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P10

  ..续本文上一页有将“咒愿文”翻译过来,而均保留原本的梵文,此为略提。如《中阿含》卷三十(一三○)也有佛说偈咒的经文,并未翻译为汉文,保留梵咒音韵。《中阿含》卷四十一(一六一)又有佛为梵志咒愿的经文。

  再换另一角度来看,不仅《阿含经》中有原始佛法,也有成佛之法(略提),“大乘佛经”中也有原始佛法(解脱法),更有成佛之法(广说),换句话说,就是佛亲口对弟子说的法。应该说在佛灭度后的第一次结集,大部分的《阿含经》及大部分“重要的大乘经典”,如《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净土经典》……等,皆已经结集完成。(后续自明)(按本书所说“大乘经典”的结集是指显教的“大乘经典”。)

   (三)原始佛法的定义与定中持法的问题

  现在我们就必须探讨,原始佛法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一般都会用《阿含经》所说的三法印或者四法印来判断所有传译到后世的大、小乘佛经是不是佛所说的法,也就是断定是不是原始佛法。然而在《阿含经》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仅能用“三法印”来诠释佛所说法的真实义。

  如果说,我们采用《杂阿含经》,作为原始佛教的第一手资料的,那么现在来看看《杂阿含经》的内容,到底在讲些什么?

  1.《四阿含》略说

  在《杂阿含经》里,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告诉我们,佛弟子皈依三宝、信仰佛教、学佛修行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超越三界,了脱生死。而在《杂阿含经》里所提出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就是三十七种助道修行的方法,简称为三十七道品。就是一般阅读佛经的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等这三十七种由浅入深,帮助我们得到定慧、助道修行的方法。如果再将这三十七种助道品的内容,加以解释、演绎,那么《四部阿含经》里所说所有了脱生死的次第和细节,都可以涵盖进去。而且不仅是《杂阿含经》讲到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其他的《三部阿含经》(就是《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这《三部阿含经》最主要内容的根本目的,也是和《杂阿含经》一样,大部分都是记载佛陀教导出家弟子学戒、学定、学慧的修行解脱、证入涅槃的方法。

  2.《杂阿含》

  由“四阿含”内容得知,《四部阿含经》皆已经有过“编辑”的程式,非“原始第一手资料”。如《杂阿含经》中有将佛开示弟子如何“禅思五蕴、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界等”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大都汇编在前半部的趋向(如说为“事相应教”,又“事相应教”的文句精练而短,符合修行人背诵的原理。)又如从《杂阿含》卷十六起才有较多的“杂义出现”,如将“界与界聚”的道理汇编在数页,卷十七至卷五十中大都皆有“止观”、“九次第定”等“禅定”经文出现,卷十八起有出家弟子答问的经文及大弟子为“天众说法的经文及天人向佛请法的经文出现”(卷二十二),以及才陆续有较明显的(神通)的经文出现(卷十八、卷二十一、卷三十一)以及才有佛为婆罗门说法的经文出现(卷二十三)。当然其间卷二十四至卷五十仍然有不少“佛开示弟子三十七助道品的法义散见经文中……,例如卷二十八有多篇八正道的经文出现,乃至于卷十八开始有弟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如目连与阿难)及大弟子与天帝释之间的问答。卷十九又有佛至天上为母说法的经文,卷二十出现较多比丘与外道梵志问答的经文及大弟子与居士之间的问答及比丘与比丘尼之间的对答经文(凡此皆是佛住世的情形)。卷二十一起及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卷四十七又出现比丘开示居士佛所说修学四无量心定的经文及佛开示比丘修四心定的经文。卷二十二又渗杂天子向佛问法的经文,卷二十三又出现阿育王以沙供佛的经文,卷二十四渗杂有佛为弟子说法的经文出现,卷二十五又有舍利弗涅槃的经文,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四、卷三十五皆有佛为在家俗人、或为居士、或为外道婆罗门、梵志说法的经文。卷三十二(九○五)又有佛说四种无记义,卷三十四又有佛度外道出家法义,又卷二十五及卷四十二已经有佛涅槃后的事迹夹杂经文中。(此即说明将佛灭度后的事迹及佛预见未来佛法兴衰的内容……往后编排。)综观《杂阿含》全文,虽然已有“编排”现象,仍然是“杂乱无章”的,如又全经皆有诸多“杂文”出现,而且没有“次第性”,如卷四十五又有数篇记述佛在世比丘尼坐禅为魔波旬所扰的经文(卷四十五)。又记述犯戒者为鬼神所持(卷五十),又多篇有天人下凡人间向佛请法经文(卷四十九),又记述佛是受金枪刺足,起身苦痛,能得舍心、正智正念的经文(卷四十八),又记述佛为天人说十善、说地狱寿命、劝弟子修慈心(卷四十七)、又记述佛度给孤独长者皈佛、证果生天(卷四十七),又记述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交战(卷四十六),又记述摩诃男宿世布施辟支佛七返生三十三天经文(卷四十六“一二三三”),又记述天帝释化作婆罗门引导王舍城百姓供佛(卷四十六“一二二四”),又记述佛涅槃经文(卷四十四“一一九七”),又记述婆罗门以食供佛,佛以说偈得故,不受其食(卷四十二、卷四十四“一一八四”),又记述佛患背痛,叫婆罗门拿酥油净身即愈(卷四十四“一一八一”),又记述佛背疾令目连说法(卷四十三“一一七五”),又记述心动摇时魔即随缚,心不动摇,魔即随解(卷四十三“一一六八”),又记述佛说对于修行人,当亲近观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决,当审谛观察,勿但钦慕,见说知明,久而见知,莫可卒识,当用智慧思惟观察(卷四十二“一一四八”),又记述佛涅槃不久,时世饥馑,乞食难得,有三十比丘还俗,阿难与迦叶对答经文(卷四十一“一一四四”),又记述对于居士要先后次第教诫、教授,视根器而定(卷四十一“一一二二”),又记述无数天子于佛前自记得初果(卷四十一“一一三五”,又记述比丘不著不缚不染心,而入他家,不生嫉想、不自举、不下人,方能入白衣家(卷四十一“一一三六”),又记述天王于每月十四日、十五日下凡人间察巡(卷四十“一一一七”),又记述天帝释与阿修罗战争(卷四十“一一一四”)等多遍,又记述三魔女扰佛(卷三十九“一○九二”),又记述比丘以不住心执刀自杀,得四果(卷三十九“一○九一”),又记述天魔扰佛说法(卷三十九“一○八四”)等多篇,又记述比丘于佛前现神通涅槃(卷三十八“一○七六”),又记述佛为某长者之疑心,令迦叶现神通释疑(卷三十八“一○七四”),又记述佛示“一住真义”,胜于独住、独思、独行、独乞食(卷三十八“一○七一”),又记述十善、十恶业之果报(卷三十七有多篇),又记述阿那律探视长者病苦,长者住四念处,病苦得愈,自记得三果(卷三十七“一○三七”),又记述佛探望居士病苦,住四不坏净,得二果(卷三十七“一○三六”),又记述佛探视给孤独长者病苦,长者亦住四不坏净,得三果(卷三十七“一○三○”),又记述有比丘心得解脱、欢喜踊跃故,身病即除(卷三十七“一○二四”),又记述佛为天子说布施及修行之法(卷三十六多篇)、又记述世尊照顾病比丘“卷三十六、三十七有多篇”),又记述一尊者,涅槃前患重病,但心已解脱,请佛入舍说法(卷三十六“九九四”),又记述为何同一持戒者与同一犯戒者,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后世,同受果报(卷三十五“九八九”),又记述佛于午后才说法“卷三十五(九八○)”,又记述佛于中夜入灭,具有深意及度最后外道弟子出家成阿罗汉(卷三十五“九七九”),又记述佛善用外道法,即用佛法融会外道法,不毁外道法,直接度外道修梵, , , 行出家(卷三十五有多篇),又记述舍利弗出家半月听佛说法,心得解脱(卷三十四“九六九”),又记述佛对外道问世间有边、无边等说为“此是无记”不答,以及问如来死后有无等问题有因有缘则为记说,或不为记说(卷三十四“九六五”、“九六一”、“九五八”等有多篇),又记述释氏生前饮酒,而于临命终时,受持净戒、舍离饮酒,世尊记说彼得初果(卷三十三“九三六”),又记述圣弟子身心清净、心息相倚、心趋正定、其行必善、其心必直,得深法利(卷三十三“九三一”),又记述在家居士十六法(卷三十三“九二九”),又记述佛弟子若造杀业,当自悔责,无怨无憎、心生欢喜、心息相猗,心受乐,则心定,心定已必与“慈俱广大无量善修习”(卷三十二“九一六”),又记述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五浊恶世”中善法退灭故,大师为诸声闻弟子多制梵戒,少乐习学,如来正法为后世恶行比丘、相似佛法而灭(卷三十二“九○五”),又记述有界种子、业种子、烦恼种子、爱种、见种……等经文(卷三十一“八九三”),又记述佛不以无因缘而微天,佛因见天时小雨夜闇,佛及诸大弟子持伞盖覆灯而行,梵天、帝释、诸天王亦持伞盖覆灯随佛及诸大弟子后而行故微笑(卷三十一“八七二”),又记述欲界诸天与人间年岁推算法(卷三十一有三篇),又记述佛告释氏难提修学五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卷三十“八五七”),又记述有一千五百位男居士皆证三果、二果、初果,死后生天或于天上涅槃(卷三十“八五四”),又记述成就四不坏净者,命终生天得十法,下生人间亦得十法(卷三十“八三三”),又记述有四种食(卷三十“八三八”,又记述佛为声闻制戒用意……令梵行久住(卷二十九“八二六”),又记述五种涅槃(卷二十九有五篇),又记述佛于二个月坐禅,不见外人,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三天子以为佛已寂灭,前来见佛,佛示天子世尊在修“安那般那念”,如佛说:尔时我息止、粗思惟已(止息已),即更入微细思惟,多住而住(卷二十九“八○七”、卷二十九…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