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P18

  ..續本文上一頁及淨業因果的看法。如《華嚴經》中所說佛教最究竟的宇宙觀-華嚴世界海,甚深、甚深,不長時、反覆讀誦、思惟經文、難以“正見華藏世界海的真實義”!

  

  佛出世難道不會因爲弟子根器不同,而用不同方式、對治法義,爲弟子開示如何修心、觀心、淨心,令弟子了解甚深的“心識”問題,才能趣向空性及解脫道乃至成佛(大圓鏡智)的真理嗎?(如《雜阿含》卷八、卷十叁、《中阿含》卷二十叁“九叁”、卷四十五“一七二”、《增一阿含》卷五、卷六、卷九、卷叁十“七”、卷叁十四皆有談到觀心、修心及“心識”的淨化經文。)(又《中阿含》卷二十叁、《雜阿含》卷八、卷十叁、《中阿含》卷四十五“一七四”有“因種子緣種子故,受此極苦甚重苦”的“唯識種子”經意出現。又《雜阿含》卷十叁、《中阿含》卷七(叁○)均有談到般若空義的經文,只是略說,而在“唯識經典”廣談“法相唯識”的內容及在“諸般若經”廣談“實相空性”的內容。)

  

  佛出世難道不會因居士有請“有因有緣”下運用神通力善巧方便的度化衆生嗎?(《雜阿含》卷叁十八、《中阿含》卷十“六二”、《長阿含》卷八)、(如《四阿含》中皆有記載佛及佛弟子運用神通力引渡衆生的事迹,“大乘經典”中更是處處記述諸佛菩薩運用神通力廣度衆生的情形。)

  

  佛出世難道不會因爲弟子根器需要而爲弟子們詳加開示(廣釋),依何種法義趣入修行的次第的細節嗎?(如《四阿含》皆廣分別四聖谛(《中阿含》卷七、卷二十七、“八正道”(《中阿含》卷七、卷四十九、《雜阿含》卷二十八“七八五”)、廣辨世間八正道與出世八正道、四念處(《中阿含》卷六、卷二十、二十四)、十二因緣(《增一阿含》卷四十六、《中阿含》卷七、卷二十四、卷五十四、《長阿含》卷十)、不淨觀(《中阿含》卷五)、觀呼吸及四念處、七覺支、十二因緣、八正道、四聖谛等叁十七助道品各各法義修持之內涵(《中阿含》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四、《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一○”)、及廣分別四心定等內容,“大乘經典”中廣辦菩薩修行次第,即六度波羅蜜的修行次第,乃至菩薩“五十二”個修行階位的細說。

  

  佛出世難道不會爲弟子分辨佛與阿羅漢之間的異同處?及分辨供養佛、阿羅漢、辟支佛的果報有何不同嗎?《中阿含》卷十叁有阿那律宿世供養辟支佛的故事(諸如《四阿含》皆有述及,只是略說,而在“大乘經典”中廣分辨。)

   eq \o\ac(○,21)21佛出世難道不會因爲弟子有請,或者在有因有緣下而爲弟子廣述自己“宿世的修行因緣”嗎?(《雜阿含》卷十、《增一阿含》卷十一、《中阿含》卷十二“六叁”、卷十四)(如《四阿含》皆有記載佛宿世修行事迹(《長阿含》卷五、又如《佛本行集經》、《六度集經》廣述。)

   eq \o\ac(○,22)22佛出世難道不會在有因有緣下,爲弟子敘述自己宿世與弟子之間的師徒因緣嗎?(如《增一阿含》卷四十一、《本緣經》)

   eq \o\ac(○,23)23佛滅度後,難道不會有弟子將佛出生、成長、出家、苦行、證果的過程及最初度五比丘的過程記錄下來嗎?(《長阿含》、《中阿含》卷八、卷二十九、卷六十五及《佛本行集經》……。)

   eq \o\ac(○,24)24佛滅度後,佛弟子難道不會將當時“佛涅槃後”的情形及“佛涅槃後”的弘法情形記錄起來嗎?(《長阿含》卷一、《雜阿含》卷四十、卷四十五,《四阿含》中皆有略述佛涅槃的情形及佛涅槃後弟子弘法的情形,而在《大般涅槃經》中廣述。)

  以上略列舉二十四點在《四阿含》中皆有記載,並且分散在《四阿含》全經間。而且凡此列舉之內容,皆不能局限于“句數”間所能表達的。可以說是當時佛弟子所共同聽聞的,也存在部派佛教的傳誦中。故知《四阿含》中重要的“內文”皆在第一次結集中已經完成,而不是在以後的結集中陸續編寫想像出來的。其後難免有添加、補遺之處,卻不能無視于以上二十四點內容,是《四阿含》共有的。

  5.業、緣、果、報等六道輪回及諸行無常的道理不是世上任何一個宗教所獨有的教義

  其中所說“六道輪回”、“業、緣、果、報”的道理及“叁界諸天”等義理,雖然是“古印度宗教中”所本有的思想,不是佛出世後才有的創見,但是此正說明了“業力與因果”及“六道輪回”、諸行無常等道理,不論佛出不出世,不論世間有沒有宗教存在,卻是宇宙衆生依“善惡業力造作”、遭受因果報應、“自作自受”的“絕對不變的真理”。不是古印度宗教及世上任何一個宗教所獨有,也就是說,只要是合乎“業、緣、果、報”、諸行無常、“宇宙因果真相”的道理,不論是誰說的,皆是“大智慧者所證見”,皆是“絕對的真理”,均可“信受奉行”。

  如別譯《雜阿含》卷十六(叁五○)說:“是故比丘,諸行無常,是變易法,是生滅法,不可恃怙,會歸磨滅,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又如《增一阿含》卷二十六“六”說:“……若如來出世,若如來不出世,此四法界恒住如故,而(謂)不朽敗有喪滅之聲生老病死,若生若逝皆歸于本……。”(諸行無常,終歸滅盡之意)。

  6.一分佛學者用《雜阿含》所說爲“佛所說法”的唯一依據

  又《雜阿含》及《長阿含》皆說:阿羅漢只知佛總相法,但不知佛心中一切諸法(後續自明),故豈可用“叁法印”來印證“佛所說一切法的義理”?(包含“大乘經典”)。後世佛弟子更不可僅依“雜阿含”所說爲“佛所說法”的唯一依據?尤其不可僅依《雜阿含》前半部經文所說爲“佛所說法”的唯一依據。如此“劃地自限”的結果,會將自己及“佛經”局限于“凡夫思慮”及人文哲學思想的泥淖中,用“坐井觀天”的方式來看“佛所說經典”的“原始結集之初處”,當然會有失偏頗。

  7.“四無量心”的經文是《四阿含》所共有

  筆者再舉一重要“經義”來看“原始佛法的經文”不可依“精簡扼要、易于背誦”的觀點來斷定《四阿含》“經文”是佛說或非佛說的道理。如《四阿含》皆有提到聲聞弟子修學“四無量心”的經文,然而不僅後世佛學者不重視,就是後世“禅修者”也不重視。既然是《四阿含》皆有的“經義”,就證明其是印度當時佛弟子所共同聽聞。而且《四部阿含經》皆有說明爲何佛教導“弟子要修四心”的經文,並且都有述及“修四心”的方法,尤其以《中阿含》敘述得最爲明確。

  (1)《中阿含》與《雜阿含》記載修四心的經文

  而聲聞行者爲何要修“四心”?

  依《中阿含》卷四(二○)說:“……多聞聖弟子……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聲覺樂已,便得一心,得一心已,則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方、叁方、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卷二十叁(九叁)又說:“佛初得道時,告諸比丘:若有二十一穢:汙于心者,必至惡處,生地獄中,雲何二十一穢:①邪見心穢,②非法欲心穢,③惡貪心穢,④邪法心穢,⑤貪心穢,⑥恚心穢,⑦睡眠心穢,⑧掉悔心穢,⑨疑惑心穢,⑩嗔纏心穢,

  不語結心穢,

  悭心穢,

  嫉心穢,

  欺诳心穢,

  谀谄心穢,

  無慚心穢,

  無愧心穢,

  慢心穢,

  大慢心穢,

  憍慢心穢, eq \o\ac(○,21)21放逸心穢。……若有此二十一穢不汙心者,必至善處生于天上……,若比丘知此二十一心穢已便斷,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叁、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舍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甚廣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卷十九(七九)亦有沙門無量心解脫的經文。)

  《雜阿含》卷二十七也說:“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雲何比丘修習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七覺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

  (2)“無結、無怨、無恚、無诤”的心量不是在“一生禅修間”就能徹底做到的

  《雜阿含經》卷二十七也說:“若比丘修習慈心多分,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

  由此可知,當聲聞弟子十惡心斷、十善心生,亦即當在“止觀”俱修間斷除以上所說“二十種汙穢”心時,“平等心及無我的慈心證量自然顯露”,而非刻意“觀想去修慈悲心”,但是這不是初學的聲聞比丘能夠做到的。因爲“無結、無怨、無恚、無诤”的心量不是在一生的禅修間就能“完全做到的”。雖然今生修四念處而一其心,修七覺支而一其心,然而並不代表此生便能“徹底獲證“無诤叁昧””。因爲《四部阿含經》皆有記載,當聖弟子“無诤、無怨、無恚、無結”的心量具體顯露時,當下是不離“離欲心、平等心、無我心、舍心叁昧與空相應的證量的”。也就是說,聲聞弟子是依離五欲心,依滅除貪嗔心,爲成就“平等心、施舍心”而修習“慈心”。相對的,當聖弟子“四心”漸次現前時,亦必然遠離欲塵、無欲心展現,寂滅心現前,無我心、喜舍心表露。亦即是《雜阿含》所說“聖弟子心與慈俱而修“七覺支””,並且在修每一覺支的相輔相成的行進間,皆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而修“慈心””,最後才能將“所修慈心定”導入“寂滅、平等、舍心叁昧”的證量間。

  可以說,“四無量心”正是詳細解釋《雜阿含經》一再提到的當得證阿羅漢時:其內證之心性,是呈現“心善、正直”的表露,而獲得解脫心的。此正明示阿羅漢的…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