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

  (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

  1.菩萨如何深入外布施?

  一个菩萨行者经过无量劫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法门以来,而在菩萨道上,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富贵的果报,如从六度集经、菩萨本缘经、生经、菩萨本行经等所载菩萨宿世深入“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清晰地明白,现代人若欲发愿“学菩萨”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修持“布施波罗蜜”的历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1)菩萨如何对人道众生行外布施?

  发成佛大心的菩萨,一定在宿世因广行布施,而常常投生为一国之君,以国君身份,行菩萨道。又经常惊动天帝下凡人间,试探其布施之发心是否坚定。

  例如宿世有一位菩萨,因布施福德所感,投生为古王国时代的大国王,以仁道治国,德被十方。每睹国境内有贫民,便会深自咎责,同臣民反省说:一国之君如果德行贫薄,百姓则穷;一国之君若是公忠体国,德高望重,百姓家足。现在国境内尚有贫民,代表寡人德行不足呀!于是经常到国内各地巡行贫乏、鳏寡之民;不仅命政府做好社会福利,而且自己出钱出力,照顾鳏寡贫民,令百姓歌功颂德,感恩不尽。

  菩萨国王的仁慈,惊动了贪嫉心未断的仞利天主帝释,天王恐怕菩萨来世投生仞利天宫夺其王位,于是化作一位老梵志,来到菩萨之国,向王乞钱。国王乐善好施,以钱相赠。天帝并不满足,又化作一位梵志向王乞国,国王早有修道之意,又见梵志壮志凌云,精明强干,便舍王位,让贤与梵志,偕妻入山修行。天帝进而化作另一位梵志,在国王路经山野的道上向王乞车,王见梵志疲倦已极,即以车马惠之,与妻徒步上山。到了山间,依山止宿,当晚在树林内,遇到一位五通道士,相谈甚欢,与王成为好朋友。道士在定中观知国王为天帝所破坏失财、失国,于是以实情相告。大王不但不忘恨天帝,反而感怀天帝的仁泽说:“仞利天王若不是宿世普济众生,仁心恻怆,如何能获得天王之位呢?天帝今天成就我的布施心,实是吾之大恩人,我岂能恩将仇报呢!?”于是净心修禅,获得神通之明……。

  菩萨国王就是这样世世怀著以德抱怨、怨亲平等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因而在累世受生之中,能够真正达到以清净心、平等心修持禅定,开发神通妙用……。(六度集经卷一)

  菩萨又有一世投生为王太子,凡是见有陌生人来求乞,一定会用犹子睹亲的态度来接待他,欢喜布施。

  有一次,因敌国求乞国宝白象,太子将自己最心爱的国宝白象布施结仇国之人,举国震愤,将其赶出国门,放逐山野之域。太子心无怨言,偕同妻儿离开王宫,往山野行进。在山径上,遇到一位可怜梵志求乞所携宝物、车马,太子皆欢喜布施,偕妻儿徒步入山。到了山上,用柴草为屋,食果饮泉,出游林薮间,净心修道,不亦乐乎!

  有一天,忽然遇著一位猎士向其求于,太子见其膝下无子,又有领养之诚,于是欢喜舍子,心无吝惜。

  此刻菩萨的施心之深,惊动了天帝,变化作一位梵志,向太子乞妻,太子依然欣悦施妻。帝释于是还复原形,当即赞叹太子的“舍心”不可多得……。太子死后,因施福所感,上升兜率天上……。(六度集经卷二)

  (2)菩萨深入外布施的意义是什么?

  以上这两则故事,正是叙述菩萨宿世行“外布施”的事实。这在常人看来似乎很不合情、理、法的处世原则。但是这正是一位菩萨行者学布施的深入施舍过程。

  当菩萨投生为白衣居士时,能为修行做到有外缘求乞时,当下将身外之财随乞者欢喜,欣然施舍,就代表菩萨已经断除对身外之财的贪吝之心;当菩萨能为修行进一步做到将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毫无眷恋地当下施舍与求乞之人时,便代表菩萨已经斩除对至亲之人的情执之心,这是站在学“外布施”的立场,“施舍至极的发心”而论。(按菩萨施财、施妻、施子……,并不是没有辨别、没有智慧地“任性”而施;这层道理,将在下一篇“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的一文中有详述)。

  一般人要他稍微施舍一点财物都做不到,何况是舍妻、舍子?!一类菩萨就是这样从无数劫以来,在度众生的生死苦海中,舍财、舍情、不争权、不贵势,出污泥而不染,才能将外布施的施舍心发挥至极,令人感佩!

  就如六度集经卷一所说:“有一位叫做普放的菩萨行者,自己回忆说:我从无数劫初发菩萨心修行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的生死受生,在死死生生的轮回中,我见到自己饮母乳汁,啼哭号泣,身死血流,海所不受。又因与佰世眷属重逢,恩爱难绝,生死难止。为求菩萨道,我坚定杜绝恩爱之本的信念,今世抒之不尽,世世抒之……。”

  这是说明一类最初发出菩萨心的行者,已经了悟生死轮回的可怕,恩爱情缠的难断,而从启发菩萨心的开始,著重定慧的修持,不断地往斩断生死心、斩断恩爱情的“修心”方向前进,才能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受生而不为“生死业缘”所障碍。这是末法中烦恼深重、业障深重的凡夫俗子所做不到的。

  你愿意学大悲菩萨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为度众生而受生吗?或者正在发大信愿心,积集往生净土的净业资粮吗?不论为度众生而受生或者发愿往生净土,请从今天开始,试著学习大悲菩萨深入“外布施”的修持精绅吧!

  2.菩萨如何深入内布施?

  (1)菩萨如何对人类行内布施?

  甲、菩萨如何坚固内布施的发心?

  菩萨若不能为度众生而深入“外布施”的修持领域,则不能转化这颗凡夫的私情、私欲之心成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量利益众生的悲愿心。而当菩萨行者完成“外布施”的修学历程时,进一步必然会显发为度众生而弃自己生命于不顾的同体大悲心。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发心,就像现在捐献器官,遗爱人间发大善心的人士一样的令人敬佩!

  尤其身为一国之君,获得国中最高的权位,而能当即舍财、舍身、舍命,弃之如芥子,更是一般财势薰心、大权在握的达官贵人所做不到的。

  菩萨因累世行布施,常感生生世世富贵、财宝丰足,享有国君之位,甚至获得人中最大的福报—转轮圣王。为何身居高位,而能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清心寡欲,过著超然物外的生活呢?

  当知菩萨国王,因宿世善根所感,虽然身居高位,经常思惟佛法,私自反省说:“过去诸佛皆曾获得此轮王之位,乃至国君之位,然而觉悟五欲快乐,皆是无常短暂,犹如幻梦,不可长保,而发心即时修道,行内外施,更发弃舍王位之心,出家修行,乃至于无量世中,舍身、舍命,如妙高山。我既然已发成佛之心,亦应学习诸佛难舍能舍之行,誓愿以此身舍与法界,无论成就多少“舍心”,皆愿与一切众生共证无上佛道。我常观己身,犹如芥子之微,尚不惜身命,何况珍财?而且此虚幻之身,前际不来,后亦无去,乃由父母不净种子和合而有我身。此身既处于不净之中而受生,我今暂憩此污秽色身中,岂可为爱惜此危脆之身而不行施舍呢?”

  菩萨国王因累世舍身时,均做此观想,而能坚定利益众生—内布施的慈悲行为。

  乙、菩萨修行到何种程度才能行内布施?

  而且菩萨深入“内布施”,实践为度众生而燃烧自己生命的大悲行为,更不是一般捐献器官者在脑死后遗爱人间的义举所能媲美。

  因为菩萨累劫以来,在利生道上不断地实践与佛道相应的“外布施”,而坚固了禅定的修持。到了进入色界禅定一心不乱的功力,便开始以具有坚固度生行愿的大悲正定行“内布施”—活生生地用五官、内脏甚至身命惠施众生,并非要等到遇上意外事故发生脑死现象,或者于临命终时,才捐献器官。

  就如大智度论说:“唯有一心不乱,才能尽摄诸善法,深重佛道,令一切烦恼折薄,对众生深加慈心,能自以身命布施众生。”

  由此所说,即可明白菩萨行内布施的修持程度,不是一般人学布施所能做到的。一定要经过禅定的修持,与不断地接受大悲心的熏陶,以及在无数劫中不断对众生行外布施,才能坚固地进入“内布施”的学习。

  丙、凡夫众生能够行内布施吗?

  而一般的凡夫众生,在还没有达到禅定心(至少证二禅,断嗔火心),与大悲心坚定的程度,就冒然进入“内布施”—身命施的阶段,站在长远的修行立场及“临终心念”的问题来看,来世是有丧失人身危险的。

  如舍利弗在宿世修行时,曾经发过成佛道心,放六十劫中,发心行菩萨道。当时他的发心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化作一位婆罗门青年,来试探他。

  青年来到舍利弗跟前,哭泣地向他乞讨说:“我母亲患了绝症,需要一种难得的珍品,才能治愈她的病。”

  舍利弗当即发大施舍心对他说:“你需要我帮忙什么,尽管说,不论我的身体和财物,都可以布施给你。”

  青年回答说:“我不需要你的身体和财物,只需要你的眼睛做药引,为我母亲治病。”

  舍利弗即刻不慌不忙地发欢喜心挖出一眼给他。不料青年沮丧地说:“医生吩咐过我,母亲需要的是右眼才能治病;你挖的却是左眼,怎么办呢?”

  于是舍利弗又忍痛挖出右眼给他。青年捧著他的双眼,居然用鼻子闻了一闻,便丢弃在地,又用双脚践踏,气愤地责怪他说:“你的这双眼睛又腥又臭,怎能给我母亲做药呢?”说罢掉头就走。

  舍利弗感受到这种情景,真是又气又愤,当时大发嗔怒之心,深深地体悟到:如此愚痴之人,实不可度也,不如自己了脱生死,自修自度算了。于是从那一世开始,他使退失菩萨道,回入小乘。而且这桩屈逆的境界,使他终生耿耿于怀,死前终被嗔怒的业火所困,堕入畜生道中,为蚖蛇之类。(智度论)

  这是警惕我们:凡夫俗子,若是自己的悲愿心与禅定心尚未到达“内布施”—身命施的“大施舍心”程度,最好不要勉强而行,否则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丁、捐献器官的省思

  而在脑死后“捐献器官”也是属于身命施”内布施的一种。站在“一世往生”的立场及长远的修行…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