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认表相的戒行,就是持戒的真义」,这是修行人常犯的毛病。
乙、第二类人持戒的发心
有一种人持戒,是为了祈求来世的福乐,或者生天福乐,或者为求得道,而今生刻苦自,发坚固心持戒。但一直不能深入戒徳的精髓,亦不知应当「用修定来净心摄戒。」以此戒行功德,虽然来世可得福乐果报,但是福业享尽,宿障现前,若不能延续宿世持戒因缘,当然会有丧失人身的隐忧。
丙、第三类人持戒的发心
在本愿第一单元里,曾经提到六根健全的真正意义,尚包括了意识的不昏沉、不散乱、自主、自在。因此真正的六根具足、自在、自主,至少要了脱生死,才能使禁锢、昏沉、散乱的六根获得彻底的解放、自主、自在与纯净。
而持戒是入道的初门,涅槃的初缘,是帮助我们解放六根的助道资粮。有慧根的佛弟子,一定能做到不停留在表相的持戒,为了脱生死而发「出苦心」、「无常心」、「清净心」、「无我心」来持戒,真正做到「以心摄戒」、「以戒导行」,才能于「世间身中」当下创造出世间的解脱因缘!
丁、第四类人持戒的发心
又有一种人,因为体认到众生生死轮回的痛苦,所以发大誓愿,为成就佛道、度脱众生而发心以戒自利、利人。不为自己来世求安乐,但为解救众生苦难,而深入世间苦海中广度众生;然而没有将自己的戒行导入修持清净梵行的基础上。这种人其志可嘉,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以上所说五种持戒的情形,完全不出「世间戒」的学习范围,正是一个初机学佛者必经的过程,「出世间戒」的学习,也一定是从世间戒由浅入深的认识与修学才能在学戒者「环境、人事」因缘的和合、许可下,进入出世间戒的行持!现在就来进入出世间戒的探讨。
(五)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2.出世间戒
(1)为何出家持戒胜过在家持戒?
所谓出世间戒就是解脱戒与成佛戒,本通在家所修。但是在家人俗务重、烦恼多,散乱心强,虽发「出苦心」、「无我心」、「大悲心」来求戒,但是不容易摄心持戒,成就较慢。若是专心学戒、修行,又有荒废家务,产生不顾家庭、儿女的困扰。不像出家人,摒除俗务,没有家庭、妻儿的累赘,一心一意往解脱道及成佛道上行持,无论修戒、行道皆比在家人修持成就为易。因此在家居士若欲早日解脱,成就佛道,应尽量抽空发心到佛寺求授一日一夜出家持戒法,以为未来成佛资粮做助道因缘。
(2)五戒开演出家戒
甲、出家戒的根本重戒
出家戒,无论式叉摩那戒(五戒加上不非时食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以杀、盗、淫、妄为根本重戒。而五戒中的不邪淫,加重来持,即是一切不淫。所以在家居士如果加持不淫戒,便是与出家重戒持法相同。
楞严经说:「不犯杀、盗、淫、妄四种重禁,一切魔事无由产生。」杀、盗、淫、妄,就有如大树的主干,主干一倒,根部延伸的旁末枝节──树叶花果自然随干倾倒,无由生长。也就是说,必须严持此四重禁,其余由四重禁推演出来的数百条轻戒(律仪戒),自然会谨慎受学不会触犯。
乙、五戒的修证意义
进一步说,将五戒守持到彻底,就能正见本心佛性,如何说呢?如「达摩祖师一心戒文」开示说:
1. 持戒人于本性微妙常住法中,不生断灭之见,名为不杀生。(因有动念就有起 灭,就有生命,故知起灭即是杀生之因,证无生就永不受生死的受生,便是彻底的不杀生。)
2. 持戒人于本性微妙不可得法中,不生可得知念,名为不偷盗。(因举心动念就有生灭,有生灭便有生命,有生命就有偷盗行为,故知在生死受生中,有可得知念即是偷盗之因,证无生断除轮回生死的源头,便是彻底不偷盗。)
3. 持戒人于本性微妙无着法中,不生爱着之见,名为不邪淫。(因在生死受生中,有对生命爱着之念,就不断男女交合的因,故斩断对生命贪爱之情,得证无生法忍,没有生死的束缚,即是彻底的不邪淫。)
4. 持戒人于本性微妙不可说法中,不说一字,名为不妄语。(因在生死受生中,不断言语之行,就有机缘创造妄语的业因,唯有获得甚深定慧,契证无生法忍,在无生、无相的证量中无有言语,不说一字,才是彻底的不妄语。)
5. 持戒人于本性微妙清净法中,不生无明,名为不饮酒,(因在生死受生中,不断无明业行,就有创造饮酒昏醉的因缘,唯有断除无明烦恼,亲证无生法性,才能彻底做到不饮酒。)
由此「一心文」的解释可知,五戒的深入修学意义,是彻底在「心念上」反观自照,最后了脱生死,才能真正亲证「一念不生,众戒具足」的深入内涵。
3.十善推演解脱戒
学戒者只要能遵守十善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七种属于身、口二业的戒相,便能保你不堕三恶道,甚至生天有望。至于不贪、不瞋、不痴,已经涉及定慧修持的问题。
我们看持戒者如果在身、口二业的修持外,能够更进一步学习出世定慧的内涵,了断「身见、戒取、疑」,但是贪、瞋、痴尚未降伏,就能够证声闻初果,进而定慧功力加强,使「贪心、瞋心、痴心」转薄,便能得证声闻二果。当禅行者「瞋心初步调伏」时,即能超出「欲界」受生范围……。而当「贪、瞋、痴」的意业力,在定慧的觉照下,彻底断除时,便能超脱三界,不再轮回生死。所以说持戒者如果能深入思惟「十善业」的修证意义,当然能将此「十善戒」提升为出世解脱戒的修学范围,而不会将此「十善业」仅识为人天善报而已。
4.外道出家持戒法
「宇宙真理」是任何一个修道人所共同追寻的。但是在修道之初,倘若没有名师指导,不依循正确的持戒法做为入道的阶梯,虽然其志可嘉,其行可愍,然而毕竟空无所得,与解脱生死无关。
我们看过去和现在于印度、尼泊尔及世界各地,都有非常多的外道出家人用各种无关「生死」,无关「入道」的苦行,当做「出世戒法」在修学,于穷山峻岭中自得其乐。有的人以食用水果、药草为戒、为道,有的人用饮水为戒,有的人用食乳(牛奶)为戒,有的人用吸食日月精华之气为戒,有的人用剃发为戒,有的人用长发为戒,有的人用头顶上留下少许毛发为戒,有的人用穿著迦裟为戒,有的人用穿著白衣为戒,有的人用身穿草衣、木衣或皮衣为戒,有的人以冬天入水浸身、夏天火炙身体为戒,有的人以跃入恒河水中净身为戒,有的人以日沐三次、再做火供为戒,有的人以种种祠祭之礼、种种咒愿,甚至从高岩跳下,忍受无量苦行为戒、为道……。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不仅与「解脱戒学」无关,而且因为过度的「劳身苦行」,而使「心志昏沉、消散」,身心疲惫,把最宝贵的修行至力──六根,弄得倦累不堪,精神不能统一。学戒者如果连最基本入道的正确戒行观念,都不能建立,生生世世以为「劳身苦行」就是在行「出世戒行」,其实仍然落入「世间邪戒」的范围,离解脱戒远矣。
5.佛制定出家戒律因缘
(1)佛在印度时的制戒因缘
甲、佛最初以一首偈为禁戒
而真正的出世戒──解脱戒法,在大藏经的阿含部及律藏部有详细纪录。
从阿含经中所载,我们可以得知,佛在世时,最初并没有为僧众广制戒律,到了后来有僧众行为不端,受到信众讥嫌,佛才逐渐制戒。(律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说,释迦牟尼佛在僧团生活的十二年中,并未僧众制戒,原因是大家皆能自律、自净、心无瑕秽。在随佛出家后,多能自动自发的精进修行,获证初果。佛当初亦以「在我法中修梵行,得尽苦源,即名为出家受具足戒」,为受戒的原则。(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十六)。并且当时佛仅用一首偈做为僧团的禁戒,即:
「护口意清净,身行意清净;
凈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
后来内心不净、行为不端的僧众逐渐增多了,佛才一条戒一条戒的制定。也就是说,当时僧众违犯了二百五十次的「不端正身、口、意」的行为,佛才制下二百五十条戒。
乙、佛因十种原因为僧团制戒
如佛因十种原因僧团制戒(见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摩诃祇律第一)。可以说,不论「五戒、六戒(六法尼)、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不出佛制的十种因缘。是那十种原因呢?
(甲) 僧和合
以比丘戒来说,佛为僧众合和共住而制立共住规约、共住学法律仪等。所以称戒律为学处。
(乙) 摄僧
佛为摄僧而制戒。「摄」就是代理的意思。庞大的僧众如果不订定一套统一的律法来约束,则佛教难以维持良好的团体形像。个人破戒事小,如果因个人破戒而违害到佛教的团体形象问题,令众生退失信佛、学佛的信心,那么你的罪过可就大了。所以佛涅槃后,除了指示「以经教为师」外,还要「以戒为师」(长阿含经),法在如佛在,戒在如佛在,使僧众在依律仪自利、利人的学习方面,有一依循方向,只要戒法永住,僧团必定不败。
(丙)调伏恶人
佛对治众生容易犯错的恶习而制…
《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