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菩薩優婆塞戒
1.在家居士爲何要求授菩薩優婆塞戒?
居士受五戒後,若欲進一步學佛,應該在六齋日(待後說明)修學八關齋戒,八關齋戒若能守持得好,更應進而求授菩薩優婆塞戒,即在家菩薩戒。這是繼持五戒、八戒後,培養居士向佛、向法、向僧及護持叁寶之發心,更進一層的學習內容。居士若能進而發心求授菩薩優婆塞戒,才能算是真正踏入修學佛道的第一步。而從此種下在未來的菩薩道上生生世世六根具足的引因。茲依優婆塞戒經卷叁所載,略述菩薩優婆塞戒的學習內容。
2.六重戒
(1)殺戒
依戒經說:「若優婆塞受叁皈已,不受五戒,是名優婆塞。若受叁皈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叁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叁皈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叁皈受持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叁皈受持五戒,是名滿分。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或坐滿分戒耶?若隨意說,爾時智者當隨意授。」
既授戒已,複作是言:優婆塞受五戒之後,進一步須受六重法(戒)。善男子,優婆塞受持戒已,上至天女乃至蟻子性命,皆不應殺,若是受過戒後,不論親口教人殺生,或者親手殺生,此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舍,是名破戒優婆塞…..,是名初重優婆塞戒。」
(2)盜戒
戒經又說:「縱然你生活困難,叁餐不繼,亦不得偷盜衆生一錢之微,若破此戒,此人即失優婆塞戒。此人尚不得暖法,況得須陀洹乃至阿那含果,是名破戒優婆塞,是名二重優婆塞戒。」
(3)大妄語戒
戒經又說:「絕不可爲了生計,而爲衆生虛妄宣說,我已得不凈觀乃至阿那含等聖人果位,若破此戒,此人即失優婆塞戒,此人尚不得暖法,何況須陀洹乃至阿那含果,是名破戒優婆塞,是名叁重優婆塞戒。」
(4)邪淫戒
戒經又說:「除了夫妻生活外,不可在外邪淫,亦不可以因爲一時的失意、失業,或者夫妻不和而另結新歡,做出邪淫的事情,若破此戒,此人即失優婆塞戒。此人尚不能暖法,何況聲聞果位?是名破戒優婆塞,是名四重優婆塞戒。」(按受菩薩優婆塞戒者,于六齋日,要守持八關齋戒,故于此六齋日,不僅不可邪淫,連夫妻「正淫」,亦製止。見「二十八輕戒」第七條戒。)
(5)說四重過戒
戒經又說:「受持菩薩優婆塞戒,不得爲了名聞利養,而爲衆生張揚、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所有過罪,若破此戒,此人即失優婆塞戒,此人尚不能暖法,何況聲聞果位?是名破戒優婆塞,是名五重優婆塞戒。」
(6)酤酒戒
戒經又說:「受持菩薩優婆塞戒,不得爲了維持家計,而去從事酤酒(買賣酒)的職業,若破此戒,此人即失優婆塞戒,此人尚不能暖法,何況得證聲聞果位?是名破戒優婆塞,是名六重優婆塞戒。」
3.二十八輕戒
(1)不供養父母師長戒
戒經說:「如佛告誡弟子們說:若是優婆塞受過戒後,不能做到對父母、師長,孝順、供養,這位優婆塞便犯了失意罪(犯心地戒)。因菩薩戒身、口、意叁業都製。按菩薩戒的每一條戒,都是爲了培養持戒的身、口、意叁業,朝向菩薩行者的清凈、和順、慈悲、智慧的德性前進而製的戒。」
(2)耽樂飲酒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仍然耽著在飲酒的享樂之中,這位優婆塞即是犯下失意罪,令自己的意業,牽著身口的行爲無智盲進,仍然不斷的往墮落惡道的方向前進。
(3)不瞻視病苦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不可因爲自恃身分、地位比別人高,因爲優越感、貢高心而輕惡貧病之人,不瞻視染患病苦者。不持此戒者,便是犯下失意罪。因不起善心,致令意業墮落、不凈,造作意業的心地罪。
(4)見乞不與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看見乞者前來乞討,或在路旁見有乞者求討,不能或多或少隨意施舍,致使乞討者空手而歸者,便是犯下失意罪。因不知是時生起善心,反令心念貪吝、不凈、墮落,繼續作惡,當然犯下失意罪。
(5)不承迎禮拜尊長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看見諸比丘、比丘尼等長老先宿,以及先受過戒有徳、有戒的優婆塞、優婆夷等于前面走來,而不起立、承迎、禮拜、問訊者,便是犯下失意罪。因不知禮敬有徳、有戒者,就是不知隨時守護自己的意業,朝向有戒、有徳的目標前進。
(6)見他毀戒心生憍慢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看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毀犯所受過的禁戒,而心生憍慢說:「我的戒行勝過你們,你們已經毀犯戒法,不堪爲人師長。」
于是自以爲是,輕視犯戒者。這位心生憍慢的優婆塞,便是犯下失意罪。沒有守護「意業」,令其隨時保持清凈、無染。
(7)不持六齋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不能在每一個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叁日、二十九日、叁十日等六日,受持八關齋戒(下篇有說明),于此六日之中,不能恭敬、供養、修學佛、法、僧叁寶的德行,就是犯下優婆塞失意罪(按依阿含經所載,此六齋日,爲四大天王視察人間善惡之日,古來皆以農曆爲准,若逢小月,只有二十九日,則最後二齋日,當改爲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
(8)不往聽法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知道在自己住處的四十裏之外有善知識正在佛寺、講堂或精舍講經說法,而不生起聞法、向法之心,親往恭聽法要,探究佛道修持方法,這位優婆塞便是犯下失意罪。不能守護意業,隨時往佛道前進。
(9)私受僧物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沒有經過僧衆允許,私自動用四方僧物的臥具、床座,便是犯下失意罪。因爲僧寶之物,是信施欲培植清淨福田而供養的。在家居士何德、何能?豈能享用僧物呢?
(10)飲有蟲水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在口渴之時,倘若看見水中有物,懷疑是蟲,而不謹慎觀察是否有蟲,便舉水飲盡。這位優婆塞便是犯下失意罪。不能隨時令意識提起覺照之念,便遠離佛菩薩的般若觀照智慧;不要看只是小小的一念心,卻足以一點一滴地彙集成昏亂無智的意識身;以受戒的佛弟子,自當謹慎!小心!
(11)險難獨行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經過窮山峻嶺、山崖、大海等能令生命發生危險、致命的崄難之處,而沒有伴侶隨行,獨自而去者,便犯下失意罪。因沒有提高意識的警覺之心,致令生命喪失,慧命因此斷絕,故名失意罪。
(12)獨宿尼寺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獨自在尼寺中住宿(指男居士),令人産生譏嫌,便是犯下失意罪。因一時放縱自己的意念,行動隨便,而引起譏嫌,破壞佛教形象,故名失意罪。
(13)爲財打人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爲了財命因素,如欠債不還,或將財物遺失,或因錢財而牽涉生命危險等問題,而打罵雇用等外人,就是犯下失意罪。這種情形,只會增加自己的瞋恨心與衆生結怨,當然犯下失意罪。
(14)以殘食施四衆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將自己吃剩的食物才布施給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吃,就是犯下失意罪。因爲在自己食用後,才將剩余食物施舍他人,即是輕視及不尊重別人,當然犯下失意罪。
(15)蓄貓狸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仍然畜養貓狸等動物,便是犯下失意罪。因爲飼養貓狸等動物,當其捕捉生物時,會傷害動物,或者吃掉動物,甚至當其被人偷走、遭人砍殺,或者遺失、遭人殺害,或者送給他人,他人照顧不慎、病死、虐待死、殺死,或者自己照顧不周,令其病死、餓死等等,皆是因動物而間接或直接犯下殺生罪,故受過戒後,不可飼養動物,否則便犯下失意罪。
(16)蓄獸不凈施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不將在受戒前就已經畜養的象、馬、牛、羊、駝、驢等一切畜獸,施舍有能力接養者,便犯下失意罪。因爲受戒後,就應當專心在道業上精進,若是再豢養動物,便會分心,擔憂動物的飲食、安危,又增加一種障道因緣,再與動物結下未來的愚癡緣,故受戒後,應該舍棄往昔所好,否則便證明你根本沒有改過向道的持戒心。
(17)不蓄叁衣缽杖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不能將受戒時戒師傳授的戒衣(僧伽梨衣,即缦衣)、缽、錫杖謹慎保存起來,便犯下失意罪。而且受戒後,要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穿著戒衣,恭誦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並且將戒衣供養起來,看到戒衣,就想到時時要以戒爲師,不可做出違犯菩薩戒的事情來,否則就是犯下失意罪。
(18)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爲了日常生計,必須賴田爲生,不可在多水之處耕種,有損蟲蟻性命,務必選擇幹旱土地種植,使傷害蟲蟻的行爲,減低到最低點;而且要以幹淨無蟲之水澆灌,若是因爲種植而傷害諸多蟲類生命,便犯是下失意罪。
(19)販賣鬥秤不平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爲了維生,必須在市集做生意,不可在與顧客說定價錢、正在成交時又擡高價錢。在秤量貨品時,要讓顧客看清楚斤兩,誠懇交易;不可在客人看不清楚秤重時,少秤斤兩,趁機敲詐。如果買者有不明白之處,要坦誠解釋,令其釋懷,否則便是犯下失意罪。
(20)非處非時行欲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不可在非處、非時行淫,否則便是犯下失意罪。非處就是指不適合房事的地方;如空氣不流通、光線不充足、骯髒汙穢之處,皆不適合房事。非時則是指不適合房事的時機;如男女生病身體虛弱時、疲倦煩惱時、飯後酒後、時男女不潔時(如女性生理時期)、大雨雷電時、大暑大風時、遠行遠歸時、日間愦鬧時以及六齋日等等不適合房事。反之而行,必生優秀兒女,若不持此戒者,必損傷身心健康,即同邪淫,當然犯下失意罪。
(21)商賈不輸官稅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不論從事任何一種行業,皆不可逃稅,尤其是從商賺錢後,更不可施以巧計,蓄意逃稅,這是偷盜官稅行爲,明知而故作者,便是犯下失意罪。
(22)犯國製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不可再做出有違國家法律的事情,觸犯刑法,明知而故作者,便證明你只是形式上的受戒,沒有誠意改過向善,當然犯下失意罪。
(23)得新食不先供叁寶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在取得任何新鮮的谷果、蓏菜時,一定要先奉獻、供養佛、法、僧叁寶,以示時時心思叁寶,培植清淨福田。若是先自受用,而沒有感謝、供養叁寶之心者,便是犯下失意罪。
(24)僧不聽辄自說法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欲說法度衆,必須先將自己所理解的佛法,請示有徳、有法、有戒、有修、通達佛理的僧衆。當僧衆認可你所體解的法義,與佛所說經義無異,才可以公開爲群衆弘法。若是在尚未請示僧寶前,便自以爲是的爲群衆說法,或爲個人說法,即是不尊重佛陀遺教,有白衣上座、藐視僧衆的輕僈舉動現前而不自知,當然是犯下失意罪。
(25)在五重前行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在道路上逢遇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等出家僧伽,必須尊重僧寶,讓僧衆先行,自己走在後面。若是看見僧衆遠遠走來,視若無睹,不敬重、禮遇僧寶,當然是犯下失意罪。
(26)僧食不公分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遇到僧衆齊聚用食時,不可偏爲自己恭敬、尊重、喜歡的師父選擇佳肴好食,過份贈與,引起其余僧衆及居士譏嫌,便是犯下失意罪。
(27)養蠶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不可養蠶、賣蠶,造下殺生的罪業,明知故作者,便是犯下失意罪。
(28)行路見病舍去戒
如果優婆塞受過戒後,在行路之時,遇見病人臥倒在地,不瞻視、慰問、幫忙他前往醫院救治,若是見而舍去者,即是有違菩薩的救苦救難之悲願,當然犯下失意罪。
4.結論
居士若能發心受持以上所說菩薩優婆塞戒的內容,便證明你已經初發成佛心,是實實在在重現「實修、實證」的佛弟子。當然以現代人心黑暗的今天來說,某些戒不能盡持如法,你發慈悲心幫助了他,可能會惹上許多無謂的麻煩。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必須「悲智」雙運,才能小心翼翼地分辨,什麼事情應該做,或不應該做,方不致讓衆生譏嫌,一個已經受過在家菩薩戒的佛弟子,居然不守佛戒,做出違犯佛道慈悲爲懷的事情來。
雖然在某些情況下,不能盡如戒法所說守持得好,(當知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與這個世界的衆生,已經造下共同的「業障」,要以禮忏心來忏悔自己不能盡持戒法的言行)。然而不能因爲不能守持完整的戒法,而望戒卻步,不修學在家菩薩戒,讓自己的言行放蕩下去,只是形式上的皈依佛教。對于因爲環境因素,不能進一步求授在家菩薩戒的佛弟子,可以在內心裏依此處所說戒法內容,慢慢的學習,能受學幾分,就學幾分。但不可因爲勉強「持戒」而影響家庭生活,令丈夫、妻兒咒罵佛教,又造下另一種惡業因緣,要謹慎反省自己所處的人事環境,做最明智的抉擇,才能在不妨礙家庭生活,又能學習戒法,維護佛教形象雙全齊美的情況下,才能朝向本願所說「生生世世在菩薩戒法的宿因啓迪下,于自利利他的菩提道上,獲得生生世世六根具足的果報」前進!
相對的,對于一個想要求授在家菩薩戒法的佛弟子,應該發心到「念佛道場」求戒,依此處所說戒法內容,謙虛、謹慎、用心的學習,才能在今生因持戒而使身、口、意叁處趨于「淨業因緣」的感招下,使念佛與持戒心兩者俱清淨,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
《佛教「學戒」的意義 菩薩優婆塞戒(在家菩薩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