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如「殺、盜、淫、妄」就是衆生無始以來最難以調伏的重大惡習。
(丁)慚愧者得安樂
佛爲僧衆犯過者,有一共同的訓導、改過方式,以維護僧團的清規而製戒,如犯錯者,向有徳比丘發露忏悔,慚愧自己不能遵守佛規,有損僧團形象,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有了慚愧悔改過的發心,內心一定能在重新精進悔悟、省思中得到平靜、安樂。
(戊)斷現世漏
佛爲僧衆都能得到一世解脫的目標而製定嚴格的出家戒律。若是僧衆們能在修行之初,踏穩戒法的階梯,則必爲今世的修定、修慧、解脫紮下良好的根基,善根深厚者,便能達到一世解脫的理想。
(己)滅後世漏
佛爲延續僧衆來世修行的善根而製戒。如僧衆們雖然在今世修行中不能達到生死解脫,但是因今生嚴持戒律,來世必能在「戒因」的延續中,啓發修行善根,未來了脫煩惱生死,必有希望矣。
(庚)令未信者信
佛爲居士及僧衆中對僧團信心尚未建立者而製戒。如在律部中所載,有許多戒律都是因居士對僧衆的行爲引起譏嫌,傳到佛陀那裏而製戒。佛因故顧及一般群衆對佛教僧團的形象認識及建立社會大衆對僧團的信心問題,而令僧衆嚴持律儀戒,以爲未來人天的師範,使剛入僧列者,景仰僧德,未信佛者,啓發向學信心而製戒。
(辛)已信者令增廣
佛爲已經建立信心者,增廣其學佛向法之心而製戒。如居士們見到僧團大衆各各戒徳莊嚴,敬僧學佛之心必必日日增長,信心彌笃。
(壬)法久住
佛爲戒法久住世間,利益四衆弟子而製戒。如現在的泰國、緬甸、錫蘭、印度等南傳佛教國家,一直延續佛陀時代「持戒」的模式,尤其是泰國和錫蘭,深受僧團嚴守戒法之益,大家都知道出家人持戒嚴謹,不敢隨便亵渎。僧團有了共同遵守的律法,凡是依戒爲導,自然僧團不亂,佛法永住。
(癸)分別毗尼梵行久住
佛爲了令僧團梵行久住而製戒。所謂梵行就是清淨的德性之義,而這種清淨徳行是由離欲堅固而顯發。僧衆們不論選修任何修定法門,都是以戒爲基礎,戒學穩固,行事自然嚴謹,僧寶修定的清淨徳行就在持戒莊嚴中,顯露出來,日趨穩固、紮實。
了解了佛製戒的因緣,便能對出家戒法有個整體輪廓的認識。所以凡是佛教徒都應對已經在嚴持戒律及欲持戒法的出家僧尼,生起恭敬、效學之心。因爲唯有僧寶學法與持戒,才能使佛教不衰,衆生在僧寶續佛慧命的弘法中,皈依佛門,依法修行,佛種不斷。
而且不僅釋迦牟尼佛製戒的應化因緣如此,就是過去的六尊佛及未來佛出世製戒的因緣,也是如此。
(2)其他七佛的製戒因緣
如九十一劫以前(即賢劫前面一個劫名──莊嚴劫中),有毗婆屍佛應緣出世,于最初僧團生活中的一百年之間(當時是增劫之時,佛壽八萬四千歲),因爲僧衆皆是身心清淨,並未爲僧團廣製戒律,僅以一首偈做爲僧團的禁戒,即:
「忍辱爲第一,佛說無爲罪;
不以剃須發,害他爲沙門。」
後來僧衆中有身心不端者,才逐漸廣製禁戒。
毗婆屍佛涅槃後經過叁十一劫(仍然在莊嚴劫中)又有屍棄佛出世佛壽七萬歲在最初八十年的僧團生活中亦爲僧衆製戒,僅以一首偈做爲僧團的禁戒,即:
「若眼見非邪,慧者獲不著」
棄捐于衆惡,在世爲黠慧。」
後來僧衆中有身心不檢點者,才逐漸爲僧團廣製戒律。
屍棄佛涅槃後,在同一個劫數(莊嚴劫)之中,又有毗舍浮佛應化世間,佛壽也是七萬歲,在最初七十年的僧團生活中,並未爲僧衆製戒,僅以一首偈爲禁戒,即:
「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
于食知止足,床座亦複然;
執志爲專一,是則諸佛教。」
後來僧衆中身心有瑕穢者,才逐漸廣製戒律。
毗舍佛涅槃後,進入「賢劫」的時空中,也就是在賢劫的第六劫當中,又有拘樓孫佛應化世間,佛壽六萬歲,在最初僧團生活的六十年之中,因爲大衆身心俱清淨,並未爲僧團製戒,僅以兩首偈爲禁戒:
「譬如蜂采華,其色甚香潔,
以味惠施他,道士遊聚落。」
「不誹謗于人,亦不觀是非,
但自觀身行,谛觀政不正。」
後來僧衆中身心不端者,才逐漸廣製戒律。
拘樓孫佛涅槃後在賢劫的第七劫中又有俱那含牟尼佛應化緣出世佛壽四萬歲在最初僧團生活的四十年中,亦未爲僧衆製戒,僅以一首偈爲禁戒,即:
「執志莫輕戲,當學尊寂道;
賢者無愁憂,常滅志所念。」
後來僧衆中有不知清淨守徳者,才逐漸廣製戒律。
俱那含牟尼佛涅槃後在賢劫的第八劫中又有迦業佛應化世間佛壽二萬歲在最初僧團生活的二十年中,亦未爲僧衆製戒,僅以一首偈爲禁戒,即:
「一切惡莫作,當奉行其善;
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後來僧衆中有身心行爲不淨潔者,才漸漸爲僧團廣製戒律。
迦業佛涅槃後,在賢劫的第九劫中,才是進入釋迦牟尼佛應機廣度衆生的時期,佛壽八十歲,因爲佛壽短,所以在僧團生活中的十二年後,就因僧衆中多有行爲不端,受到信衆譏嫌、破壞佛教形象者,佛因此而廣製戒律。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又會有彌勒佛應緣出世,佛壽八萬四千歲,在最初一千年的僧團生活中,因爲衆僧身心清淨,亦僅以一首偈爲禁戒,即:
「口意不行惡,身亦無所犯;
當除此叁行,速脫生死淵。」
千年過後,僧衆中有行爲不軌者,才逐漸廣製戒律。
由此說明了一個事實,佛壽長、觸犯戒律的人便少,佛壽短,違犯禁戒的人就多。因爲佛壽長,代表當時衆生的「共業清淨」;佛壽短,代表當時衆生的「共業多惡、不淨」,當然會産生爲善或做惡,不守道德、不持戒律的事情發生。
(3)淨土衆生持戒清淨
同理可知,極樂世界的衆生,因爲「共業清淨」,固感佛壽甚長,因爲人心清淨,當然不會違背戒律,故在淨土中佛不用製定禁戒,衆生便能在聞佛說法中,自律、自覺,往解脫道上前進。就因爲淨土衆生時時刻刻都是身心清淨,當然會感得六根具足、瑩淨、自在的淨業果報,而與本願所說「在聽聞佛名間,便能因淨業所感,獲得六根具足的果報相應。」
6.持戒入道資糧
(1)持戒首在以忍調心
由以上所述可知,持戒的深入目的,是爲了讓身、口、意叁業獲得徹底的清淨,也就是說要讓眼、耳、鼻、身(身業)、舌(口業)、意(意業),此散亂的六根,獲得健全清淨、自在。
而要由持戒獲得六根具足、清淨、自在的成果,當然不是一蹴即得的。
尤其持戒者在初學之時,必須經常反省自己發什麼心在持戒?如前所說持戒深遠的目的,在于調製凡夫這顆動蕩、散亂的俗心,只要心不妄動邪念,自然不會發動身口、觸犯禁戒。如果俗心動蕩、濁亂不堪,縱然表相隱忍不犯禁戒,但是內心逢境時所産生的沖動、忿怒之念,卻有如山洪爆發似的難以壓製。在這種縱容憤怒之心填滿心胸,而不知「淨心」持戒的重要性,難免造下與黑暗相應的心影,而使自己死後墮入「瞋戒」之中,遭受惡報。
就如智論所說:「若持戒無忍,當墮地獄,雖不破戒,以無忍故,不免惡道。何可縱忿,不自製心。但以心故,入叁惡道。例如瞋恚心重,必生毒蟲中。淫欲心重,當生淫鳥之中。」
所以當我們發心持戒時:一定要勉勵自己,時時淨化「瞋怒之念」、「貪淫之心」,不可縱容自己的瞋恨心、貪淫心…..,而猶自以爲「我在持戒」,不求觀心自照。其實已爲自己種下未來墮落的惡道的業因而不自知。
持戒而知時時反省自心、淨化自心,就是依持戒而入道的第一步。
尤其學戒者,更應時時警惕自己:戒是戒自己的行爲,不是要你用戒的尺度去衡量別人,別人不持戒,來世自有他的因果,如果我們看見別人不持戒、不修行習氣不改,心生不悅,這只會增加自己的「瞋怒心」,增加自己的六根不淨,反而令自己種下墮入惡道的業因,得不償失!凡事只要退一步想,不與人爭,自然海闊天空,無往不利。
誠如經上說:「忍爲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動搖。」
又說:「戒爲利刀,忍爲持身,若忍心不固,戒亦傷人。」
所以凡是逆境現前,爲有用忍辱來調製「俗心」,才能令我們正在守持的戒法,堅固不動,如果心不能行忍辱,或者忍辱心不夠堅,定逢遇悪緣,積鬱難忍,雖然身不犯戒行,但是只要口出利刀,卻足以刺傷他人,結下悪緣。
末法時代的今天,對于出家者來說,穿上這件袈裟,就好象刀口上走路,稍不謹慎,便會有滑落萬丈深淵、萬劫不複的危險,尤應自持、自重、謹慎小心!
…
《佛教「學戒」的意義 戒有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之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