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叁)菩薩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曆程?

  (叁)菩薩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曆程?

  1.菩薩如何深入外布施?

  一個菩薩行者經過無量劫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法門以來,而在菩薩道上,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富貴的果報,如從六度集經、菩薩本緣經、生經、菩薩本行經等所載菩薩宿世深入“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的學習過程,就可以清晰地明白,現代人若欲發願“學菩薩”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修持“布施波羅蜜”的曆程,是多麼的不容易呀!

  (1)菩薩如何對人道衆生行外布施?

  發成佛大心的菩薩,一定在宿世因廣行布施,而常常投生爲一國之君,以國君身份,行菩薩道。又經常驚動天帝下凡人間,試探其布施之發心是否堅定。

  例如宿世有一位菩薩,因布施福德所感,投生爲古王國時代的大國王,以仁道治國,德被十方。每睹國境內有貧民,便會深自咎責,同臣民反省說:一國之君如果德行貧薄,百姓則窮;一國之君若是公忠體國,德高望重,百姓家足。現在國境內尚有貧民,代表寡人德行不足呀!于是經常到國內各地巡行貧乏、鳏寡之民;不僅命政府做好社會福利,而且自己出錢出力,照顧鳏寡貧民,令百姓歌功頌德,感恩不盡。

  菩薩國王的仁慈,驚動了貪嫉心未斷的仞利天主帝釋,天王恐怕菩薩來世投生仞利天宮奪其王位,于是化作一位老梵志,來到菩薩之國,向王乞錢。國王樂善好施,以錢相贈。天帝並不滿足,又化作一位梵志向王乞國,國王早有修道之意,又見梵志壯志淩雲,精明強幹,便舍王位,讓賢與梵志,偕妻入山修行。天帝進而化作另一位梵志,在國王路經山野的道上向王乞車,王見梵志疲倦已極,即以車馬惠之,與妻徒步上山。到了山間,依山止宿,當晚在樹林內,遇到一位五通道士,相談甚歡,與王成爲好朋友。道士在定中觀知國王爲天帝所破壞失財、失國,于是以實情相告。大王不但不忘恨天帝,反而感懷天帝的仁澤說:“仞利天王若不是宿世普濟衆生,仁心恻怆,如何能獲得天王之位呢?天帝今天成就我的布施心,實是吾之大恩人,我豈能恩將仇報呢!?”于是淨心修禅,獲得神通之明……。

  菩薩國王就是這樣世世懷著以德抱怨、怨親平等的心來對待一切衆生,因而在累世受生之中,能夠真正達到以清淨心、平等心修持禅定,開發神通妙用……。(六度集經卷一)

  菩薩又有一世投生爲王太子,凡是見有陌生人來求乞,一定會用猶子睹親的態度來接待他,歡喜布施。

  有一次,因敵國求乞國寶白象,太子將自己最心愛的國寶白象布施結仇國之人,舉國震憤,將其趕出國門,放逐山野之域。太子心無怨言,偕同妻兒離開王宮,往山野行進。在山徑上,遇到一位可憐梵志求乞所攜寶物、車馬,太子皆歡喜布施,偕妻兒徒步入山。到了山上,用柴草爲屋,食果飲泉,出遊林薮間,淨心修道,不亦樂乎!

  有一天,忽然遇著一位獵士向其求于,太子見其膝下無子,又有領養之誠,于是歡喜舍子,心無吝惜。

  此刻菩薩的施心之深,驚動了天帝,變化作一位梵志,向太子乞妻,太子依然欣悅施妻。帝釋于是還複原形,當即贊歎太子的“舍心”不可多得……。太子死後,因施福所感,上升兜率天上……。(六度集經卷二)

  (2)菩薩深入外布施的意義是什麼?

  以上這兩則故事,正是敘述菩薩宿世行“外布施”的事實。這在常人看來似乎很不合情、理、法的處世原則。但是這正是一位菩薩行者學布施的深入施舍過程。

  當菩薩投生爲白衣居士時,能爲修行做到有外緣求乞時,當下將身外之財隨乞者歡喜,欣然施舍,就代表菩薩已經斷除對身外之財的貪吝之心;當菩薩能爲修行進一步做到將自己的妻子、丈夫、兒女……毫無眷戀地當下施舍與求乞之人時,便代表菩薩已經斬除對至親之人的情執之心,這是站在學“外布施”的立場,“施舍至極的發心”而論。(按菩薩施財、施妻、施子……,並不是沒有辨別、沒有智慧地“任性”而施;這層道理,將在下一篇“菩薩行外布施及內布施時如何分辨應施與不應施”的一文中有詳述)。

  一般人要他稍微施舍一點財物都做不到,何況是舍妻、舍子?!一類菩薩就是這樣從無數劫以來,在度衆生的生死苦海中,舍財、舍情、不爭權、不貴勢,出汙泥而不染,才能將外布施的施舍心發揮至極,令人感佩!

  就如六度集經卷一所說:“有一位叫做普放的菩薩行者,自己回憶說:我從無數劫初發菩薩心修行以來,不知經過多少次的生死受生,在死死生生的輪回中,我見到自己飲母乳汁,啼哭號泣,身死血流,海所不受。又因與佰世眷屬重逢,恩愛難絕,生死難止。爲求菩薩道,我堅定杜絕恩愛之本的信念,今世抒之不盡,世世抒之……。”

  這是說明一類最初發出菩薩心的行者,已經了悟生死輪回的可怕,恩愛情纏的難斷,而從啓發菩薩心的開始,著重定慧的修持,不斷地往斬斷生死心、斬斷恩愛情的“修心”方向前進,才能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受生而不爲“生死業緣”所障礙。這是末法中煩惱深重、業障深重的凡夫俗子所做不到的。

  你願意學大悲菩薩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爲度衆生而受生嗎?或者正在發大信願心,積集往生淨土的淨業資糧嗎?不論爲度衆生而受生或者發願往生淨土,請從今天開始,試著學習大悲菩薩深入“外布施”的修持精紳吧!

  2.菩薩如何深入內布施?

  (1)菩薩如何對人類行內布施?

  甲、菩薩如何堅固內布施的發心?

  菩薩若不能爲度衆生而深入“外布施”的修持領域,則不能轉化這顆凡夫的私情、私欲之心成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量利益衆生的悲願心。而當菩薩行者完成“外布施”的修學曆程時,進一步必然會顯發爲度衆生而棄自己生命于不顧的同體大悲心。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發心,就像現在捐獻器官,遺愛人間發大善心的人士一樣的令人敬佩!

  尤其身爲一國之君,獲得國中最高的權位,而能當即舍財、舍身、舍命,棄之如芥子,更是一般財勢薰心、大權在握的達官貴人所做不到的。

  菩薩因累世行布施,常感生生世世富貴、財寶豐足,享有國君之位,甚至獲得人中最大的福報—轉輪聖王。爲何身居高位,而能有如此豁達的胸襟,清心寡欲,過著超然物外的生活呢?

  當知菩薩國王,因宿世善根所感,雖然身居高位,經常思惟佛法,私自反省說:“過去諸佛皆曾獲得此輪王之位,乃至國君之位,然而覺悟五欲快樂,皆是無常短暫,猶如幻夢,不可長保,而發心即時修道,行內外施,更發棄舍王位之心,出家修行,乃至于無量世中,舍身、舍命,如妙高山。我既然已發成佛之心,亦應學習諸佛難舍能舍之行,誓願以此身舍與法界,無論成就多少“舍心”,皆願與一切衆生共證無上佛道。我常觀己身,猶如芥子之微,尚不惜身命,何況珍財?而且此虛幻之身,前際不來,後亦無去,乃由父母不淨種子和合而有我身。此身既處于不淨之中而受生,我今暫憩此汙穢色身中,豈可爲愛惜此危脆之身而不行施舍呢?”

  菩薩國王因累世舍身時,均做此觀想,而能堅定利益衆生—內布施的慈悲行爲。

  乙、菩薩修行到何種程度才能行內布施?

  而且菩薩深入“內布施”,實踐爲度衆生而燃燒自己生命的大悲行爲,更不是一般捐獻器官者在腦死後遺愛人間的義舉所能媲美。

  因爲菩薩累劫以來,在利生道上不斷地實踐與佛道相應的“外布施”,而堅固了禅定的修持。到了進入色界禅定一心不亂的功力,便開始以具有堅固度生行願的大悲正定行“內布施”—活生生地用五官、內髒甚至身命惠施衆生,並非要等到遇上意外事故發生腦死現象,或者于臨命終時,才捐獻器官。

  就如大智度論說:“唯有一心不亂,才能盡攝諸善法,深重佛道,令一切煩惱折薄,對衆生深加慈心,能自以身命布施衆生。”

  由此所說,即可明白菩薩行內布施的修持程度,不是一般人學布施所能做到的。一定要經過禅定的修持,與不斷地接受大悲心的熏陶,以及在無數劫中不斷對衆生行外布施,才能堅固地進入“內布施”的學習。

  丙、凡夫衆生能夠行內布施嗎?

  而一般的凡夫衆生,在還沒有達到禅定心(至少證二禅,斷嗔火心),與大悲心堅定的程度,就冒然進入“內布施”—身命施的階段,站在長遠的修行立場及“臨終心念”的問題來看,來世是有喪失人身危險的。

  如舍利弗在宿世修行時,曾經發過成佛道心,放六十劫中,發心行菩薩道。當時他的發心感動了天帝,于是天帝化作一位婆羅門青年,來試探他。

  青年來到舍利弗跟前,哭泣地向他乞討說:“我母親患了絕症,需要一種難得的珍品,才能治愈她的病。”

  舍利弗當即發大施舍心對他說:“你需要我幫忙什麼,盡管說,不論我的身體和財物,都可以布施給你。”

  青年回答說:“我不需要你的身體和財物,只需要你的眼睛做藥引,爲我母親治病。”

  舍利弗即刻不慌不忙地發歡喜心挖出一眼給他。不料青年沮喪地說:“醫生吩咐過我,母親需要的是右眼才能治病;你挖的卻是左眼,怎麼辦呢?”

  于是舍利弗又忍痛挖出右眼給他。青年捧著他的雙眼,居然用鼻子聞了一聞,便丟棄在地,又用雙腳踐踏,氣憤地責怪他說:“你的這雙眼睛又腥又臭,怎能給我母親做藥呢?”說罷掉頭就走。

  舍利弗感受到這種情景,真是又氣又憤,當時大發嗔怒之心,深深地體悟到:如此愚癡之人,實不可度也,不如自己了脫生死,自修自度算了。于是從那一世開始,他使退失菩薩道,回入小乘。而且這樁屈逆的境界,使他終生耿耿于懷,死前終被嗔怒的業火所困,墮入畜生道中,爲蚖蛇之類。(智度論)

  這是警惕我們:凡夫俗子,若是自己的悲願心與禅定心尚未到達“內布施”—身命施的“大施舍心”程度,最好不要勉強而行,否則一失人身,萬劫難複。

  丁、捐獻器官的省思

  而在腦死後“捐獻器官”也是屬于身命施”內布施的一種。站在“一世往生”的立場及長遠的修行…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叁)菩薩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曆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