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二)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發心是什麼

  (二)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發心是什麼

  1.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力量是什麼?

  一個菩薩行者之所以能發心在無量劫中往返生死,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法門,一定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在推動他前進,而且是凡夫俗子望塵莫及的。這股力量來自何處呢?

  大悲心正是推動菩薩在長遠的成佛道上,廣度衆生最重要的發心。菩薩因爲在初發成佛道心時,便深深地覺悟“如果不能將一己之悲心開發出來,遍緣、普渡一切衆生,則不可能成就佛果,獲得世間、出世間的一切種智慧。”所以一位深發成佛道心的菩薩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會非常注重悲心的培養,而不是僅停留在名相上的鑽研或者終日空口發悲願的階段(見後續梵行精進願及金剛悲智願)。

  一個沒有悲願心的學佛者,是不能體會菩薩所發悲心行願的珍貴、難得與偉大!

  世界上要能找到幾個有大悲願心又有大智慧的修行人,實在是衆生之福,難能可貴呀!

  一個沒有遭遇過身心交迫之苦的人,自然不能夠感受到他人身心的痛苦。

  一個沒有感恩心的人,也絕對不會有菩薩的慈悲心。

  一個凡事認爲“別人對我好是應該的”,經常以自我爲出發點去衡量別人,表面上以爲自己很好相處、很有智慧、和藹可親;事實上,正暴露出自我反省的時間太少,慈悲的胸襟正在遠離“你、我”卻不自知。世界上這種自以爲慈悲、有智慧,而不認識自己狹窄心胸的習氣,內心裏卻“我慢心、自私心深重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

  相對的,一個有悲心的人,看到他人受苦受難時,一定會心生“憐愍”,甚至有想要伸手援助的激動。如民國八十一年爲護幼而殉職的林靖娟老師,爲了挽救“健康幼稚園”的兒童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舍己爲人,具有悲愍心默默犧牲奉獻的護生行爲,是爲任何有側隱之心的人所感動的。

  相反的,一個沒有悲心的人,看到他人遭受苦難時,卻會視若無睹,冷若冰霜,甚者落井下石,猶洋洋得意。

  進一步說,一個有智慧、多聞、禅定的學佛者,如果沒有慈悲心,則不可能解脫,更談不上成佛!

  放眼全世界,我們可以看得到的,正在受苦受難的衆生,如非洲、中東、邊疆、沙漠、監獄、屠宰場……等地及正在遭受戰爭、酷刑……等身心折磨的可憐衆生實在不少,何況是看不到的,亦正在地獄裏、餓鬼道及畜生道中承受苦難的衆生,其遭遇罪刑的情形,更是慘不忍睹。

  倘若現在我們連看得到的人類和畜生正在遭受血淋淋的殘害、殺生之苦而不能生出悲愍之心,何況是對見聞不到的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裏正在遭受苦難的衆生,又怎能感受到他們的痛苦而發起欲救渡他們的悲心行願呢?

  《大丈夫論》對悲心的啓示,有很好的引喻:如論上說:“若聞世間種種無量諸苦,石尚應軟,況有心者而不生悲?

  若聞世間悲呼之聲,枯樹猶應生悲,況有心者而不生悲?

  世間苦一味,心柔軟者,易生悲心。有悲心者,菩提之果,便在掌中。”

  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名符其實的菩薩行者,首先一定要培養救渡衆生的“大悲心”,因爲若不以大悲心的具體行爲表現,去做實際利益衆生的弘法工作,絕對不可能完成佛果。而“大悲心”的顯發,不是在這裏紙上談兵就能表露的,一定要經過“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定由淺入深的在靜定中做觀想、發大願(見後續“梵行精進願”有詳細說明),才能逐漸轉化我們這顆被塵垢蒙蔽已久的“凡夫心”,成爲具有“大悲心量”、普渡衆生的菩薩心。

  所以現代的佛弟子,如果發願要往成佛道上前進,基本上一定要深刻地反省我們自己的內心有沒有潛藏菩薩行者的“慈悲心”、“感恩心”。倘若有,就一定能在佛道的第一步行持上—布施行上顯露出來,因爲“菩薩悲心以施爲體”。所以由布施行來表達菩薩悲心的德行,這即是最自然、最具體,與佛道發心相應最實在的修因。

  2.菩薩小施以悲願爲導

  (1)菩薩行外布施時如何回向發願?

  《大丈夫論》對菩薩“悲心”的價值,給予極高的肯定:如卷上說:“大悲所起施,意願成菩提,大悲所以普,爲求種智故。”

  《大般若經》卷五七九亦說:“若菩薩摩诃薩緣一切智智,以大悲爲上首。”

  而菩薩志願的初發心,正表露在外布施—小施的利生行爲上。所謂小施,就是菩薩行布施尚未獲得轉輪聖王果報之前的一切惠施行爲。如布施種種飲食、衣服、財寶、園林、屋宅……等物品,皆稱爲“小施”。但在我們凡夫看來已經是“大施”了。

  我們看菩薩悲願圓滿時,淨土顯相,福德之人充滿其中。而此悲願圓滿的修因,正是由菩薩在凡夫位上行“小施”時,念念不忘發願回向佛道而成就。

  不要小看在布施時一點一滴的發願回向。這正是在潛移默化中洗滌凡夫煩惱心,累劫以後彙聚成菩薩悲願大海的重要資糧。佛弟子沒有菩薩的大悲行願生生世世地導向佛道,則不可能成佛;尤其在今日末法的“凡夫位上”,更應該重視現在學布施的“初發心”。然而我們往往將經典所說的回向發願,當作名相上的閱讀,而不能將其融入學佛者日常生活的心念中,這正是凡夫不能了解菩薩行者爲何會獲得廣大悲願果報的原因。

  想想看,自己平素有無蘊藏菩薩度生的“悲願”?若有,這顆悲願心,就應表露在日常利生的事行上,不分貧富親疏,,經常關懷、悲憫衆生。若無,或者悲願心不足,便應從現在開始,腳踏實地的由布施回而做起。當你惠施任何一件財物時,皆應該在布施當下,發至誠心,依大乘經典所說,學菩薩觀想發願說:“我布施飯食的目的,是爲了令衆生性命延續,增長氣力、顔色和悅、身心安樂,甚至獲得智慧與辯才去利益衆生。

  當我布施飯食,令衆生生命延續時,願與一切衆生,像諸佛一樣,獲得長遠無量的壽命,一劫二劫隨願而住。

  當衆生因施飯食增長氣力時,願與一切衆生,像諸佛一樣,獲得十種智慧力,堅固不退。

  當我布施飯食,令衆生顔色和悅時,願與一切衆生,像諸佛一樣,獲得如紫金色般的身色,照耀無盡世界。

  當衆生因施飯食身心安樂時,願與一切衆生;像諸佛一樣,獲得無上安樂涅槃。

  當我布施飯食,令衆生身心勇銳,智慧辯才展露時,願與一切衆生,像諸佛一樣,獲得四種無礙辯才。

  當我布施醫藥時,願與一切衆生,像諸佛一樣,獲得六度法藥,療生死病,證涅槃樂。

  當我布施飲料時,願與一切衆生,消除幹渴,獲得如諸佛一樣,得口中四牙,所有飲食及諸毒藥,至此佛牙時,變成甘露。

  當我布施衣服時,願與一切衆生,得慚愧服,遮覆身軀,離諸陋形色身,容貌端嚴殊勝,獲金色身,微妙無比。

  當我布施香料利益衆生及供佛時,願與一切衆生,消除煩惱及臭穢習氣。

  當我布施象馬、車乘、船筏等交通工具時,願與一切衆生,獲證如來隨心叁昧,無上自在,無所障礙。

  當我布施橋梁時,願與一切衆生,獲得六度法橋,越生死河,至涅槃岸。

  當我布施美味佳肴時,願與一切衆生,像諸佛一樣,獲得無上甘露法昧,具足充滿。

  當我布施璎珞等莊嚴之具時,願與一切衆生,獲得諸佛叁十二相及八十種隨形好莊嚴相。

  當我布施井池、飲水之物時,願與一切衆生,遠離曠野無水之處,不再流轉生死,爲叁毒災火濁愛之苦所困,並願我身爲法泉地,一切智水充滿其中,隨一切衆生飲水沐浴,永竭生死之源,得真解脫。

  當我布施屋舍時,願與一切衆生,離于風雨、怨賊、惡獸、怖懼之難,身得安樂,趣入涅槃堂屋,永不爲煩惱賊、地獄寒熱、生死之難所苦。

  當我布施氈褥等細軟敷具時,願與一切衆生,坐菩提座,自然悟道,得真平等。

  當我布施種種上妙衣服時,願與一切衆生,獲得叁乘法衣,普覆一切苦惱衆生。

  當我布施叁寶、師僧、父母種種燈燭時,願與一切衆生,獲得一切智眼,遠離愚癡之報。

  當我布施音樂之具時,願與一切衆生,獲得天耳通,十力世界所有音聲,皆悉聞知。

  當我布施僧坊、佛寺四事供養僧衆時,願與一切衆生,證涅槃城安樂之處,永離流轉生死之苦。

  當我布施湯藥時,願與一切衆生,獲得法藥之樂,除煩惱病。

  當我布施仆使時,願與一切衆生,悉如阿難奉侍如來。

  當我布施財寶時,願與一切衆生,獲得百福之相,莊嚴其身。

  當我布施阿蘭若修道之處,供養僧衆禅定靜修時,願與一切衆生獲得四聖種依止之所。”(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四)。

  每一個初發心菩薩,必然經過外布施發願回向的過程。你是初發心菩薩嗎?請學習菩薩爲度衆生而發出的成佛願心吧!

  (2)菩薩行內布施時如何發願回向?

  一個菩薩行者,不僅在外布施時,爲衆生發願回向,進而在行內布施時,依然不忘爲衆生回向佛道,因而一點一滴地累積成無盡的悲心願海,堅固了菩薩道的行持。現代人欲捐獻器官,絕對不可忽視發願回向的重要性,一定要日日學習菩薩行內布施時所做的觀想發願:

  當我布施手足時,心無吝惜,願與一切衆生,拔出生死苦海,登入安樂之地。

  當我布施耳鼻舌時,心無吝惜,願與一切衆生,于未來世,得佛清淨五根,以無量妙法,莊嚴衆生。

  當我布施血肉時,心無吝惜,願與一切衆生,當來之世,獲得此身,猶如大地,與諸有情作依止處;又如大水能除垢穢,潤澤枯涸,令百卉滋長,又如大火能除闇冥,成就一切;又如大風能鼓一切,開發生長,使其敷榮。

  當我布施雙眼時,心無吝惜,願與一切衆生,得佛法眼。

  當我布施頭目時,心無吝惜,願與一切衆生,得佛無上七覺寶冠。

  當我布施身命時,心無吝惜,願與一切衆生,于當來世,得佛金剛不壞之身。

  3.如何使自己相信有菩薩的存在?

  任何一個大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不僅重視布施時回向發願的悲心培養,就是在行住坐臥的一舉一動間,皆不忘爲衆生回向發願,處處將心念導向佛道(後續願中有說明),而在無量世中,彙聚成甚深、廣大的慈悲願海,進一步做到難舍能舍“大施”的境界。

  沒有菩薩因地一點一滴的悲心培養,就不會有大乘經典所說大菩薩們不可思議的悲心行願産生。末法凡夫若不能重視現在日常心念的“悲心”熏習,當然更不可能成爲名符其實的“菩薩行者”。因爲末法之中看不到“大菩薩”的出現,難免一般人士要對菩薩的身份産生質疑;然而不從我們本身去培養、去啓發、去體會“悲願力的內涵”,又怎能與菩薩的“業力”相應呢?

  4.初學之人適合“不出生死、廣行布施”嗎?

  一個發大悲心、長遠心,要能在生死海中求學佛道、普渡衆生的菩薩行者,是有其修行條件的;不是現代的佛弟子,泛泛地只要在內心發悲願心、行布施,就能放心大膽地在未來世中,生生世世,不出生死苦海地救渡衆生而不退墮。

  當知經論上贊歎的菩薩,是已經在長遠的成佛道上,經過曆劫的修行,悲心行願已經鞏固的大菩薩行者。對于煩惱深重,定慧力不夠的“一類初發心菩薩”,大乘經論是鼓勵其求生淨土,親近諸佛,隨佛修行,再回入生死度衆生的。

  而何種程度的菩薩行者,能久處生死,行大布施而不退墮?如果能經過往生淨土,親近諸佛的曆程,再轉入生死海中,力行布施波羅蜜,如此更能做到菩薩“悲心所起施,意願成菩提”的堅固發心,縮短成佛的時間。

  再則菩薩行者若能達到獲證“無相叁昧、大悲自在、內外俱施、不求果報”的程度,方能真正做到發長遠心在生死海中,廣以布施波羅蜜濟度衆生而不退磚的境界。

  讀者們若想發心做一個菩薩行者,首先應該了解,要如何深入地學習布施法門,才能承當“菩薩”的尊號。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二)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發心是什麼》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