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路上來衡量,凡是屬于身命施的義舉,都是值得再叁勘酌的!
當然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見,認爲今生行身命施—捐獻器官,正是讓凡夫衆生種下培養大施舍心的最好機會,而且因施舍身命而産生的“嗔痛心”,不一定會挾帶“恨意”,並且在斷氣後,只要不再于嗔痛的回憶中,惋惜自己的色身被人割截的痛苦,“當下心念清淨”,就能因今生發大悲心行內布施—命終捐獻器官的因行所感,上生天界。或者求往生的人,若能在捐獻器官斷氣之後,仍然能在中陰身中,“自憶于發願求往生之事”,便能因此發大悲心于命終行內布施的功德所感,往生淨土,蓮品增上。
事實上,“臨終之前的心念”,及死後的“中陰身中的心念”,對末法中業障深重又修行功力不夠的凡夫衆生來說,絕對是難以控製的。換句話說,行身命施的義舉,是有其生前的修行條件與臨死前的助緣以及死後薦拔條件的。如果你發心在今生命終時或遭遇意外死亡前,以有用的器官行內布施,利益人類,就請從今天開始精進培養菩薩的悲願心和禅定力量,否則還是先求往生淨土,有足夠的定慧力量,再回入五濁惡世中行身命施吧!
戊、菩薩行內布施的實例
我們看真正夠資格行身命施的修行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悲心條件,才能行身命施?
據六度集經所載:在無量劫前,有一位菩薩,宿世因布施福德所感,投生爲一國之君,名叫長壽。他育有一位太子,叫做長生。菩薩國王,仁恻懷心,經常悲愍衆生,誓願濟度。因國王所作所爲,均以仁道治國,杜絕殺戮,而使臣民團結,對王無怨,因此招感風調雨順,寶谷豐沃,受到鄰國小王的嫉妒,于是興兵討伐,欲奪其王位,劫其寶物。
菩薩國王不願爲保一己之王位,令百姓受到傷害,于是與群臣會議,將王位交與太子,深夜踰城入山,改名換姓,隱居山野。
貪王攻入其國,知國王逃遁,于是發出通告,欲用黃金千萬兩懸賞捉到國王的人。
長壽王到了山中,在大樹下靜坐禅思:愍念衆生,世世輪回生死,爲欲所惑,以苦爲樂,猶不能覺悟此身是苦、是無常、是無我、是空的道理。正在感慨萬千之際,遠國一位梵志,聞王好施濟衆,千裏迢迢來到長壽王國,剛巧經過這條山徑;見到國王在樹下休息,便與國王暢談起來。梵志聽王陳述本末,居然失望至極地說:“我現在已經老邁,原本想來貴國向王乞施,以存余命,而今大王亡國,我的希望落空了。”說罷又哀恸逾恒。
長壽王隨即安慰他說:“你不必難過,雖然我現在已經亡國,身無分文,無法惠施你,但是現在新王以千萬兩黃金,懸賞能砍下我的頭的人,你只要取得我的頭,便可獲得重賞。”
梵志不願,長壽王又開導他說:“有生必有死,誰能常存此身呢?你若不取我的頭,我已老朽,不久的將來必然化爲灰土,不能利益衆生。如果取得我的頭,你還可換得千萬兩黃金,濟貧行善。死有重于泰山,輕于鴻毛;願你滿我所願,繼承我普渡衆生之志,趕快砍下我的頭去濟貧度衆吧!”
梵志爲王悲心所恸,與王一同出山,將王系縛在城門,令人傳報。于是新王將黃金賞賜梵志,再將長壽王系于城門口活燒示衆。百姓哭聲震天,爲王哀悼……。
太子長生獲知父王在城門被活燒示衆,佯裝樵夫,走到父王面前,含淚望著父王,一心想替父王報仇。但是卻仿佛看到父王奄奄一息地對他勸導說:“兒啊!諸佛以四弘誓願慈潤衆生,德韬天地。我若懷一己之私,只爲保全自身性命而殺生害命,不願舍身濟世,則必違菩薩利生本懷;何況以怨報怨,對衆生行報複之舉呢?兒啊!萬萬不可違父遺誨,內心含凶懷毒,積蘊重怨,欲報吾仇,恐怕將招來殺生之禍呀!若違父誨,則非孝子;不替我報仇,可謂孝矣!切記!切記!”
長生太子在恍惚間,似乎聽到父王對他的警惕之語,猶不忍坐視父死,于是尋找各種管道,接近新王,欲報父仇。終于以廚監的身份接近新王,因爲他的廚藝精湛,受到新王的重視,擢升爲近臣。
有一次新王命長生太子隨他出外打獵,這是一個很好的報仇機會。太子俟新王在山中休息之際,叁次拔劍欲斬新王。但是每次都忽然記憶起父命:“違父之教,則非孝子”的教誨,又含忍收劍。
新王醒寤之際,驚慌失措地告訴太子說:“好可怕,我叁次夢到長生太子要斬我的頭!”
太子據實而答:“長生就是我,我剛才叁次拔劍欲斬大王的頭,但憶起父王的命令,不可怨怨相報,違背菩薩慈悲濟世之道。現在大王既然已知我就是長生太子,任王處置吧!”
新王受到長壽故王的仁德之心所感動,不殺太子,又將王位交還太子,返回本國去了……。
這都是因爲長壽國王的行內布施—舍身濟貧之義,令太子放棄報仇之念,而化解了他本人與新王及太子之間的怨結。
我們看這位菩薩國王,平素宅心仁厚,不與人計較,凡事皆以衆生利益爲先,乃至舍棄王位,獨居山野,猶不忘普渡衆生,不願放棄任何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利生機會,乃至被貪王活活燒死,不但不怨恨,還懷著怨親平等的心來勸導太子。倘若不是宿世悲心至深,絕不能爲利益衆生而舍財、舍權、舍身、舍命!現代人若有長壽王念念不忘利益衆生的深厚慈悲心,亦可行內布施矣!
(2)菩薩如何對畜生行內布施?
菩薩不僅經常投生爲國王及太子或百官大臣爲人道衆生行身施,而且也經常對畜生道衆生行身命施,利益畜類,因而使“內布施”的施舍心,遍及惡道衆生。
例如一位菩薩行者,宿世曾經居住在山澤之間修道,雖然在山林,食果飲泉,獨居生活,但猶經常慈念衆生輪回不息,不知出離,實在可憐!常思:若見衆生有難,一定舍身相救,絕不吝借生命!
有一天,正在林中尋素果蓏時,于山徑上遇到一只母虎正在喂子食乳;母虎喂乳之後,十分疲困,又饑馑難忍,居然轉飲食子。菩薩睹之,心中一陣悲痛,怆然淚下,哀念衆生,處于亂世之中,憂苦無量,今兒母虎欲食其子,于心何忍?若令母子相吞,其痛難言。于是哽咽含淚,回顧四周,尋找可以喂虎之物,但卻無所見。此時菩薩深自思惟:母虎是肉食之類,瓜果難以飽腹,我終日愍念衆生,欲救度衆生苦難,都難能如願,今遇母虎欲殘害其子,悲痛之心難以忍受。我既有度生悲願,又遇衆生有難,豈可坐視不救?我若貪生怕死,終日所發利生悲願即成爲空願,有違菩薩慈心濟世之義,更證明我的身執之心難斷。思惟既定,便以正定之心舍身投虎,令母虎飽腹一餐,救了虎子一命,使虎母及子俱全生命,不再母子相殘。但母虎因用貪婪之心食菩薩,得殺罪,然而已與菩薩結下深厚的度化因緣;菩薩以慈悲心舍身喂虎,來世投生天上,得慈心之善報。而後下生入間,續行菩薩道,慈心轉增,施身不斷,度盡一切惡道衆生,去惡向善,發學佛心,行菩薩道……(六度集經卷一,另金光明經卷十亦記載菩薩舍身喂虎事迹,在此不錄。)
(3)菩薩如何進入惡道對畜類行內布施?
甲、菩薩如何以兔身行內布施?
菩薩不僅投生在人道對人類及畜生行內布施,而且也經常以大願力,轉生入惡道,爲各類衆生及對同類畜生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廣度畜類。
例如菩薩有一世投生爲兔子,深具智慧,生處山澤中,不忘以慈悲心利益同類。那一世,有一位梵志,已有一百二十歲的高齡,終身執貞不取,淫泆淨盡,與兔子同處山澤間;梵志不樂世勞,以茅草爲廬,蓬蒿爲席,飲泉食果,賴以維生。
而且這位梵志,志弘行高,普天下的人們,皆贊歎他的德行。國王欲禮聘他爲宰相,但梵志志道不仕;處于山澤數十載,其仁德感動禽獸皆來附恃。當時兔子與狐狸、獺、猴等皆懂人語,經常用泉果供養道士,靖心恭聽梵志開示。積年之後,山中果食都已食盡,梵志便欲遷徙他處,覓果維生。四獸皆憂慮,如果梵志一走,不可再聞經法;于是野獸們共同商議,欲尋一月糧食供養梵志,以便續聞經法。狝猴使到遠處索得果實,狐狸向樵夫化得一囊麸食,獺在溪邊捕獲一條魚,他們相互安慰說:現在所獲食物,可供養梵志一個月的糧食。只有兔子深自憂愁,自言自語說:獸友皆取得糧食,惟有我無力獲食!又想:有生必有死,不如將我朽器之身,供養梵志,滿獸友聞法之願。于是向梵志說:“我的身軀雖小,猶可供您一日之糧。”言畢,向升火處投身,突然刮起一陣大風,火居然不燒兔身……,梵志眼見這種不可思議的情景,被它爲法投火,成全獸友聽經的供養精神所感動,繼續留在山裏,爲四獸講經。(六度集經卷叁)
乙、菩薩如何以鹿身行內布施?
又有一世,菩薩投生爲鹿王,身材高大,身毛有五種顔色,蹄角奇雅,數千只鹿群伏從而行。有一天,適逢國王出外打獵,群鹿驚嚇分散,不少鹿群投岩墮坑,蕩樹貫棘,死傷甚劇。鹿王見此慘狀,哽噎難忍,深深反省道:我生爲衆鹿之長,宜當擇美草而遊,如今選地不當,使群鹿凋殘,罪不可赦,爲了保全其他群鹿之命,不再遭受國王圍獵之苦,于是迳自進入國都,欲見大王,向王請願。
鹿王進城,國人睹見鹿王厥體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莫不驚訝萬分,以爲大王有至仁之德,感得神鹿來翔,硯爲國瑞,無人敢阻撓其前進。鹿王來到王宮殿前,下跪請願說:“小畜貪生,寄命大王國界苟活,日前卒逢國王打獵,致使我們鹿群,奔迸逃亡,有的投岩墮坑,有的蕩樹貫棘,死傷狼籍,慘不忍睹。大王若有仁德之心,愛物如己,必當爲群鹿哀悼!願從今日起,每日用一鹿供王宮食用,避免群鹿再遭圍殺之難,斷絕鹿種。”
王聞鹿王所言,甚感奇特,答應鹿王的請求說:“王宮所用的鹿肉,一日不會超過一只所需,我實不知你們死傷甚重,如果實如鹿王所言,我發誓不再圍殺鹿群。”
鹿王得償所願,返回山間,對群鹿曉以禍福大義,鹿群代轉,遵從鹿王所言,聽候差遣,依次點名排列,准備日日進供王宮。每當供鹿欲出山林時,鹿王皆泣涕地向它誨喻有生必有死的道理,教其尋路念佛,以仁孝之慈心,面對死亡的來臨,不可嗔怒大王。
有一次,輪到一只懷孕的母鹿進供,待産將近,就向鹿王要求說:“我尚有一日一夜便生産,我不是想逃避死亡,只是希望保全幼子之命,願王讓我生産後,再進供大王罷!”
鹿王聞之,不忍枉傷小鹿生命,又無其他鹿願意替代先死。于是在翌日私自出山,欲代孕鹿供食。鹿王進入國都,即迅速走入王宮禦廚,廚人識之爲鹿王,即上奏大王。王問其故,鹿王據實回答。大王聞之,怆然流淚說:“豈有畜獸心懷天地之仁,願代同類殺身濟衆,操履古人弘慈之行呢?而我既生爲人君,卻日日殺害衆生性命,只爲了滋養自己的肉身,我好凶虐的本性,實與豺狼之行無異呀!”
于是國王感佩鹿王的仁德,不再殘殺鹿只,從此鹿群重新過著山澤中幽遊安定的自在生活……。(六度集經卷叁)
3.結論
一類發成佛大心的菩薩,就是這樣選擇在無數劫中,對六道一切衆生行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的修持路線,而累積了無量的福慧德行,早已獲得天福之報而不願生天,經常發大誓願,願投生于人間爲大國王、大理家、大商主……,以人君身分行布施之道,在人間各處,建築佛寺,撰錄佛典,飯食沙門,自行六齋,理民以正,心無偏頗,常感百姓皈依叁寶,行善生天,風調雨順,國境安甯。又常驚動天王,下凡人間,變作化人,試探其志。又經常以達官貴族身分發心出家,廣度衆生。又在其定慧力量堅固(證無生法忍)時,投生畜生道中行同事攝,以布施波羅蜜引渡畜類。菩薩因生生世世舍心堅定,不爲外境所動,不論逢遇誰來試探、乞索,只要合乎正道所需,皆以猶子睹親的歡喜心布施乞者,絕不悔施。故而在無量劫的施舍曆程中,斬斷了“人、我貪執”之心,鞏固了他度化衆生的大悲願心。
由此可知,發願做一個生生世世在生死苦海中廣度衆生的大悲菩薩,是有其定慧的修行條件的。尤其在末法的今天,選擇在生死海中行菩薩道,生生世世“善知識”引導的“方向”,是否能令你的“悲智”與“正定”之心與“佛道相應”而堅固不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以上所述,僅僅是行持布施波羅蜜的一部分(後績自明)。因菩薩的根器是有種種不同的。因而初發心依布施法門選擇的修行方向也各有不同;但是“初發心”時選擇的修行方向,對成佛的時間表,是有其深遠的影響力。並且菩薩修學布施法門的過程,絕對是融通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五度波羅蜜及往生淨土、供養諸佛、聞法修持的曆程,才能在五濁苦海中行菩薩道,而身心自在,不被衆生的生死業緣所羁絆。
像現在有許多人發願生生世世留在這個苦海世間行菩薩道,做人間的清道夫,等待並莊嚴人間淨土的完成,或者發願盡未來際發大菩提心往返六道中廣度衆生,皆應深刻地反省、警惕自已在布施波羅蜜的行持上,有無朝向大悲菩薩學布施的究竟目的去做!?如果不能學菩菩薩“外布施”及“內布施”的深入施舍心,以煩惱心深重的凡夫而言,難保在末來世生生世世的行菩薩道上,不失人身,道心不退!也難保再聞佛法,更難保這顆大悲菩薩心,縷續開顯出來!願與同往成佛道上走的佛弟子,共同勉勵,謹慎地來認識、學習菩薩如何行持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波羅蜜,不要在今世人雲亦雲、不明事理地倡說下,迷失自己正確學佛的“修心方向”,若能經常反觀自己的“學佛心”,有無與菩薩的“大悲大定之心”相應,就能覺悟自己的根器適合選擇往那一條修行路線前進了!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叁)菩薩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曆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