哲学书籍”,因为“无论大乘经典及声闻法藏”均牵涉到佛教的宇宙观中所说“多度时空”中无数不同层次的“化生众生”来到人间聚会、向佛问法的情形而影响到“佛典”的结集及未来流通等问题。
(四)四无量心与六度的修持经文
1.一分佛学者以符合凡夫“精简扼要、背诵”的原理来看佛经的结集
事实上,佛灭度的一百年后,在当时的印度教团才开始正式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又因为二部的意见不同,而又辗转分裂为十八个部派。也就是说,在佛涅槃后的一百年间,佛弟子们信奉大迦叶率领阿难等五百比丘(或说一千比丘)所结集的“声闻藏”,或说为《四阿含》大多是见合同解,没有异议的。
佛涅槃后的一百年间,《四阿含》大部分的内容已经结集完成,本来也是没有疑问的。应该说《四阿含》大体的内容,在第一次结集时已经完成(包括《窟外结集》的声闻藏经的内涵,再汇编至《四阿含》内)。而为什么后世的一分学者会不认同《四阿含》是在佛涅槃后就陆续结集完成呢?除了阿育王的事迹(西元二百年)或“阿难舍利塔(卷四十二)”及佛灭度后,徒弟舍身还俗的情形,(乃至在《长阿含经》上有“诸多杂义外”)等经文记载于《四阿含经》上外(佛已灭度二百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