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有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之分
1.世間戒
(1)五戒與八關齋戒
甲、淫戒 乙、過午不食戒。丙、不著華香、不臥好床戒。丁、其他諸戒戊、一日戒的學習。
己、八戒的深入意義。
(2)十善業
(3)居家持戒有四種層次。甲、第一類人持戒的發心乙、第二類人持戒的發心
丙.第叁類人持戒的發心丁、第四類人持戒的發心
2.出世間戒
(1)爲何出家持戒勝過在家持戒?
(2)五戒開演出家戒
甲、出家戒的根本重戒。乙、五戒的修證意義
3.十善推演解脫戒。4.外道出家持戒法。5.佛製定出家戒律因緣
(1)佛在印度時的製戒因緣
甲、佛最初以一首偈爲禁戒
乙、佛因十種原因爲僧團製戒
(甲)僧和合(乙)攝僧(丙)調伏惡人(丁)慚愧者得安樂(戊)斷現世漏(己)滅後世漏
(庚)令未信者信(辛)已信者令增廣(壬)法久住(癸)分別毗尼梵行久住
(2)其他七佛的製戒因緣(3)淨土衆生持戒清淨
6.持戒入道資糧
(1)持戒首在以忍調心
(2)持戒要修般若心
甲、觀戒相是因緣所生法
乙、深觀五蘊皆空破除著戒之心
(3)持戒入道次第
7.爲何破戒之人不易得禅定?
8.出家雖破戒,以戒因緣,未來可證果
9.甯舍生命不犯重戒
(五)戒有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之分
1.世間戒
(1)五戒與八關齋戒
甲、淫戒
基本上說,五戒及菩薩優婆塞戒是世間戒(按五戒及菩薩優婆塞戒的意義已在「前篇」詳解),八關齋戒是世間戒過渡到出世間戒的戒法。就拿淫戒來說,五戒中僅是守持不邪淫戒。如成實論說:「若淫自妻,不墮地獄。」乃是就不墮惡道的觀點而製定,當然還牽涉到世間的法律問題。並且不僅在家人難持淫戒,就是連「在家身分的初果聖人」也不能完全脫離不淫戒(大乘義章卷十二及雜阿含經)。
爲了引導在家佛弟子學習「出世間戒」──解脫戒,所以進一步提倡修學「八戒」,讓居士們有機會種下出離世間欲塵境界的種子。而在五戒過渡到八戒的學習過程中,「不淫戒」是進入學習出世間戒的重點。如大乘義章說:「五戒是在家人持在家戒,唯製邪淫,不防自妻,以是義故,但言不邪淫。八戒則是在家人得持出家戒,故似出家者有淫皆離,非但製邪淫,自妻亦防,故說不淫。」
乙、過午不食戒
再則過午不食戒(不非時食、斷食法),亦是解脫因緣的前方便。因爲少食、淡食,再加上禅觀本心,必然少睡與減低淫欲之念,有助修道。可以說,一個口腹之欲不斷的學佛者,絕對不會有深量的定境,遑論入道!
丙、不著華香、不臥好床戒
在說八戒中的不著香華、不塗脂粉、不聽歌舞戲樂、不臥好床二戒,亦是引導在家求道者朝向不放逸、不享受、不貪睡等入道之梯前進。
丁、其他諸戒
其他如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飲酒等四戒,亦是引導在家人不僅要做到身、口不作惡行的戒法,更要深入「心念」的止惡,並且還要發願用一顆「心如真人」──如真正修道人的發心來受持此四戒乃至八戒,才能確實明了修學八觀齋戒的原始意義。
戊、一日戒的學習(八關齋戒)
但是在家人要終生守持以上八戒,非常困難,所以才有六齋日(即農曆六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叁日、二十九日、叁十日)及一日戒的開緣。
如八關齋經、佛說優婆夷墮舍迦經、佛說齋經等都有開示居家學戒應該如何修習八戒的細節。
就如諸經所說,居家持戒,應如以下經文所說口誦、心念來嚴持八戒。
1. 第一戒──不殺生戒。學戒者當如是說:我某甲齋日持戒,當如阿羅漢受持此戒(心如真人;)阿羅漢隨意所欲,無有殺意、無有捶擊衆生之意,無有怨恨衆生之心,常懷慚愧之心,絕不賊害蠕動之類,亦不教人殺生,慈心愍念一切衆生,我今日發願盡形壽用清淨心學阿羅漢守持此戒。
2. 第二戒──不偷盜戒。當如是說:我某甲齋日持戒,當如阿羅漢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不複盜竊,無所貪慕于世間,常懷歡喜、潔淨、恭敬布施之心,樂處閑靜之處,我今日(盡形壽)發清淨心,學阿羅漢守持此戒。
3. 第叁戒──不淫欲戒。當如是說:我某甲齋日持戒,當如阿羅漢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不畜婦人、不念婦人、不貪女色、沒有淫意、不念房事,常修梵行,清淨無穢而以禅定自娛樂,我今日(盡形壽)發清淨心,學阿羅漢守持此戒。
4. 第四戒──不妄語戒。當如是說:我某甲齋日持戒,當如阿羅漢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沒有妄語之意,僞詐之念,傷人之意,常行自省,安定徐言,心口相應,語時即說佛經所言,不語時便心念諸善,我今日(盡形壽)發清淨心,學阿羅漢守持此戒。
5. 第五戒──不飲酒戒。當如是說:我某甲齋日持戒,當如阿羅漢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不飲酒、不念酒、不思酒、不昏醉、不迷亂、不失志、不放逸,我今日(盡形壽)發清淨心,學阿羅漢守持此戒。
6. 第六戒──不著香華、不歌舞戲樂戒。珰如是說:我某甲齋日持戒,當如阿羅漢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不念歌舞之事,聞亦不喜音樂之聲,亦不穿著香華之飾、不用脂粉塗身,我今日(盡形壽)發清淨心,學阿羅漢守持此戒。
7. 第七戒──不臥好床戒。當如是說:我某甲齋日持戒,當如阿羅漢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沒有享受之念,不臥高廣好床,常睡卑床、草席,不貪睡臥之樂、念念省思經道,我今日(盡形壽)發清淨心,學阿羅漢守持此不臥好床戒。
8. 第八戒──過午不食戒。當如是說:我某甲齋日持戒,當如阿羅漢受持此戒;
阿羅漢隨意所欲,不念飲食不貪美食少食淡食過午之後不再飯食只飲蜜漿(飲
料),我今日(盡形壽)發清淨心,學阿羅漢守持此過午不食戒。
在「齋經」裏又說明居家受齋之日,不僅要守持八戒,同時還要修學念佛(念佛的十種徳號的修證意義)、念法(念佛所說叁十七助道品)、念僧(念正在修學及已得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聖人所獲證的戒、定、慧解脫之德行)、念戒(念此八戒)、念天(自念:我因有信力、淨戒、聞慧、布施、智慧等五種清淨業成就,必得脫離人間業力,上升清淨天上,繼續禅修)等六念,才能圓滿佛法所說「齋日」的意義。
己、八戒的深入意義
由此可之,八戒的整體意義,是引導在家學戒人「發清淨心持戒」,走向「入道」資糧的前方便,如優婆夷墮舍迦經中說:「其有人齋戒一日一夜,明日即喜,念佛正語,自念當何時得道,使我心不複動、不複走,使我心一志無爲之道。淨心自思,自端其意,心開如明鏡,慈心于天下.......。」
淨行者于持八戒時,如果能在一日一夜之中進一步以「念、誦經、拜佛」之行,做到使「心思遠離雜念、煩惱之念」念佛心如明鏡般地清淨,以此功德,回向淨土,就代表你的身、口、意叁業,確實朝向西方極樂世界的方向前進了。
(2)十善業
而在世間戒過渡到出世間戒的戒法中,除了五戒與八戒引導我們淨化身、口、意叁業的學習,「十善業」更能深入的達到徹底清淨身、口、意叁業的行持。如何證明呢?
依受十善戒經中說:「某甲憶念、堅持汝身,持身如佛、持身如法、持身如僧。身叁業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欲,如是身叁,汝當受持。…..。某甲憶念,堅持汝口,持口如佛、持口如法、持口如僧。口四業者:一、不妄語(不誹謗人家;)二、不兩舌(不挑撥離間);叁、不惡口(不惡言傷言);四、不绮語(不花言巧語),如是口四,汝當受持。……。某甲憶念,堅持汝心,持心如佛、持心如法、持心如僧。意叁業者:一者貪欲,二者瞋恚,叁者愚癡,如是憶叁,汝當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終身。」
由此說明了十善業之所以能達到徹底淨化身、口、意叁業的原因,便是在于修學者在斷除「貪、瞋、癡」叁毒的學習上更進一層的于「心地上」下功夫。事實上,貪瞋癡斷盡,不起現行,不僅做到身、口、意叁業根本清淨,也是解脫生死的印證。所以說,「十善業」修學徹底,就是了脫生死。如果不能深入地用一顆「心如諸佛與阿羅漢」的修道心、正見心、慈悲心來修學十善業,當然「十善業」變成了世間戒的學習範圍。
(3)居家持戒有四種層次
我們看現在人持戒,往往因個人對戒的精隨認識不足,而産生數種學習現象。
甲、第一類人持戒的發心
有一種人因爲對持戒的精神與意義尚未完全明了,故其受戒的動機,多偏重在個人的祈福、解難上。如有的人爲了獲得今世的幸福、快樂而發心持戒,有的人爲了藉「戒行」來增加自己的稱譽或改變過去不好的形相而發心持戒,有的人爲了消災、解病而發心持戒…..。凡用此等心態持戒,所獲得的福報甚少,甚至因爲「貪執戒相而不修心」、「有戒無心」而來世人身難保。「誤…
《佛教「學戒」的意義 戒有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之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