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將“咒願文”翻譯過來,而均保留原本的梵文,此爲略提。如《中阿含》卷叁十(一叁○)也有佛說偈咒的經文,並未翻譯爲漢文,保留梵咒音韻。《中阿含》卷四十一(一六一)又有佛爲梵志咒願的經文。
再換另一角度來看,不僅《阿含經》中有原始佛法,也有成佛之法(略提),“大乘佛經”中也有原始佛法(解脫法),更有成佛之法(廣說),換句話說,就是佛親口對弟子說的法。應該說在佛滅度後的第一次結集,大部分的《阿含經》及大部分“重要的大乘經典”,如《華嚴經》、《般若經》、《法華經》、《淨土經典》……等,皆已經結集完成。(後續自明)(按本書所說“大乘經典”的結集是指顯教的“大乘經典”。)
(叁)原始佛法的定義與定中持法的問題
現在我們就必須探討,原始佛法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一般都會用《阿含經》所說的叁法印或者四法印來判斷所有傳譯到後世的大、小乘佛經是不是佛所說的法,也就是斷定是不是原始佛法。然而在《阿含經》中,並沒有明文規定僅能用“叁法印”來诠釋佛所說法的真實義。
如果說,我們采用《雜阿含經》,作爲原始佛教的第一手資料的,那麼現在來看看《雜阿含經》的內容,到底在講些什麼?
1.《四阿含》略說
在《雜阿含經》裏,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告訴我們,佛弟子皈依叁寶、信仰佛教、學佛修行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爲了超越叁界,了脫生死。而在《雜阿含經》裏所提出了脫生死的修行方法,就是叁十七種助道修行的方法,簡稱爲叁十七道品。就是一般閱讀佛經的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等這叁十七種由淺入深,幫助我們得到定慧、助道修行的方法。如果再將這叁十七種助道品的內容,加以解釋、演繹,那麼《四部阿含經》裏所說所有了脫生死的次第和細節,都可以涵蓋進去。而且不僅是《雜阿含經》講到了脫生死的修行方法,其他的《叁部阿含經》(就是《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這《叁部阿含經》最主要內容的根本目的,也是和《雜阿含經》一樣,大部分都是記載佛陀教導出家弟子學戒、學定、學慧的修行解脫、證入涅槃的方法。
2.《雜阿含》
由“四阿含”內容得知,《四部阿含經》皆已經有過“編輯”的程式,非“原始第一手資料”。如《雜阿含經》中有將佛開示弟子如何“禅思五蘊、四谛、十二因緣、十八界等”了脫生死的修行方法,大都彙編在前半部的趨向(如說爲“事相應教”,又“事相應教”的文句精練而短,符合修行人背誦的原理。)又如從《雜阿含》卷十六起才有較多的“雜義出現”,如將“界與界聚”的道理彙編在數頁,卷十七至卷五十中大都皆有“止觀”、“九次第定”等“禅定”經文出現,卷十八起有出家弟子答問的經文及大弟子爲“天衆說法的經文及天人向佛請法的經文出現”(卷二十二),以及才陸續有較明顯的(神通)的經文出現(卷十八、卷二十一、卷叁十一)以及才有佛爲婆羅門說法的經文出現(卷二十叁)。當然其間卷二十四至卷五十仍然有不少“佛開示弟子叁十七助道品的法義散見經文中……,例如卷二十八有多篇八正道的經文出現,乃至于卷十八開始有弟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如目連與阿難)及大弟子與天帝釋之間的問答。卷十九又有佛至天上爲母說法的經文,卷二十出現較多比丘與外道梵志問答的經文及大弟子與居士之間的問答及比丘與比丘尼之間的對答經文(凡此皆是佛住世的情形)。卷二十一起及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卷四十七又出現比丘開示居士佛所說修學四無量心定的經文及佛開示比丘修四心定的經文。卷二十二又滲雜天子向佛問法的經文,卷二十叁又出現阿育王以沙供佛的經文,卷二十四滲雜有佛爲弟子說法的經文出現,卷二十五又有舍利弗涅槃的經文,卷叁十、卷叁十一、卷叁十二、卷叁十四、卷叁十五皆有佛爲在家俗人、或爲居士、或爲外道婆羅門、梵志說法的經文。卷叁十二(九○五)又有佛說四種無記義,卷叁十四又有佛度外道出家法義,又卷二十五及卷四十二已經有佛涅槃後的事迹夾雜經文中。(此即說明將佛滅度後的事迹及佛預見未來佛法興衰的內容……往後編排。)綜觀《雜阿含》全文,雖然已有“編排”現象,仍然是“雜亂無章”的,如又全經皆有諸多“雜文”出現,而且沒有“次第性”,如卷四十五又有數篇記述佛在世比丘尼坐禅爲魔波旬所擾的經文(卷四十五)。又記述犯戒者爲鬼神所持(卷五十),又多篇有天人下凡人間向佛請法經文(卷四十九),又記述佛是受金槍刺足,起身苦痛,能得舍心、正智正念的經文(卷四十八),又記述佛爲天人說十善、說地獄壽命、勸弟子修慈心(卷四十七)、又記述佛度給孤獨長者皈佛、證果生天(卷四十七),又記述波斯匿王與阿阇世王交戰(卷四十六),又記述摩诃男宿世布施辟支佛七返生叁十叁天經文(卷四十六“一二叁叁”),又記述天帝釋化作婆羅門引導王舍城百姓供佛(卷四十六“一二二四”),又記述佛涅槃經文(卷四十四“一一九七”),又記述婆羅門以食供佛,佛以說偈得故,不受其食(卷四十二、卷四十四“一一八四”),又記述佛患背痛,叫婆羅門拿酥油淨身即愈(卷四十四“一一八一”),又記述佛背疾令目連說法(卷四十叁“一一七五”),又記述心動搖時魔即隨縛,心不動搖,魔即隨解(卷四十叁“一一六八”),又記述佛說對于修行人,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當審谛觀察,勿但欽慕,見說知明,久而見知,莫可卒識,當用智慧思惟觀察(卷四十二“一一四八”),又記述佛涅槃不久,時世饑馑,乞食難得,有叁十比丘還俗,阿難與迦葉對答經文(卷四十一“一一四四”),又記述對于居士要先後次第教誡、教授,視根器而定(卷四十一“一一二二”),又記述無數天子于佛前自記得初果(卷四十一“一一叁五”,又記述比丘不著不縛不染心,而入他家,不生嫉想、不自舉、不下人,方能入白衣家(卷四十一“一一叁六”),又記述天王于每月十四日、十五日下凡人間察巡(卷四十“一一一七”),又記述天帝釋與阿修羅戰爭(卷四十“一一一四”)等多遍,又記述叁魔女擾佛(卷叁十九“一○九二”),又記述比丘以不住心執刀自殺,得四果(卷叁十九“一○九一”),又記述天魔擾佛說法(卷叁十九“一○八四”)等多篇,又記述比丘于佛前現神通涅槃(卷叁十八“一○七六”),又記述佛爲某長者之疑心,令迦葉現神通釋疑(卷叁十八“一○七四”),又記述佛示“一住真義”,勝于獨住、獨思、獨行、獨乞食(卷叁十八“一○七一”),又記述十善、十惡業之果報(卷叁十七有多篇),又記述阿那律探視長者病苦,長者住四念處,病苦得愈,自記得叁果(卷叁十七“一○叁七”),又記述佛探望居士病苦,住四不壞淨,得二果(卷叁十七“一○叁六”),又記述佛探視給孤獨長者病苦,長者亦住四不壞淨,得叁果(卷叁十七“一○叁○”),又記述有比丘心得解脫、歡喜踴躍故,身病即除(卷叁十七“一○二四”),又記述佛爲天子說布施及修行之法(卷叁十六多篇)、又記述世尊照顧病比丘“卷叁十六、叁十七有多篇”),又記述一尊者,涅槃前患重病,但心已解脫,請佛入舍說法(卷叁十六“九九四”),又記述爲何同一持戒者與同一犯戒者,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同受果報(卷叁十五“九八九”),又記述佛于午後才說法“卷叁十五(九八○)”,又記述佛于中夜入滅,具有深意及度最後外道弟子出家成阿羅漢(卷叁十五“九七九”),又記述佛善用外道法,即用佛法融會外道法,不毀外道法,直接度外道修梵, , , 行出家(卷叁十五有多篇),又記述舍利弗出家半月聽佛說法,心得解脫(卷叁十四“九六九”),又記述佛對外道問世間有邊、無邊等說爲“此是無記”不答,以及問如來死後有無等問題有因有緣則爲記說,或不爲記說(卷叁十四“九六五”、“九六一”、“九五八”等有多篇),又記述釋氏生前飲酒,而于臨命終時,受持淨戒、舍離飲酒,世尊記說彼得初果(卷叁十叁“九叁六”),又記述聖弟子身心清淨、心息相倚、心趨正定、其行必善、其心必直,得深法利(卷叁十叁“九叁一”),又記述在家居士十六法(卷叁十叁“九二九”),又記述佛弟子若造殺業,當自悔責,無怨無憎、心生歡喜、心息相猗,心受樂,則心定,心定已必與“慈俱廣大無量善修習”(卷叁十二“九一六”),又記述命濁、煩惱濁、劫濁、衆生濁、見濁“五濁惡世”中善法退滅故,大師爲諸聲聞弟子多製梵戒,少樂習學,如來正法爲後世惡行比丘、相似佛法而滅(卷叁十二“九○五”),又記述有界種子、業種子、煩惱種子、愛種、見種……等經文(卷叁十一“八九叁”),又記述佛不以無因緣而微天,佛因見天時小雨夜闇,佛及諸大弟子持傘蓋覆燈而行,梵天、帝釋、諸天王亦持傘蓋覆燈隨佛及諸大弟子後而行故微笑(卷叁十一“八七二”),又記述欲界諸天與人間年歲推算法(卷叁十一有叁篇),又記述佛告釋氏難提修學五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卷叁十“八五七”),又記述有一千五百位男居士皆證叁果、二果、初果,死後生天或于天上涅槃(卷叁十“八五四”),又記述成就四不壞淨者,命終生天得十法,下生人間亦得十法(卷叁十“八叁叁”),又記述有四種食(卷叁十“八叁八”,又記述佛爲聲聞製戒用意……令梵行久住(卷二十九“八二六”),又記述五種涅槃(卷二十九有五篇),又記述佛于二個月坐禅,不見外人,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叁天子以爲佛已寂滅,前來見佛,佛示天子世尊在修“安那般那念”,如佛說:爾時我息止、粗思惟已(止息已),即更入微細思惟,多住而住(卷二十九“八○七”、卷二十九…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