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P4

  ..續本文上一頁間無常,如水月芭蕉;

  功德滿叁界,無常風所壞。

  爾時大迦葉,複說此偈:

  無常力甚大,愚智貧富貴,

  得道及未得,一切無能免;

  未巧言妙寶,非欺诳力诤;

  如火燒萬物,無常相法爾。

  大迦葉語阿難:從轉*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

  丙、《四阿含》是佛滅度後的第一次結集會上已經出現的經文

  由此可知,佛涅槃後,許多阿羅漢皆隨佛而滅度,並未參加結集經典。經典的結集,由大迦葉所發起,召集千阿羅漢住王舍城,而又精選五百羅漢在“洞窟內”結集經藏。雖然精選五百羅漢在“洞窟結集”,但是在窟外的另外具有神通的五百羅漢豈不知“窟內誦法情形”及不見五百羅漢上升虛空鹹稱:我亦如是聞佛所說的盛況?故稱五百羅漢或千羅漢結集經典皆可。佛在世時何止千人證阿羅漢果,尚有無數比丘、比丘尼皆證阿羅漢果。(如《增一阿含經》卷五十記載,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先佛而滅度的經文。卷一序品又說:“……阿難賢善無量聞,即擊揵椎集四部,比丘八萬四千衆,盡得羅漢心解脫……。”)

  由此可知,雖然佛滅度後;有很多阿羅漢亦隨佛而滅度,但是仍然有無數俱解脫阿羅漢依然住世,並未隨佛涅槃。

  而爲何結集經典時只有千人結集?原因是阿阇世王等在當地常設飯食供養千僧,大迦葉亦思…若是衆多羅漢聚集在此,必然經常出外乞食,恐在外出時,有外道強來難問,荒廢法事,故只取千人,常住王舍城,接受大王供養,不再外出乞食,故當時王舍城只集合千阿羅漢結集經典,故知尚有無數羅漢及無數佛弟子均未入窟內結集……。

  而且由前述可知,《阿含經》是在佛滅度後的第一次結集經藏的法會上,就已經存在的,但是並不代表《四阿含》的全部法義皆是在“窟內結集”。因爲從《四阿含》的經義上,又發現于佛涅槃後及佛滅度後的叁百年間尚有陸續添加的“經句”,如《雜阿含經》中“阿育王以沙供佛的故事”,即可辨知(此已是佛滅後二百多年)。又如《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中均有記述佛涅槃後佛弟子引渡外道皈依叁寶的事迹,但是皆是“當時事實”,並非杜撰,而令“一分佛學者”難免不以“凡夫口口傳誦的原理”,懷疑《四阿含》大量經文的出現,是不可能的,因而推論《阿含經》的大部分的“經句”皆是後起的,何況是“大乘佛經”!

  

  (2)窟外結集

  甲、《增一阿含》的序文

  雖然在《摩诃僧祇律》、《五分律》及《大智度論》中均有記載《阿含經》是在佛滅度後的千阿羅漢結集經藏時就存在的。但是在《增一阿含經》序文,又記述阿難不僅與千阿羅漢在窟內結集聲聞法藏,當時亦與大迦葉隨彌勒召集“賢劫”中諸菩薩等及色界天衆、欲界天衆集會,而由阿難諷誦《增一阿含經》,流傳後世,也就是說明了在千阿羅漢參加《阿含經》的結集外,在誦出《增一阿含經》的同時,尚有“賢劫中神通具足的諸菩薩參加“聲聞藏的結集”。如經文說:“……是時尊者阿難及梵天將諸梵迦夷天皆來會集,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來會聚,他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悉會聚,兜術天王將諸天之衆皆來會聚,豔天將諸營從,皆來會聚,釋提桓因將諸叁十叁天衆悉來集會,提頭賴吒天王將幹沓和等悉來會聚,毗留勒叉天王將諸厭鬼悉來會聚,毗留跛叉天王將諸龍衆,悉來會衆,毗沙門天王將閱叉羅刹衆悉來會聚。

  是時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等、卿等,勸勵諸族姓子族姓女,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說是語時,諸天、世人、幹沓和、阿須倫、伽留羅、摩睺勒甄、陀羅等,各各白言:我等盡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終不中絕。

  時尊者阿難告優多羅曰:我今以此《增一阿含》囑累于汝,善諷誦讀莫令漏減。所以者何?其有輕慢此尊經者,便爲墮落爲凡夫行,何以故。此優多羅《增一阿含》,出叁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時大迦葉問阿難曰:雲何阿難?《增一阿含》乃能出生叁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阿難報言:如是如是,尊者迦葉,《增一阿含》出生叁十七品及諸法皆由此生,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叁十七品及諸法?

  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叁十七品及諸法。

  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雖然“經文如是說”,但是一分佛學者是不能信服的,因爲當時王舍城的施主僅發心供千人吃住,故僅千人結集,賢劫中諸菩薩住在那裏?當時洞窟容得下“廣大的菩薩衆”及“色界、欲界諸天人嗎?”

  當知“神通具足的菩薩衆”及“色界、欲界諸天人”是不受“人間自然環境”拘束的,自然沒有“窟內或窟外”的差別。但是《增一阿含》序文又說:“當時阿難召集比丘八萬四千衆,皆是心解脫阿羅漢與彌勒大士及菩薩大衆以及天人大衆共同集會,由阿難諷誦《增一阿含經》。”而由比丘八萬四千衆共同聚會的事實,就說明《增一阿含經》有“窟內結集”的情形,亦肯定有“窟外”(王舍城附近)結集的盛況,而均彙編在《增一阿含中》。因爲當時王舍城僅發心供千人吃住,這是“另外結集”的經證。

  再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如“窟內”五百羅漢上升虛空鹹歎:我亦如是聞佛所說時,守在“窟外”虛空間敬法、禮法、重法具有五種神通的天人大衆豈會不見、不覺?如前述中依《摩诃僧祗律》說明結集經典的經過中,大迦葉斥責阿難猶如:疥瘙野幹入師子群中。當時被天人聽到,轉述阿難,大迦葉斥責之言。由此可知,具有神通的欲界、色界天人爲了擁護“經典的結集”,亦隨時守在“五百羅漢”的近處,可以隨時見聞“結集經典”的過程。何況是守在王舍城附近虛空中神通具足的“菩薩聖衆”豈會不知、不覺、不見、不聞“五百羅漢上升虛空贊歎正在“窟內誦法的阿難所誦法義,我亦如是聽聞的情形””?更何況在王舍城附近聚集的八萬四千俱解脫阿羅漢,豈不能在“定中以天眼、天耳見聞“窟內誦法、結集情形””?見聞乃至五百羅漢上升虛空贊言:阿難所說經文我亦如是聽聞之語”?按佛住世時,經常有佛用天耳聽到弟子論法情形而前去解說《雜阿含》卷叁十八“一○六九”、《長阿含》“卷一、卷八”,或有比丘以天耳聽到比丘或居士談論之事而前去論法的經文《中阿含》,或有比丘入定刹時到天上與欲界六層天人及色界梵天王論法經文(《長阿含》卷十六),如何佛滅度後,當諸阿羅漢結集法藏時,神通具足的“菩薩聖衆”及守住“窟外”的諸阿羅漢,不能在“定中以天眼、天耳見聞窟內誦法情形”?故知“聲聞藏”的集出只是以五百羅漢結集爲代表,再則“人間曆史的記載“窟內結集”時,並沒有述及“有色界”、“欲界諸天在場”,更沒有述及“菩薩聖衆”見聞“羅漢結集”,是很正常的,因爲“窟內結集”時是以“聲聞經、律”爲主體之故。

  更有一分佛學者“依菩薩法非佛說”的理由,推定《增一阿含經》爲佛滅度後的七百年間由“大衆部”中某部派佛教所傳,亦非可信之據,因爲“學者不承認有菩薩行者的存在”,而否定另有“窟外結集”的事實。這種誤導,已經使現代許多四衆弟子受到影響,尤其是出家衆!

  乙、富樓那等亦在窟外結集

  又如“律部”中亦有富樓那等爲了戒律問題在“窟外結集”的情形,如《銅鍱律》小品中說,當五百(千)阿羅漢結集終了,富樓那長者率領五百比丘,從南山來,對大迦葉主持的結集,提出“小小戒”可舍的異議。如律本說:“君等結集法律,甚善,然我親從佛聞,亦應受持。”(《摩诃僧祇律》所說)

  丙、大衆部的結集

  依據“大唐西域記卷九”及“部執異議疏”等所記載,大迦葉所召集的千阿羅漢(或稱五百阿羅漢)所舉行的第一次結集法藏,是屬于上座部的結集(即窟內結集)。而在大迦葉率領五百羅漢結集的同時,尚有“婆師婆羅漢比丘”亦召集數百、千人另行結集經、律、論、雜集、梵咒等五藏,乃屬于大衆部的結集,有別于“窟內結集”,即是相傳的“窟外結集之一”(按“婆師婆”是佛于鹿野苑初轉*輪時,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之一。查《增一阿含經》卷叁弟子品所列舉佛弟子中各種第一比丘時:即謂“乘虛教化、意無榮冀,所謂婆破比丘是。”此比丘于佛滅度後,爲“窟外大衆之首”,率領界外大衆結集叁藏,成爲大衆部的始祖之一。因此羅漢比丘常悲念衆生苦,而恒自墮淚,故又稱“淚出比丘”。(《佛本行集經》卷叁十四)。而此羅漢比丘的悲湣衆生心,何嘗不是菩薩行者的代表。

  “大唐西域記”卷九又明示大衆部結集的處所說:“阿難證果處西行二十余裏,有窣堵玻,無憂王之所建也,大衆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衆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于是凡聖鹹會賢智畢萃,複集經(素咀纜藏)、律(毗奈耶藏)、論(阿毗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爲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衆部。”由“大唐西域記”明示“大乘經典”是在佛涅槃後由“大衆部”所結集,這是事實。

  又有一位“龍樹菩薩”是有智、有定、神通具足的大修行者,他在所著《大智度論》卷一自述:“大迦葉于耆阇崛山結集聲聞叁藏的同時,文殊、彌勒等亦于鐵圍山與阿難共同結集大乘經典。”

  又《金剛仙論》卷一更指出說:“如來在鐵圍山外,不至余世界,二界中間,無量諸佛共集于彼,說佛話經訖,欲結集大乘法藏,複召集徒衆,羅漢有八十億那由他,菩薩衆有無量無邊恒河沙不可思議,皆集于彼。(包括他方世界的阿羅漢及菩薩聖衆)”此論與《大智度論》皆指出“大乘經典”是在“鐵圍山外”結集的…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