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菩萨如何从布施进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学情形
菩萨,不是高不可攀的,更不是瑰丽神幻的词藻。一个实实在在往成佛道上走的“初发心”菩萨,一定会经过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其他五度的行持过程,才能一步一步地从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由财施而法施—达到本愿所说“在诸佛前,供具如意”的理想。
1.什么是布施圆满布施心?
一个初发心菩萨,经过最初的用饮食、财物供养诸佛及布施众生,而后施心辗转增加,为除众生苦难,能以亲眷及身肉布施众生,或用身肉换取饮食、财物,施舍乞者。当其觉悟光是财施并不能分担众生心灵上的痛苦时,又以纸墨书写法义,用经典惠施众生,令其闻法;并以衣服、饮食等四事供养法师,以求法财,甚至舍身求法(大般若经卷三百九十八)。而后智慧辗转开启,见乞者求财之时,贪心炽盛,乃以佛法开导众生,令入正道;后得法身,以其所证,为无量众生,应其根器,种种说法,广施无畏之行。凡此食施、财施、物施、亲眷施、身肉施、法施、无畏施,皆是从布施而开启,从布施辗转推进而圆满。所以当一个菩萨行者修学布施到达此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具足的程度,便称为布施圆满布施心。
2.什么是布施生持戒心?
当初发心菩萨行布施时,经过去除许多不净施的习气(见“布施入门愿”)及不断地在动、静间薰陶“大悲心”,因而能深刻地醒悟出唯有力行布施法门,才是最能摄化凡夫众生踏入不造十恶业,进入持戒初发心的重要引因。
因为任何一个具有“悲心”的菩萨行者,皆会在静观中做这样的思惟:凡夫众生因为不知道布施,来世一定获得贫穷的果报;贫穷,是致使人类产生劫盗心最重要的原因,尤其现代更验印这句话。凡夫众生就是在自恃聪明及不满于现实生活的情况下,而做出许多抢劫、偷盗的行为,甚至常常因此而闯下滔天大祸,杀生害命,制造堕落恶道的机会,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中受苦受难,实在可怜!
一个有悲心的菩萨,为了引渡众生脱离堕落恶道的苦果,所以发心从布施法门下手,首先帮助众生解决生活问题,减少他因为贫穷而造作恶业的近因。
进而从远处来想,世人因为蒙受菩萨布施的利益,生活得到改善,在他八识田中已经种下亲近三宝的善种,来世因缘成熟时,他这颗布施心、皈依学佛的心,一定会萌芽出来。这种因为布施而引生未来的福德善果,因为布施而引生学佛之心,逐渐远离十恶业造作,守持戒法的情形,就称为因布施主持戒的“初发心”。(智度论卷十二)
这是从利他的观点来说明布施引生持戒的道理。相对的,当初发心菩萨行布施时,经过世间施的过程而导进出世间施的心路历程(见“布施入门愿”),一定会彻底地净化贪执心,达到经常用恭敬心、清净心、正直心布施的境界,未来必然获得心地调柔、意业清净的果报,因为意念温和、莹净,当然尽未来际不会再做出杀盗淫妄等破戒的行为。当菩萨能够做到为求佛道而用清净心、正直心布施,不违犯菩萨戒律的程度,便称为已经成就从布施主持戒的坚固发心。也就是大乘义章卷十二所说的:“修行施时,身口意净,不犯佛戒而行布施,名为摄戒。”(按持戒圆满的道理,将于“持戒具足愿”广述)
3.什么是布施生忍辱心?
当菩萨进入发广大心布施时,乞者一定会闻风而至,如果菩萨不能令乞者称心如意,满载而归,经常会碰到受乞者逆骂,或遭乞者非理强索的情形。菩萨逢遇这种能令身心嗔恼的情况时,应当如何自处呢?
觉悟布施深理的菩萨,必然会经常做如下反省:我今天是为了追求佛道,而广行布施,没有任何人唆使我大开布施之门。既然是为了启开我的慈悲心、忍辱心、佛道心而行施舍,我岂可因布施遇到逆境而生嗔怒之心呢?
我今天尚愿意发大心将己身最难施舍的内外财物及身命,布施出去,何况是众生的怒骂“空声”而不能忍?若我不能忍受众生的怒骂之声而行布施,就是“不净施”!“不净施”的果报,足以让我与“怒骂我”的受施者来世结下牵扯不清的障道因缘。
当发广大心布施的菩萨,经常在布施逢遇逆境的当下,克制自己的情绪,反观这层道理,便能将这颗嗔恼心逐渐安定下来,真正朝难忍能忍,难舍能舍,生生世世为成就佛道悲心而行布施的方向做去,就称为布施生忍辱心。(按忍辱具足的过程,将在忍辱圆满愿广述)。
4.什么是布施生禅定心?
一类初发心菩萨经过对众生广行种种财物施,令众生心满意足后,一定会在自己的贪执心逐渐淡薄后,受到善知识的指点而醒悟出单是用财物施利益众生,不能帮助他们超脱生死,自己也不能在生死解脱上有根本的助益,于是恍然顿悟唯有反观本心,修持禅定而行布施,才能真正利益自己及饶益众生。于是净心修定,逐渐调伏贪欲心、嗔恼心、睡眠心、悼侮心及疑法心,证人甚深禅定,用最坚固、清净、平等的禅定心而行布施。这种因布施的修因而引生禅定的力量,以莹净的禅定心而行布施,便称为布施生禅定。
我们看人道中福报最大的转轮圣王在广行布施后,一定会进一步发愿用利益众生的布施心量来反观自心的贪、嗔、痴、慢等烦恼习气,有无因布施的行为而洗涤、净化?如果仍然继续存在,便会进而发愿舍离五欲,背离六尘境界,甚至发心出家,一心为利益众生而修禅定,于是证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而彻底觉悟,唯有用所修证的慈心三昧、悲心三昧、喜心三昧、舍心三昧的力量继续在未来世中广行布施,才能真正做到对众生平等布施的境界。(按菩萨禅定问题在后续“禅定坚固愿”及“般舟三昧愿”、“住定供佛愿”、“普等三昧愿”等将有广释)。
5.什么是布施生精进心?
一个已经在长远劫中发大精进心,用布施法门利益众生,并且获得忍辱、禅定力量及具有智慧、悲心的菩萨行者,一定能够为续佛慧命,广度众生而于尽未来际,完全做到舍财、舍情、舍身、舍命、舍涅槃一切皆舍的程度。
因为真正因布施获得大精进、大慈悲的菩萨行者,必然领悟出:舍财物利益众生,不如身精进—舍身命、断身执、证法身的发大心:舍身命饶益众生,又不如心精进—获得悲心自在者,为求无上佛道而舍阿罗汉所证无余涅槃,续发长远道心,回入生死,普以内外施广度众生的功德大。
因为当菩萨达到身精进(证法身,以法身供佛),心精进(虽证毕竟空,但因慈悲愿心的推动,不证入解脱无余涅槃)的程度,便已能自觉自证,我心当成佛的真理;从此道心坚固不退转,又发广远心运用所证定慧力,往返十方百、千、万、亿个佛国世界,普以财、法三施引渡众生。纵然不能使一人证入二乘果位,或者能度化无数人修学佛道,获证菩萨果位。菩萨在任何时刻里,都能完全做到不嗔、不悔、不贪、不痴。因为这位菩萨行者,已能完全将其心念引入“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布施的境界,因而能真正确实达到“虽度一切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亦已达到“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的利他修心境界。当一个菩萨行者从布施法门引生身、心精进施舍做到如上所说一切皆舍、获证法身的程度,便称为布施生精进波罗蜜。(大丈夫论、金刚经、智度论)
6.什么是布施生般若心?
(1)布施生般若心的基本意义
一个菩萨行者,一定要具备闻法、学法、持法的程度,才能从财施进入法施的修学阶段,也才能真正用“出世心”行财施与法施。
布施生般若的道理,就是在于探究出:为何世间人行布施,能舍财,不能舍施,引进到出世间行者学布施,能舍财,亦能舍施,生出观照智慧提升施者“清净心”的学习历程,便是布施生般若的入门意义。而什么是“舍施”?就是从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三者过去、现在、未来层层的因缘观,觉照出三者空无定性、空无实性、施法不可得的道理。
任何一个菩萨行者,不经过般若心引导布施心态的提升,绝不可能断除因布施当下的善、恶境界因缘引生喜、怒、贪、吝、怨、悔等的执取心。菩萨行者不能断除因布施再引生对受施者、所施物的贪执心,便不能进一步引发出世心,进入对持戒(菩萨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圆满行持。
“三轮体空”,不是凡夫众生嘴巴讲讲,在布施时不明观法的“不生分别”,或者观想“内心不执著任何一点”,就能一蹴即得的。我们往往看到佛菩萨布施修证的成果“三轮体空”,便“倒果为因”,忽略了佛菩萨修成“三轮体空”的“修因”,观照过程是什么?这是现代误以为自己是利根器能够顿证“法界实相”的凡夫众生常犯的毛病。
现在就来分辨凡夫众生欲学菩萨进入出世间布施的境界,应该如何脚踏实地的在日常静心中及布施的当下,用什么观照方法,来调适、提升自己布施的心态,才能与“观照般若相应”
(2)从因缘观生般若心的释义
我们应当如何从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层层因缘中觉照三者无定性、无实性,证明施法不可得的道理呢?首先从“施物”为何不可执著的道理谈起!
甲、假名观与无常观
如果你布施的物品是一张桌子,或者一篮水果、一件衣服、甚至一栋房子……。你应该明白:不论任何一样物品或钱财,都是假名而有。如何说呢?譬如施物“衣服”,是由丝缕、纸浆等“因”,经过人工或机器等“缘”,加工成布料,再编织成衣服成品之“果”名;又如房子,是由钢筋、水泥……等因,经过人工“缘”建筑而有房子“成果”之名:又如水果,走出种子“因”,种植在泥土里,经过阳光、水分、空气等“缘”,促成其发芽长大,而结成累累丰硕的“果实”之名。
我们首先观察衣服、房子、水果等任何一件物品的“名称”,本来没有所谓的名字,是人类给它假设了一个名字,才有水…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五)菩萨如何从布施进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学情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