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P3

  ..续本文上一页戒。如「杀、盗、淫、妄」就是众生无始以来最难以调伏的重大恶习。

  

  (丁)惭愧者得安乐

  

   佛为僧众犯过者,有一共同的训导、改过方式,以维护僧团的清规而制戒,如犯错者,向有徳比丘发露忏悔,惭愧自己不能遵守佛规,有损僧团形象,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有了惭愧悔改过的发心,内心一定能在重新精进悔悟、省思中得到平静、安乐。

  

  (戊)断现世漏

  

   佛为僧众都能得到一世解脱的目标而制定严格的出家戒律。若是僧众们能在修行之初,踏稳戒法的阶梯,则必为今世的修定、修慧、解脱扎下良好的根基,善根深厚者,便能达到一世解脱的理想。

  

  (己)灭后世漏

  

   佛为延续僧众来世修行的善根而制戒。如僧众们虽然在今世修行中不能达到生死解脱,但是因今生严持戒律,来世必能在「戒因」的延续中,启发修行善根,未来了脱烦恼生死,必有希望矣。

  

  (庚)令未信者信

  

   佛为居士及僧众中对僧团信心尚未建立者而制戒。如在律部中所载,有许多戒律都是因居士对僧众的行为引起讥嫌,传到佛陀那里而制戒。佛因故顾及一般群众对佛教僧团的形象认识及建立社会大众对僧团的信心问题,而令僧众严持律仪戒,以为未来人天的师范,使刚入僧列者,景仰僧德,未信佛者,启发向学信心而制戒。

  

  (辛)已信者令增广

  

   佛为已经建立信心者,增广其学佛向法之心而制戒。如居士们见到僧团大众各各戒徳庄严,敬僧学佛之心必必日日增长,信心弥笃。

  

  (壬)法久住

  

   佛为戒法久住世间,利益四众弟子而制戒。如现在的泰国、缅甸、锡兰、印度等南传佛教国家,一直延续佛陀时代「持戒」的模式,尤其是泰国和锡兰,深受僧团严守戒法之益,大家都知道出家人持戒严谨,不敢随便亵渎。僧团有了共同遵守的律法,凡是依戒为导,自然僧团不乱,佛法永住。

  

  (癸)分别毗尼梵行久住

  

   佛为了令僧团梵行久住而制戒。所谓梵行就是清净的德性之义,而这种清净徳行是由离欲坚固而显发。僧众们不论选修任何修定法门,都是以戒为基础,戒学稳固,行事自然严谨,僧宝修定的清净徳行就在持戒庄严中,显露出来,日趋稳固、扎实。

  

   了解了佛制戒的因缘,便能对出家戒法有个整体轮廓的认识。所以凡是佛教徒都应对已经在严持戒律及欲持戒法的出家僧尼,生起恭敬、效学之心。因为唯有僧宝学法与持戒,才能使佛教不衰,众生在僧宝续佛慧命的弘法中,皈依佛门,依法修行,佛种不断。

  

   而且不仅释迦牟尼佛制戒的应化因缘如此,就是过去的六尊佛及未来佛出世制戒的因缘,也是如此。

  

  (2)其他七佛的制戒因缘

  

   如九十一劫以前(即贤劫前面一个劫名──庄严劫中),有毗婆尸佛应缘出世,于最初僧团生活中的一百年之间(当时是增劫之时,佛寿八万四千岁),因为僧众皆是身心清净,并未为僧团广制戒律,仅以一首偈做为僧团的禁戒,即:

  

   「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罪;

  

   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

  

   后来僧众中有身心不端者,才逐渐广制禁戒。

  

   毗婆尸佛涅槃后经过三十一劫(仍然在庄严劫中)又有尸弃佛出世佛寿七万岁在最初八十年的僧团生活中亦为僧众制戒,仅以一首偈做为僧团的禁戒,即:

  

   「若眼见非邪,慧者获不着」

  

   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

  

   后来僧众中有身心不检点者,才逐渐为僧团广制戒律。

  

   尸弃佛涅槃后,在同一个劫数(庄严劫)之中,又有毗舍浮佛应化世间,佛寿也是七万岁,在最初七十年的僧团生活中,并未为僧众制戒,仅以一首偈为禁戒,即:

  

   「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

  

   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

  

   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

  

   后来僧众中身心有瑕秽者,才逐渐广制戒律。

  

   毗舍佛涅槃后,进入「贤劫」的时空中,也就是在贤劫的第六劫当中,又有拘楼孙佛应化世间,佛寿六万岁,在最初僧团生活的六十年之中,因为大众身心俱清净,并未为僧团制戒,仅以两首偈为禁戒:

  

   「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

  

   以味惠施他,道士游聚落。」

  

   「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

  

   但自观身行,谛观政不正。」

  

   后来僧众中身心不端者,才逐渐广制戒律。

  

   拘楼孙佛涅槃后在贤劫的第七劫中又有俱那含牟尼佛应化缘出世佛寿四万岁在最初僧团生活的四十年中,亦未为僧众制戒,仅以一首偈为禁戒,即:

  

   「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

  

   贤者无愁忧,常灭志所念。」

  

   后来僧众中有不知清净守徳者,才逐渐广制戒律。

  

   俱那含牟尼佛涅槃后在贤劫的第八劫中又有迦业佛应化世间佛寿二万岁在最初僧团生活的二十年中,亦未为僧众制戒,仅以一首偈为禁戒,即:

  

   「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

  

   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后来僧众中有身心行为不净洁者,才渐渐为僧团广制戒律。

  

   迦业佛涅槃后,在贤劫的第九劫中,才是进入释迦牟尼佛应机广度众生的时期,佛寿八十岁,因为佛寿短,所以在僧团生活中的十二年后,就因僧众中多有行为不端,受到信众讥嫌、破坏佛教形象者,佛因此而广制戒律。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又会有弥勒佛应缘出世,佛寿八万四千岁,在最初一千年的僧团生活中,因为众僧身心清净,亦仅以一首偈为禁戒,即:

  

   「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

  

   当除此三行,速脱生死渊。」

  

   千年过后,僧众中有行为不轨者,才逐渐广制戒律。

  

   由此说明了一个事实,佛寿长、触犯戒律的人便少,佛寿短,违犯禁戒的人就多。因为佛寿长,代表当时众生的「共业清净」;佛寿短,代表当时众生的「共业多恶、不净」,当然会产生为善或做恶,不守道德、不持戒律的事情发生。

  

  (3)净土众生持戒清净

  

   同理可知,极乐世界的众生,因为「共业清净」,固感佛寿甚长,因为人心清净,当然不会违背戒律,故在净土中佛不用制定禁戒,众生便能在闻佛说法中,自律、自觉,往解脱道上前进。就因为净土众生时时刻刻都是身心清净,当然会感得六根具足、莹净、自在的净业果报,而与本愿所说「在听闻佛名间,便能因净业所感,获得六根具足的果报相应。」

  

  6.持戒入道资粮

  

  (1)持戒首在以忍调心

  

   由以上所述可知,持戒的深入目的,是为了让身、口、意三业获得彻底的清净,也就是说要让眼、耳、鼻、身(身业)、舌(口业)、意(意业),此散乱的六根,获得健全清净、自在。

  

   而要由持戒获得六根具足、清净、自在的成果,当然不是一蹴即得的。

  

   尤其持戒者在初学之时,必须经常反省自己发什么心在持戒?如前所说持戒深远的目的,在于调制凡夫这颗动荡、散乱的俗心,只要心不妄动邪念,自然不会发动身口、触犯禁戒。如果俗心动荡、浊乱不堪,纵然表相隐忍不犯禁戒,但是内心逢境时所产生的冲动、忿怒之念,却有如山洪爆发似的难以压制。在这种纵容愤怒之心填满心胸,而不知「净心」持戒的重要性,难免造下与黑暗相应的心影,而使自己死后堕入「瞋戒」之中,遭受恶报。

  

   就如智论所说:「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恶道。例如瞋恚心重,必生毒虫中。淫欲心重,当生淫鸟之中。」

  

   所以当我们发心持戒时:一定要勉励自己,时时净化「瞋怒之念」、「贪淫之心」,不可纵容自己的瞋恨心、贪淫心…..,而犹自以为「我在持戒」,不求观心自照。其实已为自己种下未来堕落的恶道的业因而不自知。

  

   持戒而知时时反省自心、净化自心,就是依持戒而入道的第一步。

  

   尤其学戒者,更应时时警惕自己:戒是戒自己的行为,不是要你用戒的尺度去衡量别人,别人不持戒,来世自有他的因果,如果我们看见别人不持戒、不修行习气不改,心生不悦,这只会增加自己的「瞋怒心」,增加自己的六根不净,反而令自己种下堕入恶道的业因,得不偿失!凡事只要退一步想,不与人争,自然海阔天空,无往不利。

  

   诚如经上说:「忍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动摇。」

  

   又说:「戒为利刀,忍为持身,若忍心不固,戒亦伤人。」

  

   所以凡是逆境现前,为有用忍辱来调制「俗心」,才能令我们正在守持的戒法,坚固不动,如果心不能行忍辱,或者忍辱心不够坚,定逢遇悪缘,积鬱难忍,虽然身不犯戒行,但是只要口出利刀,却足以刺伤他人,结下悪缘。

  

   末法时代的今天,对于出家者来说,穿上这件袈裟,就好象刀口上走路,稍不谨慎,便会有滑落万丈深渊、万劫不复的危险,尤应自持、自重、谨慎小心!

  …

《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