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P4

  ..续本文上一页

  

  (2)持戒要修般若心

  

  甲、观戒相是因缘所生法

  

   今天因为众生有杀、盗、淫、妄等的恶行,才有「戒相」一条一条的制定。如果众生没有「杀盗淫妄......」等恶行,便没有「戒相」的形成。由此可知,「戒相」从我们的恶行因缘订定而有,「戒相」不是自己单独产生的。戒相的制立,本在对治罪恶的行为,倘若我们本身没有造恶的举动,也就没有所谓「戒相」的限制。戒相对一个心地「本就清净、自在」者来说,本是不存在的。一个心地已经纯净自在的佛弟子,绝对不会生出「我在持戒、他人不持戒、轻慢他人、高傲自持」的心态。有了这种执着「戒相」自以为是傲慢心态,便会停留在贪瞋痴的烦恼境界中,表面上好象在持戒,其实戒心不净,已经很久了。

  

  乙、深观五蕴皆空破除着戒之心

  

   般若经论说:「若菩萨于罪、不罪不可得、是时名为具足持戒波罗蜜。」

  

   所谓罪相或没有罪相,并不是说现实可以看到的罪相或善相都不存在,而是当一个持戒者,深入诸法实相的禅观中,当其慧眼显发时,便会见到五蕴色身非常、非无常的真理。就在亲证色本性空无自性的剎那间,恍然大悟罪性为何不可得的道理。

  

   如果持戒者能经常阅读般若经典如(金刚经、心经)并能深入经义,时常独自在静处依经作观、思惟、禅修。久而久之,必能逐渐去除自己对「色、声、香、味、触、法」五蕴的执着心。当我们恍然大悟自己原来一直都置身于来去无踪的人生大梦中执着、渡过时,便不会再对梦中的境界所显现的「我是持戒者、他是破戒人等不实景像生出留恋、贪取之心。」而当我们不再执着自己是持戒人,不再执着喜见无罪人、持戒人、不乐见破戒人、造悪人之时,便证明我们已在禅观中,斩断内心的爱敬、骄傲、厌悪、轻慢之心,并且深刻的觉悟,一个学戒者虽然表相上不会犯戒,但是内心潜藏的爱敬、骄傲、厌勿、轻慢、分别之心影,正是造罪的因缘,而更加肯定──原来罪相、非罪相的起业因缘,本无定相。并不是说破戒者才具备造罪因缘,持戒者若内心不断是非之,同样具备了造罪因缘;学戒者以如此的「是非之心」持戒,初果不可证,「空观」(见后续「十八空义」一文)不可得,佛道不可成,并且将自己对「戒法」的认识,一直停滞在着相的初步学习中。所以持戒者如果欲步入持戒波罗蜜的修学中,便必须对罪本性无定性的道理依般若经典所释,多下功夫来学习、观照了。

  

  (3)持戒入道次第

  

   当持戒者具备以上所说忍辱心、智慧心来觉照自己身心行为,便能一步一步地与解脱道的修行次第相应。

  

   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佛法中因缘辗转生果,所谓持戒清净,其心不悔。不悔故,生法欢喜,法欢喜故身心快乐,身心快乐故能摄心,摄心故得如实智,得实智(如实知)故得厌心,得厌心故得离欲;得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果报故得涅槃,是名得今世果。如是持戒为诸善法根本。持戒清净,能生长诸深禅定,实相智慧,八正道之初门,亦是出家人之初门,一切出家人所依仗,到涅槃之初因缘。」

  

   由此可知,由持戒进入身心解脱,是有其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一定先由持戒来降伏身业恶行(律仪戒),再进入「心念」止恶的「心地戒行」;当一个人能够因为戒律的守持而达到内心不起犯戒的念头,不会再有初学时被戒律束缚的苦恼与懊悔,这时戒行不持而持,身心自然呈现平静、喜悦的显相。以此和乐、舒畅、法喜的身心,来修禅定,才能制心一处,摄心修定。因为心净如镜,才会有清明的智慧呈现可言。如果学戒者,不能由身戒引进心戒的行持,再由心戒的守持转进到禅定的修学,则不可能有解脱智慧的生起。而解脱智慧的基础,就是在于戒生定、由定生慧──这个出尘离欲的初步智慧心是否坚固!?

  

   如智度论卷八十说:「修禅定,除五欲乐,五欲乐除,故戒德清净,烦恼虽未断,已折伏故,不能生乱。」

  

   事实上,戒、定、慧三学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没有戒行,就不用谈「正定」;没有禅定做基础,「心戒」便不能坚固;没有智慧(观照般若)来引导戒学与定学,容易偏入人天善果,就不会有解脱智慧的产生,所以「戒、定、慧」三学修持,偏一不可,而不可只停留在某一学的执着上。

  

  7.为何破戒之人不易得禅定?

  

   可以说,现在的人学戒,多半不是太固执,就是太方便,当然固执、有原则性,总是比太方便成为随便来得好,而且在今天的学佛环境里,也是必须的,就因大多数的人,对于戒律学得太方便,当然常常会有犯戒的现象。

  

   而当学佛者违背了「杀、盗、淫、妄」任何一样重大禁戒,他的心中一定自责不安,原本杂乱的俗心因破戒而变得更加污秽,散乱心重,禅定当然不可得。并且学戒者当知,「戒摄身口,禅止乱心,戒为检粗,禅为摄细。」禅定的阶梯一定是建立在戒梯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断「贪、瞋、痴、慢、疑、财、色、名、食、睡、杀、盗、淫、妄」等散乱业行而修禅定,光是欲界,就不可出,何况是入上界得禅定境界!?其所获得的静定效果,只是短暂的宁静,绝对不会稳固,而且易得易失,报尽即灭,离佛家依出世正见而入的禅法远矣。

  

   因此学戒者皆应醒悟、反省、面对、认识自己持戒的发心,到底有没有以上所说的杂染心态?倘若自觉身、口不犯戒行,但「心念」却仍在胡思乱想的涣散之中,便应依以上所说持戒入道次第来修学,才能真正巩固持戒生禅定的意义。

  

  

  

  8.出家虽破戒,以戒因缘,未来可证果

  

   虽然基本上说,犯下重大禁戒之人不易修道成就,但是并不是绝对的,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五,曾经记载说,世间众生不知持戒及犯戒之人的根器差别,唯有如来能如实知持戒者与犯戒者未来的果报生处。例如经上说,有一人不修梵行,但是他一生「知足常乐」;有一人先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花,远离凡鄙俗人,当二此人命终后,佛预记他们二人共同投生在一样的善道中,又共同受生一处,同样在后世中得证斯陀含果,生到兜率天上最后究竟脱离生死的苦边,不再轮回生死。为何一人修梵行,一人不修梵行,却会同生一道,同一受生,同在后世了脱生死呢?这当然有其宿世修行的因缘。

  

   又如若有犯戒之人,能勤修定慧,如实证知心解脱、慧解脱,必能将自己所起「贪、瞋、痴」等罪障业行,灭尽无余,佛说此人胜进不退。

  

   这就说明了破戒之人只要肯诚心忏悔,勤修定慧,仍可得道的道理。纵然今世不能得道,亦可为未来世证果做善因缘。

  

   如佛在世时,有一位叫做优钵罗华的比丘尼。这位比丘尼因精进修行,证得六种神通。于是运用宿命通自忆,前生未修道前,有一世曾经投生为戏女,因此有机会戏穿比丘尼衣,逢场作戏,种下出家的善种;由此戏穿比丘尼衣的远因,果真在迦叶佛出世时,发心出家。出家之后,因仗恃自己容貌端庄,又是贵族出生,瞧不起他人,因憍慢的缘故,而做出严重破戒的事情。死后堕落地狱,受苦无量,地狱罪毕,因余报所感,投生为恶人,仍做出伤害人群的重大过失,又堕落地狱受苦…..。今生值遇释迦牟尼佛出世,乃随佛出家,在努力行持下,终于证得阿罗汉果,具足六种神通。

  

   由此得知,出家人在受戒之后,虽然破戒,但是以此「受戒」因缘,未来必可得道。相反的,一般俗家之人,虽然没有犯下重大的过悪,但是因为没有种下听闻正法,「求戒」、「受戒」的善根佛种,是不能得道的,纵然善事做的很多,远不如出家受戒又破戒的求道僧尼们。

  

   又如佛在世时,有一位喝醉酒的婆罗门,来到佛的住处,求作比丘。佛便命阿难为他剃头,穿著袈裟。醉汉酒醒后,惊怪自己变成比丘,慌忙逃走。于是诸比丘请问佛说:「为什么要听许这位喝醉酒的婆罗门出家呢!?」

  

   佛为大众释疑说:「这位婆罗门在无量劫以来,从来没有动过发心出家的念头。今天因为喝醉酒了,暂发出家微心,以此因缘未来必会正式出家,得证道果。」这亦是在说明只要有机会种下出家的一念善心,皆已为自己来世播种出家修行的善因缘。

  

  9.宁舍生命不犯重戒

  

   虽然出家破戒,精进修持,仍可证果,但并不是鼓励出家后可破戒。而是让读者明白法无定法、罪无定性的道理。我们看真正道心坚强的持戒者,是宁舍生命,不犯禁戒的。

  

   如在苏陀苏摩王经中曾经记述一位发大心利益众生的菩萨行者。这位菩萨行者宿世因犯下罪恶,有一世曾转生为大力毒龙。但因前生曾经受学过佛法,生性不杀。有一天,这条毒龙守持一日戒,现身在一处林树间学习出家法。因久坐思惟,身体疲懈,于是大意卧倒在树林间,熟睡不醒。不久,忽然有猎人走来,以为看见一条大蛇(龙法睡时形状如蛇)。便以杖按住其头,拿刀剥削其皮。

  

   毒龙于是惊醒,但是忆念到:「我正在受持一日戒法,佛说,当护戒舍身,舍一得万报,不可反生瞋心,想要报复他。于是坚忍被人剥皮削肉的痛苦,并发慈悲心怜愍此人,一心持戒,不生悔意。血淋淋的皮肉被散撒在地上,顿时有许多小虫争先恐后的夺食他的身肉。毒龙仍然坚忍身痛,一心持戒。并且发誓说:「今天我为了保全佛戒,而以身施虫,未来成佛时,我发愿要以法施度化这些虫类,令他们都能求学佛道。」发此大愿后,身干命绝,因此悲愿渡生功德所感,立即生到忉利天上继续修行。

  

   又如凡是佛弟子都应听过一则护戒舍身的故事:如有两个比丘,为了见佛闻法,路经一处沙漠地带,二人正在口渴难忍之际,忽见有一座水池,但水里充满了小虫,一位比丘思惟,如果我现在不喝水,必不能走完全程,见到佛陀,于是掬水畅饮。另一位比丘见水池中有小虫,不忍枉伤虫类性命,于是就地渴死,死后因舍身护生、护戒的慈悲心所感,当下投生欲界天上去了。

  

   这两则故事,即是开示我们真正发菩提心、持戒心的佛弟子,一定能深切地体认,只要一世勤苦的持戒、修行,就能换取未来永远的春天,扫除层层积习在我们八识心田中的杀、盗、淫、妄等障道因缘;而坚持禁戒,在任何善恶因缘现前下,确实做到宁舍身命,不犯重戒的诸佛遗教,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自持行为」。亦正说明了「出世解脱戒」的难以修学。大家可以扪心自问:当你真正碰到「身、戒不能两全」的时候,你会选择舍身护戒的行为,还是选择宁舍禁戒、杀生害命、理所当然的自卫行动呢?

  

  

  

  

《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