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一)認識大悲菩薩的修行意義

  (一)認識大悲菩薩的修行意義

  1.菩薩布施圓滿果報相的修行基礎是什麼?

  淨土中的菩薩,乃至所有的大菩薩行者,是如何修成“布施圓滿相”的呢?

  絕對不離佛法最基本的道理—“因緣果報”之法則。種無盡布施莊嚴因,必得無盡布施圓滿莊嚴果。而此“布施圓滿莊嚴果德之顯相”,正是將佛教所說的因果道理—由現在念念間可以看得到的叁時因果,擴展至叁世因果,乃至延伸至層層無盡不可思議的甚深、廣大因果報應的顯相,從菩薩修證布施因果曆程的實踐中,表露無遺。

  當一個菩薩行者的福慧果報積集到某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定會有超越常人的神通顯相。這在修行者看來,是極其輕松平常的事情,但是看在現代凡夫學者的眼光裏,就會以“世間學理”的觀點去衡量,而産生神話、幻想、杜撰的結論。

  依修證佛法的觀點來說,一個菩薩行者,假使想獲得如經典所說“布施圓滿相”的果報,必須經過前願所述“布施入門願”的修因,首先必須確認自己選擇布施“初發心”的正確方向(見前願),再將自己學佛的“初發心”,推向布施法門的第一步—依佛所教“學世間人發出正確布施發心的第一步”(見前願),反省自己有沒有“現代人布施的不正確態度”(已說明)?將自己學布施的最基礎的觀念問題紮穩了,才能進一步踏上“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已說明),成爲一個真正學習布施法門的佛弟子。在學習的當中,我們必須明白“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的果報深淺問題的差別點在那裏”(已說明)?領悟了“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已說明)。再將自己布施發心朝向布施果報的最高點推進。

  而“與佛道相應的最初布施心態”,正是一個菩薩行者“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修學次第”的非常重要的觀念問題(已說明)。如果凡夫學布施,不能由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導入與佛道相應的最初布施發心—出世間布施行的學法行列,則不可能進入出世菩薩行者學布施的階段—“由法施導引財施的深遠意義,進入廣度衆生而不爲衆生相所染著的不退道心行列”(已說明)。換句話說,凡夫學布施,若不能生生世世發出學出世菩薩行者的出世法施的弘法精神,則不可能有本願“布施圓滿相”的不可思議的深廣、無邊的果報證量産生。

  而符合本願所說的深入修“布施圓滿相”的菩薩行者,正是經過前願(四十叁願)所述“布施入門願”修持的大道心菩薩。這位菩薩行者,必然經過無量劫數的時間修布施行,獲得廣大的人天尊貴果報,才能在生生世世的菩薩道上,繼續發大願、行大施,誓願以深入的布施行來廣度衆生,引入佛門,學習佛法。因此而有本願“布施圓滿相”的果德産生。

  2.你願意做一個大悲菩薩嗎?

  (1)大悲菩薩修布施行的目的是什麼?

  前願談及,修菩薩行有兩條路:一條是入世菩薩行,一條是出世菩薩行。

  入世菩薩行,正是悲願心深重的菩薩選擇的修行道路。如大智度論卷四十六所說:“一類菩薩修持布施法門,不以此布施功德,求今世因緣、名聞、恩分等,亦不求後世轉輪聖王、天王等富貴生處,一心只爲廣度衆生:不求今世涅槃,發大願于無量世中,往返生死,修諸(布施)功德,爲求諸佛究竟圓滿智慧,度盡一切衆生苦難而受生(如大願地藏菩薩即是)。”

  這是明述大悲菩薩修布施行的發心最後的目的是什麼:世間人若想學做“大悲菩薩”,“發大悲願于無量世中,往返生死,修諸功德,不貪人天富貴果報,一心只爲救度一切苦難衆生而受生”,就必須仔細了解與反省:做一個大悲菩薩,在生死中受生廣度衆生的“堅固修行條件”是什麼?“待後說明)

  (2)認識二十叁種菩薩修行路線

  菩薩的根器是有種種不同的,故而選擇佛道的因地修行路線,自然也各有不同。如法華經卷一將各種不同根器的菩薩選擇的修行路線列舉出來,讓我們清晰地明白自己目前學菩薩行願的程度到底與何種菩薩修行的發心相應。

  如經文中,彌勒菩薩自述所見二十叁種菩薩行說:“在十方無量世界中,現在正有無邊無盡不同根器的大修行者,爲了求學佛道,不畏艱難,正在用種種方式修菩薩行,爲十方諸佛所贊歎:

  有一類菩薩,正在某世界中,發大布施心,用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瑪腦、奴婢、車乘,及用寶物莊飾的辇輿,以及用金剛般堅固、稀有的珍寶,歡喜布施,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正在他方世界發心用寶車、欄楯、華蓋、軒飾等物行外布施,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爲了求學佛道,正在他方世界用自己的身肉、手足及妻子等廣行內、外施,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爲了求學佛道,正在他方世界發心用頭目、身體等身內之物,廣行內布施,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在他方世界,逢佛出世,同佛問法,解悟法義後,便舍棄王位、宮殿、臣妾,剃除須發,身披法服,出家修行,求學佛道。

  有一類菩薩,經常獨處山林閑靜之處,誦讀經典,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爲了獲證聖果,隱居深山,勇猛精進,思惟佛道。

  有一類菩薩,遠離五欲,時常處于曠野空閑之域,深修禅定,獲得五種神通。

  有一類菩薩,經常靜思法義,禅心精進,並且時常用千萬偈頌辭,贊歎諸佛行願,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志求佛法,智慧深入,逢遇無量諸佛出世,智能向佛問法,憶持不忘。

  有一類菩薩,定慧具足,能用無量譬喻,爲大衆講解,並且欣樂說法,經常于法會中,大擊法鼓,化導菩薩,認清魔障,破邪顯正,不遺余力。

  有一類菩薩,宴居禅思,心意寂然,天龍恭敬,卻不以爲喜。

  有一類菩薩,塵襟盡滌,優遊林下,禅修精進,心光遍照,志證無生。

  有一類菩薩,爲求佛道,持戒莊嚴,威儀無缺,其心淨如寶珠,人人稱道。

  有一類菩薩,忍辱堅固,爲求佛道,凡遇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

  有一類菩薩,爲求佛道,離諸戲笑,及遠離愚癡眷屬,經常親近智慧之人,求學禅法。爲除妄念,于億千萬歲中,獨居山林,一心禅定。

  有一類菩薩,爲求佛道,正在他方世界,用種種肴膳飲食及百種湯藥,供佛及僧;又用價值千萬的名衣上服或無價寶衣,供佛及僧;又用千萬億種栴檀寶舍及衆妙臥具,供佛及僧;又用流泉浴池、清淨園林及茂盛的華果供佛及僧。雖做如是無量惠施,不倦不悔,歡喜無厭,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經常用種種教義,爲無數衆生解說寂滅法,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正在某世界中,正觀諸法本性,無有叁相,猶如虛空,志求佛道。

  有一類菩薩,一意靜修,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有一類菩薩,在他方世界,佛滅度後,供養佛舍利,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正在某世界中,建造無數塔廟,嚴飾國界,回向佛道;寶塔高妙,無以爲喻;一一塔廟,寶物莊飾,感諸天龍鬼神,常以香華伎樂,供養佛塔。又有菩薩……。

  以上所述二十叁種菩薩行,我們是停留在那一種菩薩道上行呢?

  其中談到菩薩由布施入佛道的因地發心,正是二位大悲願心深重的初發心菩薩選擇的修行路線。

  你願意做一個大悲菩薩嗎?你是否明白一位大悲菩薩要如何深入修布施行,才能獲得行持布施波羅蜜的最後果報—布施圓滿相呢?

  (3)供具如意的意義

  首先必須了解本願所說的淨土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之具,皆悉如意”的“供養之具”有兩種意思,即大智度論卷叁十所說的:“供養具有二種:一者財(物)供養,二者法供養。”

  一個菩薩行者,首先在無量劫中,經過對衆生行財施與法施,遇佛出世時,又發恭敬心、求道心、感恩心,以財、法叁施供養諸佛,因而種下布施圓滿相—供養之具皆悉如意的修因。

  (4)菩薩如何深一層完成財法叁施的修證次第?

  而菩薩行者是如何運用財施與法施,由淺入深地行持布施波羅蜜呢?一定是先從“外布施”—初發菩薩心,憐愍衆生,見其所需,以種種財物布施。再行“內布施”—菩薩修布施的發心深入了,便會不惜身命,因衆生內命所需,布施頭目身軀等身內之物滿衆生願。進而行“內外施”—不但以身外之物如國財、妻子、兒女等布施衆生,而且同時以自己的頭目、血肉等身內之物盡用布施。當菩薩行者經過“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的學習過程,獲證法身後,才能深入“法施”—以法供養佛(燃身供佛),深一層完成財、法二施的修證意義(待後說明)

  (5)總結

  一位發大悲願心的菩薩,在深入布施的領域,力行“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的施舍曆程,是非常感人的。淨土中的菩薩在往返十方世界度衆生時,也一定會經過“外施”、“內施”、“內外施”的行施過程,而圓滿達到本願所說“供具如意”的理想。我們若是從今生起,想加強“發願成佛的信心”,也一定要經過菩薩學“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的施舍曆程,才能完成佛道。所以菩薩因地學布施循序漸進的過程,學佛者一定要了解,而且要銘志在心,才能種下未來“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之具,皆悉如意”的修因。再則如果你想從今生起,在這個世界發大悲願心,行菩薩道,更應該以最虔敬的學習心,來體會菩薩修布施行深入過程的不易;以此警惕自己的“根器”,是否有能力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以下就來說明菩薩如何深入布施波羅蜜的修持曆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