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學戒」的意義 戒有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之分▪P2

  ..續本文上一頁認表相的戒行,就是持戒的真義」,這是修行人常犯的毛病。

  

   乙、第二類人持戒的發心

  

   有一種人持戒,是爲了祈求來世的福樂,或者生天福樂,或者爲求得道,而今生刻苦自,發堅固心持戒。但一直不能深入戒徳的精髓,亦不知應當「用修定來淨心攝戒。」以此戒行功德,雖然來世可得福樂果報,但是福業享盡,宿障現前,若不能延續宿世持戒因緣,當然會有喪失人身的隱憂。

  

   丙、第叁類人持戒的發心

  

   在本願第一單元裏,曾經提到六根健全的真正意義,尚包括了意識的不昏沈、不散亂、自主、自在。因此真正的六根具足、自在、自主,至少要了脫生死,才能使禁锢、昏沈、散亂的六根獲得徹底的解放、自主、自在與純淨。

  

   而持戒是入道的初門,涅槃的初緣,是幫助我們解放六根的助道資糧。有慧根的佛弟子,一定能做到不停留在表相的持戒,爲了脫生死而發「出苦心」、「無常心」、「清淨心」、「無我心」來持戒,真正做到「以心攝戒」、「以戒導行」,才能于「世間身中」當下創造出世間的解脫因緣!

  

   丁、第四類人持戒的發心

  

   又有一種人,因爲體認到衆生生死輪回的痛苦,所以發大誓願,爲成就佛道、度脫衆生而發心以戒自利、利人。不爲自己來世求安樂,但爲解救衆生苦難,而深入世間苦海中廣度衆生;然而沒有將自己的戒行導入修持清淨梵行的基礎上。這種人其志可嘉,亦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以上所說五種持戒的情形,完全不出「世間戒」的學習範圍,正是一個初機學佛者必經的過程,「出世間戒」的學習,也一定是從世間戒由淺入深的認識與修學才能在學戒者「環境、人事」因緣的和合、許可下,進入出世間戒的行持!現在就來進入出世間戒的探討。

  

  

  

  (五)戒有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之分

  

  

  

  2.出世間戒

  

  

  

  (1)爲何出家持戒勝過在家持戒?

  

  

  

   所謂出世間戒就是解脫戒與成佛戒,本通在家所修。但是在家人俗務重、煩惱多,散亂心強,雖發「出苦心」、「無我心」、「大悲心」來求戒,但是不容易攝心持戒,成就較慢。若是專心學戒、修行,又有荒廢家務,産生不顧家庭、兒女的困擾。不像出家人,摒除俗務,沒有家庭、妻兒的累贅,一心一意往解脫道及成佛道上行持,無論修戒、行道皆比在家人修持成就爲易。因此在家居士若欲早日解脫,成就佛道,應盡量抽空發心到佛寺求授一日一夜出家持戒法,以爲未來成佛資糧做助道因緣。

  

  (2)五戒開演出家戒

  

   甲、出家戒的根本重戒

  

   出家戒,無論式叉摩那戒(五戒加上不非時食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以殺、盜、淫、妄爲根本重戒。而五戒中的不邪淫,加重來持,即是一切不淫。所以在家居士如果加持不淫戒,便是與出家重戒持法相同。

  

   楞嚴經說:「不犯殺、盜、淫、妄四種重禁,一切魔事無由産生。」殺、盜、淫、妄,就有如大樹的主幹,主幹一倒,根部延伸的旁末枝節──樹葉花果自然隨幹傾倒,無由生長。也就是說,必須嚴持此四重禁,其余由四重禁推演出來的數百條輕戒(律儀戒),自然會謹慎受學不會觸犯。

  

   乙、五戒的修證意義

  

   進一步說,將五戒守持到徹底,就能正見本心佛性,如何說呢?如「達摩祖師一心戒文」開示說:

  

  1. 持戒人于本性微妙常住法中,不生斷滅之見,名爲不殺生。(因有動念就有起 滅,就有生命,故知起滅即是殺生之因,證無生就永不受生死的受生,便是徹底的不殺生。)

  

  2. 持戒人于本性微妙不可得法中,不生可得知念,名爲不偷盜。(因舉心動念就有生滅,有生滅便有生命,有生命就有偷盜行爲,故知在生死受生中,有可得知念即是偷盜之因,證無生斷除輪回生死的源頭,便是徹底不偷盜。)

  

  3. 持戒人于本性微妙無著法中,不生愛著之見,名爲不邪淫。(因在生死受生中,有對生命愛著之念,就不斷男女交合的因,故斬斷對生命貪愛之情,得證無生法忍,沒有生死的束縛,即是徹底的不邪淫。)

  

  4. 持戒人于本性微妙不可說法中,不說一字,名爲不妄語。(因在生死受生中,不斷言語之行,就有機緣創造妄語的業因,唯有獲得甚深定慧,契證無生法忍,在無生、無相的證量中無有言語,不說一字,才是徹底的不妄語。)

  

  5. 持戒人于本性微妙清淨法中,不生無明,名爲不飲酒,(因在生死受生中,不斷無明業行,就有創造飲酒昏醉的因緣,唯有斷除無明煩惱,親證無生法性,才能徹底做到不飲酒。)

  

  由此「一心文」的解釋可知,五戒的深入修學意義,是徹底在「心念上」反觀自照,最後了脫生死,才能真正親證「一念不生,衆戒具足」的深入內涵。

  

  3.十善推演解脫戒

  

   學戒者只要能遵守十善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等七種屬于身、口二業的戒相,便能保你不墮叁惡道,甚至生天有望。至于不貪、不瞋、不癡,已經涉及定慧修持的問題。

  

   我們看持戒者如果在身、口二業的修持外,能夠更進一步學習出世定慧的內涵,了斷「身見、戒取、疑」,但是貪、瞋、癡尚未降伏,就能夠證聲聞初果,進而定慧功力加強,使「貪心、瞋心、癡心」轉薄,便能得證聲聞二果。當禅行者「瞋心初步調伏」時,即能超出「欲界」受生範圍……。而當「貪、瞋、癡」的意業力,在定慧的覺照下,徹底斷除時,便能超脫叁界,不再輪回生死。所以說持戒者如果能深入思惟「十善業」的修證意義,當然能將此「十善戒」提升爲出世解脫戒的修學範圍,而不會將此「十善業」僅識爲人天善報而已。

  

  4.外道出家持戒法

  

   「宇宙真理」是任何一個修道人所共同追尋的。但是在修道之初,倘若沒有名師指導,不依循正確的持戒法做爲入道的階梯,雖然其志可嘉,其行可愍,然而畢竟空無所得,與解脫生死無關。

  

   我們看過去和現在于印度、尼泊爾及世界各地,都有非常多的外道出家人用各種無關「生死」,無關「入道」的苦行,當做「出世戒法」在修學,于窮山峻嶺中自得其樂。有的人以食用水果、藥草爲戒、爲道,有的人用飲水爲戒,有的人用食乳(牛奶)爲戒,有的人用吸食日月精華之氣爲戒,有的人用剃發爲戒,有的人用長發爲戒,有的人用頭頂上留下少許毛發爲戒,有的人用穿著迦裟爲戒,有的人用穿著白衣爲戒,有的人用身穿草衣、木衣或皮衣爲戒,有的人以冬天入水浸身、夏天火炙身體爲戒,有的人以躍入恒河水中淨身爲戒,有的人以日沐叁次、再做火供爲戒,有的人以種種祠祭之禮、種種咒願,甚至從高岩跳下,忍受無量苦行爲戒、爲道……。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不僅與「解脫戒學」無關,而且因爲過度的「勞身苦行」,而使「心志昏沈、消散」,身心疲憊,把最寶貴的修行至力──六根,弄得倦累不堪,精神不能統一。學戒者如果連最基本入道的正確戒行觀念,都不能建立,生生世世以爲「勞身苦行」就是在行「出世戒行」,其實仍然落入「世間邪戒」的範圍,離解脫戒遠矣。

  

  5.佛製定出家戒律因緣

  

  (1)佛在印度時的製戒因緣

  

  甲、佛最初以一首偈爲禁戒

  

   而真正的出世戒──解脫戒法,在大藏經的阿含部及律藏部有詳細紀錄。

  

   從阿含經中所載,我們可以得知,佛在世時,最初並沒有爲僧衆廣製戒律,到了後來有僧衆行爲不端,受到信衆譏嫌,佛才逐漸製戒。(律部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如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說,釋迦牟尼佛在僧團生活的十二年中,並未僧衆製戒,原因是大家皆能自律、自淨、心無瑕穢。在隨佛出家後,多能自動自發的精進修行,獲證初果。佛當初亦以「在我法中修梵行,得盡苦源,即名爲出家受具足戒」,爲受戒的原則。(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十六)。並且當時佛僅用一首偈做爲僧團的禁戒,即:

  

   「護口意清淨,身行意清淨;

  

   凈此叁行迹,修行仙人道。」

  

   後來內心不淨、行爲不端的僧衆逐漸增多了,佛才一條戒一條戒的製定。也就是說,當時僧衆違犯了二百五十次的「不端正身、口、意」的行爲,佛才製下二百五十條戒。

  

  乙、佛因十種原因爲僧團製戒

  

   如佛因十種原因僧團製戒(見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摩诃祇律第一)。可以說,不論「五戒、六戒(六法尼)、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不出佛製的十種因緣。是那十種原因呢?

  

  (甲) 僧和合

  

   以比丘戒來說,佛爲僧衆合和共住而製立共住規約、共住學法律儀等。所以稱戒律爲學處。

  

  (乙) 攝僧

  

   佛爲攝僧而製戒。「攝」就是代理的意思。龐大的僧衆如果不訂定一套統一的律法來約束,則佛教難以維持良好的團體形像。個人破戒事小,如果因個人破戒而違害到佛教的團體形象問題,令衆生退失信佛、學佛的信心,那麼你的罪過可就大了。所以佛涅槃後,除了指示「以經教爲師」外,還要「以戒爲師」(長阿含經),法在如佛在,戒在如佛在,使僧衆在依律儀自利、利人的學習方面,有一依循方向,只要戒法永住,僧團必定不敗。

  

  (丙)調伏惡人

  

   佛對治衆生容易犯錯的惡習而製…

《佛教「學戒」的意義 戒有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之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