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此諸叁昧爲世尊所說,爲尊者自意說耶?
尊者那伽達多答言:此世尊所說。
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聽我小思惟此義,然後當答。
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有法一義種種味。
複問長者:雲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長者答言:無量叁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叁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叁昧。雲何爲無相叁昧?謂聖弟子于一切相不念;無相心叁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叁昧。”
另《雜阿含》卷十七(四六四)有止觀俱修的經文、(四八叁)經有四禅經文,卷二十九(八一四)、(八一五)皆有四禅、四心定、四空定的經文、卷叁十二(九一六)亦有修“安那般那念”具足四心定的經文。卷叁十四(九六四)亦有修止觀者成就四禅、四心定、四空定,依次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經文。另別譯《雜阿含》卷六(一一七)、(一一八),亦有四禅、四心定、四空定同時成就的經文。又《中阿含》卷四十六“一七六”又有長篇說明從四禅至四空定,均不離正思惟、快樂息寂的經文。
而由以上經文明示,聲聞弟子修叁種叁昧成就,一種是無量叁昧,即四無量心定成就(前已說明),一種是修無相心叁昧成就,一種是修無所有心叁昧成就(以下自明),而“無相心叁昧”與“無所有心叁昧”的修因及果德,牽涉“般若”的正知見引導禅思、禅修的問題,以下自明。
己、般若經文
《中阿含》卷四十二(一六二)說:“若有比丘分別身界,今我此身有內空界而受于生,此爲雲何?謂眼空、耳空、鼻空、口空……,此身中余在內,內所攝于空,在空不爲肉皮骨筋所覆,是謂比丘內空界也。比丘,若有內空界及外空界者,彼一切總說空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如是慧觀知其如真,心不染著于此空界,是謂比丘不放逸慧。”
《中阿含》卷四十九(一九○)又說:“若比丘欲多行空者……,空欲漏、空有漏、空無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處命存。若有疲勞,因欲漏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有漏,無明漏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此我身六處命存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謂漏盡、無漏、無爲心解脫。”
《中阿含》卷四十九(一九一)又有比丘行內空、外空、內外空義。(略見“上品往生願”所說“諸法空義”,廣見“中篇”菩薩修行次第內“般若入門願”之“十八空義”一文。)
《中阿含》卷五十四(二○○)又有“佛說筏喻法,當舍是法,況非法耶”的經文。此同《金剛經》所說:“筏喻者之經文”。卷五十四(二○一)經亦類同。
《中阿含》卷叁十(一八二)又有“如來衆成就屍賴(戒行),成就叁昧,成就般若,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的經文。
《增一阿含》卷叁十八(四)也說:“戒律之法、叁昧成就者,神足飛行者叁者皆是世俗常數,唯有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第一般若空義)。”
《雜阿含》卷十叁(叁叁五)又明確開示何謂第一空義?如經文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爲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谛聽善思,當爲汝說,雲何爲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卷二十一(五六七)又說:“……雲何爲無相心叁昧?謂聖弟子于一切相不念、無相心叁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叁昧。……雲何無所有心叁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叁昧。雲何空叁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叁昧,是名爲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複問長者:“雲何法一義,種種味?答曰:尊者,謂貪有量,若無诤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诤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诤者是無所有。複次無诤者,空于貪、空于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昧。(是名無诤叁昧、空心叁昧。)”
《雜阿含》卷十一(二七叁)也說:“是故比丘,于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執明燈,入于空室“彼空室觀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空心、觀察歡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意識,叁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大般若經》中廣說)(又《雜阿含》卷十二(二九叁)佛爲比丘說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起(法)倍複甚深難見……。)(二九七)、《大空法經》等以及《增一阿含》卷四十九(八)示緣起性空之法,另《增一阿含》卷四十一(六)亦有若得是空叁昧,亦無所願,便得無願叁昧,以得無願叁昧,不求死此生彼,都無想念,時彼行者複有無想叁昧可得娛樂,觀察諸法已,便得空叁昧,已得空叁昧,便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經文。
又如《中阿含》卷五十(一九四)更明示修“空法”的行進次第。如經文說:“比丘證般若解脫慧,是有其漸進次第的:如①信行者 ②法行者 ③信解脫 ④見到 ⑤身作證 ⑥慧解脫 ⑦俱解脫,簡略之。”
又《中阿含》卷五十二(一九五)亦說:“比丘證究竟智(般若空慧),不是一蹴而得,是漸漸習學,趣迹、受教、受诃,然後得究竟智。如①信叁寶 ②往詣善知識處 ③奉習 ④一心聽法 ⑤持法 ⑥思惟法 ⑦評量 ⑧觀察(觀心) ⑨身作證 ⑩以慧增上觀 eq \o\ac(○,11)11得究竟智,簡略之。”又此經對俱解脫、慧解脫、身作證、見到、信解脫、法行、信行有略解。按《中阿含》內有多篇皆對證“般若空法”(俱解脫)的修行次第有詳解,不錄。
由此可知,“般若空義”,是《阿含經》中已有的經文,只是篇幅不是很多,而在《大般若經》中廣說。何謂般若空義?如前述經文說:“無诤即是空義。”而“無诤心”,又含有“柔軟心、慈和心、無怨心、無恚心、無結心、清淨定心及不動心之謂。”故知“般若空義”,是修行者“正定心、正慧心、忍辱心以及“四無量心”(無我心、平等心)等成就的果德之意”,不是一分佛學者,雖說“緣起性空”,然而在一開始修空定,便無想、無觀、一空到底、無所說、無所覺、無所知、無所證,空空如也的“斷滅空”,以致于不能分辨正法、非法,及不能分辨解脫道、佛道的異同處,而進入“相似空義”之境而不自覺。
又《雜阿含》卷四(九一)有記載居士信、戒、施、慧具足的經文。如經上說:“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爲四?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何等爲信具足?謂善男子于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具足。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雲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脫施,常自手與,樂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雲何爲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谛如實知,集滅道聖谛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又《雜阿含》卷叁十叁“九二八”、卷叁十四“九叁叁”均有開示居士十六種自利、利他的經文。即信、戒、施、聞、觀察、了達深義、隨順法次、法向等法。)
由此可知,《阿含經》中早有佛教誡聲聞弟子修六度的經文。不僅出家弟子依“離悭垢心、行解脫施“行平等心施舍之法”(如前所述)”,就是在家居士佛亦是如是教導,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亦複如是,通在家、出家所修,只是依《阿含》所述,居士最多只能證“叁果”。故知不僅“大乘經典”中開示在家、出家菩薩弟子修六度,就是在家、出家聲聞弟子亦依六度義修解脫道,乃至證阿羅漢後,亦依六度隨緣度衆生。也就是說,叁十七助道品不離六度義而修。而如何融通六度義修解脫道?願好學者依《四阿含》所述六度義善思之!不贅述。
然而後世一類佛弟子並不重視《阿含經》中所記載的“六度經義”,而偏重四聖谛、四念處、安那般那念等叁十七助道品的修行義理。並且“六度法義”是“大乘經典”及《四阿含》所共有的經文。也就是說,是佛在世時所有佛弟子共同聽聞的重要法義,當然是佛所親說。此“六度”義理,亦不是局限于“簡短章句、字數”所能表達完整的。故知經典的結集,不可僅以局限于“人類凡夫的有限思惟、記憶、傳誦”,來看具有“定慧神通證量”的“聖弟子”所“記錄流通的經文”,然而有一類佛學者執著于“個人的動機”和觀念,當然對“經法”的認定,是會有偏頗的。更可悲的是,尤其後世佛弟子居然認定“人間的佛陀”只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而懷疑佛陀如何能宣說人類無法記憶的《四阿含》中如此繁多、冗長的經文?何況是“大乘佛經”?
(2)人間佛陀與凡夫一樣有生老病死豈能于一世中宣說“大、小乘”等如此龐大的經典?
是故,古老的傳說者,不能依“…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