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P16

  ..續本文上一頁于是首度分裂爲上座部與大衆部。又據南傳佛教史書大史、島史等記載,佛滅後百年,古印度東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條戒律的新主張(十事),遭到教團以耶舍爲首的諸長老比丘反對,並且召集七百位比丘舉行結集,宣布十事爲非法,同時主張此十事爲正確的比丘亦另外舉行結集,佛教因而分裂爲反對派的上座部與贊成派的大衆部,這就是佛教曆史上稱呼的“根本分裂”。此後,兩大部派又輾轉分裂爲十八部派(南傳分派說,即是去除西山住部及北山住部二部),或者說爲分裂二十部派(北傳分裂說)。

  而十八部派的成立,主要有四說,即 eq \o\ac(○,1)1上座部所說(另說一切有部所傳)。 eq \o\ac(○,2)2大衆部所傳。 eq \o\ac(○,3)3正量部所傳。 eq \o\ac(○,4)4銅鍱部所傳。在西元六、七世紀,四大部派在印度大爲盛行。

  而依“異部宗輪論”所說,在佛滅後二百年間部派佛教分裂爲二十部派。即由大衆部派區分出九個部派,以下用表解略說:

  (1)大衆部分裂爲九部派

  大衆部:

  1.一說部:弘揚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無實體之經教。

  2.說出世部:弘揚世間法但有假名,出世間則皆真實之經教。

   3.雞胤部:僅弘揚叁藏中的阿毗達磨藏,認爲經、律皆是佛陀 的方便之教,後來又分出二部派。即:

  4.多聞部:因其所聞超過大衆部,故稱爲“多聞部”。

  5.說假部:以弘揚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之經教爲主。

  而“雞胤部”又于佛滅後二百年末期,因一位外道比丘舍邪歸正,居住在製多山中,同時大衆部僧多居住于此,當時因重視大天比丘所說“五事”,大衆部僧因此主張不同而又分裂出叁部派。即:

  6.製多山部:乃居住製多山中。

  7.西山住部:遷居至製多山的西部。

   8.北山住部:遷居到製多山的北部,以上稱爲枝末分裂。大衆部合本末共計分裂成九部派。

  (2)上座部分裂爲十一部派

  自從原始佛教分裂爲上座部與大衆部後,上座部便遷居至喜馬拉雅山一帶。而于佛滅後叁百年間,又分裂出十個部派。故共有十一部派即:

  上座部:

  1.說一切有部:弘揚有爲、無爲一切法皆有實體的理論。

   2.雪山部:乃原本之上座部,遷居至雪山,故稱爲“雪山部”,其論說與說一切有部同。

   3.犢子部:說一切有部分出“雪山部”後,又分出“犢子部”,弘揚舍利弗所造“阿毗達磨”爲根本論典。

   4.法上部:因“犢子部”內容貧乏,而有主張補以經義,又“犢子部”衆中因所持不同,而分出“法上部”。

  5.賢胄部:乃賢阿羅漢的後裔而名之。

   6.正量部:以己所理解的義理來判定佛說甚深法義內容而認爲無有邪謬。

  7.密林山住部:因此部主居住密林山中而得名。

   8.化地部:在密林山住部成立的同時,“說一切有部”又分出“化地部”。此時已是佛滅度的叁百年,因有婆羅門名爲“化地”,出家得證阿羅漢果,弟子相承其言教,故稱爲“化地部”。

   9.法藏部:部主“法藏”爲目犍連的弟子。此部弘揚經、律、阿毗達磨、明咒、菩薩行事等五藏。

   10.飲光部:佛滅度後叁百年末,“說一切有部”又分出 eq \o\ac(○,10)10“飲光部”,飲光即是迦葉波,是部主的姓氏。

   11.經量部:佛滅度後四百年初,“說一切有部”又分出 eq \o\ac(○,11)11“經量部”,弘揚佛所說經爲正量,凡所援據,以經爲證,不依律法爲正量。以上所說上座部合本末分裂共計爲十一部派,合大衆部九部派,共爲二十部派。

  部派佛教的形成,最主要的是起源于對佛所說《阿含》“教理”觀點不同,理解不同而導致部派之間分裂再分裂的原因。每一個部派不僅以己之見闡揚“佛說教理”,更因己對佛說教理有不同解釋,而創作教理論著,如現存“根本阿毗達磨”論書即是,散見“南傳佛教”各個部派所著之論著。

  (3)部派佛教弘揚大乘經藏的情形

  而諸部派佛教的興起,與大乘佛法傳至中國後,在中國形成十個宗派,其兩者的形成與各個以“佛所說經”爲依據來加以弘揚的方式,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不同的是部派佛教大多以弘揚“聲聞經論”爲主,而中國十大宗派,大多以弘揚大乘經藏爲主,成實宗與俱舍宗則以弘揚聲聞法藏爲重。而部派佛教中,亦有弘揚大乘經藏的,又因有信、有不信者,而因此分裂爲叁個部派。

  如“叁論玄義”卷五說:“至二百年中(佛滅度後二百年),從大衆部又出叁部。于時大衆部因摩诃提婆移度住央崛多羅國,此國在王舍城北。此部將《華嚴》、《涅槃》、《勝鬘》、《維摩》、《金光明》、《般若》等大乘經,雜叁藏中說之。時人有信者,有不信者,故成二部。不信者唯言阿難等叁師所誦叁藏此則可信,自叁藏外諸大乘經皆不可信。謗言無般若等諸大乘經,言此等之經皆是人作、非是佛說,悉簡置處,還依叁藏根本而熟用之。複有信大乘者有叁因緣:一者爾時猶有親聞佛說大乘法者,是故可信。二者自思量道理應有大乘,是故可信,叁者信其師故,是故可信。不信者言:是自作經,《五阿含》中無此經故,由此遂分叁部。”

  又說:“佛滅度後叁百年,從薩娑多部複出一部,名“正地部”,有婆羅門,是國師名,“正地部”善解四韋陀,出家得羅漢,取四韋陀如語莊嚴佛經,執義又異,時人有信其所說,故別成一部。”

  又說:“佛滅度後叁百年,從“化地部”流出一部,名爲“法藏部”(即法護部),法護是人名,此羅漢是目連弟子,恒隨目連往天上(欲界、色界、人中,六欲天子見目連, 必共談說佛法),我曾說如此咒供養如來。或言:如來如是說菩薩修行法門。法護既隨師遊行,隨所聞者,無不誦持。目連滅後,法護習爲五藏:一、經藏,二、律藏,叁、論藏,四、咒藏,五、菩薩本因,即名菩薩藏也,有信其所說者,故別成一部也。”

  由此可知,部派佛教中有“數部”是弘揚大乘經教的,因此更加證明,一類大乘佛經的守護者、流通者,亦是阿羅漢弟子,而且是由佛在世時的無數羅漢所收的弟子在佛滅度後,依“羅漢師父”所教,憶持在心,不斷的將其所聽法義“在定中持誦、書寫出來”,流傳後世,皆可看做是“大乘經典”結集的淵源之一。而部派佛教中弘揚大乘經教的情形,實則與中國十大宗派依祖師對“大乘或小乘經義”的契理、契機的因緣不同,而形成選擇佛所說經藏的依據亦不同,是同樣的情形,因爲祖師大德對經法的偏好及修持不同,自然形成大乘經師及論師對“大乘經義”的體解不同,注解不同,這在“大乘經論”中見“諸家對中觀、唯識”等注解多有不同的論著可以得到證實,相對的,部派佛教間當然亦各有各的對“聲聞法藏”及“大乘經藏”的理解不同而形成各個的主張及依據皆不同,這在教界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卻不能因爲“部派佛教”間傳出的依據經論不同及對佛法的體解、注解不同,而將“佛經數量的過于龐大,推究爲完全是“部派佛教”或經由後世佛弟子的再思惟、再想像及依各家“學說”論點、輾轉“編輯出來的結果。””這是依“凡夫、記憶、背誦的能力”原理而推論神通具足的阿羅漢們背誦不出“四阿含大部分的內容”,何況是“大乘佛經”?故認爲佛經一定如“世間哲學叢書”一樣,是經過長遠年代的演變,輾轉出于“後世佛弟子”再創造、再編寫之手,這種說法當然有诤議!因爲一分學者“視出世聖人”如“凡夫無異”,當然會對“經典”的傳承有這種理解,于是所有對““原始阿含”的如何成立,如何經過部派佛教的各個傳承及弘揚法義不同,因而解說、認定《四阿含》是由“部派佛教間”的分裂及對法義的再思惟,再推論、再假想出來的文義而篡寫出來的論著”,皆因依“口口相傳、再進入結集、審定、校正、編輯”的觀點而陸續出版出來。如說漢譯的《雜阿含經》屬于“上座部”中“說一切有部”的誦本,《中阿含》亦屬于“說一切有部的誦本”,《長阿含》則屬于“上座部”中“法藏部”的誦本,《增一阿含》偏屬于“大衆部”的誦本。

  近代佛學者對“阿含”的淵源推論如此,何況是對“大乘佛經”的認定?當然是同一模式,而肯定大乘佛法更是經過“年代的久遠”,而出于佛弟子之手再思考、再遐想、再創造、再篡寫出來的哲理思想,甚至是與古印度教中的神學合流的“神話小說”。然而“佛經”的結集,絕不同于“世間哲學書籍”,因爲“無論大乘經典及聲聞法藏”均牽涉到佛教的宇宙觀中所說“多度時空”中無數不同層次的“化生衆生”來到人間聚會、向佛問法的情形而影響到“佛典”的結集及未來流通等問題。

  

  (四)四無量心與六度的修持經文

  1.一分佛學者以符合凡夫“精簡扼要、背誦”的原理來看佛經的結集

  事實上,佛滅度的一百年後,在當時的印度教團才開始正式分裂爲上座部與大衆部,又因爲二部的意見不同,而又輾轉分裂爲十八個部派。也就是說,在佛涅槃後的一百年間,佛弟子們信奉大迦葉率領阿難等五百比丘(或說一千比丘)所結集的“聲聞藏”,或說爲《四阿含》大多是見合同解,沒有異議的。

  佛涅槃後的一百年間,《四阿含》大部分的內容已經結集完成,本來也是沒有疑問的。應該說《四阿含》大體的內容,在第一次結集時已經完成(包括《窟外結集》的聲聞藏經的內涵,再彙編至《四阿含》內)。而爲什麼後世的一分學者會不認同《四阿含》是在佛涅槃後就陸續結集完成呢?除了阿育王的事迹(西元二百年)或“阿難舍利塔(卷四十二)”及佛滅度後,徒弟舍身還俗的情形,(乃至在《長阿含經》上有“諸多雜義外”)等經文記載于《四阿含經》上外(佛已滅度二百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