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P17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佛在世说法时当时并没有用文字记录佛所说法,而是佛涅槃后佛弟子深怕“口口相传的法义”会有忘失、失传之虑,而由佛弟子们聚集在一处“背诵记录成文字”而流通出来的。依凡人记忆、背诵的语言一定是精粹扼要的原理来看佛经的“传诵”,当然是越简短、越精炼,则越符合“背诵”的原理,例如有一分佛学者就认为“偈颂”的“音韵”是合乎背诵的原理而形成最初的“传诵经句”,进而再形成“长行句”,又如佛在世时比丘们散居印度各地,所使用的“语言”(方言),也不尽相同,由此亦会影响“背诵”法义的真实性,于是“以此推理”将佛所说法用“统一的语音”及“精简扼要”的“传诵原理”予以“定型”,即将佛所说法,定形成为“简易经句”,亦即将《阿含经》的最初经句,推论为“定形文句”,譬如“偈颂”及“简易经句”等,凡是不符合“精简扼要”的“记忆、背理原理”,就是后起的居多,换句话说,可能是由佛弟子辗转“汇编”起来的,故推论佛灭度后百年内才有更多的经法结集出来,更推论第二次结集时才完成《四阿含》,甚至更远。故知《四阿含》中已有部派佛教的色彩。(如十八部派出现于西元前一百年左右)。

  2.是否符合三法印或四法印的道理才是佛所说法?

  其次是符合“三法印”或“四法印”的修行原理(如《杂阿含》及《增一阿含》所说),是否就是佛说法的根本义?而此三法印或四法印的经义,散见《四阿含》内。但是在《四阿含》中皆没有硬性规定说,只有符合“三法印”或“四法印”的经义才是佛说的法。而且在《四阿含》中,尤其以《杂阿含》所结集的内容最为“精湛扼要”,又以《杂阿含经》前半部经文所说最符合“三法印”所说的“精简扼要”的修行原理,故一分学者判定《杂阿含》前半部经文是最符合佛所说的“原始佛法”,其余皆有后来添加及演绎的意味在其间,而依《杂阿含经》所说为依据,以此推论另外《三部阿含经》乃至“大乘佛法”皆是后起的,由佛弟子辗转汇集而成。

  3.《杂阿含经》中“相类法义”汇编在前半部

  探究《杂阿含经》,确实比其他《三部阿含经》的内容来得“精纯扼要”,尤其前半部经文大多是与“三十七助道品”符合的禅修原理。但是于此必须提出一个疑问:

  与其说《杂阿含经》前半部经文符合“事相应教”的精纯扼要的修行原理,不如说是“有心人士”将“相类法义”汇编在前面,已经不是第一手资料(前已说明)。同理可知,其他《三部阿含经》皆有“菩萨”的名词,或“佛道”的名词(《中阿含》),唯独《杂阿含经》正文没有“菩萨”的名词,是否已经被“有心人士”删除?(实际上在卷二十三“六○四”已有多次提“菩萨”的名词,及“菩萨摩诃萨”的名词在其中),因为是在佛涅槃后的“结集经文”,是否已经辗转有因“对法义的认知不同,而将“四部阿含经”做辗转的汇编、删改、校正或去除,乃至补遗亦未可知”!因为佛涅槃后的一百年间所流传的《四阿含》是否真的是“原始结集”风貌亦未可知!而不是等到佛灭度的一百年后因印度教团的辗转分裂成十八部派,《四阿含》才经由部派佛教的认知不同而渐次完成结集的。一分学者以《杂阿含经》所说才是“原始佛教”的风貌,其余皆是后起的,是以“凡夫忆持、背诵”的观点来“划地自限”。一分学者因为研究“阿含”的动机不同,自然会形成“划地自限”的情形。但是后世的佛弟子更应深深的思惟以下的问题:

  4.佛弟子应省思以下所列二十四点问题

  ①佛出世只会为弟子开示“如何修行解脱的法义吗”?而且在《四阿含》中只是长文、短文之别。(即三十七助道品,不出戒、定、慧三学的修行原理,《四阿含》中比比皆是),如《中阿含》卷一……卷三十六,《长阿含》卷一(十二因缘)、卷二(四念处)……。

  ②佛出世除了为弟子开示“修行解脱”的法义外,难道不会为在家、出家弟子开示修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得证各种果位的内容吗?如广分辨声闻四果内容。(《杂阿含》卷三十三“九三六”、又卷三十四“九六四”以及不会为弟子开示修行历程间获得四神足与六种神通的果德吗?《中阿含》卷九(四神足)、《增一阿含》卷三十一、《中阿含》卷四十八“一八三”、卷五十一(三明达)、乃至不会为弟子开示证入涅槃的情形吗?《杂阿含》卷二十九、《中阿含》卷三十一、《增一阿含》卷六。

  ③佛出世难道不会为弟子分辨在修行的过程中会经过禅修次第吗?即历经四禅、四心定、四空定、灭尽定等历程吗?(《杂阿含》卷十七“四七四”、《中阿含》卷二十一“八四”。)(

  ④佛出世难道不会因在家、出家弟子请问而宣说、认识造作十善业或十恶业轮回六道的因果报应的真相吗?(《中阿含》卷三、卷十二、卷十六,《杂阿含》卷三十一、卷三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增一阿含》卷二十四、卷三十三、卷三十六、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五十一。)

  ⑤佛住世时,难道不会为弟子分辨“心识住”(七识住)与三界天的业识关系吗?《四阿含》皆有此类经文。(如《中阿含》卷二十四、卷四十二,《增一阿含》卷四十、卷四十二,《长阿含》卷八、卷十。)

  ⑥佛出世难道不会为诸弟子分辨业力与因果的道理吗?(《中阿含》卷三、卷四、卷四十三“一七○”、卷五十三。以及不会为弟子分辨“三界诸天”的业缘果报道理吗?(《杂阿含》卷三十一)。

  ⑦佛出世难道不会为诸弟子分辨声闻弟子于超脱“三界证果、解脱”前、后与“三界众生”的业力与因果之间的异同处吗?(《中阿含》卷四、卷十九、卷四十三,《增一阿含》卷二、卷三十三、《杂阿含》卷二十七、卷三十一、卷四十四、卷四十六。)

  ⑧佛住世时,四众弟子中难道不会有比丘修梵行生天的事例吗?(《长阿含》卷四、卷十),以及难道不会有居士听佛说法,修解脱法义,因此证果、生天或广行布施之道,或因此生天的事例吗?(《杂阿含》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增一阿含》卷三十二、卷三十四、卷三十九,《中阿含》卷十六、卷三十三,《长阿含》卷四、卷五。)

  ⑨佛住世时,难道不会有弟子重病或居士病重,比丘或佛前往探视、说法、证果或生天的事例吗?《四阿含》中皆有此种例子。(如《中阿含》卷六。)

  ⑩佛出世难道不会有天人来人间见佛、请法,或者佛因天人请法的特殊因缘至天上为母说法,或为天人说法吗?乃至因天龙八部、非人、鬼神等来见佛请法而不为人、非人等说法吗?(《杂阿含》卷二十二、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九、卷四十一、卷四十八、《中阿含》卷九,《增一阿含》卷七),又如佛至忉利天为母说《地藏经》,及在各种“大乘经典”及“声闻乘经典”上皆散见“佛为天人及非人说法的情形。”而这些为“天人、非人等”说法的内容,除了“与会大众”外,岂是当时人间众生所“见闻”的?只有在“天人、非人及与会弟子”等运用特殊因缘,将佛在天上及为非人等所说“经法”结集、流传于人间时,后世弟子才能在“见闻经藏”时获知当时“佛为人、天、非人等说法的情形及内容。”

  

  佛出世难道不会因善男、信女来见佛、请法而不为其开示“居士修行法义”吗?(《杂阿含》卷三十三、《中阿含》卷三十、卷三十二、卷五十五)(其中包括三皈、五戒、八戒、声闻法义)(《长阿含》卷二、卷十一、《中阿含》卷六、卷九、卷十六、卷六十、《增一阿含》卷十、卷十二、卷十六、卷二十、卷三十五),乃至在家菩萨经、戒之义(大乘经典广说)。

  

  佛住世时,为居士说法时皆是先说布施、说五戒、说生天法、毁欲法、弃生死法、再视根器可教,进而叹无欲法、道品法,此类经文《四阿含》中皆有(如《中阿含》卷九、卷十一“六二”、卷四十一,《长阿含》卷一。)

  

  佛出世难道不会有外道晋见佛时而随其根器不同为其先方便说法,再引入正道、解脱法中吗?(《杂阿含》卷三十五、《增一阿含》卷四十七,又如舍利弗、目犍连及随佛出家的许多比丘均是古印度的梵志外道。)

  

  佛出世难道不会因外道或弟子请法,而分辨外道修梵行与佛或声闻弟子修梵行的异同处吗?(《中阿含》卷四十“一五九”、卷五十七“一一○七”、“一一○八”、卷十九“七八”、卷二十三、卷三十八、《长阿含》卷十二、《增一阿含》卷四十二),又如佛为弟子说四心定(《杂阿含》卷二十九、《增一阿含》卷十六、《中阿含》卷四十八),又如佛因梵志请法,而为其分辨“佛弟子修四无量心与梵志修四无量心有何异同?”(《中阿含》卷六“二八”、卷十九“七九”、卷二十六“一○四”、卷三十六“一五○”、卷三十七“一五一”、卷三十八“一五二”、《长阿含》卷十七“二六”此篇甚佳),又如或为外道论说世间有常、无常、命异、身异、世间有边、无边、涅槃有无等问题,《四阿含》皆有此类经文,如《中阿含》卷六十、《长阿含》卷十四。事实上,佛对以上四个问题是置之不答的,不是佛对涅槃等问题交待不清楚,而是当时比丘根器利,不会对涅槃有无、世间有边无边等虚妄之意及此四义等对修行无意义等问题起疑,故不需回答。

  

  佛出世难道不会为弟子宣说修行法义的因行-制戒的原理及受学戒法的内容吗?(如声闻戒法及菩萨戒法(菩萨戒法“大乘经典”广说),声闻戒法如《杂阿含》卷三十“八三○”、卷三十二、《增一阿含》卷三十三、卷四十二、卷四十四、《中阿含》卷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五等。

  

  佛出世难道不会因为“业缘、果报真相的引伸”而为弟子开示佛教的宇宙观吗?(《杂阿含》卷十六、卷十七、卷十九、《中阿含》卷五十九、《增一阿含》卷九),诸如对三千大千世界及对十方宇宙中无穷无尽的秽业因果…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