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五)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1.世间戒

  

   (1)五戒与八关斋戒

  

   甲、淫戒 乙、过午不食戒。丙、不着华香、不卧好床戒。丁、其他诸戒戊、一日戒的学习。

  

   己、八戒的深入意义。

  

  (2)十善业

  

  (3)居家持戒有四种层次。甲、第一类人持戒的发心乙、第二类人持戒的发心

  

   丙.第三类人持戒的发心丁、第四类人持戒的发心

  

  2.出世间戒

  

  (1)为何出家持戒胜过在家持戒?

  

  (2)五戒开演出家戒

  

  甲、出家戒的根本重戒。乙、五戒的修证意义

  

  3.十善推演解脱戒。4.外道出家持戒法。5.佛制定出家戒律因缘

  

  (1)佛在印度时的制戒因缘

  

   甲、佛最初以一首偈为禁戒

  

   乙、佛因十种原因为僧团制戒

  

  (甲)僧和合(乙)摄僧(丙)调伏恶人(丁)惭愧者得安乐(戊)断现世漏(己)灭后世漏

  

  (庚)令未信者信(辛)已信者令增广(壬)法久住(癸)分别毗尼梵行久住

  

  (2)其他七佛的制戒因缘(3)净土众生持戒清净

  

   6.持戒入道资粮

  

  (1)持戒首在以忍调心

  

  (2)持戒要修般若心

  

   甲、观戒相是因缘所生法

  

   乙、深观五蕴皆空破除着戒之心

  

  (3)持戒入道次第

  

   7.为何破戒之人不易得禅定?

  

   8.出家虽破戒,以戒因缘,未来可证果

  

   9.宁舍生命不犯重戒

  

  

  

  

  

  

   (五)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1.世间戒

  

  (1)五戒与八关斋戒

  

  甲、淫戒

  

   基本上说,五戒及菩萨优婆塞戒是世间戒(按五戒及菩萨优婆塞戒的意义已在「前篇」详解),八关斋戒是世间戒过渡到出世间戒的戒法。就拿淫戒来说,五戒中仅是守持不邪淫戒。如成实论说:「若淫自妻,不堕地狱。」乃是就不堕恶道的观点而制定,当然还牵涉到世间的法律问题。并且不仅在家人难持淫戒,就是连「在家身分的初果圣人」也不能完全脱离不淫戒(大乘义章卷十二及杂阿含经)。

  

   为了引导在家佛弟子学习「出世间戒」──解脱戒,所以进一步提倡修学「八戒」,让居士们有机会种下出离世间欲尘境界的种子。而在五戒过渡到八戒的学习过程中,「不淫戒」是进入学习出世间戒的重点。如大乘义章说:「五戒是在家人持在家戒,唯制邪淫,不防自妻,以是义故,但言不邪淫。八戒则是在家人得持出家戒,故似出家者有淫皆离,非但制邪淫,自妻亦防,故说不淫。」

  

  乙、过午不食戒

  

   再则过午不食戒(不非时食、断食法),亦是解脱因缘的前方便。因为少食、淡食,再加上禅观本心,必然少睡与减低淫欲之念,有助修道。可以说,一个口腹之欲不断的学佛者,绝对不会有深量的定境,遑论入道!

  

  丙、不着华香、不卧好床戒

  

   在说八戒中的不着香华、不涂脂粉、不听歌舞戏乐、不卧好床二戒,亦是引导在家求道者朝向不放逸、不享受、不贪睡等入道之梯前进。

  

  丁、其他诸戒

  

   其他如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等四戒,亦是引导在家人不仅要做到身、口不作恶行的戒法,更要深入「心念」的止恶,并且还要发愿用一颗「心如真人」──如真正修道人的发心来受持此四戒乃至八戒,才能确实明了修学八观斋戒的原始意义。

  

  

  

  戊、一日戒的学习(八关斋戒)

  

   但是在家人要终生守持以上八戒,非常困难,所以才有六斋日(即农历六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及一日戒的开缘。

  

   如八关斋经、佛说优婆夷堕舍迦经、佛说斋经等都有开示居家学戒应该如何修习八戒的细节。

  

   就如诸经所说,居家持戒,应如以下经文所说口诵、心念来严持八戒。

  

  1. 第一戒──不杀生戒。学戒者当如是说:我某甲斋日持戒,当如阿罗汉受持此戒(心如真人;)阿罗汉随意所欲,无有杀意、无有捶击众生之意,无有怨恨众生之心,常怀惭愧之心,绝不贼害蠕动之类,亦不教人杀生,慈心愍念一切众生,我今日发愿尽形寿用清净心学阿罗汉守持此戒。

  

  2. 第二戒──不偷盗戒。当如是说:我某甲斋日持戒,当如阿罗汉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不复盗窃,无所贪慕于世间,常怀欢喜、洁净、恭敬布施之心,乐处闲静之处,我今日(尽形寿)发清净心,学阿罗汉守持此戒。

  

  3. 第三戒──不淫欲戒。当如是说:我某甲斋日持戒,当如阿罗汉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不畜妇人、不念妇人、不贪女色、没有淫意、不念房事,常修梵行,清净无秽而以禅定自娱乐,我今日(尽形寿)发清净心,学阿罗汉守持此戒。

  

  4. 第四戒──不妄语戒。当如是说:我某甲斋日持戒,当如阿罗汉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没有妄语之意,伪诈之念,伤人之意,常行自省,安定徐言,心口相应,语时即说佛经所言,不语时便心念诸善,我今日(尽形寿)发清净心,学阿罗汉守持此戒。

  

  5. 第五戒──不饮酒戒。当如是说:我某甲斋日持戒,当如阿罗汉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不饮酒、不念酒、不思酒、不昏醉、不迷乱、不失志、不放逸,我今日(尽形寿)发清净心,学阿罗汉守持此戒。

  

  6. 第六戒──不着香华、不歌舞戏乐戒。珰如是说:我某甲斋日持戒,当如阿罗汉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不念歌舞之事,闻亦不喜音乐之声,亦不穿著香华之饰、不用脂粉涂身,我今日(尽形寿)发清净心,学阿罗汉守持此戒。

  

  7. 第七戒──不卧好床戒。当如是说:我某甲斋日持戒,当如阿罗汉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没有享受之念,不卧高广好床,常睡卑床、草席,不贪睡卧之乐、念念省思经道,我今日(尽形寿)发清净心,学阿罗汉守持此不卧好床戒。

  

  8. 第八戒──过午不食戒。当如是说:我某甲斋日持戒,当如阿罗汉受持此戒;

  

  阿罗汉随意所欲,不念饮食不贪美食少食淡食过午之后不再饭食只饮蜜浆(饮

  

   料),我今日(尽形寿)发清净心,学阿罗汉守持此过午不食戒。

  

   在「斋经」里又说明居家受斋之日,不仅要守持八戒,同时还要修学念佛(念佛的十种徳号的修证意义)、念法(念佛所说三十七助道品)、念僧(念正在修学及已得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人所获证的戒、定、慧解脱之德行)、念戒(念此八戒)、念天(自念:我因有信力、净戒、闻慧、布施、智慧等五种清净业成就,必得脱离人间业力,上升清净天上,继续禅修)等六念,才能圆满佛法所说「斋日」的意义。

  

  己、八戒的深入意义

  

   由此可之,八戒的整体意义,是引导在家学戒人「发清净心持戒」,走向「入道」资粮的前方便,如优婆夷堕舍迦经中说:「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明日即喜,念佛正语,自念当何时得道,使我心不复动、不复走,使我心一志无为之道。净心自思,自端其意,心开如明镜,慈心于天下.......。」

  

   净行者于持八戒时,如果能在一日一夜之中进一步以「念、诵经、拜佛」之行,做到使「心思远离杂念、烦恼之念」念佛心如明镜般地清净,以此功德,回向净土,就代表你的身、口、意三业,确实朝向西方极乐世界的方向前进了。

  

  (2)十善业

  

   而在世间戒过渡到出世间戒的戒法中,除了五戒与八戒引导我们净化身、口、意三业的学习,「十善业」更能深入的达到彻底清净身、口、意三业的行持。如何证明呢?

  

   依受十善戒经中说:「某甲忆念、坚持汝身,持身如佛、持身如法、持身如僧。身三业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如是身三,汝当受持。…..。某甲忆念,坚持汝口,持口如佛、持口如法、持口如僧。口四业者:一、不妄语(不诽谤人家;)二、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三、不恶口(不恶言伤言);四、不绮语(不花言巧语),如是口四,汝当受持。……。某甲忆念,坚持汝心,持心如佛、持心如法、持心如僧。意三业者: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如是忆三,汝当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终身。」

  

   由此说明了十善业之所以能达到彻底净化身、口、意三业的原因,便是在于修学者在断除「贪、瞋、痴」三毒的学习上更进一层的于「心地上」下功夫。事实上,贪瞋痴断尽,不起现行,不仅做到身、口、意三业根本清净,也是解脱生死的印证。所以说,「十善业」修学彻底,就是了脱生死。如果不能深入地用一颗「心如诸佛与阿罗汉」的修道心、正见心、慈悲心来修学十善业,当然「十善业」变成了世间戒的学习范围。

  

  (3)居家持戒有四种层次

  

   我们看现在人持戒,往往因个人对戒的精随认识不足,而产生数种学习现象。

  

   甲、第一类人持戒的发心

  

   有一种人因为对持戒的精神与意义尚未完全明了,故其受戒的动机,多偏重在个人的祈福、解难上。如有的人为了获得今世的幸福、快乐而发心持戒,有的人为了藉「戒行」来增加自己的称誉或改变过去不好的形相而发心持戒,有的人为了消灾、解病而发心持戒…..。凡用此等心态持戒,所获得的福报甚少,甚至因为「贪执戒相而不修心」、「有戒无心」而来世人身难保。「误…

《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