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布施圓滿願
本願表達的意義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淨土中的菩薩聖衆,如果想要到十方諸佛世界供養諸佛,必定能夠滿其所願,供具如意;如果不能承其宿世所修福德,招感供具如意的話,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前“四十叁願”—布施入門願(又稱生尊貴家願),乃是敘述一個凡夫修行者,除了宿世稱念佛名,修持念佛叁昧外,一定要力行“布施法門”,才能像菩薩一樣在聞憶佛名間,甚至于聽聞佛名中,就能因聞名功德所感,與諸佛宿世所修布施行的發心相應,生生世世在菩薩道上招感人天尊貴的果報,杜絕墮落叁惡道的業因。而此“二十四願”即是承續“布施入門願”深一層修布施行的過程與結果,以此闡釋一個菩薩行者,如何在度生的菩薩道上,進一步修學布施波羅蜜,而達成到十方諸佛世界供養諸佛—供具如意的理想。
依本願所述淨土的菩薩行者所具備的宿世福德果報來看,正是“菩薩圓滿相”的象征,故將本願列爲“布施圓滿願”。何以證之呢?如願文說:“淨土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之具,皆悉如意。”此“修證成果所現之相”,正是大般若經及大智度論卷叁十二所說:“布施具足般若的布施圓滿相。”如論文說:“菩薩修布施時,因以般若波羅蜜爲導,獲得無量禅定門,及證得無量智慧方便門,以是故無所不能。以般若波羅蜜無礙故,此菩薩心所作,亦無挂無礙,故此菩薩能以一缽之食,供養十方諸佛及僧,而令十方佛前飲食之具,具足而出,皆悉充滿而亦不盡。”
再則以無量壽經卷上敘述彌陀修菩薩行的情形來看,亦可證知。如經文說:“彌陀因無央數劫,積功累德(六度齊修),故隨其所生之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又因經常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無量福德成就,故感其手常出無盡之寶物,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缯蓋、幢旛、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由此經文所述,正與智度論所說的布施具般若的“布施圓滿相”相吻合。因此本願將以“布施圓滿相”修證的次第內容,分成數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認識大悲菩薩的修行意義。
(二)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發心是什麼?
(叁)菩薩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曆程?
(四)菩薩行外布施及內布施時如何分辨應施與不應施?
(五)菩薩如何從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修學情形?
(六)菩薩如何進入發心供佛的深入學習次第
(七)菩薩圓滿布施的修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